牵张反射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题

运动生理学题

运动生理学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

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步电位变化。

5.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6.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7.心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摄入主动脉的血量。

8.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够随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加能力。

10.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1.解剖无效腔:指每次吸入气体,一部分将留在呼吸性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将这部分呼吸道的容积成为解剖无效腔。

12.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这种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激素:有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生物能活性物质。

15.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阙:在渐增负荷强度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值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

17.无氧功率:是指具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的最大力量和速度的机能。

18.自动节律性:心机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19.重心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流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暂时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现象。

《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1

《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1
9.体适能
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 力。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 10.青春期高血压 答:青春期高血压是青春期身体各器官系统迅速发育,心脏也随着发育,心脏收缩力大大提高,但此时血 管发育却往往落后于心脏,导致血压增高。青春期高血压的发生多数是暂时性,平时无明显的症状表现, 只有在运动量过大或过度疲劳时才表现有轻微的头晕乏力等症状。过了青春期,心血管系统发育迅速趋于 平衡,血压就会恢复正常。 四、简答题 1.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所起的作用。 答:(1)状态反射的概念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 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它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两部分。 (2)状态反射的规律 ①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②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相对加强,四肢弯曲; ③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2)状态反射的作用(举例) ①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翻、后空翻或在平衡木上做动作时,如果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 致,身体随之失去平衡,常常导致动作的失误或无法完成动作。 ②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可借以提高肩背肌群的力量,能更好地完成动作。 2.简述肌肉力量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 答:肌肉力量是指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 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肌肉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 ①静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使机体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②动力性力量 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使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它可进一步分为向心 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 (2)按表示方法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分为: ①绝对力量 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胆碱能纤维: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为舒张压+1/3脉动压
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腺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含有碳酸氢根,这层厚约1mm的黏液,保护胃黏膜避免机械损伤和盐酸的腐蚀作用,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滤过分数: 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
渗透性利尿:近端小管液中某些物质未被重吸收而导致小管液渗透压浓度升高,影响了Na+和水的重吸收,结果使尿量增多。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称水利尿。主要是饮水量增多,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所致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大小取决于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管血压-(血压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并不直接影响某一生理过程,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激素的效应得以实现,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下丘脑调节肽:指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其作用主要是调节线垂体的分泌活动,故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牵张反射名词解释

牵张反射名词解释

牵张反射名词解释牵张反射是指在造成明显牵引力的作用下,使肌肉发生特殊的强直性收缩,呈现出一种自主肌无力而对抗肌有力的矛盾状况,导致肌张力失调的现象。

牵张反射分为有机性和功能性两种,其中有机性牵张反射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所引起的,而功能性牵张反射则是由于一种特殊的神经功能异常所致,与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无关。

有机性牵张反射主要发生在脑部疾病或损伤致使的运动神经元递质异常或运动神经元与关联神经元之间传导障碍时,这种情况下,刺激肌肉时会引起牵张反射。

例如,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脑瘫患者中,大脑皮层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导致肌肉呈现出牵张反射的现象。

功能性牵张反射主要发生在某些神经肌肉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中,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肌肉受到非正常的免疫攻击,使得肌肉产生牵张反射。

例如,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神经肌肉接头板,导致神经肌肉传导功能障碍,肌肉对牵张反射的反应产生异常。

牵张反射的症状主要包括肌肉僵硬和肌肉痉挛。

由于牵张反射引起的肌肉收缩是无法控制的,患者会出现突然的肌肉强直和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常见的牵张反射病症有肌肉痉挛症、抽搐症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肌张力失调等。

针对牵张反射,治疗的目标是缓解肌肉的收缩和痉挛,恢复正常的肌张力平衡。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常采用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药物来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和牵引等手段来缓解肌肉僵硬。

手术治疗则是在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方法,通过手术切断异常的神经连接,从而减少牵张反射的发生。

牵张反射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牵张反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牵张反射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组织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后都会产生的一种共同的生物反应。

2.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适应性分为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两种。

行为适应属于本能行为,常表现为躯体活动的改变;生理适应是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

3.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与氧,并向环境中排出代谢尾产物。

4.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的保持是一个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体内各器官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参与了稳态的维持。

5.反馈:控制部分(神经中枢或内分泌腺)与受控部分(效应器或靶细胞)之间形成一个闭环式的回路,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

3.绝对不应期:在细胞或组织接受一次有效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兴奋性下降到零,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产生反应,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4.相对不应期:组织或细胞兴奋后,兴奋性恢复到正常以前,其兴奋性仍低于正常水平,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的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第四章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早搏)是指在实验条件下或病理情况下,心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接受到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而产生了一次期前兴奋,由期前兴奋引起的额外收缩。

3.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4.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

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兴奋性: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成为反应。

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成为刺激。

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生殖:生物体上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称为生殖。

内环境:人体含有大量的液体称为体液,有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一部分存在于细胞外,包括存在于血液中的血浆和各种组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称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为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称为反馈。

前馈:在调控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肌肉活动生物电:是细胞或组织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现象,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主要表现为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刺激:泛指能够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反应: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

阈值:当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阈刺激和阈上刺激称为有效刺激。

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他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产生的,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肺牵张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肺牵张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肺牵张反射(Hering-Breuer反射)是一种生理学上的自主神经反射,它与肺部充盈和牵张有关。

该反射有时也被称为肺牵张防御反射。

以下是对肺牵张反射的生理学解释:
肺牵张反射:
肺牵张反射是一种保护性机制,用于防止肺泡过度扩张。

当肺部充盈到一定程度时,感受到肺牵张的肺部感受器(肺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会通过迷走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信号。

这些感受器对肺泡的充盈程度非常敏感。

反射机制:
1. 激活感受器:当呼吸导致肺部充盈时,肺泡的压力感受器被激活。

2. 传递信号: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vagus nerve)向脑干的延髓核(medullary respiratory center)发送信号。

3. 抑制呼吸中枢:这些信号抑制了呼吸中枢,减少呼吸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呼吸停顿或减缓。

4. 防止过度充盈:肺牵张反射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肺泡过度充盈,从而防止肺部的损伤或过度膨胀。

肺牵张反射在正常的呼吸调控中起到重要的平衡作用,确保呼吸运动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同时防止肺泡的过度膨胀。

2020年自考《人体解剖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自考《人体解剖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自考《人体解剖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卷二)一、名词解释1、呼吸: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通气:通过呼吸运动,气体进出肺的生理过程。

3、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

5、呼吸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6、血氧饱和度:是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容积百分比。

7、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携氧量。

8、血氧含量:是指100毫升血液内所含的氧毫升数,包括实际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和溶解在血浆内的氧。

9、气血屏障:肺泡气与肺泡隔毛细血管中血浆进行气体交换必经的结构,包括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上皮、基膜、结缔组织、基膜、毛细血管内皮。

10、解剖无效腔:呼吸时存留在呼吸道中不能进入肺泡的气体量,不参与肺换气。

11、中枢化学感受器:指延髓腹外浅表部位的一个化学感受区。

它不感受缺氧的刺激,但对CO2的敏感性较外周化学感受器高。

12、氧离曲线: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呈近似S形二、选择题1、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最主要形式是 CA、物理溶解B、形成碳酸C、形成碳酸氢盐D、形成氨基甲酸Hb2、某人100ml血液中含15克Hb,已知1克Hb可结合1、34mlO2,如果此人静脉血中氧含量为10ml%,那么静脉血中Hb的氧饱和度约为CA、10%B、20%C、50%D、25%3、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直接刺激物是 CA、脑脊液中的CO2B、血液中的CO2C、脑脊液中的H+D、血液中的H+4、CO2 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最主要是通过刺激 BA、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中枢化学感受器C、延髓呼吸中枢D、脑桥呼吸调整中枢5、肺通气是指CA、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B、外界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C、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D、外界氧气入肺的过程6、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DA、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B、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C、肺的弹性回缩D、呼吸肌舒缩运动7、肺的呼吸部指BA、小支气管至肺泡B、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C、肺泡管至肺泡D、所有肺泡8、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能引起呼吸运动增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A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自身调节9、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物是 BA、脑脊液中CO2本身的刺激B、脑脊液中H+的刺激C、血液中H+增加D、血液中Cl-的变化10、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下列哪种结构实现的CA、肺泡膜B、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C、呼吸膜D、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基膜11、下列哪项会引起氧离曲线右移?AA、温度升高B、pH升高C、氧气浓度升高D、二氧化碳浓度降低12、一个Hb分子可结合的氧分子是CA、8个B、6个C、4个D、2个13、下列哪种因素可以导致血氧饱和度升高: CA、pH减低B、温度升高C、CO2分压降低D、2,3-DPG增多1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内哪种细胞合成分泌的 BA、肺泡Ⅰ型上皮细胞B、肺泡Ⅱ型上皮细胞C、气道上皮细胞D、肺成纤维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张反射的名词解释
牵张反射是指当人的皮肤、肌肉或肌腱受到牵张或拉伸刺激时,引起相应肌肉的自发性收缩反应,使身体部位维持稳定姿势的一种生理现象。

该反射是机体保护和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牵张反射由复杂的神经回路控制,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肌肉及脊髓等结构。

当肌肉或肌腱受到快速伸张或拉伸时,激活皮肤、肌肉和肌腱内部的感受器,称为牵张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能够探测到肌肉的伸长速度、位置变化和张力等信息,并通过感受神经末梢传递给脊髓。

在脊髓中,感受器传递的信息会被送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脊髓通过反射弧机制将信号从感受器传递至相应肌肉的运动神经元,从而引发肌肉的自发性收缩,使其产生反射性牵张反应。

牵张反射具有很高的速度和敏感性。

当人的肌肉受到意外的拉伸或牵拉时,牵张反射能够迅速产生肌肉的收缩反应,以保护身体免受损伤。

例如,当我们踩到一根钉子时,脚趾的肌肉会迅速收缩,使我们迅速将脚抽回,以免更大的伤害。

牵张反射的作用不仅限于保护机体免受损伤,还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例如,在行走过程中,当一只脚离开地面时,身体的重心会偏向该脚的另一侧,刺激该侧的感受器,引起相应肌肉的收缩反应,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姿势。

除了保护和平衡作用,牵张反射还与神经发育和运动学习等方面有关。

在幼儿时期,牵张反射对于婴儿学习控制身体姿势和运动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牵张反射会逐渐被其他更高级的运动控制机制所取代,从而使得婴儿能够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姿势。

总之,牵张反射是一种在受到牵张或拉伸刺激时,引起相应肌肉自发性收缩反应的生理现象。

它对于身体的保护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与神经发育和控制身体运动等方面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