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0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0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 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 观或顿悟的性质,其中道、儒、佛 三家是主要代表,它们的环境保护 思想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启 蒙。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以老庄为代表, 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 天人关系,提出“天”与 “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了宇 宙生命统一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 涵与特征
一、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 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 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2个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 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 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同时也包含不侵犯国家主权,可持续 发展涉及国际合作和国际间的公平, 创造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以 实现各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还 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加强自然资 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持者生态环境良 性循环和经济增长。
• 环境破坏是受上述趋势多种因素作 用的结果,增长速度将超过人口和 工业的增长。由于地球的有限,这 五种趋势的增长是有限的,如超出 这个极限,后果很可能是人类社会 突然无可挽救的瓦解。 • 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经济无限 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等待自然极限 来迫使增长停滞又是难以接受的。 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路—人 类自我限制增长。
• 3、取用有节,物尽其用 儒家注重经世 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义”政治是一 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要节制自 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 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 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 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 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 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 浪费。

可持续发展引论第三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理论

可持续发展引论第三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理论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方铅矿
煤矿
自然金
石油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的自然资源则是 “人类可以 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 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群聚— 森林、草 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 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自然资源的特性
自然资源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来源,主要指 人类已经意识到的具有有效性的自然物
《受石油污染的小鸟》
南水北调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污染触目惊心
漂浮在库区的垃圾带
南水北调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污染触目惊心
库区垃圾带的拾荒者
内蒙古草原由于长年干旱,沙尘暴肆虐,把地 表土壤吹走,使草根裹露,大面积沙化。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是我国沙尘暴 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这是2001年的一 场强沙尘暴使得骆驼前行非常困难。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一节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自然资源的概念
一般而言,通常所说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 指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是天然存 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产品。如土地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是生产原料的来源和布 局场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 “一定时空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 因素的总称。”
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而言,自然资源具有稀 缺性(经济稀缺性、物质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自然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的分类是研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 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基础。
(1)地理学的分类 地理学的自然资源分类是根据自然资源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护环境,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应该是有限资源和环境容量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的增长。

这就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其次,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全球可持续发展。

全球可持续发展强调国际合作和共同责任。

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实现全球发展的共赢。

总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内容,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整理课件
• 自然属性的定义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991年对可持续性 的定义是"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 (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 可再生资源"。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 学联合会(IUBS)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 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 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古代:天人合一——人的行为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 近代:人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天人合一——不可分离,持续发展。
整理课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 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 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 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
整理课件
• 社会属性的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 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其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 人类的生活质量”。
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整理课件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布伦特兰的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 发展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以上论述,包括了两个重要概念, 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 的生存能力。
中逐步整形理课成件 。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和目标。

可持续发展需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之一。

它强调利用和循环再生资源,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

在循环经济领域,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产品回收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比如,通过重复使用和回收制造业中的废料和产品,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二、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和方法。

生态城市的目标是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它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建设绿色区域,采用低碳、节能技术和资源管理系统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

生态城市还注重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众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如新加坡、温哥华、雪梨等。

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

它旨在通过促进公平和融合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强调社会公正和全球合作,减少社会不平等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

四、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较为新的可持续发展领域。

它强调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来优化农作物生产,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它还注重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并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收入,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语上述几个理论和方法只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会不断发展和改进。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市场配置:资源利用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通过市场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 制三种市场机制去实现。 生态利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等。 区域配置最优:生产地、消费地、技术合理性的组合开发 。 资源可持续利用要解决的理论、制度问题:资源价值和 产权问题。
(四)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
4、三大社会行为的协同和整合
根据行为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三大行为的整合。
(三)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广义资源的定义:将对财富的形成起作用的因素(人或物) 统称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
狭义资源定义:是指自然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 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 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 1、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煤、矿产)、不可再生资 源(太阳能、风能、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等)。 2、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矛盾:可再生资源使用速率 低于可再生的速率、不可再生资源寻找替代品。 3、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技术上:寻找替代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
3、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地系统
人地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区 域载体;可持续发展就是研究人地系统 的总体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在不同阶 段矛盾冲突的表征;两者动态演化规律; 特别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通过这些研 究不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 础和支撑规律,使人地协调、和谐、共 生、共荣。
(二)三种生产理论
2、系统提供的基本参量
物资生产:社会生产力(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资源 利用率(利用效率); 人的生产:人口生产力(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和物质消费率(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环境生产: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
不协调因素:物质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规模的扩大,资源 利用占有越来越大;人口数量增加,物质消费和需求增多;环 境接受污染的能力和容量下降。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
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精选ppt
17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目的
社会
经济
基础
生态
条件
精选ppt
18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发展支持系统
环境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精选ppt
智力支持系统 30
精选ppt
31
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
从1992—2009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 的17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重 要行动和政策演进,可以从下面所列的重大事 件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略)。
精选ppt
32
者,其生产活动及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
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
生态足迹。
精选ppt
20
(二)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模型
EFNef
式中, ef为计算中某一定数量人群总生态足迹 (全球公顷, ghm2); N 为总人口。
精选ppt
21
(三) 生态承载力
同代人的公平。
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
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精选ppt
1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
一、生态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生态足迹法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1、理论提出的学术背景:人地关系的理论从决定论、或然论、适应论到协调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

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科学文化背景下曾经代表了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而且对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多种限制(社会的、技术的、历史的),难免有失之偏颇,甚至谬误之处,其中最严重也是几个理论共同的不足,就是忽略了对人地关系整体的、有机的(结构与层次)、动态的深入分析,从而引起人地关系认识的非此即彼的简中一化倾向。

20中叶以来,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代表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法的出现,把人地关系纳入系统的轨道,认为人地系统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和他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所联结起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2、理论倡导的观点:第一、强调人地关系的整体观念和整体与部分(层次)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二、强调人地关系系统之间的协调。

第三、强调发展的观念。

由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人地系统变化发展规律是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使人地系统的状态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

如有人已经指出的那样,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人地关系”这个旧主题的新研究。

人类通过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而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就是要建立起在合理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高度综合统一,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

第二、人地系统的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技术科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

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的联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于一体的人地系统的理论,无论在深度上与广度上都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一致性。

第三、加强人地系统的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

从区域着手研究人地地域系统,从方法和手段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以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上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经济增长战略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贫富不均严重社会问题突出1.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遇到破坏自然资源日趋枯竭1.3可持续发展战略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2.1.1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忧患意识“和谐”与“中道”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绿色意识互动共济的人伦观2.1.2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穆勒的“静态经济论”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历史原理》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

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

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

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2.2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与演进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源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环境和资源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开始用驻足全球的眼光看待环境问题,并对人类前途的问题展开了大论战。

从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开始,经过增长有无极限的争论,至V 1972年第一次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们对环境的问题日益忧虑和关心。

而从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先生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问世,到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表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有了不断的深入。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

可持续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著作、思想,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及其要义:2.2.1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她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发展道路容易使人错认为是一条舒适、平坦的超级公路,而实际上,在这条道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岔路一一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岔路一一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以保住我们的地球。

但这“另一个岔路”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路,卡逊没有确切地提出,但作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卡逊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自身行为和观念的深入反思。

222 —服清醒剂一一《增长的极限》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一一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

它的工作目标是:研究和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现有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推动采取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受俱乐部的委托,以麻省理工学院D.梅多斯(Dennis.L.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一一《增长的极限》。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

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果目前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也就是说,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

因此,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该报告在促使人们密切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同时,因其反增长的观点而遭受到尖锐的批评和责难。

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旷日持久的学术之争。

一般认为,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增长的极限》的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

但是,报告指出的地球潜伏着危机、发展面临着困境的警告无疑给人类开出了一服清醒剂,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增长的极限》曾一度成为当时环境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的环境运动,其中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

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作为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和关注。

它向全球呼吁:现在,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会给地球环境造成巨大而无法换回的损失,因此,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艰巨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及其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尽管大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比较粗浅,也尚未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它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使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224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一一《我们共同的未来》20世纪80年代伊始,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以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帮助国际社会确立更加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该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经过充分论证的研究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报告深刻地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制约。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只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条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人类共同进步的道路一一“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实际上就是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没能提供答案的“另一条岔路”。

布伦特兰鲜明、创新的科学观点,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导到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上的重要飞跃。

2.2.5重要的里程碑一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EC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

此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前者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旨在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平的“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的基本准则”,它是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后者旨在建立21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它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行动计划。

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大会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了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矗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3.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3.1.1 从世代伦理角度定义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生态平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态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3.1.2从自然生态角度定义《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1.3从经济学角度定义最少的资源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3.1.4从社会学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3.1.5从科技角度定义1989年5月,《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指出:可持续的发展。

系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3.1.6从人与自然协调角度定义3.1.7从空间公平角度定义3.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2.1 发展的原则3.2.2协调的原则3.2.3 可持续的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并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不得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因此,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不能盲目、过度地生产与消费。

3.2.4公平的原则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横向的代内公平一一各国拥有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公平的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