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基化反应及微血 管病变引起 的神经缺血缺氧等 因素有关 , 临床
多 表 现 为肢 体 疼 痛 、 木 及 感 觉 减 退 等 症 , 下 肢 多 见 。 目前 麻 以 常 规 的 治疗 是全 身应 用 调 节 神 经 、 善 血 液 循 环 的 药 物 , 然 改 虽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 . % 高 于 对 照 组 的 8 . % , 异 有 统 63 46 差 计学意义 ( 00 ) P< .5 。见 表 1 。
符 合 《 用 神 经科 诊 疗 手册 》 的 诊 断 标 准 :1 双 侧 肢 体 末 梢 实 中 () 出 现蚁 走 、 木 或 发 凉 等 感 觉 异 常 ; 痛 或 针 刺 样 疼 痛 等 痛 觉 麻 灼
3 讨
论
维生素 B 、 生素 B: 。维 具有促进核酸 、 白质 、 蛋 脂质代谢的 功能 , 进而促进 神经 细胞 内核酸 和蛋 白质 以及 神经 髓鞘 的合 成, 从而修复受损伤 的周 围神经。中医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
・
l 床 研 究 临
・
穴 位 注 射 治 疗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病 变 的I 临床探讨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的疗效 。方 法 将 5 3例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 变患者随 机 分 为 观察 组 2 7例 和对 照 组 2 6例 , 常 规 治 疗 基 础 上 , 照 组 给 予 针 灸 刺 激 ; 疗 组 给予 足 三 里 、 阴交 穴 位 注 射 维 在 对 治 三
气输注于体表的部 位 , 灵枢》 : 为神 气之所 游行 出入也 ” 《 云 “ . 可以调整机体 阴阳气血平衡 , 不仅能治疗 局部 的病症 , 还可以
治 疗 本 经 循行 所 及 的 远 隔 部 位 的 病 症 , 至 具 有 影 响 全 身 的 甚 作用。
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王婧蕾;陈国旗;李艳【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22(37)7【摘要】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F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PFP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评价2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SOD的影响。
结果:疗程结束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7.33%、77.33%,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瞬目反射(BR)潜伏期、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明显降低(P<0.05),面神经指数、面神经功能评分、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及SOD明显升高(P<0.05)。
治疗后2组比较,联合组BR潜伏期、CMAP波幅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指数、面神经功能评分、RBC-ICR及SOD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显著改善PFP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增强机体对抗自由基损伤能力,提高PFP的临床疗效。
【总页数】5页(P405-409)【作者】王婧蕾;陈国旗;李艳【作者单位】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安康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R745.12【相关文献】1.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治疗老年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2.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评价3.硫辛酸联合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4.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5.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结合针刺及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敷 治疗 对青 少年 近视 均 有 疗 效 , 且 三 步 推拿 结 合 耳 穴 贴 敷疗 效优 于常 规推 拿配合 耳 穴法 。
4 讨 论
供血 , 改善整 个头 部 血 液循 环 , 使 眼得 到濡 养 , 视 力 得
到恢复 和 提高 。“ 耳者 , 宗 脉 之所 聚。 ” 耳 与 经 络 脏 腑 之 间有 着密 切 的联 系 , 它 将 人 体 上下 内外 和各 组 织 器
敷为 主 , 易 被青 少年 患者所 接受 , 是一 种简便 、 安全、 经 济、 有 效 的治疗 方法 。至 于本方 法 的治疗机 理 , 有 待 于
进一 步研 究 。
参考 文献 :
[ 1 ] 胡诞宁 , 褚仁远 , 吕帆, 等. 近视眼学 [ M] . 北 京: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
现代 医学认 为 , 近 视 的发 病 机 制 主要 是 遗 传 因素 的生物 学说 和调 节理 论学 说 。治疗 方式 主要有 药 物应 用、 光 学矫 正 和手术 治疗 等 。药 物 治疗 常会 引起畏 光 、 流泪 、 视 物不 清 等不 良影 响 ; 佩 戴 眼镜 , 对 于学 习压 力 很 大 的青少 年 , 近视 度数仍 会加 深 ; 准分 子激 光治 疗对 于处 于身体 发 育期 的青少 年 , 由于眼屈光 度 不稳定 , 也
[ 2 ] 陈贵廷 , 薛赛琴. 最新 国内外疾病 诊疗标 准 [ S ] . 北京: 北京 学苑
出版 社 , 1 9 9 2: 1 1 7 3—1 1 7 5
头、 项 部 经络 , 改善 目、 头、 项部 气 血 供 应 , 取 穴 以足 少 阳胆 经 和足太 阳膀 胱 经 腧 穴 为 主 。眼 部 睛 明 、 攒 竹 属
穴位按摩配合糖尿病保健操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的干预效果分析

穴位按摩配合糖尿病保健操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的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T2DPN)联合使用穴位按摩、糖尿病保健操的效果。
方法:从2021年3月-2022年3月的T2DPN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31例,穴位按摩)和B组(31例,穴位按摩+糖尿病保健操),对比两组效果。
结果:B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平衡功能、下肢肌力优于A组(P<0.05)。
结论:T2DPN患者联合穴位按摩、糖尿病保健操,能提高疗效,改善平衡功能、下肢肌力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穴位按摩;糖尿病保健操;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治疗有效率T2DPN的病理变化是损伤周围神经,老年患者数量较多,是T2DM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由于该病发病隐匿,出现下肢肌力减退、肌肉萎缩症状的时候,截肢概率进一步提升[1]。
随着康复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临床越来越重视非药物治疗T2DPN,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穴位按摩、糖尿病保健操等[2]。
本研究分析了T2DPN患者联合穴位按摩、糖尿病保健操的效果,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21年3月-2022年3月的T2DPN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电脑随机法分组,A组(31例)年龄45-78岁,均值(59.26±3.47)岁,男/女(17/14);B组(31例)年龄43-77岁、均值(59.62±3.84)岁,男/女(19/12)。
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1.2.1 A组A组:穴位按摩。
在手和足病变部位相应“基本反射区”“症状反射区”“关联反射区”按摩穴位。
先按摩左手基本反射区穴位(腹腔神经丛、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然后依次按摩左足、右手、右脚基本反射区穴位,共按摩5min。
按顺序按摩左手、左足、右手、右足的症状反射区和关联反射区穴位。
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

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3. 文献综述 (4)二、电刺激治疗的基础理论 (6)1. 电刺激的生理效应 (7)2. 电刺激在治疗中的应用历史 (8)3. 电刺激治疗的机制探讨 (9)三、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的影响 (10)1. 高频电刺激 (10)生物学效应 (11)临床应用 (12)2. 低频电刺激 (13)生物学效应 (15)临床应用 (16)3. 中频电刺激 (17)生物学效应 (18)临床应用 (19)四、实验研究 (20)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2. 实验结果分析 (22)五、临床应用 (23)1. 临床病例报道 (24)2. 临床疗效评估 (25)六、结论与展望 (26)1. 研究成果总结 (2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27)3. 未来研究方向 (28)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因创伤、疾病或手术等因素导致。
电刺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再生和恢复过程中。
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再生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档将首先介绍周围神经损伤的背景和现状,阐述电刺激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将详细介绍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电刺激。
将分析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促进作用,包括神经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神经功能的恢复等方面。
还将探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评估方法和参数优化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将总结不同频率电刺激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中的优势和潜在风险,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神经损伤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年上升。
周围神经损伤作为神经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护理论文

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相关护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加辨症施护.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明显优于各发病期的对照组。
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症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能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73-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经中西药结合治疗及对不同时期、不同症状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24~78(51.0士27.0)岁;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113例;病程5-28年。
糖化血红蛋白9.2%~13.4%。
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41例。
四肢末端疼痛32例,小腿憋胀11例,感觉过敏12例,足冷47例,烧灼感3例,皮肤瘙痒38例,皮肤干燥7例,口干渴52例,便干或腹泻69例,多汗22例,怕冷30例,足趾瘀斑或色黑3例。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等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dnp诊断依据[2]①四肢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麻木、烧灼、无力、痛觉障碍;②查体: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1.3 排除标准:①年龄80岁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④严重的肝肾损害或心脑血管疾病者;⑤不合作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与中医中药治疗

皮分层 样结 构 。
中医学认 为 ,其 发病机 理 与消渴 病 日久 ,伤 阴耗 气 ,气 阴两虚 甚至 阴阳俱虚 ,气 虚血 瘀 ,脉络 痹 阻 , 气 血不 能濡养 四肢 ,阳气不 能布 达 四末 以及久 病损 伤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JM 0 0年 V . ) NO3 OL( 2 .
.9 .. 2.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临 床 分 析 与 中 医 中药 治 疗
Al ia n l sso N i c l ay i f n a DP i TCM n
李玉香 王文慧
如表 1 示。 所
实验室检查:两组病人血脂、血流变部分项 目 在治疗前后平均值的比较,如表 2 所示。
约l 2万元 人 民 币, 一旦 应用 于 临床 并 推广 可产 生不可
地区调查发现, 糖尿病新发病例有神经病变者 占9%, 0 而其 中有 周 围神 经 病变 者 占 8%,植 物神 经病 变者 占 5 5%。可见,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确实是糖尿病最为 6
常见 的并 发症之 一 。
估量的经济价值 。 2 中医中药治疗
加 重糖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的症状 ,或 气血 不能 布达 于
在 综 合 降糖 治疗 的基 础 上 ,用维 生素 Bl0 mg 10 , 维生 素 Bl05 ,隔 日一 次肌 注 。以上两 组病 人均观 2. mg
察2 ~3个 疗程 ,每 个疗 程 为 4周 ,两 个疗 程 间隔 7
21一般 资料 . 9 %糖 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病 人均 为 门诊和住 院病 0 人 符合 WHO糖 尿病 诊断 标准 ,同时 除外合 并眼底 出
糖尿病治疗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组 相 比有显 著性 差异 ( P<0 0 ) .5 。治疗 过 程 中未 见 明显 的副作用 。
(18 .0 年 , 1 . ±58 ) 下肢腓肠神经传导速度(0 1 3. ±
表 1 治 疗 后 临 床 症 状 的 变化 ( ) %
2组 相 比 , P<0 0 .5
3 理会 护体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3卷第 2期
实用 临床 医药杂志 ( 护理版 )
Ju l f ii l dc ei rcie o ma o nc in P at Cl a Me i n c ・3 ・
糖 尿 病 治 疗 仪治 疗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疗 效 观 察 与 护 理
对照组 2 例采用常规 降糖药物治 疗 , 0 治疗组 2 0 例采用常规降糖药物及 D 治疗仪结合治疗 。 M
D 治疗 仪 使 用 方 法 : 疗 组 均选 择 统 一 治 M 治 疗方 案 , 用毫米 波探 头 照射 左侧 合谷 穴 , 同时 9个 有 效 电极 片用 超低 频 电脉 冲刺激 9 固定 有效 穴 个
王 莉
( 江苏省 苏北 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江苏 扬州 , 20 0 250 )
关键词 : 糖尿病 ; 糖尿病治疗仪 ; 糖尿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中图分类号 : 7 5 R 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3 3 2 0 )20 0 2 6 22 5 (0 7 0 —0 30
月~1 月共有 2 2 0例 D 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 M 者接 受 D 治疗 仪 的治疗 , M 现将 2 0例患者 的疗 效
观察 及护 理体 会介 绍如 下 。
位: 肺俞 、 胰俞 、 脾俞 、 中脘 、 关元 、 鱼际、 太溪 、 足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10T13:45:28.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1期作者:黄丽敏
[导读] 应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方案,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双鸭山矿业集团双矿医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分析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回顾选择本院收治的11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措施,分成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传导速度(NCV)。
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应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方案,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关键词】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052-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导致神经病变中常见的并发症,此症发病率高达30%~90%[1-2]。
患者临床症状呈肢端感觉异常,且有针刺、灼烧、麻木样的疼痛感,严重者后期可导致其肌萎缩、瘫痪[3]。
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1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1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措施,将患者分成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8例),前者男27例,女28例,年龄40~45岁,平均(42.51±1.26)岁,病程1.5~15年,平均(8.25±3.38)年;后者男28例,女30例,年龄39~47岁,平均(43.23±2.12)岁,病程2~14年,平均(8.13±3.07)年。
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中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护理、运动护理、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等常规护理及治疗,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1周1次的全天7点指血血糖监测,根据其血糖变化对降糖药物做相应的调整,同时要确保患者的血糖控制在餐前血糖≤7.0每毫升毫摩尔,与餐后2小时血糖≤10.0每毫升毫摩尔间。
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767,规格:0.5mg*20s),0.5mg/次,3次/日。
研究组采取G9805型低频脉冲治疗仪器(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理疗分厂产),对患者双侧肾俞、脾俞、三阴交以及涌泉、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穴位刺激治疗,1次/日,15分钟/次。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x-±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n)例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检验,P<0.05即代表研究数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组55例,有效24例(43.63%),显效28例(50.91%),无效3例(5.45%),总有效率为94.54%,对照组58例,有效19例(32.76%),显效25例(43.10%),无效14例(24.14%),总有效率为75.86%,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对比两组神经传导速度
研究组治疗后腓总神经(43.97±1.68)与胫神经(45.57±4.58)的MCV,及腓总神经(35.84±5.01)与胫神经(43.23±3.79)的SCV,明显优于对照组腓总神经(25.41±3.52)与胫神经(30.24±6.15)的MCV,及腓总神经(14.35±5.01)与胫神经(27.47±1.62)的SC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神经因子减少、葡萄糖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或自身免疫的因素、遗传等有关。
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以降糖为主,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以及营养神经的药物为辅助治疗[4-5]。
为分析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1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采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方案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5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86%,表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方案可提高其治疗效率。
其原因是:低频率脉冲的电流通过皮肤输入,使机体受到刺激,从而将体内电荷的分布与电荷的运动状态改变,达到影响组织器官代谢、功能以及机体生物电活动的目的。
经络属于内脏腑,外络在于肢节,是全身各部以及沟通体表的重要通道,且输注人体的脏腑经络之气的体表部位为腧穴,通过对腧穴的刺激,使得低频脉冲在刺激经络的穴位时,不仅使低频脉冲产生生物电传导,且在脏腑的功能进行调整后,可达到疏通经脉、血气调和的目的。
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包括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的MCV和SCV,表明低频脉冲刺激穴位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腓总神经以及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
其原因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多以其主观感受为主,多是肌肉组织受到损伤,反映其神经系统病变情况可通过神经导传速度进行,低频脉冲刺激穴位治疗方案,将理化效应、脉冲电刺激机械效应以及中医的经络治疗融为一体,对人体的微循环与神经修复具有促进作用,有效改善兴奋神经肌肉组织以及组织营养的同时,且改善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
综上所述,应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其治疗效率,且改善腓总神经、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树泉,张淑芳,苏秀海,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205-207.
[2]徐荷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110-111.
[3]张秀娟,孙丰雷.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1):21-22.
[4]关小宏,李宝军,盛薇,等.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与治疗[J].河北医药,2013,35(4):576.
[5]李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治疗观察[J].淮海医药,2014,3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