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毛笔草书书法作品欣赏]毛笔古诗草书书法欣赏

合集下载

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扛鼎之作——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美妙绝伦的线条,大开大合的章法,舒展飞动的气韵,雄伟高深的意境,两次权威出版的狂草《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堪称博物馆级的精品。

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130×33㎝王罡收藏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以上是林散之狂草作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的内容。

作品是立轴,1973年前后创作。

纵 130公分,横 33公分,约 4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散之无恙”(朱文)、“曾登太白”(朱文)。

草书字帖-古诗

草书字帖-古诗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七步诗(三国)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花影(宋)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草书古诗四首

草书古诗四首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

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张旭《古诗四帖》与草书艺术文/李振石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横长195.2厘米,纵高29.5厘米,以五色彩笺纸草书古诗四首,人称《古诗四帖》。

前两首书写的是梁·庚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卷后有董其昌等人题跋。

《古诗四帖》是历代文人墨客临池学书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张旭唯一流传于世的墨迹。

原藏清宫府内,后由溥仪带出到吉林被我军俘获,交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张旭,字伯高,唐中期苏州人,曾官至常熟尉、右率府金吾长史,故又称张长史,《新唐书》有传。

书法早年笔摹心追习书于舅父陆彦远,而陆彦远又是传承“二王”书法精到之人,可见是王派体系的书风。

从他的楷书《郎官石柱记》看,确实下笔渊源有自。

由于张旭性情豪放,喜饮酒,曾和李白等人被杜甫戏称为“酒中八仙”。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

[草书白日依山尽]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欣赏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1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2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3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4草书白日依山尽书法5登鹳雀楼原文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中国草书(四)

中国草书(四)

中国草书(四)傅山《草书孟浩然诗》_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十八首草书赏析《草书孟浩然诗》,明代/清代,傅山,手卷,纸本墨笔,纵28.2厘米,横39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全卷10234x694高清大图《草书孟浩然诗》卷书录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等诗十八首。

全卷凡三接纸,共书114行,此卷书法纵逸奇宕,字与字间不相连属,结字欹正相间,古拙雄健,但笔意相连不断,充分体现了傅山书法艺术之特色,亦是对其书法美学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

本卷款署“山”,下钤“傅山私印”。

本幅无藏印,具体书写时间不详。

明清书法家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高清大图01 明清书法家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高清大图02《草书孟浩然诗》卷书法纵逸奇宕,字与字间不相连属,结字欹正相间,古拙雄健,但笔意相连不断,充分体现了傅山书法艺术之特色,亦是对其书法美学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

此卷向被视为傅山草书中的上乘佳作,代表了傅山中晚期行草书的最高艺术水平。

明清书法家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高清大图03明清书法家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高清大图04 明清书法家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高清大图05傅山在书法艺术上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草书孟浩然诗》卷书法纵逸奇宕,字与字间不相连属,结字欹正相间,古拙雄健,但笔意相连不断,充分体现了傅山书法艺术之特色,亦是对其书法美学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

此卷向被视为傅山草书中的上乘佳作,代表了傅山中、晚期行草书的最高艺术水平。

明清书法家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高清大图06明清书法家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高清大图07明清书法家傅山《草书孟浩然诗》局部高清大图08《草书孟浩然诗》释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泼墨泪沾襟。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狂草唐诗书法作品欣赏

狂草唐诗书法作品欣赏

狂草唐诗书法作品欣赏一、原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衍生注释:“将进酒”:是劝酒的意思,“将”在这里读“qiāng”。

“高堂”在诗里可理解为父母双亲或者高大的厅堂,这里倾向于指代父母。

“岑夫子”和“丹丘生”是李白的朋友。

“钟鼓馔玉”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那些敲钟击鼓、山珍海味的享受。

三、赏析: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饮酒作乐展开,通过劝酒传达出一种豁达、洒脱的情怀。

情感上集豪放与忧愤于一体,诗人从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感慨开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一去不返,青丝瞬间成白发,这是对生命短暂的惊叹。

然后立刻转入要及时行乐的情绪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看似豪迈旷达,但也透着对自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奈与愤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像是在自我安慰又像是在对命运的呐喊。

在表现手法上,多处运用夸张的描写,如“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谑”,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浪漫性和感染力。

四、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性格豪迈洒脱,一生都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游历四方,交友甚广,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

他热爱饮酒,酒常常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许多佳作都是酒后挥笔而成,所以描写饮酒场景和心境的诗作很多,《将进酒》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首。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想象在一个同学聚会上,多年没见的同学们欢聚一堂。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一、“草圣”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颠”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

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司元峰《草书唐诗50首》

司元峰《草书唐诗50首》

司元峰《草书唐诗50首》解缙草书《唐宋诗文》解缙草书唐诗1、周必大《入直》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2、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作看牵牛织女星。

3、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4、唐代杜甫的《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5、杜甫【紫辰殿退朝口号】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顔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6.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门在两旁如人之臂掖)】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

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

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7.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锺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

8.杜甫《诸将五首》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9.杜甫【奉寄章十侍御】淮海维扬壹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

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10.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杜甫[滕王亭子]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毛笔草书书法作品欣赏]毛笔古诗草书书法欣赏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王羲之用的就是草书。

这一狂乱之美的书法与古诗的结合。

有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呢?下面是为你的古诗毛笔草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草书需要法,一是指草书本身的书写规律,再是指草书应以正书为基础。

东坡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草书,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这里的正书应指楷书。

因为书法发展到楷书,各种笔法已具备,今草书法是从楷书演变过来的,所以将楷书当作草书基础是合理合法的。

但是,如果说篆书、隶书同样是草书的基础,也应当是合乎理法的。

因为楷书从篆、隶演变而来,楷书中包容了篆、隶的因素;再者,篆、隶、楷同属繁而静者,那么简而动的行、草,为什么不可以既从楷书,也从篆、隶吸收滋养呢?证之何绍基、 __、于右任等从碑学汲取营养的做法便可以明了。

何、康、于的行草艺术有各种局限,但是至少证明草书创造的途径是宽广的,有待实践中开拓。

我们还不要忘记,草书习碑早在张旭就已经实践了。

张长史得之古钟鼎铭科斗篆,古人早已总结了。

当代草书大师林散之,是公认的“帖派”,但是他对篆书笔法的深入理解与化用,大大地丰富了他的草书的内涵。

进一步说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者不仅指草书与篆、隶、楷各体正书的关系而言。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杰出的、个性鲜明的草书作品,没有一个字,甚至没有一笔画能够简单移植到另一草书作品中。

杰出作品的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依赖整体而存在,成为整体血肉相连的组成部分。

这个道理,各种书体相同,而在草书中格外突出。

再说那个无所不悟的基本道理,虽然也适用于篆、隶、楷各种正书,但对草书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而真正的草书大家,所悟者又何尝仅止于笔法、结体,《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到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摹书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一举凡天地万物之中,情与景,物与己,无不可以融入草书,而草书作品也无不可以启发观赏者联想到天地万物。

世间无物非草书,斯之谓欤?”
对于草书笔画的不可替代性,在此引用一段话,仍是刘熙载所说:“移易位置,增减笔画,以草较真有之,以草较草亦有之。

学草者移易易知,而增减每不尽解。

盖变其短长肥瘦,皆是增减,非止多一笔少一笔之谓也。

”须知字形增减笔画,还只属外部形式的变化,而“短长肥瘦”的增减,关系到字形与笔法,风骨与神气,一切个性特征皆由此生。

这个道理有类石涛的一画与万画。

草书的创作者循此深入堂奥,欣赏者则由此体味其中三昧。

最复杂的变化,实肇瑞于最原始的基因。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