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趋势与挑战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趋势
•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与应用
• 新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探索与研究
•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研究的挑战
• 如何提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 如何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技术,提高临床应用的普及程度
• 如何深入研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
•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治疗效果监测中的价值
• 酶学标志物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冠脉介入治疗等治疗效果的
监测中的应用
• 免疫学标志物在心肌损伤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04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局限性及影响因素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假阳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生物样本质量、检测时间等因素影响
• 抗体质量、检测条件等因素影响
• 局限性:受抗体质量、检测条件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
(ICT)等
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概述
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通过检测基因、蛋白质、细胞因子等生物标志物来评估
• 优势: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能反映心肌损伤的分
心肌损伤程度
子机制
• 常见技术有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高通量测序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精准医学的概念与特点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 基于个体基因、蛋白质、细胞因子等生物信息进行疾病
•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病情评估与预后
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医学模式
判断中的应用
• 具有高度针对性和个性化,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及临床意义(68页)

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及临床意义(68页)

肌肉收缩时肌钙蛋白的作用
(示意图)
肌钙蛋白复合体 在钙离子的作用 下,通过构型变 化调节肌动蛋白 和肌球蛋白接触 ,引起肌肉收缩 。
肌钙蛋白I起抑 制作用;肌钙蛋 白C与钙结合后 可以使肌钙蛋白 I离开肌球蛋白 ,从而肌钙蛋白 T发挥作用,促 进肌肉收缩。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钙蛋白
TnC:分子量18000,呈晶体结构,是肌钙 蛋白的钙离子结合亚基。骨骼肌和心肌中 的TnC是相同的。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钙蛋白
cTnT、 cTnI 检测的特点: 特异性高 灵敏性强
100%的敏感性:8-12小时
检测时间窗长
开始:2-4h;峰值:10-24h; 持续:7-10d(cTnI)、7-14d(cTnT)
相对出现时间较早,但也可>6h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钙蛋白
症状发作后6小时,肌钙蛋白水平可以不升 高。如果6小时内肌钙蛋白测定结果阴性, 应当在症状发作后8-12小时再次测定。
cTnI的诊断特异性优于MB,可用于评价不稳定性 心绞痛,一旦检测到cTnI,即表明病人已出现不 可逆的心肌损害,cTnI浓度与AMI的面积大小以及 预后呈正相关。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钙蛋白
心肌钙蛋白的主要临床价值: 1、确定诊断; 2、危险分层; 3、估计病情; 4、指导治疗。
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钙蛋白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 7/2420 21/7/2 4Saturd ay, July 24,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 021/7/ 242021 /7/242 021/7/ 247/24 /2021 9:52:08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7/2420 21/7/2 42021/ 7/24Ju l-2124- Jul-21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是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一组检测指标,其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心肌酶谱是根据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的酶类物质的变化而获得的一组数据。

常见的心肌酶谱有肌红蛋白(CK/CK-MB)、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SGOT)等。

这些酶类物质在心肌细胞受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活性和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心肌标志物是指血清中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质的测定,通过检测这些蛋白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

常见的心肌标志物有肌钙蛋白(cTnI/cTnT)、心肌肌钙蛋白(Myo)等。

这些蛋白质在心肌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浓度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

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损伤类型,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可以确认诊断和确定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指导治疗。

其次,它们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肌损伤后的临床预后。

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较高的浓度通常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因此,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医生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检测还可以帮助评估心肌保护治疗的效果。

一些药物和治疗策略可以通过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和减轻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释放来保护心肌。

通过定期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其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损伤的类型和程度,评估预后,指导治疗。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实现个体化的治疗,并提高治疗效果。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与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与临床意义

cTn I 的检测
用于检测 cTn I 的快速诊断试剂盒也 有多种,同样存在缺乏标准化的问题
cTn T 或 cTn I 的临床应用选择
cTn T 或 cTn I 在检测心肌损伤时的临床价值相同 cTn T 只有一家厂商生产,其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临床研究和
应用评价规模多比较大,文章较多 cTn I 因多家厂商生产,标准化问题尚未得以解决,各测定系统间
催化活性测CK-MB浓度。
测酶质量方法则是利用CK-MB的抗原性,根 据抗原抗体反应测CK-MB酶蛋白浓度。
两者结果有时不一致,因为如酶变性失活但 仍保留抗原性,此时用测酶活性的方法结果
不高,但用测质量方法可以增高。
免疫抑制法:
抗CK-M抗体抑制CK-M亚单位,测定剩余的非MCK活力, 包括CK-BB、CK-MB中的B亚基、巨CK、CKMt,•由于心脏疾患病人血清中CK-BB、巨CK和CK-Mt 的含量可忽略不计,非M-CK活力代表CK-MB中的B亚 基活力,乘以2即为CK-MB活力。
灌注成功 未再灌注
灌注成功与未再灌注病例cTnT的
危险分层是cTn的重要应用
医师对急诊疑似ACS病人,首先要进行危险分层,必须根据入院时病史, 症状,物理检查,ECG和心脏标志物检查结果判断病人有无危险
有无猝死,或其它非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可能性
根据TnI和ECG危险分层
Patients without Events (%)
100
TnI neg.
95
ST depression
90
85
80
TnI pos.
n=870 pt 75
0
5
10
15
20
25
30

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诊断学

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诊断学

一、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心肌标志物是指在心肌细胞受损或坏死时释放入血循环的生物化学物质,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对心肌损伤进行诊断和评估。

常见的心肌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和心肌肌钙蛋白等。

根据其特性和临床意义,心肌标志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肌钙蛋白肌钙蛋白是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敏感和特异的心肌标志物。

它分为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两种类型。

肌钙蛋白I的半衰期长,通常在心肌细胞受损后12小时内开始升高,在24-48小时内达到峰值。

而肌钙蛋白T的半衰期较短,其升高和下降的时间更短,一般在心肌损伤后3-4小时内开始升高,在24小时内达到峰值。

结合两者的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的发生和阶段。

2.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是由肌肉组织和心肌细胞中释放的一种酶类蛋白质,其含有三种亚基,分别是肌酸激酶BB、肌酸激酶MB和肌酸激酶MM。

肌酸激酶MB在心肌细胞受损后4-6小时开始升高,在24-36小时内达到峰值,并在48-72小时内恢复正常水平。

肌酸激酶MB是心肌梗死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是一种钙调蛋白,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在心肌细胞受损后,它会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并在短时间内升高。

由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因此被认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志物”。

二、心肌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心肌标志物水平的监测,可以对心肌梗死的发生、范围和进展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

1.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的检测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通过监测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钙蛋白的水平,可以及时确定是否发生心肌损伤,从而指导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2. 判断梗死面积和严重程度心肌标志物水平的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监测心肌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可以大致判断心肌梗死的面积和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和病情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
酶类标志物
1.肌酸激酶(CK)
❖ 能可逆的催化肌酸与ATP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 酸和ADP,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 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 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胰、红细胞中含量极少。
❖ 分子量为86kD。
CK的临床意义
❖ 健康人血清中CK含量极低,当肌肉组织受损时,CK进 入血液中,使CK活性明显升高。
Attention 婴幼儿心肌酶
❖ 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参考值多为成人标准,经研究发现,儿童 心肌酶正常参考值明显高于成人,年龄越小其正常值越高, 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并随年龄 增长逐渐接近成年人。所以不要认为小儿心肌酶增高就认为 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的因素较多,应采用测定心 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8-18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 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对于入院较晚、亚急性发病患者 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及回顾性诊断等仍具有一定意义。
❖ 儿童患者比成人LD升高更显著,可能与未发育完全、耐受 性差、组织损伤更严重有关。
LDH降低
❖ LDH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当检查过程中出现误差、 过于劳累、睡眠不好、心情不好、内分泌失调时LD 会偏低,但是一般不是很严重,经过调理即可恢复。
3.乳酸脱氢酶(LDH)
❖ 是参与糖酵解和糖异生过程中催化丙酮酸与乳酸之间还原与 氧化反应的重要酶类。
❖ 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以心肌、骨骼肌和肾脏最为丰富, 其次是肝、脾、胰及肺组织内较多,红细胞中LD含量也极 为丰富。
❖ 分子量135-140KD
LDH的临床意义
❖ LD是重要的细胞代谢酶,对组织损伤非常敏感。正常时LD 在血清中含量较低,而组织中LD含量比血清高500倍以上。 临床上很多疾病中组织细胞遭到破坏,使细胞中的LD释放入 血,导致血清中含量升高。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1979年WH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 准: ①典型的持续的胸痛史;②典型的心 电图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波出现;③心 肌酶学的改变。并认为以上三项中的二项阳 性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损 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包括急性心 肌梗死(内膜下心肌梗死,穿透性心肌梗死, 非Q波性坏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 最近,有人把由于冠状动脉所致的心肌损伤 统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一)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 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 临床意义:①AST在AMI发生后6~12h升高,24~ 48h达峰值,持续5d或1周,随后降低。②AST诊断 AMI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差,当今学术界已不主张 AST用于AMI的诊断。
保健 宜:少食多餐,以清淡、容易消化、富含 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 瓜果、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忌:吃肥肉、动物脂肪、动物内脏、蛋黄、 海鲜等,少吃甜食。男性患者尤其应戒烟、 忌饮烈性酒,忌暴饮暴食。此外,应养成经 常锻炼的习惯。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河北省皮肤病防治院 朱翊
一、概述
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发 达国家的第一位死因。在我国,冠 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 心病)和脑血管病都是城市人口的 前三位死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在我国城市人口中(2005年卫生部统计结果)
致死亡率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126/10万 116.6/10万 98.2/10万 占全部死亡率 22.9% 21.2% 17.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病理:斑型胸痛史者,根据心电图: 1.ST段抬高的AMI。 2.ST段不抬高的AMI。 ①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cTn≥正常上限 ②不稳定心绞痛 cTn≤正常上限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判断心脏是否存在损伤和疾病。

这个检验是通过对血液中心肌特异性蛋白质和酶的测量来进行的。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蛋白质和酶都不会存在于血液中,但当心肌受损时,它们会通过血流释放到血液中,从而成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常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yoglobin)肌红蛋白是在心肌受损后最早能够被检测到的标志物之一。

它是一种蛋白质,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并快速进入到血液中。

因此,肌红蛋白的检测可用于早期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后。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CK)是一种在骨骼肌组织、心肌组织和其他组织中存在的酶类。

当这些组织受损时,CK会被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CK的检测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损伤,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cTn)肌钙蛋白(cTn)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心肌标志物,由于释放到血液中的cTn不存在于正常血液中,因此被称为心肌特异性标志物。

在心肌细胞受损时,cTnI和cTnT(两种常见形式)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可用来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操作和结果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主要是通过血样取自患者的静脉或足背的动脉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即采用标准化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或者酶联免疫分析进行检测。

在分年龄性别等典型人群样本中,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正常检测结果是在其对应的参考值范围内检测出来的。

在未受损肌肉的情况下,这些标志物通常不会存在于血液中。

当存在心肌损伤或心脏疾病时,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就会升高,并由此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标志物在不同情况下对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不同。

科学合理地选择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可以用来监测心肌疾病的发展和处理效果。

通过对不同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酶谱正常参考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 参考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 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 素较多,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 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1.急诊室的胸疼甄别 心肌梗死常表现为胸疼,为了使心梗得到及时诊 治,在发病后短时间内迅速做出诊断,目前强调 ①缩短测定周期,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 加快检测速度,及时发出生化结果; ②根据病人疼痛的发作时间,选择合适的早期标 志物或是确诊标志物。

在临床检测时,LD及其同工酶的应用原则是: ①限制LD的应用,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主要用于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②在胸疼发作24h后测定LD同工酶,作为CK-MB补充 检测; ③LD出现较迟,如果CK-MB或cTn已有阳性结果, AMI诊断明确,就没有必要再检测LD及其同工酶。


肌酸激酶,简称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 CK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形成CK-MM,CK-MB和CKBB同工酶。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CK-MM主 要存在于骨骼肌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CK和CK-MB联合应用诊断AMI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 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其在AMI发生4-6h即可升高, 24h达到峰值。

2.心脏标志物的检测频度 ①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抽血频率,为尽快排除 AMI的病人,在缺少决定性心电图依据时,推荐以 下抽样频率检测生化指标:即入院时即刻、入院 后4h、8h、12h或第二天清晨各检测一次; ②对已有能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不必在 做过多的生化标志位检测。

心肌损伤标志物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已 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单纯采用某一种心肌损伤标 志物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且现今诊断心肌损伤指 标已由酶类为主逐渐转向了以蛋白类为主。故将 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采用,不仅可提高急性心肌 损伤的确诊率,也可减少就诊患者的抽血频率, 减轻就诊患者的负担和痛苦。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 及其临床应用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犹如高效耐久 的泵,血液携带营养到全身,并把代谢废 物带出体外,循环周始,维持生命活动。 心脏的特殊的工作方式、特有的组织结构 和生理、生化特点,也是心脏疾病实验室 诊断的基础。
急性心肌损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包 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炎。

急性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依赖心电图和病史,但 单一心电图检查还存在不足,心电图诊断急性心 肌梗死的阳性率至多80%,其余的20%必须依靠生 物化学标志物确诊。生化标志物配合心电图可提 高诊断可靠性。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了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外,还应具有以下特性:①主要或仅存于心肌组 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②能检测早期心肌 损伤且窗口期长;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 预后;④能评估溶栓效果。
CK-MB是至今为止诊断心肌梗塞最佳的血清酶指标。人体 各组织除腓肠肌外,只有心肌含有较高的CK-MB,可达40% 以上,故此同工酶对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性可高达100%。 心梗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超过CK总活力增 高的倍数(10~12)倍。但由于其他组织也有CK-MB,如肌 肉疾病,中毒性休克,创伤,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低 下,急性洒精或CO中毒,急性精神病甚至分娩初期都可见 CK-MB升高。不过在这些非心肌梗塞疾病中,血清CK-MB占 总CK的百分比平均为2.5~7.5%(正常人<2%),均低于心 梗的7.5~19.5%。
20 10 1 6 4 3

肌红蛋白是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心肌 损伤标志物,由于其对诊断AMI有高度的特异性和 敏感性,Mb现已受到临床的高度关注。

Mb是一种氧结合蛋白,广泛的存在于骨骼肌、心 肌和平滑肌。Mb分子量小,位于细胞质中,容易 透过细胞间隙至血液,故其出现较早。它是到目 前为止,在AMI发生后最早出现的可测标志物。
测定血清ASTm并不能提高对AMI的诊断特异性, 但因ASTm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 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 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 价值。

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于全身组织细胞的胞浆和线 粒体中。当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 体及胞浆中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和外周血中。LD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h出现在血中,48-72h 达峰值。由于机体多处组织存在LD,多种心脏疾 病都可导致LD升高,故单纯用血清LD活力升高诊 断AMI特异性较低。

心肌损伤标志物除了传统的生化指标外,还包括 新型的生化指标,即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红蛋 白(Mb)。

心肌肌钙蛋白按其结合部分不同,分为三种,于 钙结合的部分称为cTnC,含抑制因子部分称为 cTnI,与原肌球蛋白调节蛋白的部分,其半寿期为 120min,在心肌中含量较高,且正常人血清中几 乎检测不到cTnT,因而,它对急性心梗有较高的 分辨能力。 cTnT还可以用于评估溶栓疗法的成功与否,观察 冠状动脉是否复通。 cTnT还常用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大小。

CK和CK-MB作为AMI标志物联合应用有以下优点: ①快速、有效,能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当 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②其浓度和急 性心梗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③能预测心肌再梗死;④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成功 率。
心肌的AST含量是人体各组织中最高的,LDH和CK的含占第二位。 从这三种酶活性和在心肌的比值来看,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 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 脑血管意外,其他疾病很少引起血清CK活性增高,并且红细胞 几乎不含CK,故其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所以CK诊断效率高, 假阳性低。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心电图不明显的心内膜下梗塞,合并传导阻滞,多发性小灶坏 死及再发性梗塞,CK大多升高;而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 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CK的假阳性仅为10-15%,而AST高达 32%,LDH也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cTnI是一个十分敏感和特异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 物。心肌损伤后4-6h释放入血,达到诊断决定值, 24h达到峰值,高峰出现时间于CK和CK-MB相似。 cTnI和cTnT一样,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 且其敏感性高于CK-MB和Mb。

由于心肌中肌钙蛋白的含量远多于CK,因而其敏 感性高于CK,不仅能检测出AMI,而且能检测微小 损伤。且心肌肌钙蛋白特异的存在于心肌中,是 AMI的确诊标志物。但其窗口期长达7天,故在心 肌早期损伤时,其敏感性较低,对临床早期诊断 价值不大。而CK、CK-MB不仅可在AMI早期升高, 且其半衰期短较短,可较好的判断心肌再梗死。

传统的心肌酶谱包括天门冬氨酸(AST), 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简称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 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 AST在AMI发生后6-12h升高,24-48h达峰值,持续 一周,随后降低。由于AST不具备组织特异性,单 纯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故单一AST临床意 义不大。
AMI发生后,因为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 增加,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所 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以 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 小。同时由于各种酶的生理特性不同,例如:在细 胞内定位不同,分子量大小不同,生物半寿期不同 等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 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 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ALT,AST,LDH,CK及其同工酶在心肌梗塞后的时相变化

CK-MB 总CK AST LDH GOTm γ-GT
延缓期(h)
高峰期(h)
维持时间(D)
增高倍数
3~8 4~10 4~10 6~12 8~24 48~96
16~24 20~30 20~30 30~60 48 192~240
1~4 3~6 3~6 7~14 8 25~30
谢谢!
在心肌梗塞的晚期可见血清γ -GT升高,发生率约 50%,机制不明。过去曾认为这是心肌修复的结果。 但不论是正常心肌或修复心肌均不含有γ -GT,故 有人认为是肝继发性损害而致肝中的γ -GT释出所 致。但血中γ -GT的活性又和肝的临床表现和其他 肝功能试验不相平行,故血清γ -GT的增高机制还 有待于研究。

当AMI发生后,细胞质中Mb释放入血,2h即可升高, 6-9h达到峰值,24-36h恢复到正常水平。Mb的阴 性预测值价值为100%,即在胸疼发作2-12h内,若 Mb阴性可排除AMI。 由于Mb消除很快,因而是判断再梗死的良好指标。



Mb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是特异性不高,在手术、 骨骼创伤、肌肉损伤时都可导致Mb升高;其窗口 期太短,回降到正常值范围太快,在AMI发生后 16h后测定易见假阴性。 Mb是至今出现的最早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有 利于早期诊断;可用于判断再梗死。在胸疼2-12h 内, Mb阴性可排除AM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