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_毛笔行草书法欣赏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_毛笔行草书法欣赏行草书是一门浪漫而抒情的艺术,它与作者的审美和内心感受产生最直接、最充分的共鸣,是作者审美理想的外化形式,高水平的行草书作品是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毛笔行草书法字帖,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行草书法字帖欣赏行草书的书法技巧一、从基本功入手两个结合:临贴与创作结合、大字小字结合。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
从好作品中汲取养分。
二、推荐范本“孙过庭书谱”、“ 怀仁集圣教序”、“二王手札”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
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
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体布局要点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
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
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
五、十个书写关键词1、八面出锋。
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
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
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
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
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
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
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王羲之草书笔法秘诀

王羲之草书笔法秘诀王羲之,字逸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碑刻家、文学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等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草书最为著名。
王羲之的草书字迹奇丽、洒脱、灵动,备受后人推崇。
下面就来看看王羲之草书笔法秘诀。
一、理解草书的精髓草书是一种书法笔画简单,字形潦草的字体,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杂乱无序的笔画几乎省略了所有的笔顺和结构,却在疏离的随意中折射出书法学的精髓。
通俗地说,草书是讲究骨法、纸垫和墨点。
骨法是指笔画中的弯曲和力度,纸垫是指拍打纸面时墨水的流畅程度,墨点则是指毛笔的描绘风格。
二、进行线条训练草书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文字艺术形式。
因此,要准确传递情感和表达力,良好的笔画和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对于草书作品的笔画和速度进行训练,达到熟练和自如的水平。
训练的重点是在线条的弯曲部分加上劲道,以及诱导毛笔单次水墨的量。
三、选择适合的毛笔对于草书来说,毛笔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因为毛笔的不同特点、弹性和形状会影响到每个笔画的呈现。
笔画需要适当的厚度,颜色浓度和纸面质地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毛笔可以分为羊毫、狼毫和猪鬃毫三种,选择合适的毛笔可以更好地完成草书的笔画任务。
四、控制毛笔的姿势和力度掌握毛笔和笔尖的力度和速度十分重要,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来适应。
适当增加毛笔的力度和速度,使每个笔画的宽度和投影程度不同,具有自然的变化。
在毛笔垫询问,掌握中盘力度的动感,可以运用一种流利、明亮的草密打法。
五、进行反复的排版和涂改草书需要不断涂改和排版,以达到最终的完美效果。
这需要坚持不懈地编辑每个笔画,以及尝试不同的排版和加强方法,仔细关注每一个笔画,反复推敲来达到最优化的草书风格。
王羲之的草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因为他深刻理解草书的精髓和秘诀,并能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之中。
对草书的理解和实践,能够提高一个书法家的水平,帮助掌握书法技艺,更好地展现中国书法的传统魅力。
林散之草书赏析(37)

林散之草书赏析(37)林散之草书精品《王建诗一首》赏析赏析提要:权威著录,精品之作,枯湿浓淡,跃然纸上,交融渗洇,一片化机,完全超出了传统草书的艺术表现力。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这是林散之草书《王建诗一首》的内容。
作品是立轴,尺寸为103×34㎝,约 3平方尺,1976年作。
落款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大年”(朱文)。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单款,宿墨。
品相上等。
2012年5月,著录于《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55页,文物出版社。
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泾县。
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
到了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
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统称为“宣纸”。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诸多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一般可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三种。
生宣的品种有玉版、夹贡、棉连、净皮、单宣等。
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好,沁水性强。
林散之先生认为,同样的用墨,同样的用力,用不同的宣纸写出来的作品效果明显不同。
1975年,庄希祖偶得一张四尺三开的乾隆宣纸,林老摸了一下纸的表面,然后便说,这种纸光滑细腻,年代久远,不好写。
接着他在上面写了一首自作诗(《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第19页):日长林静路漫漫,红叶如花最耐看。
我比樊川腰力健,不烦车马上寒山。
结果发现效果确实一般。
线条平淡,没有立体感,墨色也没有层次。
林散之先生不喜欢用熟宣纸和半熟宣纸,喜欢用生宣纸,尤其喜欢用陈年的夹宣纸。
因为生宣纸十分绵厚,纤维不规则,笔在运行中速度的快慢、力量的大小、角度的不同,随着水墨交融,渗透洇散,从而出现变化万千的墨像。
这幅草书《王建诗一首》是用的生宣纸,正文28个字,几乎每个字都能表现出只有生宣纸才能表现的艺术效果,可谓枯、湿、浓、淡齐全。
如“地”、“月”、“家”是枯,丝丝飞白,苍劲虚灵。
毛笔字草书书法

毛笔字草书书法“草书”的“草” ,应读为“早”。
“草书”是草稿之书。
草书产生的时代应是秦代。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毛笔字草书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字草书书法欣赏草书的标准自于右任整理“标准草书”以来,许多人把标准草书作为草书学习的极好范本。
在此至善君发表一点对标准草书的看法,和各位书友们探讨。
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标准草书的“标准”。
于右任在《标准草书》中说得很明白,他整理标准草书的目的是“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民族传统之利器……”可见他是把标准草书作为一种简化了的文字工具来发展的,并不完全注重它的艺术性,甚至对历来只重视草书艺术性的现象深有不满,说:“草之善者曰草圣,谓之重视草书也可,谓之高视草书也亦可。
故善之者,或许其通神,或赞其入道,或形容其风雨驰骤之状,或咨嗟其喜怒性情之寄,而于字理之组织,则多所忽略!”当然,于右任也并不是否定了草书作为艺术品的身份,只是他的标准草书并不侧重于这一方面,而是作为一种简化了的文字工具来促进社会进步的。
说到这里,让我们来审视这样一种状况:许多学书者或因“标准”二字,或因于先生书名之盛,而对标准草书临习不辍,想深入草书堂奥而所得。
如果他们明白了以上道理,是否应该对此做法有一番重新认识呢?一个人的字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其艺术性、多变性、书家的个性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恐怕无人会否认吧?而就标准草书而言,它能符合哪一条标准呢?在此我归纳了标准草书的几个特点,试分析如下:首先是“符号化”,于右任认为这是标准草书的首要贡献。
他在《标准草书、释例》中说:“中国草书之失败,同一部位之部首,无统一之形式,亦为重大原因之一。
标准草书,首矫此弊!”所以于先生确立了一个原则:主部首同一部位不得异式,立一为准,利于记习也。
需要注意的是,于右任所说的“失败”是指草书未能像楷书那样作为通用的字体而通行于世,是草书作为文字工具的失败。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不仅要求字体的形状和布局,还要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分类以及欣赏与赏析等方面探讨书法的魅力。
一、书法的起源与分类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
在甲骨文、金文和篆字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和整理而形成了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的书体形式。
1.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对篆书的改进。
它以直线为主,笔画平整,字形规整,清晰易懂。
楷书字体端庄大方,被广泛应用于印章、书法作品和书籍中。
2.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扁平而简洁,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一般用于记事、书信等实用场合。
3.草书:草书起源于汉朝,是书法中最具艺术创造性的一种形式。
草书的字迹横空出世,形态多变,笔画迅疾奔放,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力量和个性。
4.隶书:隶书是汉代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制定的一种官方字体,其字形严谨简洁,线条纵横交错。
隶书主要用于文书、碑铭等场合。
二、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艺术的欣赏与赏析需要准确把握字体的韵律、筆画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笔墨情趣。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1.韵律与节奏:字体的韵律是指笔画的顺序、距离和力度等因素所造成的节奏感。
通过欣赏字体的韵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力度变化和情感表达。
2.构图与布局:书法艺术中的构图和布局是指字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合理的构图和布局可以使字体在纸面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使欣赏者产生舒适的感觉。
3.笔画与用墨:通过观察字体的笔画和墨迹的运用,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笔墨情趣和个性特点。
一支硬笔或毛笔,一块墨,通过精准的运笔和呈现,带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
4.意境与情感:书法艺术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毛笔书法课件ppt

要点二
展览交流
参加书法展览,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拓展视野和 思路。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毛笔书法作品欣 赏
名家作品赏析
名家作品
选取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作品,如王羲之、颜真卿 、米芾等,进行详细解析 和欣赏。
风格特点
分析各名家作品的风格特 点,如行书、楷书、草书 等,论述其艺术价值和历 史地位。
创作背景
介绍名家作品的创作背景 ,包括时期背景、个人经 历等,帮助理解作品内涵 。
学生作品展示
书写姿势与要领
01
02
03
坐姿
身体端正,双脚平放地面 ,调整座椅高度,使视线 与纸面保持水平。
握笔姿势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 笔杆,无名指抵住笔杆, 指实掌虚。
用力要领
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使 笔锋灵活、有力,书写流 畅自如。
03 毛笔书法基本笔 画
点的写法
总结词
点是毛笔书法的基本笔画之一,其写法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能。
详细描写
点的写法包括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步骤。起笔时要注意轻入纸面,运笔时用 力要均匀,收笔时要轻收笔锋。点的形状和大小变化多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 运用。
横的写法
总结词
横是毛笔书法的基本笔画之一,其写法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 和技能。
详细描写
横的写法包括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步骤。起笔时要注意轻 入纸面,运笔时用力要均匀,收笔时要轻收笔锋。横的形状 和大小变化多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02 毛笔书法基础知 识
毛笔的选择与保养
毛笔的选择
选择合适自己书写习惯的毛笔, 注意笔锋、笔杆的材质和重量。
毛笔的保养
每次使用后清洗干净,自然晾干 ,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于右任《望大陆》墨迹拙考

1964年11月10日,著名的爱国诗人、书法家、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病逝于台北,其亲属及秘书在整理遗物时,在一个铁皮箱中发现了于右任先生的日记本,1962年1月12日当天他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于右任先生又在1962年1月24日写下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于右任先生晚年在台湾以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为主题的一首无题诗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后人将这首无题的心灵悲歌命名为《望大陆》(又名《国殇》)。
(图一: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诗作原稿真迹)近日,“日本西出义心先生珍藏于右任先生《望大陆》诗日记暨书法精品回故乡特展”在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展出,作为一名书画爱好者我特意赶往参观学习以利提高眼识,欣赏了于右任先生晚年用硬笔书写在日记本纸笺上的《望大陆》诗作原稿真迹(见图一)。
(图二:于中令先生与我交谈)本次展览除于右任先生各个时期的书法精品外还有其弟子周伯敏、李超哉、刘延涛、李普同、胡恒、金泽子卿等人的书法作品,我有幸在台湾籍师友魏品芳夫妇的引荐下与于右任先生的三儿子于中令先生结识,也许同是泾阳老乡以及于右任先生书法爱好者的缘由,我与于中令先生交谈得非常投缘,于中令先生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于右任先生和其弟子们鲜为人知的往事。
他得知我在研究于体书法,点化我除研究今天展览的于门弟子的书法作品外,还要关注一下林少和、梁披云的书法作品。
我通过对展出的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诗作真迹及其弟子们书法作品的学习,终于将许久以来自己心头一桩存疑悬而未决的事情弄了个明白。
(见图二)(图三:《新编于右任书法字典》)(图四:字典中收录的用毛笔书写的于体草书《望大陆》诗文)半年前,为了研究、学习于右任先生书法,我从师友处借了一本《新编于右任书法字典》,(见图三,夏铭智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这本书法字典中收录了一幅用毛笔书写的于体草书《望大陆》诗文(见图四),乍一看,这幅书法没什么破绽,再细细琢磨、研判这幅书法总感到笔法、笔势、笔力、结字、字势的力感、用笔轻重的变化及韵味,都和自己收藏的数十幅于右任先生六十年代墨宝的结字、笔力、行气、神韵有那么一点形似神不同的感觉,若以此作为范本,自己收藏的这些于右任先生书法作品就有真伪之嫌?!随后,我又对于右任先生六十年代的作品资料进一步进行研究、比对、判断,我坚信自己收藏的墨宝为真迹。
[王献之行书字帖]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十二月帖赏析
![[王献之行书字帖]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十二月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dc072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8.png)
[王献之行书字帖]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十二月帖赏析篇一: 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十二月帖赏析《十二月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草书方面的代表作品。
此帖开篇的“十二月”三个字是用楷书书写的,但是从四个字便转为了草书。
笔势连贯,一气呵成。
第二行一共七个字,前六个字一笔贯通,优游疏爽。
之后也是连多断少,形势飘逸。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真迹已经失传,而保存到现在的《十二月帖》是刻本,和真迹有一定的差别。
而如果是是毫发毕见的秘籍本,那么草纵之致和宏逸之势应当更具神骏之气。
[]王献之《十二月帖》《十二月帖》真迹最著名的收藏者应该是宋代书法家米芾,而在宋代学者曹之格所刻的《宝晋斋书法帖》的第一卷中也曾经出现过。
根据明代的书画家董其昌考证,依据《十二月帖》和《淳化阁法帖》中的“庆至法”一词可以判定这是同一帖,但是之后因为被割裂,导致文意不能相通。
而此帖除了第一行的三个字是楷书之外,其他都是用草书写成的。
唐代的书法家张怀灌认为王献之能够做到“一笔书”,就是从第一个字道最后一个字之间全部一笔写成,没有断开。
而此帖已经有这种倾向出现了,但是还不够明显,一直到唐朝时的张旭和怀素才真正出现了一笔书写的草书。
张怀灌同时还认为王献之创造出来一种全新的书法风格,这种风格改变了原先的古朴体貌,大胆创新,取得了和他的父亲一样的地位。
关于这一点也是能从《十二月帖》中看出来的。
王献之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叹和崇敬的,他给后世留下的书法作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遗产。
或许听到王献之这个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会是一代书法大家的那个王献之,会记得关于他的很多轶事典故。
还会想起他的父亲是中国历史上有“书圣”之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虽然这确实是王献之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但是关于他的家庭,人们可能所知甚少,但是这可以说是王献之一生之中最悲伤的事情了。
王献之的原配妻子郗道茂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
毛笔草书法作品欣赏: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1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2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3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4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5
草书正文章法要素:
书法的章法是一个老问题,书法章法指导书也出版了很多种。
但到目前为止,书法理论界并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章法理论体系。
尤其是行草书正文的章法,学术界研究不多,且各种说法不一。
剔除某些书法理论家有意神化的因素,仔细分析,其实只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小、倾斜、粗细、疏密、连断、穿插、飞白、浓淡。
其中,又以大小、倾斜为核心。
下面试一一加以说明。
一、大小,大小变化,是正文章法的第一要则。
王羲之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
”真是深得章法三味。
从这个意义上说,楷书、篆书等外形方正的字体,只须均匀安排好空间,照文字写去便可。
但行草书万不可如此。
王羲之云“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惬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置大小于正文章法之首位,良有以也。
大小变化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字与字之间有大有小,二是字的内部亦有大有小。
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好安排,一般说来,笔画多的自然大,笔画少的就应写小。
但也不是绝对。
古帖中经常可以看到书法家把笔画比较少的字如“也”、“乎”等写得很大。
一般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句尾,以示强调。
大小近似的字数绝对不能连续超过三个,否则,必成板滞。
这是由人的审美心理决定的,超过三个就会造成审美疲劳。
所以在第四个字时,必须要加以变化。
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变化,只就大体而言,最精微的还是字内的变化。
一字之内的变化,可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或左大右小,或左小右大。
非经长期训练,无法体会其妙处。
二、倾斜,如果整篇作品仅有大小变化,仍毫无生气可言,必须让每个字都动起来。
其秘诀,就是倾斜,亦即王羲之所言“僵仰”。
古人描述倾斜的术语较多,如欹侧、问背、奇崛、气势等,但都不如“倾斜”明白易懂。
受过长期楷书训练的人,习惯于平正,对倾斜最难接受。
殊不知古人云既达平正,复求险绝。
险绝即倾斜也。
古人所谓的“势”,正是倾斜所致。
很多书法爱好者不知倾斜之理,不能臻至更高境界,惜哉。
倾斜所造成的“势”,符合人类视觉的本能追求。
人类视觉有天生追求平衡的倾向,而一旦达到平衡,反而趣味全失。
倾斜的字,正处于趋向平衡的过程,就如物理学上的势能。
为求险绝,不惜张牙舞爪、扭捏作态,甚至叫嚣怒骂,狂魔乱舞,也无碍。
技法纯熟之后,脱去张牙舞爪的外象,复归平正雍容。
此时的平
正,绝非楷书的平正于一笔一画之中,仍能极尽险绝之变化。
曾桨《西墅集》云“大抵作书须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伸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则任心随意,皆合规矩矣。
”倾斜之诀窍在于掌握字的重心。
倾斜方向两种:一是纵向的左右倾斜,二是横向的上下倾斜。
纵向与横向可以结合使用。
邱先生的“轴线说”所解剖的,就是单字的纵向重心。
除单字之倾斜外,连续几字所形成的列之倾斜变化也非常重要。
古代书法作品大多是从上至下顺势而下,虽有轴线的变化,但变化不多。
因为古代书家多靠长期修习而得的艺术直觉来创作,未能用理性的思考将这种艺术直觉加以系统总结。
将一列的宽度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也分为多个部分,但于实际创作意义不大。
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列轴线的倾斜走向,三部分足以说明列之变化,则列轴线的倾斜走向可分为两类一、由左经中至右二、由右经中至左。
前者简称左中右,后者简称右中左。
而两者又可再加以变化,左中右又派生出左中、中右右中左又可派生出右中、中左。
左中、中左是为了留出右边的空隙,右中、中右是为留出左边的空隙。
这六种变化,看似简单重复,实则不然。
左中右、右中左,都是从一列的最边摆动到另一最边处,摆动幅度大,倾斜效果强烈。
而中右、右中者,目的是为左边留出空隙中左、左中者,是为右边留出空隙。
留出来的大量空白空间,与有墨的地方形成强烈对比。
如果再加之以大小变化,愈写愈小,贝空自愈大,效果愈明显,形成“密处不容透风,疏处可容走马”的效果。
列之轴线倾斜变化,摇摆效果强烈,不可多用,否则,摇头摆尾,有做作之嫌。
古人云“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钟嵘《寺
品》)。
一列的中间部分,是列的主干,也就是列的风骨列轴线的左右摇摆,就如列的丹彩。
主干是主要的,丹彩是次要的,只是为了增添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