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

合集下载

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跨文化传播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跨文化传播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跨文化传播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作者:张诗琪来源:《祖国》2018年第04期摘要:花木兰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千百年来,木兰故事经国内外多次改编,衍生出戏剧、小说等多部文学作品。

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视角,以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对花木兰故事改编的异同,以文本分析法分析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影片中呈现出的女性形象以及从影片传播的效果对女性主义的跨文化传播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花木兰女性主义跨文化传播电影形象分析(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女性主义英文“Feminism”,最先起源于法国,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英美等国家,是西方女权运动的直接产物。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体现出浓重的女性主义思想,她认为女人一直处于的社会的“他者”地位,并且强调了女性经济独立的必要性。

在中国,女性主义的思想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流传入国内,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女性主义理论的学者,先后出过《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女性权力的崛起》等多部相关论著。

李银河在2003年出版的《女性主义》一书中给出女性主义的定义,她认为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其核心即为: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清华大学副教授肖巍则认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必须改变。

他补充说,取得像男人一样的地位和权利不应该成为妇女解放中始终强调的重点,而是应当发展一种新的、体现女性特点的语言、法律和哲学理论。

并随后提出了“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概念。

(二)跨文化传播的概念那么跨文化传播指的又是什么?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是否会被灌注以全新的意义呢。

1959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鼻祖爱德华·霍尔的著作《无声的语言》正式出版。

所谓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文化背景有差别的两个个体、群体或者是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武汉大学教授单波认为,传播是对共享文化进行创造、修改和转变的过程。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分析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20.07《木兰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文中记录着主人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从古至今,以木兰的英雄故事为蓝本的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在古代以诗词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歌颂花木兰的艺术作品形式变得多样化,以电影作品最为突出。

不仅在中国本土,美国迪士尼公司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故事拍摄成的两部动画电影《花木兰》也风靡全球,第一部电影上映就拿下了当年美国的票房冠军。

作为中国本土的传统故事,花木兰“漂洋过海”来到太平洋彼岸,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与迪士尼公司对故事的再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迪士尼在改编这一文本时既要兼顾中西文化,在中国故事中加入西方文化,又不能完全抛弃故事原本全盘表现西方文化。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花木兰故事再创造的影响由于迪士尼公司的世界影响力和扩大市场的需要,电影选材必须要考虑到全球的受众。

所以,在制作电影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中西文化起源、基本精神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解读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对文本的再创造以及诠释迪士尼价值观念等问题。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由于所处的自然基础不同,所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

众所周知,黄河又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依托于大江大河而产生,大河流域为原始聚落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原始住民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聚族而居,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家国臣民的宗法制社会结构。

美国迪士尼公司在改编花木兰故事时,保留了一部分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节。

影片中,花木兰生活在传统中国家庭,她被要求学习传统女诫,要通过媒婆的考验参加相亲,相亲即是为家族获取荣誉。

西方文明则诞生于优良的海洋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爱琴海。

作为西方文化摇篮的古希腊,就是依海而生,利用海洋资源来弥补陆地资源贫乏的困境。

古代西方城邦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小国寡民,所以更需要进行扩张掠夺来维持统治。

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文化冲突解析_1026

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文化冲突解析_1026

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文化冲突解析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研究”(项目编号:2013WY04)。

《花木兰》是1998年美国迪斯尼根据中国历史故事打造的一部经典动画电影。

该影片不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改编的,而是在花木兰这个角色上倾注了大量美国人的想法。

无论从剧情设计还是语言使用上,这部影片都有很浓厚的美国情怀和特色。

并且,其跨文化、中西合璧的身份使得这部电影表现出了美国那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当中国观众,特别是英语学习者在欣赏该作品时,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幽默风趣的美式表达,更应从跨文化语用的维度思考中西方文化碰撞时语言表述的特点。

尤其是在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如何从中国人的立场向西方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语言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职责。

一、动画电影特点分析由于动画电影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观众对其认可度较高,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外语电影,如动作片、战争片、爱情片等有着一定的优势。

每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语电影不计其数,真正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除了获奖影片和名导、名角参与的电影作品,动画电影占相当大的比例。

消遣娱乐是普通大众选择影片的重要原则,欢乐开怀也是观众追求的观影效果。

动画电影因而表现得颇为“平易近人”,吸引了众多的英语学习者。

动画电影那种非逻辑和非常规的,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思维方式赋予了动画电影反成人常态逻辑的思维特征,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陈晓云,2010)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现高于商业价值体现。

一部影片的价值体现应该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也有社会价值。

出版商和影院经营者们注重商业价值。

付费看电影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

但从中国电影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能够自掏腰包到影院为影片票房作贡献的人还是少数。

更多的观影人习惯于从网络上下载资源,存到电脑中反复欣赏。

尤其是囊中羞涩的学生族,会在一些内部网站共享电影资源。

试论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创新精神

试论迪士尼动画《花木兰》的创新精神

作者: 孙恩博
作者机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39-4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迪士尼 动画 花木兰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到一定水平,迫切的需要产业升级,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国家的政策也慢慢倾斜于一些文化新兴产业,促进了中国国产动漫的发展,中国动漫正逐步的由单一的产业体向整个产业链延伸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很好的发扬传统文化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迪士尼动画的一些分析来探讨优秀民族文化的如何创新的问题。

从《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与南北朝

从《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与南北朝

中 国南 北朝 名 歌 《 木 兰诗 》里 有 一位 女孩 名 字 叫花 木兰 ,她 代 父 从 军 的故 事在 1 9 9 8 年 被美 国迪 士 尼 公司 改编 成 一部 带有 美 国 风 格 的 动 画 电影 。 同一 个 故事 体现 着 两 个不 同 的灵 魂 ,这两 个 灵 魂 的区别 正是 中国人 与美 国人 思维 上 的差异 。 中美 关于 花 木兰 人物 塑造 的差 异 唧 唧复 唧唧 ,木 兰 当户织 。不 闻机 杼 声 ,惟 闻女 叹息 。 《 木 兰 诗》 的 开头 是这 样 介绍 花木 兰 的 :她 原本 和 传统 的 女孩 子没 有 什 么区 别 ,专 心于 纺 织 女红 。只 是 因为 “ 阿 爷 无大 儿 ,木 兰无 长 兄。 ’当 时匈 奴 强 敌 来袭 ,年 迈 的 父 亲如 果 去 抗 击 匈 奴 ,身 体 必 定不 如 年轻 人 ,去 了 战场 凶 多吉 少 。并且 如 果父 亲 去 了危 险 的 战 场木 兰 也会 失 去尽 孝 的对 象 ?如 果一 家人 没 有一 个人 愿 意 为 国 出力 ,那 便是 对 国家 不 忠 。为 了忠 孝两 全 ,木 兰在 没 有办 法 的情 况 下选 择 了代 替 父亲 从 军 。在 这样 特殊 的情 况 下 《 木 兰诗 》 里面 的花木 兰 为 了 “ 忠 ”和 “ 孝 ”所 以选择 从 军 。再看 动 画 片 《 花木 兰 》 中 的花 木兰 ,不论 是 穿着 睡衣 在 家里 东奔 西 走 、大 喊大 叫 , 还 是 骑 马去 寻 找媒 婆 、在路 边 多管 闲事 。都 体现 了动 画 片里 的花 木 兰 是一 位 非常 叛逆 调 皮任 性 的女 孩 ,在 被媒 婆 否 定 了 自己的人 生 价值 之 后 ,才 有 了证 明 自己、替 父 从军 的想 法 。 正如 木兰 在湖 边 的那一 段 : “ 也 许我 并 不是 为 了我 爹 ,我 这么 做 也许 只是 想证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影片分析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影片分析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影片分析作者:孙珊代晨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这部取材自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的动画电影是迪士尼推出的第36部经典动画,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雌“花木兰”介绍到全世界。

本文将以动画电影《花木兰》为实例,详尽分析中西方文化和精神在影片中的融合以及产生真实幻觉的各种手段和途径,从而揭开迪斯尼的造梦之法。

作为影视作品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这些方法需要后天习得,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符合人们的视听思维习惯,符合人们的生活感知经验,只有这样,观众才容易产生认同感。

制作者要对各种方法正本清源,理清脉络,创作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关键词:中式风味;西方文化;二维;影视结构;全球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33-01一、中西文化的融合(一)中式风味的保留由好莱坞执导的《花木兰》并没有将其改编的面目全非,花木兰也并非摇身而变成西式美女,改编后的电影无论是思想主题、情节结构,还是表现手法、艺术风格都能较好的忠实于原著,体现出原著的精神风貌,在花木兰身上,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与伦理意识的精髓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如忠义、孝道还有对祖先的崇拜情结也被展露无余,为了渲染一种东方的神秘色彩,影片中仍保留了许多西方人眼中的属于东方的东西。

(二)西式文化的渗透动画片《花木兰》毕竟出自美国人之手,影片虽然仍保留了中国化的情境和神韵,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渗入其中,如女权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美式幽默,美国式的细节也给《花木兰》平添了不少异国情调,从《木兰诗》到动画片《花木兰》,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美国文化气息。

二、整体风格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

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

浅析对《花木兰》主要动画角色设计之理解

浅析对《花木兰》主要动画角色设计之理解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一、《花木兰》主要故事背景《花木兰》是以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为蓝本,改编的一部表现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和女权主义精神的动画影片。

中国的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巾帼女将军,生于北魏太武皇帝时期,正值北方柔然族南下侵略,朝廷征兵,但花家老父年迈、小弟年幼,木兰见家中实无男子去那吃人的战场,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数年后终凯旋而归,谢绝皇帝赏识之恩,归家孝敬父母。

后朝追封为“孝烈将军”。

而美国迪士尼1998年以此改编的《花木兰》中,由于北方匈奴侵略,朝廷征兵。

木兰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在遭到相亲失败,为花家丢脸的打击下,又因父亲年迈腿残,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去战场上证明自己。

花家祖先派出小龙木须找回木兰,却被木须认为是重新做回守护神的机会,就从旁帮助木兰。

在木兰的努力下,终在感动战友的同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却在关键时刻被发现女性身份,被赶出军队。

但在最终单于侵占皇宫的战役中凭一人之力,力挽狂澜。

最终证明了自己,为花家光宗耀祖,也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

二、《花木兰》中的主要人物(一)花木兰花木兰的角色设计,从整体外形上看,很显然是一位东方女性的角色形象。

而她的形象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

1.木兰女装初登场。

花木兰在动画里的最初形象是以女装登场的,这时,她有着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丹凤眼上挑的眼角显示了她作为女性的温柔,线条平缓的鼻梁、较宽的鼻翼、偏厚的嘴唇以及微深的肤色也显示出她东方人的特色。

她的外表虽然不是什么倾世美人,却是能够通过上挑的嘴角体现出她是一位性格开朗、机敏好动、有勇有谋、内心渴望证明自己的女性,为后续替父从军的剧情奠定了基础。

2.木兰拜见媒婆。

随后,木兰去城中拜见媒婆。

此时,她的妆容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原本微深的的肤色画成了明显的白色,并且还画上了两颊的淡淡腮红,眼线更加上挑,抹上黑灰的眼妆,唇色更加红润,随意扎起的长发被红色的丝带高高的挽了起来,戴上金色的耳环,母亲为她戴上木兰花簪子,奶奶为她戴上璧色串珠,连衣着也随之变得鲜艳。

动画花木兰赏析

动画花木兰赏析

动画片《花木兰》毕竟出自美国人之 手,影片虽然仍保留了中国化的情境和神 韵,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 渗入其中。
1、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为美利坚的精神内核。西方女权主 义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为父权制,女性 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碎已经存在几千年的 父权制社会。女权主义还认为男女应该是平等的, 女性应依靠自己自强不息的自我奋斗实现解放与 发展。动画片中花木兰形象便是美国宣扬女权主 义而竖起的一面隐性的旗帜。代父从军前的木兰 也是一个处于男权社会下,要靠美丽装扮起来, 靠生儿育女给家庭带来荣耀的女性,而天生不是 这块料的她对“自我”产生了怀疑。恰逢代父出 征的机会,她便本能的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 以彻底的男装将女性身体包裹,像男人一样冲锋 陷阵,打破了“女子不如男”的说法。
3、祖先崇拜情结
中国文化有一个特征,就是对祖先的 崇拜。花家在木兰去相亲时对祖先的祷祝, 希望祖先保佑木兰被媒婆看中,代表着花家 后人对祖先的信靠,希望祖先的庇护与帮助; 木兰从军后,花家列祖列宗召开紧急会议, 让木须龙去保护花家小姐,又一次将“祖先 至上”的观念展现;在整个影片中,祖先崇 拜的情节贯穿始终,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特色,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认 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木兰辞》用短短的三个诗句,就给我 们勾勒了一幅寒光铁衣的十年百战图,但 是,对与动画创作者来说,他只是提供了 一个意境,其他都要靠创作者去重新设计。 所以对这场高潮,首要的是将战争实景化、 细节化、创意化。
如何才能使动画叙事情节达到高潮?

作者首先是让危险层层升级,无论是 在情节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危险到千钧一 发的时刻,主人公在偶然中企图非常规地 挑战强敌,在挑战过程中还要让另一种危 险继续叠加,这种心理过程几乎让观众透 不过气来。最终所有的危险都在主人公一 个行为中灰飞湮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Ⅰ》
巢琦14策划摘要: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Ⅰ》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这是迪士尼公司第一次将中国民间故事改编成电影。

为了让这部封建传统意识浓厚的电影能被全世界观众所接受,迪士尼公司在保留了电影的中国元素的同时,又为其添加了不少西方文化色彩。

这位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木兰”,放在了西方人的笔下,经过他们的另一番解读和创造,又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形象歌舞中国元素细节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中国人眼中,木兰只是一名为了孝顺父亲而易装从军的中国传统妇女。

然而,经过迪士尼公司改编过的《花木兰Ⅰ》,却并没有体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木兰对父亲的担忧,取而代之的是木兰与父亲的争吵,也没有体现木兰归家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女子的温柔娇羞。

更多的是描绘了木兰从军之后的所遇到的重重艰险与考验。

为了迎合各种文化意识形态背景的观众,故事的重点由“孝”变为了“忠”
①,而电影中的其他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一、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
电影中“木兰”的形象与迪士尼另一位亚裔公主——《阿拉丁》中的茉莉公主有几分神似,可能是因为都是亚裔的缘故,却又有各自的特点:茉莉公主有着高鼻梁,身着异域风情的服装,相比之下,木兰的形象就真的是朴实无华,小眼睛、粗眉毛、塌鼻梁、厚嘴唇,腿肚子还尤其壮实②。

一身素色襦裙,头发随意散落在耳后,
①丹鹤有宇.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形象解读.
https:///view/e7cc4f0c6bd97f192279e9d9.html?pn=2&pu=usm@0,sz@320_1003,ta@iphone_2 _5.1_1_11.4,2017–04–16.
②F小姐.迪士尼的“非主流”小公举们四位皮肤不那么白的公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story/1KEnDHVefH6/,2015–07–18/2017–04–16.
中国古代美人的特点在木兰身上全然看不到。

而对于这个毫无美感甚至算的上那么一点粗鲁的“木兰”,中国的观众并不买账,因为迪士尼所塑造的“花木兰”与中国人心中的“花木兰”有太大的出入,从而导致了电影在中国上映时的低票房与低口碑。

木兰的奶奶的形象也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

木兰的奶奶是个矮矮胖胖的老太太,甚至才及木兰的腰,面部容貌在却普通人的基础上夸张了好几倍。

而这个矮矮胖胖的老太太,却正是电影中的“美式幽默”和“西方人文情怀”的体现,因为只有西方的老太太可能会做出类似于电影中“不顾车水马龙淡定穿过马路”的事情。

电影中三个小兵也各具人物特色,形象夸张。

高高胖胖、高高瘦瘦和矮矮瘦瘦,这不失为美式幽默的又一点体现,高高胖胖的小兵最后还利用自己的身材优势救了快要坠崖的木兰和将军。

电影中更是对匈奴和其他人的外貌形象做了区分,可见迪士尼公司的用心。

二、“百老汇”式的歌舞
“百老汇”作为美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之一,其歌舞特色在美国电影中出现并不稀奇,更何况是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

虽然放在中国古代历史背景中让人觉得不适应,我们却不能否认这种设计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木兰在见媒婆前的一系列梳妆打扮,就是在歌舞中进行的,参与其中的除了木兰的母亲和奶奶之外,还有为她梳洗打扮的妇人,时而独唱,时而合唱,曲调轻松诙谐幽默,词也是饶有一番趣味,这也是“美式幽默”的另一番体现。

与用来表现“木兰梳洗打扮”的事情发展顺序的歌舞不同的是,军队中的歌唱是用来表现军中生活与训练的时光的流逝,这是木兰军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段,她和曾经瞧不起她的人成了朋友,也让将军对军队士兵有了信心,歌唱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表现作用,不同于梳洗打扮时笛子的悠扬婉转,此时的交响乐恢宏大气,更能体现军队的士气所在。

后来军队出发打仗和祖宗祠堂开派对也分别运用了歌舞的表现形式,在增强艺术效果上,歌舞这种表现形式确实是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中国元素和现代色彩
根据中国故事改编的电影必然需要中国元素来表现电影的文化情怀与色彩,然而,《花木兰Ⅰ》这部电影却是中西方、古现代色彩并存。

电影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了中国的笛声与西方的交响乐,以及木兰祖宗显灵的桥
段,在行军打仗时,士兵们歌唱着“梦想有姑娘”时还出现了中国的水墨画场景,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木须”这个角色。

“木须”是一条龙,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是不存在的,是该电影后来加上的虚拟角色(包括奶奶给木兰的“幸运蟋蟀”和木兰的祖宗)。

在中国,“龙”自古以来都是权利、祥瑞和神圣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威严无比、威力巨大。

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拖着长长的蛇尾,并且能够喷火③。

因此,在西方人的创造下,“木须”这条“龙”就被赋予了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以及身材娇小,全身通红,只会喷一点小火星儿的外貌形象。

这就是西方人思想中弱小的龙,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此可以体现。

电影中的风趣幽默也让人忍俊不禁,这主要体现在电影中充满现代色彩的道具中:木兰在从军时,因为懒床而被“幸运蟋蟀”的闹钟叫醒;以及木须帮助木兰不被其他士兵发现其女儿身,在咬了士兵之后用牙刷和牙膏刷牙。

这些本不该出现在历史剧中的现代元素——“闹钟”、“牙刷”和“牙膏”的出现其实并不符合历史逻辑,可是经过迪士尼公司的再创造和巧妙地情节安排,我们竟感不到丝毫的违和,而是多了一分诙谐幽默。

总的来说,《花木兰Ⅰ》的故事构架是中国的,内容和想法是美国的。

电影中用从未出现过的角色,充满现代色彩的东方元素和百老汇式的歌舞表演所呈现的逼真的东方画面和浓郁的东方风情来书写中国女性的传奇,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这部电影的很多方面设计得都不如中国人的意,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融入了多级文化的艺术电影必然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③黄玮莹.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7/view-6298922.htm,2014–11–17/2017–04–16.
[1]丹鹤有宇.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形象解读.
https:///view/e7cc4f0c6bd97f192279e9d9.html?pn=2&p u=usm@0,sz@320_1003,ta@iphone_2_5.1_1_11.4,2017–04–16.
[2] F小姐.迪士尼的“非主流”小公举们四位皮肤不那么白的公主背后的
历史与文化.
/story/1KEnDHVefH6/,2015–07–18/2017–04–16.
[3] 黄玮莹.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7/view-6298922.htm,2014–11–17/2017–04–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