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障碍、内分 泌失调等。
诊断鞍区及鞍旁病变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明确病变的 性质、位置和范围。
02
CT诊断
CT扫描技术
01
02
03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能够快速获取 高分辨率的图像,提高病 变检出率。
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病 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 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病理学诊断
对于难以确诊的病变,可考虑 进行病理学诊断,通过组织活 检或手术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男,45岁,因视力下降就诊,CT和MRI检查显示鞍区占 位性病变,考虑垂体腺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病理学诊断确 诊为垂体腺瘤。
案例二
患者女,12岁,因头痛、呕吐就诊,CT和MRI检查显示鞍旁 占位性病变,考虑颅咽管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手术切除并 进行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咽管瘤。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 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 引言 • CT诊断 • MRI诊断 • 鉴别诊断 • 总结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研究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 表现,提高对该区域病变的诊断 准确率。
02
探讨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为 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鞍区及鞍旁病变概述
鞍区及鞍旁病变是指发生在蝶鞍及其周围结构的病变,包括鞍内、鞍上和 鞍旁肿瘤、囊肿、炎症等。
THANKS
感谢观看
MRI诊断
MRI扫描技术
常规MRI扫描
功能MRI技术
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液体衰减 反转恢复序列(FLAIR)等,用于观 察鞍区及鞍旁的结构和信号变化。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一)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一)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一)【摘要】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鞍区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6例鞍区肿瘤的MRI表现。

结果:垂体瘤17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3例,MRI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准确率较高。

结论: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垂体肿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磁共振成像【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MRIcharacteristicsoftumorsinsellaregiongaandimproveitsdiagnosticaccuracy.elyanalyzed.Results:Rpituitaryadenoma(n=17),craniopharyngioma(n=6)andmeningioma(n=3)had characteristicsignsandmostofthemwereconfirmedbyMRI.Conclusion:MRIhasgreatvalueinthediffer entialdiagnosisforthesellarregionaltumor.【KEYWORDS】PituitaryNeoplasms,Craniopharyngjoma,Meningioma,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鞍区是颅内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且肿瘤类型较多,多数病例根据其MRI表现可以定性,少数有一定困难。

现对我院2003—2009年收治的26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对鞍区常见肿瘤MRI表现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2009年6月许敏等: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第3期200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3期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7~80岁;垂体瘤17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3例。

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呕吐,视觉障碍,闭经泌乳和肢端肥大等症状。

鞍区肿瘤影像表现

鞍区肿瘤影像表现
REPORT
鞍区肿瘤影像表现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鞍区肿瘤影像学检查方法 • 鞍区肿瘤的影像表现 • 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 • 鞍区肿瘤的治疗和预后 • 结论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颅咽管瘤的影像表现
颅咽管瘤的影像表现为鞍上或鞍旁囊性或实性肿块,常 伴有钙化。
肿瘤可侵犯脑室、脑池等结构,导致其受压、变形。
肿瘤可压迫视神经、视交叉等结构,导致视野缺损、视 力下降等。
增强扫描时,肿瘤可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脑组织 。
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为 鞍上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有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鞍区肿瘤的治疗和预后
手术治疗
01
手术切除
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开颅手术或微创手术,根据肿瘤的性质、
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
,减少复发的风险。
02
术前评估
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和全身评估,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
鞍旁组织。
鞍区肿瘤的分类多样,包括良性 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垂体瘤是
最常见的良性鞍区肿瘤之一。
鞍区肿瘤的症状和体征因肿瘤性 质、大小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 状包括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内
分泌紊乱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29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29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垂体腺瘤 占颅脑肿瘤 的 1 % ~ 5 0 1 %… , 颅内肿瘤中仅低 在 于胶质细胞瘤 和脑 膜瘤 , 鞍 区 占位性 病 变 中所 占 比例 更 在 高, 本组垂体腺瘤 1 8例 , 6 % 。垂 体腺瘤根据直径可分 为垂 占 2 体 微腺瘤 、 大腺 瘤和巨大腺 瘤 , 体微 腺瘤 早期 临床症 状不 明 垂 显, 内分泌检查 不典 型 , 影像学发现具有 重要的诊断价值 。MR I 在 <1c m以下的肿瘤方 面较 C T敏 感 , 区周 围骨质 较多 , T 鞍 C
晰, 1 另 例平扫及增强 未见异常 。MR 表 现为 圆形或椭 圆形囊 I
良好 、 骨伪影 、 无 不需注射造影剂及 三维成像等优 点 , 断鞍 是诊
区肿瘤的理想方法 。我 们收集 2 9例经手术与病理结 果证 实的 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 变 , 分析 其 C T和 MR 表 现 , 1 结合 临床 资
2 1 诊断情况 :9例患者经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 , . 2 分别为垂体 腺瘤 1 , 8例 颅咽管瘤 5例 , 脑膜瘤 2例 , 移瘤 1 , 囊虫病 转 例 脑
2例 , 索瘤 1例。2例脑囊 虫患 者血清 和脑脊液 做脑囊 虫抗 脊
体试验结果亦示 阳性 。c T显示异常 2 1例 , 正常 8例 , 增强扫描
料探讨其在鞍区 占位性病变定性与鉴别诊 断的作用 。
1 资 料 与 方 法
状, 囊壁薄 , 内 隐约可见 点状 头节 , 囊 壁及 头节 在 T WI . 为等信 号 ,: 为低信号 , T WI 增强后大部分囊壁及头节未见强化 。 脊索瘤 和转 移瘤 C T平扫示 密度均 匀 的实质 性肿块 影 , 边
笪 宏 胡 明杰 左 中九
( 河南省 固始 县人 民医院放 射科 , 固始

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郑学军
【期刊名称】《西南军医》
【年(卷),期】2007(009)003
【摘要】目的探讨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MRI平扫及其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并与手术证实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信号或密度上各有特点,大部分病例影像检查能做出正确定性、定位诊断,部分病例信号或密度相似,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结论 MRI是鞍区病变首选检查方法,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解剖关系,显示血管及血管病变也明显优于CT,但CT在显示病变有无钙化及骨质破坏程度方面是MRI不能替代的,对鞍区病变做出正确诊断还应结合增强扫描及临床资料.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郑学军
【作者单位】临沂市人民医院南院影像科,山东临沂,27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诊断及鉴别 [J], 薛惠
2.鞍区肿瘤样病变 [J], 石松生;陈忠平
3.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分析 [J], 莫建海
4.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分析 [J], 莫建海;
5.鞍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J], 王道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鞍区肿瘤的MRI诊断

鞍区肿瘤的MRI诊断

鞍 区是 颅 内 肿瘤 的好 发 部 位 之 一 , 于种 类 多 , 像 学 表 南 影 现 复 杂 , 别诊 断 何 时 较 难 。 本 文 川 顾 性 分 析 经 病 理 证 实 鉴 2 1例 鞍 区肿 瘤 的 MR 表 现 。 I 1 材 料 和方 法 1 1 一 般资 料 搜 集 我 院垂 体 瘤 1 例 , 膜瘤 6例 , 咽 管 . 1 脑 颅 瘤 4例 , 中 男 l 其 4例 , 7例 , 龄 7岁 ~ 6岁 , 均 年 龄 女 年 5 平 3 . 。所有 患 者 均 经 手 术 病 理 汪 实 。 17岁 12 扫 描 技 术 和 参 数 采 片 IME S 司 0 3T永 磁 型 磁 . j E N 公 S .5 共 振机 , 阵 2 6× 5 , 厚 6m 行 T WIS 序列 ( R T 矩 5 26层 m, E T/E 4 3 1 s 、2 S 3/ 3m ) TWI E序 列 ( R T 36 0 10m ) 捕 , T T / E: 0 / 2 s 扫 并 行增 强 扫 描 , 影 剂 使 片 G —T A, 量 0 1m o g 静 造 { DD P 剂 . m  ̄k , 脉 注射 后 立 即扫 描 。 2 结 果 2 1 垂 体 瘤 本 组 1 例 垂 体 瘤 均 为 巨 腺 瘤 , 现 为 网 形 或 . l 表 椭 圆形 , 出 现 束 腰 , 视 交 义 受 累 , 6例 9例 4例 向一 侧 或 两 侧 侵犯海绵窦 , 推 或包绕 颤 内动 脉 , 5例瘤 内发生 坏死囊 变 , 囊变部分 T wI 低信 号 , 1 呈 . wI呈高 信 号 , r 3例 瘤 内 H 血 , { T WIT WI 、: 均呈 高 信 号 , 强 扫 描 3例 均 匀 明 显 强 化 , 不 增 5例 均 匀 明显 强 化 , 死 囊 变 部 分 不 强 化 , 轻度 强 化 。 坏 3例 2 2 脑 膜 瘤 本 组 6例 脑膜 瘤 病 灶 中心 位 于 鞍 上 , 分 向 鞍 . 部 内或鞍旁生长 , 垂体形态均正常 , 病变主要表现为类 圆形或 圆 形 , 要 向 上及 周 同生 长 , 主 推 视 交 叉 , 分 侵 犯 海 绵 窦 , 瘤 部 肿 T W1 呈等信号 ,, 呈 等高信号 , TWI 增强扫描 明显强化 , 中4 其 例 可 见脑 膜 尾 2 3 颅 叫管 瘤 本 组 4例颅 咽管 瘤 均 位 于 鞍 池 , 为 囊 . 2例 性 颅 咽管 瘤 , 例 呈 长 T 长 . 信 号 , 1 呈 短 T 1 , r ^ 另 例 .K , T信 号 ; 为 实性 , 等 T 等 长 信 号 。 2例 呈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鞍区肿瘤是指位于鞍区的肿瘤,鞍区位于颅底的中央部位,是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所在的区域。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放射性核医学方法等。

下面将对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描述。

1. MRI影像表现:(1) T1加权像:在T1加权像上,脑脊液(CSF)呈明亮信号,正常垂体呈低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明亮信号。

鞍区肿瘤的信号强度取决于其组织成分,如脑膜瘤和生殖细胞瘤通常表现为等或低信号,而垂体腺瘤多数呈高信号,并可呈包膜型、囊变型或实性型。

(2) T2加权像: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呈暗信号,正常垂体呈高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低到高不等的信号。

相对于T1加权像,T2加权像更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边界和包膜。

(3) 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加权成像利用水分子在组织内的自由扩散来产生图像,对于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几乎所有的鞍区肿瘤在DWI上呈高信号,而正常垂体则呈低信号。

(4) 造影增强:磁共振造影增强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包括肿瘤的包膜、囊变、坏死或出血等特征。

通常使用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可以使肿瘤的强化增加,从而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更加明显。

2. CT影像表现:(1) 平扫CT:平扫CT主要用于显示骨骼结构,如蝶鞍的形态、大小和形变等。

由于鞍区肿瘤通常不发生骨质破坏,因此平扫CT对于鞍区肿瘤的检出率有限。

(2) CT增强:蝶鞍增强CT能够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包膜和囊变等特征。

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可呈现肿瘤的强化程度和分布特点。

3. 放射性核医学方法:(1) 甲氨蝶呤(99mTc-MIBI)显像:甲氨蝶呤显像能够显示垂体腺瘤和部分垂体腱膜瘤,但对于垂体室管膜的病变则无法显示。

(2) 白血病脑腰液显像:该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鞍区来源的脑脊液恶性肿瘤的转移情况。

综合上述,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在MRI上,脑脊液信号正常、垂体信号低、肿瘤信号高;在CT上,主要显示骨骼结构变化;在放射性核医学方法中,可观察到甲氨蝶呤显像和白血病脑腰液显像等特征。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鞍区和鞍旁是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此部位出现肿瘤时可以选择哪些影像检查方法?各种肿瘤又如何鉴别呢?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1头颅平片鞍内和鞍旁肿瘤与颅底关系密切,头颅x线正侧位片多有阳性发现。

其主要变化有:①蝶鞍、鞍结节、眶尖、眶上裂、岩骨和斜坡等颅底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②肿瘤钙化;③板障静脉和脑膜动脉沟改变;④儿童伴有高颅压脑积水者,可有颅缝分离和脑叫压迹增多;⑤颅底骨化明显,伴骨膜反应,或呈溶骨性骨膨胀性改变,多提示颅骨肿瘤。

2CT普通头颅CT,尤其是冠状位和骨窗位CT扫描,可同时显示鞍区和鞍旁肿瘤和颅底骨质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病理影像学关系,可以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CTA可显示肿瘤与动脉之间的关系,而3D-CT从三维角度描述肿增与骨质及血管的毗邻关系。

3MRIMRI对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性质、部位及与邻近的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描述远胜于CT,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指导手术人路有重要意义。

MRI对于颅底骨的变化和肿瘤钙化表现显示不清。

MRA可以显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受压移位或侵犯包绕的程度。

4DSA术前了解鞍区和鞍旁肿瘤血供、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病理变化,并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的一部分。

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者,可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1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20~50岁多见,老人尤其是小儿少见。

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内分泌肿瘤,早期即出现垂体性内分泌紊乱症状。

分泌性腺瘤诊断较容易,无分泌功能腺瘤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内分泌症状相类似,而且无分泌功能腺瘤早期的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不突出,或被忽略,而到肿瘤压迫规神经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发现,视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其主诉症状。

因此鉴别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垂体腺瘤在头颅平片上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液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1]喻岚,荣阳,陈婷婷,等.彩超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结构型与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1,8(5):62-63.[2]胡晓丹,荣阳,刘冰,等.主动脉弓钙化X线鉴别诊断价值与影像学追踪性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71-72.[3]张殿俊,荣阳.纵膈肿瘤X线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1,9(8):39-40.[4]于频.局部解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陈硕珠,李宗明.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收稿日期】 2011-04-11(本文编辑:郎威)鞍区肿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胡达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 长沙410005)【摘要】 目的 对60例鞍区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探讨两种方法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60例鞍区肿瘤的CT、MRI表现,其中垂体瘤29例,脑膜瘤20例,颅咽管瘤7例,胶质瘤4例,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正确率。

结果 本组病例中行CT检查28例,MRI检查32例,除1例颅咽管瘤经MRI检查误诊为脑膜瘤之外,其余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

结论 CT在颅咽管瘤诊断中效果较好,但是与MRI相比无显着意义。

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能明显提高鞍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鞍区肿瘤; CT; MRI 鞍区肿瘤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种类繁多,解剖结构复杂。

诊断主要依赖于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经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患者60例,比较CT、MRI对其定位、定性的诊断效果,探讨两种方法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知水平,提高对鞍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0例,女50例,年龄13~81岁。

平均50岁,均经手术临床病理证实,其中垂体瘤29例,脑膜瘤20例,颅咽管瘤7例,胶质瘤4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26例,视物不清、视力下降16例,肢端肥大2例、闭经4例、泌乳素增高2例,身材矮小6例,垂体功能低下4例。

1.2 检查方法 28例用CT机使用Siemens2CT扫描机,患者从听眦线上10mm开始作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层厚5~ 10mm,间隔5mm,造影剂采用碘海醇,剂量50~80ml。

32例经MRI扫描,扫描使用Siemens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增强剂用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01mmol/kg,使用头颅线圈,行常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扫描参数:T1WITR=400~500ms,TE= 20~30ms。

矩阵:198×256,层厚5~10mm;T2WITR=2500ms,TE=80~100ms。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60例患者除一例经手术证实为颅咽管瘤而误诊为脑膜瘤之外,其余诊断均符合病例诊断,MRI诊断正确率与CT无明显差别,P>0.05。

其中垂体瘤29例中25例为垂体大腺瘤,4例为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CT表现: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尤其是后缘;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可见鞍上池变形,前部乃至大部发生闭塞,其中可见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块,肿瘤中心可有坏死或囊性低密度区;肿瘤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两侧侧室前角的内下方,并有脑积水表现;出血则出现高密度血肿影;蝶鞍扩大,鞍背变薄、倾斜。

肿瘤向下生长,膨入蝶窦内而于蝶窦内出现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本组14例可见垂体窝扩大伴前后床突骨质吸收;7例突破鞍隔向上生长呈典型的“束腰征“,视交叉受压抬高;3例蝶鞍呈塌陷装;2例囊性病灶内可见分层现象;1例可见囊内斑片样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显示17例为不均匀强化,12例呈均匀强化。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12例信号均匀,T1WI低等信号,T2WI高信号;8例囊变信号不均匀;4例囊内T1WI中高信号,T2WI高信号,8例瘤内合并亚急性期出血,在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

动态增强扫描,7例轻度不均质强化,即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坏死囊内不强化。

16例呈均质显着强化,6例不均质强化或环形强化。

垂体微腺瘤CT主要表现:3例垂体密度不均匀;1例垂体柄偏移;1例蝶鞍轻度下陷等间接征象。

动态增强扫描,4例垂体强化明显,其内小结节样低信号。

MRI显示T1WI、T2WI上均呈等信号。

颅咽管瘤CT表现:囊性表现为边缘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实性呈低、等、混合密度,2例呈分叶状,5例有钙化,囊壁钙化主要呈弧线状、蛋壳状,实质肿块钙化呈斑片状、点状。

囊壁呈环形强化,实性部分呈团块状强化,囊区不强化。

肿瘤突入第三脑,可引起左右侧脑室扩大。

MRI表现:圆形或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肿块。

T1WI表现低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高信号2例,T2WI以高信号为主1例,内有低信号区。

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造成双侧侧脑室积水。

增—84—强后,在T1W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部分呈蛋壳状增强。

脑膜瘤CT表现:病灶形态不规则,在颅内显示出局限性圆形密度均匀一致的造影剂增强影像,13例高密度影,伴有骨质增生,斑点状钙化,3例肿瘤周边出现密度减低的脑水肿带,相应的脑移位,以及脑脊液循环梗阻引起的脑积水征象;3例视神经受压抬高;CT增强病灶均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脑膜尾征。

MRI表现T1WI中等信号,T2WIT1中高信号,信号不均匀,1例囊变T1WI中等信号,囊内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囊内高信号。

MRI增强显示明显的脑膜尾征。

鞍上区胶质瘤体积较大,多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光滑锐利,基本无瘤周水肿,瘤内多发囊变,最大囊腔直径约3cm,未见明显钙化及出血;2例肿瘤突入垂体窝,在鞍内及鞍上同时生长。

MRI图像上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晰,T1WI上为均质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可见显着强化。

3 讨论鞍区肿瘤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大多数鞍区肿瘤都能根据其发病部位及生长方式确定起源位置,但有些病例因发现较晚,诊断困难,难以确定起源位置。

由于鞍区肿瘤起源复杂,发病多样,不同肿瘤CT及MRI表现不一,所以掌握鞍区肿瘤影像学特征,对定性诊断鞍区病变有着关键的作用。

垂体瘤是鞍区常见的肿瘤之一,可分为垂体大腺瘤与微腺瘤。

3.1 垂体大腺瘤 (1)CT表现:①鞍内占位,多呈圆形,可向鞍上或向两侧生长,平扫多为等密度(占63%)或高密度(占16%)。

②16%的肿瘤内有出血,急性出血为高密度,以后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③蝶鞍扩大,鞍底下凹变薄、侵蚀或破坏。

④增强扫描后肿瘤多为明显强化。

(2)MR表现:①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1]。

②T1及T2加权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

③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

④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

⑤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3.2 垂体微腺瘤 (1)CT表现:①垂体内异常密度区,多为低密度。

②垂体上缘突起。

③垂体高度异常。

④垂体柄偏移。

⑤鞍底骨质变薄、侵蚀和下凹。

(2)MR表现:①垂体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较正常垂体信号略低,T2加权分界不明显。

②垂体上缘局限性膨隆,垂体柄移位。

③鞍底向下呈浅弧样凹陷。

④动态增强早期,正常垂体强化明显,瘤体不强化或强化轻微。

⑤结合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内分泌异常。

3.3 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肿瘤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肿瘤钙化:颅咽管瘤的钙化有各种形态,为颅咽管瘤的显着特征,鞍上型和鞍内型肿瘤均有钙化,而其他鞍部病变极少出现钙化(钙化发生率多在1%以下)。

钙化在儿童中比成人中常见,儿童颅咽管瘤钙化发生率70%~85%,2岁以下者占20%,2岁以上儿童钙化者占80%,15岁以上者占50%,成人约35%左右。

儿童鞍内钙化时,应高度考虑为颅咽管瘤。

钙化灶可大可小,可分散,也可集中在一起,有时可呈弯曲细线状。

钙化常出现在中线区,偶尔较大的病变可以只限于周围部分钙化。

60%~81%的患者出现肿瘤钙化斑,呈单个或散在状,亦可融合成蛋壳状。

CT扫描颅脑CT 扫描显示为鞍区肿瘤改变,非增强扫描者实质性肿瘤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像,钙化斑为高密度,囊性者因瘤内含胆固醇而呈低密度像,CT值为-40~10Hu,囊壁为等密度。

病变边界清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两侧侧脑室司扩大。

强化扫描时约2/3的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CT值增加12~14Hu,囊性颅咽管瘤呈环状强化或多环状强化而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少数颅咽管瘤不强化。

一般具有钙化、囊腔及强化后增强三项表现的鞍区肿瘤[2,3]。

3.4 脑膜瘤是鞍区另一常见肿瘤,CT表现:脑膜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变,有时有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的钙化,很少发生囊性变。

肿瘤与颅骨内板和脑膜的关系密切。

60%的脑膜瘤有瘤周水肿,因此,即便肿瘤是等密度,因有瘤周水肿,也容易在CT上显示。

若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则是具有特征意义的诊断征象。

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脑膜瘤表现为显著而均匀一致的增强,肿瘤边界清楚锐利。

增强的幅度为40~50HU或更多。

脑膜瘤如果有比较广阔的基底或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常规横断面CT扫描不易发现,而冠状位CT 扫描有助于发现这种类型的病变。

MRI表现:脑膜瘤在T1加权像上的信号与邻近脑组织的脑皮质相似,为等信号,而与脑白质比较为低信号。

在T2加权像上为等信号掩盖。

静脉注射GD-DTPA后,脑膜瘤有显著而均匀的增强,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浸润有显著增强,叫硬膜鼠尾征,有特征性。

MRI优于CT之处是能够提供多方位图像,冠状位适宜显示中颅窝或大脑半球凸面的脑膜瘤。

此外还能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结构的关系,例如与颈内动脉虹吸部、静脉窦的关系,这些血管是否被肿瘤包理、压迫或阻塞[4,5]。

总之,鞍区不同类型的肿瘤临床表现不一,CT及MRI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鞍区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1]鱼博浪,郭世萍,孙亲利,等.鞍旁病变的MR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7(20):586-588.[2]邱士军,张雪林,昌仁民.MRI在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739.[3]毛旭道,马周鹏,滕华英,等.MRI对31例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1:522-54.[4]郭大庆.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医学研究杂志,2008,37(7):90-117.[5]Elster AD,challa VR,Gibert TH,et al.Meningiom as:MR and h is topathologic features.Radiology,2005,170(3):875-876.【收稿日期】 2011-04-20(本文编辑:郎威)—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