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合集下载

临床化学_2020 第九章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2)

临床化学_2020 第九章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2)

2020 第九章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A11、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确诊标志物的是A、肌钙蛋白B、肌红蛋白C、CK-MB亚型D、LDE、ALT2、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是A、ALT和ASTB、ALP和CKC、AST和AMYD、CK和CK-MBE、γ-GT和ALT3、对有胸痛或胸部不适而ECG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不需要进一步做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的生化标志物的检测B、不能排除急性心肌梗死C、可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D、可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E、不需要处理4、.对胸痛而ECG和肌酸激酶-MB均正常的患者,检测下列哪一项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有无微小心肌损伤A、肌红蛋白B、肌酸激酶C、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cTnI)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E、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组织中LD同工酶的含量为A、LD1>LD2>LD3>LD4>LD5B、LD2>LD1>LD3>LD4>LD5C、LD4>LD1>LD2>LD3>LD5D、LD5>LD1>LD2>LD3>LD4E、LD3>LD5>LD4>LD1>LD26、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AS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这里所指的同型半胱氨酸包括一类化合物,但不包括A、同型胱氨酸B、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C、同型胱氨酸-蛋白质D、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E、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蛋白质7、在心肌标志物中,半衰期最短的是A、cTnB、CRPC、Ck-MBD、MbE、AST8、一般作为观察溶栓效果的指标是A、ALTB、ASTC、HBDD、LDE、CK-MB9、α-羟丁酸脱氢酶检测,主要是反应下列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中哪一种的活性A、LD1B、LD2C、LD3D、LD4E、LD510、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是A、肌酸激酶B、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C、肌红蛋白D、乳酸脱氢酶E、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急性心肌梗死时,下列在血液中出现最早的是A、ASTB、cTnC、LDD、MbE、CK-MB12、用于ACS诊断最特异的生化标志是A、CKB、MbC、ASTD、CK-MBE、cTn13、目前认为下列哪一项是诊断心衰最敏感的标志物A、心钠肽(ANP)B、D-二聚体C、脑钠肽(BNP)D、P-选择素E、心肌肌钙蛋白(cTn)14、下述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分子量最小的是A、CK-MBB、MbC、cTnTD、cTnIE、CK15、目前被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指标为A、cTnB、MbC、ASTD、CKE、CK-MB16、CK作为心脏标志物,下列哪项不正确A、快速、经济、有效,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B、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C、诊断特异性强,对心肌微小损伤敏感D、能用于诊断心肌再梗死E、能用于判断再灌注17、不是肌红蛋白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特点的是A、在AMI发作12小时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是至今最早的AMI标志物B、在胸痛发作2~12小时内,肌红蛋白可排除AMI诊断C、在血中出现早期诊断特异性高D、可用于判断再梗死E、可用于判断再灌注18、骨骼肌中所含CK同工酶的情况是A、主要含CK-BB,不含CK-MM,仅有少量CK-MBB、主要含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C、主要含CK-MB,不含CK-MM,仅有少量CK-BBD、主要含CK-MB,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ME、主要含CK-BB,不含CK-MB,仅有少量CK-MM19、细算LD1/LD2的比值,对于提高下列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帮助的是A、肺癌B、溶血性黄疸C、心肌梗死D、肾炎E、肝炎20、下列哪项指标通常被作为心肌损伤确诊标志物A、CKB、CK-MBC、LD1D、cTnE、AST21、下列关于钠尿肽(BNP)的说法哪项不正确A、BNP是由心、脑分泌的一种含32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B、BNP稳定性好C、BNP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BNP正常可排除心衰的存在D、在呼吸困难病人,BNP是一个将来发生CHF的较强的预示因子E、BNP在机体中起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的生理作用22、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升高达峰值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A、蛋白质所带的电荷B、细胞内钙的浓度C、细胞的能量释放D、酶的分子大小E、细胞膜上磷脂的含量23、下列对肌钙蛋白评价错误的是A、能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指标B、用于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最好C、敏感性高于CKD、特异性高于CKE、可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24、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A、不稳定心绞痛B、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C、常见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D、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E、心力衰竭25、下列哪项在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指标A、CKB、CK-MBC、MbD、cTnTE、cTnI26、心肌缺血症状发作后,血中出现高峰浓度最晚的指标是A、CKB、CK-MBC、LDD、cTnTE、cTnI27、下列哪一种酶只位于细胞浆A、酸性磷酸酶B、谷氨酸脱氢酶C、乳酸脱氢酶D、天冬氨酸脱氢酶E、异柠檬酸脱氢酶28、下列组合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诊断指标的是A、CK、LD、CK-MB、AMS、ALTB、AMS、ALT、AST、LD、CKC、LD、CK、ALT、HBD、CK-MBD、CK、LD、CK-MB、AST、HBDE、AST、ALT、GGT、ALP、CK29、对于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下列各项检查何者最有意义A、CKB、MbC、CK-MBD、cTnE、AST30、下列不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生化项目是A、肌红蛋白B、肌酸激酶MB同工酶C、肌动蛋白D、心肌肌钙蛋白TE、心肌肌钙蛋白I31、关于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心脏肌钙蛋白(cTnT或cTnI)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B、临床检验中应同时检测cTnT和CM-MB质量,确保诊断无误C、如果患者已有典型的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变化,应立即进行治疗D、对发病6小时后的就诊患者,不必测Mb,只需测定cTnE、肌钙蛋白比CK-MB出现更早32、无病理性Q波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哪项检查诊断价值更大A、心电图B、心尖搏动图C、超声心动图D、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和心肌肌钙蛋白测定E、心导管检查33、不是肌钙蛋白在心肌损伤中的特点的是A、cTn敏感性高于CK,不仅能检测AMI,还能检测微小损伤B、cTn特异性低于CKC、cTn窗口期较长,有利于诊断迟到的.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D、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及再灌注成功与否E、cTn在ACS症状发作后2h即可出现34、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血液中下列物质达峰值增高幅度最大的是A、ASTB、CK-MBC、LDD、LD1/LD2E、cTnT35、当发生AMI时,血液中CK达峰值的时间为A、6~9小时B、10~36小时C、36~48小时D、49~72小时E、73~96小时36、AMI发生后,血中出现最早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是A、MbB、CK-MBC、cTnD、CKE、AST37、关于肌钙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A、肌动蛋白B、参与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C、肌球蛋白D、由cTnT和cTnI组成E、在不同组织完全不具同源性38、心肌损伤时可见血清LD同工酶的变化为A、LD1>LD2B、LD2>LD1C、LD3>LD2D、LD4>LD3E、LD5>LD439、AMI发生后,CK-MB在血清中升高的时间为A、2~4小时B、3~8小时C、6~8小时D、8~12小时E、12~16小时二、A21、男性,51岁,胸痛发作24小时,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心电图示ST段抬高,有慢性支气管炎史,和20年吸烟史。

ckmb 生化 免疫 质量法

ckmb 生化 免疫 质量法

ckmb 生化免疫质量法CK-MB 检测:生化、免疫和质量法心脏肌钙蛋白激酶同工酶 MB (CK-MB) 是一种血清标志物,在心肌损伤后其水平会升高。

CK-MB 有三种同工酶形式:CK-MM、CK-MB 和 CK-BB。

CK-MB 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因此它是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生化法生化法测量 CK-MB 活性。

活性法根据 CK-MB 催化磷酸肌酸(PCr) 转化为肌酸 (Cr) 和 ATP 反应的速率来测量。

该反应可以通过比色法或光度法检测。

生化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重复性高等优点。

但它容易受到血清中其他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干扰,如 CK-MM 和 CK-BB。

免疫法免疫法检测 CK-MB 蛋白。

该方法使用特异性抗 CK-MB 抗体与血清中的 CK-MB 抗原结合。

抗原-抗体复合物随后与一种酶或发光基质结合,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免疫法具有特异性高、抗干扰性强的优点。

但它可能会出现交叉反应,特别是在合并存在 CK-BB 升高的情况下。

质量法质量法直接测量 CK-MB 的质量浓度。

该方法使用质谱仪或免疫亲和质谱法。

质谱仪将血清样品中的 CK-MB 分子电离,并根据其质荷比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

免疫亲和质谱法结合了免疫法和质谱法,通过使用特异性抗 CK-MB 抗体富集血清中的 CK-MB,然后进行质谱分析。

质量法具有准确性高、抗干扰性强、特异性高的优点。

但它需要昂贵的仪器和专业技术。

检测方法的选择CK-MB 检测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检测目的、可用性、成本和实验室技术。

生化法: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快速诊断,但受干扰因素影响。

免疫法:特异性高,适用于 AMI 诊断和 CK-MB 监测。

质量法:准确性高,适用于需要精确定量和免受干扰的应用,如研究和临床试验。

参考值CK-MB 的参考值因检测方法而异。

一般来说,AMI 患者的 CK-MB 水平升高可在症状发作后 4-6 小时内出现,并在 12-24 小时内达到峰值。

血清生化检查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与心肌损伤的关联分析

血清生化检查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与心肌损伤的关联分析

血清生化检查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与心肌损伤的关联分析血清生化检查是临床诊断和评估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血清生化指标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是常常被关注的两个指标。

本文将对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与心肌损伤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解析。

1. 肌酸激酶(CK)与心肌损伤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的酶,包括三种亚型:肌酸激酶-心肌(CK-MB)、肌酸激酶-脑(CK-BB)和肌酸激酶-骨骼(CK-MM)。

其中,肌酸激酶-心肌是心肌组织特异性标志物。

当心肌受到损伤,细胞膜破裂导致肌酸激酶释放到血液中,使其血清水平升高。

因此,肌酸激酶-心肌的升高可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

临床上,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导致肌酸激酶-心肌升高的原因。

2. 乳酸脱氢酶(LDH)与心肌损伤乳酸脱氢酶是细胞内常见的一种酶,参与乳酸代谢过程。

正常情况下,乳酸脱氢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当细胞损伤时,乳酸脱氢酶释放到细胞外,导致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升高。

心肌损伤是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乳酸脱氢酶的血清水平增高可能与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坏死有关。

此外,乳酸脱氢酶也可以用来评估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情况。

3. 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在心肌损伤中的应用心肌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与心肌梗死等疾病密切相关。

肌酸激酶-心肌和乳酸脱氢酶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指标,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监测肌酸激酶-心肌和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判断心肌损伤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对于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通过连续监测肌酸激酶-心肌和乳酸脱氢酶的动态变化,来确定心肌梗死的时间、范围和治疗效果。

此外,在心脏手术、心脏病介入治疗和心脏移植等术后患者中,通过监测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变化,可以评估心肌的恢复情况和手术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4. 其他影响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心肌损伤,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

第十五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课件

第十五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课件

免疫荧光技术
通过改进免疫荧光技术, 提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 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降低 交叉反应和假阳性率。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与其他检测指标的联合应用
生化指标
将心肌损伤标志物与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联合检测,有助 于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
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提高对心肌损伤 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分类
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以分为心肌酶学标志物和心肌蛋白标志物两类。心肌酶学标 志物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蛋白标志物包 括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b)等。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临床物检验可以 辅助医生诊断心肌损伤, 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 等。
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疾病的辅助诊断
除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检测还广泛应用于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疾病的辅助诊断,有 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心脏手术监护
在心脏手术过程中,心肌酶检测可以实时监测心肌损伤程度,为手术操作提供重要参考。
心肌酶检测的局限性
特异性不足
由于心肌酶并非心肌独有,其他 器官如肝脏、骨骼肌等也会释放 少量心肌酶,因此心肌酶检测的
04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临 床应用
心肌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心肌损伤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可以检测到 心肌细胞损伤时释放的蛋白质和 酶类物质,有助于早期诊断心肌 损伤。
鉴别诊断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可以鉴别心 肌损伤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 胸闷等症状,如心包炎、心绞痛 、肺栓塞等。
心肌损伤的治疗与预后评估
通过在体表放置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形成心电图波
形图。
心脏超声检查方法
02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
酶类标志物
1.肌酸激酶(CK)
❖ 能可逆的催化肌酸与ATP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 酸和ADP,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 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 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胰、红细胞中含量极少。
❖ 分子量为86kD。
CK的临床意义
❖ 健康人血清中CK含量极低,当肌肉组织受损时,CK进 入血液中,使CK活性明显升高。
Attention 婴幼儿心肌酶
❖ 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参考值多为成人标准,经研究发现,儿童 心肌酶正常参考值明显高于成人,年龄越小其正常值越高, 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并随年龄 增长逐渐接近成年人。所以不要认为小儿心肌酶增高就认为 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的因素较多,应采用测定心 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8-18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 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对于入院较晚、亚急性发病患者 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及回顾性诊断等仍具有一定意义。
❖ 儿童患者比成人LD升高更显著,可能与未发育完全、耐受 性差、组织损伤更严重有关。
LDH降低
❖ LDH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当检查过程中出现误差、 过于劳累、睡眠不好、心情不好、内分泌失调时LD 会偏低,但是一般不是很严重,经过调理即可恢复。
3.乳酸脱氢酶(LDH)
❖ 是参与糖酵解和糖异生过程中催化丙酮酸与乳酸之间还原与 氧化反应的重要酶类。
❖ 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以心肌、骨骼肌和肾脏最为丰富, 其次是肝、脾、胰及肺组织内较多,红细胞中LD含量也极 为丰富。
❖ 分子量135-140KD
LDH的临床意义
❖ LD是重要的细胞代谢酶,对组织损伤非常敏感。正常时LD 在血清中含量较低,而组织中LD含量比血清高500倍以上。 临床上很多疾病中组织细胞遭到破坏,使细胞中的LD释放入 血,导致血清中含量升高。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1979年WH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 准: ①典型的持续的胸痛史;②典型的心 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出现;③心 肌酶学的改变。并认为以上三项中的二项阳 性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损 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包括急性心 肌梗死(内膜下心肌梗死,穿透性心肌梗死, 非Q波性坏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 最近,有人把由于冠状动脉所致的心肌损伤 统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一)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 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 临床意义:①AST在AMI发生后6~12h升高,24~ 48h达峰值,持续5d或1周,随后降低。②AST诊断 AMI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差,当今学术界已不主张 AST用于AMI的诊断。
保健 宜:少食多餐,以清淡、容易消化、富含 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 瓜果、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忌:吃肥肉、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蛋黄、 海鲜等,少吃甜食。男性患者尤其应戒烟、 忌饮烈性酒,忌暴饮暴食。此外,应养成经 常锻炼的习惯。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 朱翊
一、概述
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发 达国家的第一位死因。在我国,冠 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 心病)和脑血管病都是城市人口的 前三位死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在我国城市人口中(2005年卫生部统计结果)
致死亡率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126/10万 116.6/10万 98.2/10万 占全部死亡率 22.9% 21.2% 17.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病理:斑型胸痛史者,根据心电图: 1.ST段抬高的AMI。 2.ST段不抬高的AMI。 ①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cTn≥正常上限 ②不稳定心绞痛 cTn≤正常上限

医学检验--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医学检验--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用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心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行诊断。

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AMI后梗死部位心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血中,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AMI。

决定一种标志物血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子大小。

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小分子蛋白较结构蛋白更易进入血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心肌特异性等。

典型的AMI心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

酶学标志物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最常用的心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心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

九十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血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高,AMI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在AMI诊断中已逐渐少用以致基本不再应用。

(一)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子量为86KD,广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肝、胰、红细胞等CK 的含量极少。

胞浆CK的酶蛋白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工酶:CK-MM,CK-MB,CK-BB。

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血清中CK的测定方法是连续监测法。

2.参考值男:80~200U/L女:60~140U/LCK水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人群”的情况。

3.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小时升高,峰值在10~36h之间。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
肌红蛋 白 分 子 质 量 心 肌 特 异 性 不 不 ++ ++ +++ +++ 不 17.8 85 85 33 23.5 135 总CK CK-MB
MB2/MB1
cTNT
cTNI
LDH
受 肾 功 能 影 响







初 次 测 得 时 间 ( h ) 升 高 持 续 时 间 ( h )
1-3
1、骨骼肌疾病 或损伤时特异性 很差 2、迅速恢复到 正常,结果限制 其后期敏感性。

是 较 CK-MB 亚型更方便的 早期标记物, 快速释放使得 肌红蛋白可用 于 监 测 MI 患 者
诊断和治疗意 义大 临床试验证明 其单次测定是 诊 断 NSTEMI (包括微灶心 肌损害)的有 效方法。临床 医生应了解本 院的诊断数值
18
对疑似AMI患者,早期标志物应做: 肌红蛋白、CK-MB、cTnI三项,肌红蛋 白仅为过筛试验,CK-MB(-),cTnI (+)者仍为高危患者,CK-MB和cTnI 均为阴性,临床症状可疑者,还需做3, 6,9,12小时cTnI的动态观察,以减少 AMI的漏诊。
19
各种心肌坏死生化标记物的特点
3-6 7-14 12-14
Mb
2-3
12
1
21
用于评估与处理12导联ECG上无ST段抬高的ACS患 者的心脏生化标记物
标记物 优点 缺点 可用 性 评注 临床建议
肌红蛋白
1、敏感性高 2、有助于早 期发现MI 3、发现再灌 注 4、对除外 MI非常有用
1、危险度分 层的有力工 具 2、敏感性和 特异性高于 CK-MB 3、发现两周 内的近期MI 4、有助于选 择治疗方法 5、发现再灌 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
1.心肌梗死 血清LD活性增高缺乏组织和器官特异性,在 AMI时,升高晚(6~12h)、达峰时间(48~144h),对早期 诊断几乎无临床意义。但由于LD半衰期长,心肌梗死后恢 复时间长(7~14d),对于入院较晚、亚急性发病的患者的 诊断和病情监测及回顾性诊断等仍具有一定意义。若LD增 高后恢复迟缓,或在病程中再次升高者,提示梗塞范围扩 大,预后不良。 2.肝脏疾病、肺梗死、肾梗死、脑梗死。 3.白血病、恶性及溶血性贫血等。 4.骨骼肌疾病。 5.糖尿病酸中毒。
4.不稳定性心绞痛时肌钙蛋白常升高,提示有小范围 心肌梗死的可能,但肾衰时cTnT也可能升高。 5.肌钙蛋白I对判断心肌血流再灌注有独特价值。 6.cTnT和cTnI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结合对急性心肌 梗死的早期诊断将更灵敏,更特异。
临床常用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常用标志物一览表
心肌 标志物 分子量 (kD) 判断值 出现时间 达峰时间 恢复时间 ( h) ( h) ( h) 升高倍数
Mb
CK CK-MB LD LD1 cTnT cTnI
17.8
86 86 135 135 39.7 22.5
100μg/L
200U/L >25U/L,3μg/L >200 U/L >40%总LD LD1/LD2>1 0.5μg/L 1.5~3.1μg/L
0.5~2
3~ 8 3~ 8 8~18 8~18 3~ 6 3~ 6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WHO推荐有胸痛、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异常三项指标中有二 项符合,即可诊断为AMI。可见,心肌酶在AMI的诊断中具有重要 的价值。长期以来,心肌酶(包括AST、LD及同工酶、CK及同工
酶等)也一直应用在AMI的诊断中,但是随着心肌标志物的深入
研究,一批新的心肌标志物的应用逐渐引起重视,关于心肌损伤 的实验室诊断已发生了很在的变化。
肌钙蛋白(troponin , Tn)
【概述】肌钙蛋白是横纹肌的结构蛋白,心肌肌钙蛋 白 (cardiac troponin, cTn) 是肌钙蛋白复合体中与 心肌收缩功能有关的一组蛋白 , 由三个亚基即肌钙蛋 白C(TnC)、肌钙蛋白I(TnI)、肌钙蛋白T(TnT) 组成。心肌和骨骼肌的肌钙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心 肌坏死时,肌钙蛋白释放入血,是心肌梗死诊断的特
标志物
一、心肌酶检查 二、心肌结构蛋白检测
传统心肌酶谱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乳酸脱氢酶( LDH ) 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 ) 肌酸激酶( CK )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概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后6-12h 血清中AST升高,24-48h达峰值(正常上限2-20倍), 4-6天恢复正常。 【参考值】 <45U/L(速率法)
异性指标。其特异性和灵敏性均优于心肌酶。
【参考范围】 肌钙蛋白T 0.02~0.13 μg/L, >0.2 μg/L为诊断 临界值,>0.5μg/L可以诊断心肌梗死(AMI); 肌钙蛋 白I <0.2 μg/L; >1.5μg/L 为诊断临界值。 AMI发病后cTnT和cTnI的变化情况 开始升高 达到峰值 恢复正常 灵敏度 特异性 cTnT 3~6 h 10~24 h 10~15 d 50~59 74~96 cTnI 3~6 h 14~20 h 5 ~7 d 6~44 93~99
峰值,72~96小时恢复正常。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 提示有再次心肌梗死发生。 2.心绞痛、心肌炎、手术后CK水平有上升。 3.急性或慢性骨骼肌损伤时CK上升,但随着病程延长
而逐渐下降。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概述】
CK-MB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占心肌总CK活力的 15%~20%,在骨骼肌、脑及消化道中含量甚微。急性心 肌梗死后2-6小时开始升高,18-24h到达高峰,2-3天 降至正常水平。其分析方法主要是免疫抑制法及电泳 法。 【参考值】免疫抑制法:CK-MB<16U/L 琼脂糖电泳法(活力):CK-MM占94%~96%; CKMB<5%;CK-BB极微
5~12
10~36 9~30 24~72 24~72 10~24 14~20
18~30
72~96 48~72 6~10d 6~10d 5~10d 7~14d
5~20
5~25 5~20 3~ 5 5~10 30~200 20~50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概述】LDH是分子量为135000 D的四聚体,由M和H两种亚基 组成。5种同工酶,广泛分布于许多组织。 【参考值】 LDH1 24%~34% LDH2 35%~44% LDH3 19%~27% LDH4 0~5% LDH5 0~2% LDH1/ LDH2 0.6%~0.7%
乳酸脱氢酶 (LDH)
【概述】乳酸脱氢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其中以肾脏含 量最高,其次为骨骼肌、心肌、脾、脑、肺。心肌细胞 中LDH含量为正常血清的3000倍。急性心肌梗死后810h,80%的病人血清LDH升高,第二天达峰值,从第七 天开始下降,第十二天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 【参考值】 104~245 U/L (L酶法)

☆肌红蛋白(Mb) ☆肌钙蛋白(cTn) 肌钙蛋白T(TnT) 肌钙蛋白I(TnI)
肌红蛋白 (myoglobin,Mb) 【概述】肌红蛋白是一种氧结合蛋白,其功能是贮 存和输送氧气。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中,正常
人血液中含量甚低,由尿中排出。当骨骼肌和(或)
心肌细胞因各种原因受损时,Mb可大量释放入血,
导致其水平上升。
目前其测定主要是免疫学方法 【参考值】 50~85 μg/L( ELISA法) 6~85 μg/L (放免法) 血中定性:阴性;
尿中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后2h其水平开始升高,3~15h达到高 峰,18~30h恢复正常。故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诊 断灵敏度为50%~59%。 2.估计心肌损伤程度及预后,鉴别诊断心绞痛及心肌 梗死。 3.心脏电转复、心力衰竭、慢性肾功不全及急性骨骼 肌损伤时也升高。 4.肌红蛋白尿症主要见于:遗传性肌红蛋白尿症,挤压 综合症和某些病理性肌肉组织变性及炎症等。
根据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变化规律,对 就诊早的病例(2~3天内),以CK、AST诊断 价值较大;对就诊较晚(3天以上)病例,则 以LDH诊断价值较大。
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 )
血清α- HBDH 活性代表LDH同工酶LDH1 和LDH2 活性。LDH1 和LDH2 主要存在于人的心肌、肾和 红细胞中。 计算LDH /HBDH 的活性比例, 用于心肌疾病和肝 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健康人血清LDH /HBDH 比值 为1. 2~ 1. 6。心肌梗死患者, 血清α- HBDH 活 性增高, 较LDH 升高明显, 故LDH /HBDH比值下降, 为0. 8~ 1. 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 LDH /HBDH比值可升高到1. 6~ 2. 5。
【临床意义】 增高 (1)动脉硬化,脑梗塞,心肌梗塞和 高脂血症。 (2)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脂 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3)慢性肾炎和肾功能不全,糖尿病。 (4)恶性肿瘤及末成熟儿网膜症等。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概述】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心肌、脑及消化 道中。CK是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根据其亚 单位的组成及电泳特点将CK分成三种同工酶,即:脑型同 工酶(CK-BB),混合型同工酶(CK-MB),肌型同工酶(CKMM)。
【临床意义】 1.肌钙蛋白为心肌所独有,作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 急性心肌梗死时,cTnT和cTnI出现早,升高幅度大, 持续时间长,适用于早期诊断。 2.cTnT和cTnI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围手术期心肌损伤 等疾病的诊断,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都有较高的价 值。 3.cTnT和cTnI尤其对小灶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非常 有价值。
正常人血中以CK-MM为主,CK-MB只占总CK的 5%,CK-BB量极微。不同性别、年龄、种族CK活力水平 存在差异。 【参考值】 酶偶联法:38~174U/L(男) 26~140U/L(女) 肌酸显色法:15~163 U/L(男) 3~135 U/L(女)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3~8小时血中CK升高,12~36小时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