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三态变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范文通用4篇

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范文通用4篇下面是我整理的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供大家阅读。
第1篇: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教学起点分析: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想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
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生]喜欢。
[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水(水分子)。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
(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汹涌的大海呢?[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生]状态变化。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投影]第一节水分子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板书]水的三态变化[投影]出示目标[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分子间的间隔不同[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课《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课《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水的三态变化》,属于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章。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各态之间的转化。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图片、图表和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水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的三态变化以及各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水的三态变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各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各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水的三态变化。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水、冰块、加热器等。
2.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和视频等。
3.准备相关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有哪些特点?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水的三态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PPT,向学生介绍水的三态变化,以及各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水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规律。
教案小学四年级科学水的三态变化

教案小学四年级科学水的三态变化科学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掌握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变过程;3. 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实验器材:水杯、冰块、热水壶;- 实验材料:纸巾、粉笔水。
2. 学生准备:- 手册或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引入)使用PPT展示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你平时见到过水有哪些不同的形态?请举些例子。
(探究)1. 展示实验器材及材料,并说明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2. 实验前提醒:实验时遵守实验规则,不可随意触摸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实验步骤:a. 拿起冰块,让学生用手接触一下。
问学生:冰块是什么样的?(固态)b. 将冰块放在纸巾上,等待一段时间,观察冰块的变化。
问学生:纸巾变湿了吗?为什么?(冰块变成了液态的水)c. 使用热水壶加热水杯中的水,观察水的变化。
问学生:热水杯中的水变成了什么样子?(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4.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
(巩固)1. 教师复习三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并提问学生。
2. 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整理水的三态变化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我们还通过实验观察到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加深了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
五、课后任务:请同学们回家观察家庭中的水在不同情况下的态变化,并记录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分享和讨论。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过程。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相变的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发展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
2.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水,问学生水有哪些形态,水在哪些情况下发生变化。
2. 实验探究(20分钟)实验1:"加热水的变化"实验材料:水杯、温度计、热水壶、冷水壶操作步骤:(1) 在水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3) 将水杯放在热水壶上,调节热水壶的温度。
(4) 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实验2:"冷却水的变化"实验材料:水杯、温度计、热水壶、冷水壶操作步骤:(1) 在水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
(2)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3) 将水杯放在冷水壶中,调节冷水壶的温度。
(4) 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实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2) 讨论实验结果,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规律。
4.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将实验结果与水的三态变化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掌握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出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
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教案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及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理解三态变化中能量的转换。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块、酒精灯、烧杯、温度计、天平、滤纸、玻璃棒等。
2.教学用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水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水的三态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吗?2.探究固态水的转化(1)实验一:将冰块放入烧杯中,观察冰块逐渐融化为水的过程。
①提问: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冰块融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2)实验二: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加热至冰块完全融化。
①提问: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冰块融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3.探究液态水的转化(1)实验三: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①提问: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水沸腾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2)实验四:将水加热至沸腾,将烧杯倒扣在滤纸上,观察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
①提问: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4.探究气态水的转化(1)实验五: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蒸气上升并遇冷凝结成云滴的过程。
①提问:水蒸气凝结成云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2)实验六:将酒精灯放在烧杯下方,观察水蒸气上升并遇冷凝结成露滴的过程。
①提问:水蒸气凝结成露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2)讨论三态变化中能量的转换及环保意识。
6.作业布置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7《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7《水的三态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发生态的变化。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身边的水现象有所观察,但未必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理解和解释。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让学生知道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态的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难点: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发生态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冰块、热水、容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水有哪些状态?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变化呢?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呈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如将冰块放入容器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将热水倒入容器中,观察水蒸发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它们的变化?如温度、压力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水在地球上是如何循环的?人类如何利用水的三态变化?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小学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从而加深对水这种常见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实际观察、实验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体验和说明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了解和说明水的三态变化。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a. 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各种形态的水,引起学生的兴趣。
b. 引发学生对水的变化过程的思考和猜测,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2. 学习(10分钟)a. 向学生介绍水的三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解释每种状态的特点和形态。
b. 借助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和特点。
3. 实验(30分钟)a. 准备一个玻璃杯、一包冰块和一个锅。
b. 实验一: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 将冰块放置在玻璃杯中,学生观察冰块逐渐融化成水的过程。
- 引导学生描述冰块融化时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速度。
c. 实验二:观察水煮沸的过程。
- 将锅中的水加热,学生观察水逐渐变热并开始沸腾的过程。
- 引导学生描述水沸腾时的形态和变化。
d. 实验三:观察水蒸发的过程。
- 将一定量的水倒入一个玻璃容器中,学生观察水分子逐渐蒸发的过程。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蒸发。
4. 总结与讨论(10分钟)a. 与学生一起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b. 引导学生讨论和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涉及到水的三态变化的现象,如冰溶于热水、湿衣服会变干等。
5. 拓展(10分钟)a. 提供一些与水的三态变化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b.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在小组内发现和分享更多有关水的三态变化的现象和例子。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熟练掌握水的温度比较和水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
四、教学准备
1. 准备课本、图片;
2.准备些关于水的实验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上课准备的图片投影到黑板上,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准备一些与水有关的实验,比如用不同材料装盛水的容器,用不同温度的水温以及使用不同容量的容器装水等等。
(二)正式上课
1. 让学生浏览图片,并让学生简要介绍其中的要点;
2. 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让学生简要介绍实验过程;
3. 让学生探讨水的特性及其三态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4. 让学生比较几种温度的水,引导学生思考水是如何温度可控的,并从中体会水能够带给我们的使用价值;
5. 让学生着重介绍水的三态变化,以及利用水的妙用;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要点。
六、教学练习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水特性、温度变化及应用;
2. 自由探究实验,观察不同温度的水的变化;
3. 举一反三,探讨其它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
七、课后检测
1. 请学生就水的三态变化写一篇报告,要求全面总结有关水的特性及温度变化;
2. 请学生画出水的三态变化特征图,要求详细和准确;
3. 根据实验情况,请学生写出水的利用妙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三态变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科学概念: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水的三态转变过程。
水的三态转化以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CAI课件。
250ml烧杯10个、铁架台(带铁圈)10副、石棉网10张、酒精灯10个、火柴10盒、平底烧瓶10个、小冰块(约8-10cm3)假设干(至少10小块)、冷自来水假设干。
1、水在自然界以哪些形式存在?
生:雨水、冰块、雾、露水、雪、霜(此点不一定能说出)……。
教师CAI呈现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图片。
2、这些存在形式概括起来说就是水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出示课题:水的三态变化
3、水的三态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CAI呈现三态表格式区别。
4、水的三态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
小组讨论,汇报。
5、学生实验:
(1)水由固态向液态是怎样转化的?水由液态向气态又是怎样转化的?怎么做这个实验?
(2)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明确实验目的,玻璃器材要注意平安,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时要预热,认真观察,仔细填写实验记录单)?
(3)CAI呈现实验记录单:讲解如何填写实验记录单。
(4)液态水又是怎样转化为水蒸气的呢?(提醒学生,水蒸气是不能看见的。
煮饭、烧水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的结果)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三角”转化图
师:同学们刚刚的实验总体不错。
老师也特意为你们准备了一段视频,看看别人是怎样完成水的三态转化的。
6、CAI视频感知水的三态变化。
师:通过刚刚的视频观看,以及你们所做的实验,咱们来进一步对水的三态变化进展梳理(跟学生一起订正和完善实验记录单)。
师:黑板上的三态变化,实际上是水的三态循环。
那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自然界的水又是怎样进展日夜不息的循环和转换呢?(拓展)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
海洋里的水却总是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
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能不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