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湿病的病机 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 湿热体质

合集下载

夏湿重,易脾虚,健脾祛湿应分清寒湿和湿热

夏湿重,易脾虚,健脾祛湿应分清寒湿和湿热

夏湿重,易脾虚,健脾祛湿应分清寒湿和湿热
湿为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损伤脾阳,由于脾脏有喜燥而恶湿的特点,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溏,甚至腹泻、水肿,除了自然界的湿气,在夏季,人体也容易因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

外湿、内湿相互影响,加重对脾阳的损伤。

湿气
既然夏季易脾虚温困,那么相应对策就是健脾祛湿,把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或者减少体内水湿产生,湿邪有寒热之分,祛湿之前也应分清是寒湿还是湿热。

茯苓
寒湿的人舌苔白、腻、厚,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样的室温下,比别人易感到冷,喝热水感到更舒服,对于寒湿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气、温阳利湿的方法,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都是临床常用中成药,可以常吃利水除湿或芳香化湿的食物或药物,如鲤鱼、茯苓、扁豆、薏米、白蔻、砂仁、橘皮等,吃少许辛辣、湿热的食物也可以起到散寒祛湿的作用。

湿久困于体内,就会郁久化热,变成湿热,湿热者舌苔黄、厚、腻,口干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对于湿热者,治疗的重点则为清热利湿,如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等。

苦瓜有消暑解毒的功效;西瓜可以消暑利湿;番茄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止渇的功能;黄瓜可以清热、利水、消暑;绿豆能够清热解毒;荷叶清暑利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脾胃湿热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症状是很容易区分的,脾虚湿盛以怕冷无力,舌苔白等来寒像判断,脾胃湿热以身热口苦,小便黄,舌苔黄等热像来判断。

这个脾虚湿盛和脾虚湿热的区别就是一个寒,一个热。

前者主要表现为寒,如这个怕冷,乏力等症状,后者主要是表现为热,如烦躁,口苦,尿黄等症状。

所以是很容易区分的。

脾虚湿盛可以用参苓白术丸,脾胃湿热以温胆汤等来治疗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

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

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健脾除湿中成药

健脾除湿中成药

健脾除湿中成药健脾除湿中成药是一类用于调理脾胃功能、消除湿气的中药。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人体的“中枢”,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功能。

而湿气则是人体内常见的一种体液,过多的湿气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因此,通过使用健脾除湿中成药来调理脾胃,清除湿气,对于维护整体健康非常重要。

健脾除湿中成药的原理是通过改善脾胃功能,增强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从而达到健脾除湿的目的。

这类中成药通常由多种天然草本植物制成,每种草本植物都具有不同的功效,在脾胃健康和湿气排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一种常见的健脾除湿中成药是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补气健脾”的原则来制备的,它由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等草本植物组成。

黄芪和人参具有补气益阳的功效,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白术和茯苓则有健脾除湿、利水排湿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的湿气。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有效的健脾除湿中成药,适用于脾胃功能不足、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湿气困扰的人群。

另外一种常见的健脾除湿中成药是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它具有健脾补气、除湿化痰的作用。

四君子汤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湿气困扰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无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除了补中益气汤和四君子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健脾除湿中成药可供选择,如六君子汤、八君子汤等。

不同的健脾除湿中成药具有不同的成分组合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健脾除湿中成药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成药需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来确定使用的药物和剂量。

其次,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吃药,并避免过量使用。

最后,健脾除湿中成药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效果,需要患者坚持使用并配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以维护整体健康。

总之,健脾除湿中成药是一类用于调理脾胃功能、消除湿气的中药。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效果比较好很多人去看中医时,中医都说有肠胃湿热的症状,不过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肠胃湿热到底是怎么回事,要吃什么中成药才好的。

下面就让店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脾胃湿热吧,希望大家喜欢。

脾胃湿热吃的药人参健脾丸药物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

口服每次6-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药物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

孕妇慎用。

阿胶补血膏药物组成:为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等,其冲剂、口服液等制剂功用相同。

功能: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口服每次15-30克,早、晚各1次,温开水冲服。

本品为温补之剂。

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为人参、山药、茯苓、炒白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

功能:具有补益脾胃之功效。

口服每次4-石克,每日2-3次。

脾胃湿热的原因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这个病症的内在原因,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

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湿,结合亦成湿热。

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肠胃湿热的症状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不得不区分,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不得不区分,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不得不区分,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不得不区分,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一个是寒,一个是热,他们都是脾虚导致的湿留在身体里化不掉。

他们都有的表现就是吃的少,容易腹胀,饭后容易加重这种腹胀。

无论是脾虚寒湿还是脾虚湿热,都容易身体感觉身体困、乏力。

有的人甚至有浮肿。

这两种体质的人,他们都不想喝水,因为这种水湿在体内吗?所以喝水一般都会比较少,寒湿更喜欢喝热水一点。

我们往往很难从大便不成型上面来区分他们,因为这年中体质的人大便都不成形比较多。

但是舌质往往比较容易判定到底是脾虚寒湿还是脾虚湿热。

对于寒湿的体质而言,舌质往往很白很润,舌边有齿痕。

有湿热的人往往舌质是偏红,也有齿痕。

对于有事的人来说,如果是不是很重的话,舌苔的黄苔也不是很明显。

所以我们不能一看到有白色的舌苔,就断定这是寒湿而不是湿热。

往往舌质更能反映问题。

为什么要分得这么细呢?因为他们的调理差别比较大。

对于有时寒湿脾虚的朋友来说,在健脾的基础上,这里的健脾只需要用上薏苓葛根茶里面的炒薏仁米,茯苓,白茅根等等健脾燥湿的中药就可以了,如果有必要,可以加上理中丸。

对于湿热的朋友来说,就需要在健脾的基础上用上三仁汤,我一般会建议他们取桑菊饮中的两味中药来辅助,桑叶和白菊花,这也是薏苓葛根茶(桑菊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 #她健康计划# #她力量计划。

脾虚湿重,绝佳10种中成药

脾虚湿重,绝佳10种中成药

脾虚湿重,绝佳10种中成药湿气重对身体影响巨大,不仅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消化不良、腹胀、大便黏腻,还让人气色不好,乏力容易困倦,对生活和工作都有消极影响,因此祛湿势在必行。

就来介绍脾虚湿重吃什么中成药,10种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1、健脾丸对于脾胃虚弱,肚子胀不消化,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的人群有很好效果。

像有人舌苔发白、经常有口臭问题,也是属于脾虚湿重的症状,也可以服用健脾丸来进行调理。

2、参苓白术散对脾胃虚弱、容易食欲不振、疲惫乏力、气短咳嗽的人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像有人经常大便粘腻不成形,消化不好,一吃油腻的食物就拉肚子,就多半属于脾虚湿重,适宜用进行调理。

3、六君子丸脾胃虚弱、食量小、气虚痰多的人都可以服用,对于慢性胃炎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藿香正气丸像胸闷头昏、以及患有风寒感冒、暑湿感冒、胃肠道感冒带有发烧、头痛、腹泻呕吐症状的人群都可以服用。

能调理脾胃,治疗腹泻呕吐,茯苓、厚朴能去湿气。

5、泰渭散能健脾养胃也能化湿顺气,非常适合脾胃虚弱不适、腹胀、不思饮食、胸闷的人群服用。

对于很多有胃病的人都是需要服用调理的,适合长期调理服用。

6、归脾丸对于心脾两虚,容易心悸失眠、气短乏力、头食欲不振的人群是很适宜糖尿病、高血压和感冒发热的人群不适合服用7、木香顺气丸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的功效和作用能用于治疗脾胃失调造成的胸闷嗳气、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8、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改善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和受凉后腹痛腹泻、呕吐的人群服用。

可能会引起上火,可以通过减少药量,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来缓解。

9、黄芪建中丸主要功效作用是补气散寒、健脾和胃。

像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容易心悸气短等症状的人群适宜服用。

10、肠胃益生菌金免幽能补脾也能修复胃肠道,主要功效就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补充有益菌群。

所以常用于脾虚引起的腹泻、肠炎,有腹泻腹痛、腹胀腹鸣等症状的人群适宜服用。

结语:虽然这些药都有健脾祛湿的疗效,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辩证后再有针对性的区别用药。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药性指掌九十首+用药思路特色+中藥運用秘訣+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治病有主药,药物配对重视伤食研究应对疾病谱变化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2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ortant;">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

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脾阳不足、脾胃湿热的区别是什么?

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脾阳不足、脾胃湿热的区别是什么?

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脾阳不足、脾胃湿热的区别是什么?
脾胃虚弱、脾虚湿盛、脾阳不足、脾胃湿热的区别是什么?
1.脾胃虚弱——常常脸色黯淡无光,白天精神不振、四肢无力,甚者头晕。

常表现为食欲差,胃胀,大便稀烂等;
平时情绪不佳或者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群,也常出现腹部或两胁胀满,胸闷嗳气,不思饮食等肝郁脾虚的表现;
2.脾虚湿盛——伴有身体困重,大便溏黏,舌胖苔腻舌边齿痕明显。

3.脾阳不足——常感腹部寒冷,食T生冷寒凉的食物容易出现腹泻。

4.脾胃湿热——时觉胃痛或食欲差,口干,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你是哪种脾虚呢?大家有任何健康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发舌像,雷师兄帮你辩证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
表现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
2012-11-12 09:26:00|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订阅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
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

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
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你看我们说一个人的脾气好,不急不燥,稳稳当当,这是脾气好的表现。

反之说的脾气急,那么不是脾气急,而是肝气急,是因为脾气虚而肝气急,是脾虚而肝旺的表现,还有凡是脾气缓和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心宽体胖,因为急是筋,缓是肉。

如果说这人一身懒肉就是这人脾过于缓,没有急气跟着,浑身就是懒肉,我们
没有说“懒骨、懒筋”的,所以说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脾气是宽厚的、缓和的,代表稳定的。

大河缓缓的流动不像小溪一样哗啦啦的,这就是缓和而稳定,这个气缓下来之后啊,他就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说要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必须脾气好,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脾气不好很多事情没有办法来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凡是做大事都要历经坎坷磨难的,持之以恒,如果没有脾气的缓和稳重之气,那很难想象的,这就是说脾气是湿气的代表,这个湿就是缓和。

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础上是这样说的:湿性重浊,重着沉重、重着之意,为水类,所以湿邪致病都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像头身的沉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沉,这说的是狭义的湿,病理的湿,不是生理上的湿,或是正湿。

我们在读《黄帝内经》和五脏辩证的时候就对湿缺乏正面的了解,所以中医对关于这个湿啊,他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其它的都一样。

比如说不能正确的理解湿的概念,那么变化成病理的湿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进,都不好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气道可以全面把握中医的一个方面。

湿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流动。

如果仅仅是缓和那么水滞不行了,则容易生腐,这不符合正湿之气的本意,正湿之气的本意是在缓和稳重的基础上其中必虚流畅,流畅才有生机嘛,这也就是体现五行中央土气的决定的作用,土气不可无,就像脉细无胃气则死一样,在整个的五行当中起到关键的稳定的和运转生机的作用,所以说
胃降而脾升,在脾升胃降的过程当中整个的生机流转,生命流畅的进行,所以说这是湿气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和充满生机。

我们见过很多人,他们吃的也不错,家庭条件也好,有缓和的气但是没有流畅的气,这叫湿气中阻,像一滩死水一样不能畅游了,这就是病理的湿气。

这个还不仅仅是水湿之气,湿为水类嘛,这样解释只是说了湿的一方面,并没有把另一方面说出来,我们知道《内经》上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我们可以串起来讲,水饮之气入胃,游溢精气,由脾气把整个的水气向上蒸腾,升清嘛,就是向上蒸腾精华的营养物质,我不知道精气是什么,没必要再做其它的转义,一个是食气一个是饮气,饮就是喝的汤饮,食就是食物,这些入胃以后经过胃的消化研磨之后,脾气带动整个水饮之气向上蒸腾,通过心脉和肺的敷布灌溉于全身,脾胃升清降浊都是气嘛,中央生湿指的是这个意思,这是湿的两大要义。

如果湿不具备缓和流畅那就是病了,就是变异的湿气,那就是邪湿,邪湿以后要讲。

中医基础关于湿性重浊只是说了很少的一部分,不能包括湿的全部,这股湿气也可以说是氤氲之气,后天脾土嘛,既非左又非右非上也非下,既不是开的,也不是合的,既不是升的,也不是降的,但是同时这个湿气由于有婉转流畅之性,那么他又有升降沉浮,所以它里面升降沉浮就可以接东西南北四行之气,没有黄婆金和木不能成为婚姻
之道,水火也不能成为即济之道,另外黄婆缓和之气充满了生机,才能使四气周转运行,所以说可见湿气之重要,同时这个湿气化成脾胃的重要性也在这里面可见一斑。

那么下面讲的“中央生湿,湿生土,”这个土为什么是湿而土,而不是土而湿呢?所谓中央生湿就是中央有这个湿气、缓和流畅之气,这个气在天地当中,尤其在地上化生为土,而不是土化生的湿,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这个关系,先有气后有形,也就是气化而成形,湿气化最大的形是什么呢,就是气化为土,土包万物嘛!土气缓和,没有山那么刚强,也没有水那么柔润,那么土又无处不在,也就是道者基于土也,大道藏于土中嘛,我们无时不刻不是生活在大地的土壤当中的,受土壤的滋润和运化,所以说湿气化成土气,你看当泥土湿润的时候万物就生,草木生长于土,死于土,龙雷之火藏于土而发于土,金藏于土,火烧尽而成为土,所有的东西都归于土,所以说《伤寒》中说“土着,万物之所归,不复传。

”因为到土这儿了,婉转流畅的化掉了,就不复传了,如果依然化传的话那么可想你的胃是多么热,所以说在《伤寒》当中也很好的体现了湿土的决定性作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大家在以后开方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护胃气,这也就是李东垣所强调的。

胃气是其他气性之所化,包容而生化之嘛,这就是土伟大的地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嘛。

我们作为君子要学习这个土,要厚德载物,所谓厚
德就是说要有醇厚的品德等够承载万物,能够负重,能够行远,可以做好多的有益于大家的事情。

大家在开方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子当中一定要有土气,没有土气的方子是不稳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谓湿生土,土气的药有很多,凡是缓和的都可以说有土气,比如说阳土的茯苓、白术,阴土的麦冬、黄精、山药,还有甘草、粳米,还有我们所吃的食物都是禀土气的,没有过于偏烈的这种气,所以说土养万物,好的“中央生湿,湿生土”解释到这里。

“土生甘”又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味道当中我们讲了一个“糖醋拌萝卜条”,后来又开了几个方子,大家互相交流了一下,味道在开方治疗当中的作用上次讲过,甘味是什么味呢?所谓的甘味自然它不辣、不咸、不酸、也不苦,甘味是我们喜欢的一种味道,可以说是五味当中最不让人讨厌又容易让人沉溺的一种味道,甘味入口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所以说甘味就是禀了土气的缓和畅美之气,万物皆有甘味,如果没有甘味,万物没有办法生长,甘味输送养料,储存能量,我们说过厚德载物,甘味也是可以滋养万物的,所以说土生甘,也就是说甘味代表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从大地当中生发出来的,所以可想甘味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甘味,那么营养不良、生机不现各方面都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现在很多的糖尿病患者不让吃糖,这个在中医上是不可理解的,糖尿病本身就是一个水谷精微不能收摄,人的肾精脾精
衰微,使水谷精微之气不能收摄,那你如果说再不让吃糖的话,这个糖不是说的直接的糖了,说的是甘味的东西。

本身就脾肾衰微了,再不吃甘味的东西那么怎么维持呢?不能因为尿中见糖、血中见糖你就不吃糖,这个就是因噎废食的意思了,非常不可取的,不知道为什么流行这么多年,相当于慢性自杀啊!尿糖血糖控制住了但是整体的情况确急剧的滑坡,再靠打一些药物维持呢,我看没有保证。

在这一点上也很无奈,因为得了糖尿病你再让他吃糖现在于情于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说还要因人而化,还要把风气扭转,以后讲理的时候多结合一些方子,一些用方的指导思想告诉大家。

所以说可见甘味在方药当中的作用,如果说没有甘味含在你方子里的话,那么你这个方子是不稳定的没有滋养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开方的时候多照顾一下甘味的应用,并不是叫你用的很多,而是一定要有。

就像脉要有胃气一样,开方也要有胃气,不然你吃大苦大辛的药物下肚之后首先脾胃受不了,其次这些药在你的经脉中横行恐怕对你的气血消耗也过大,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也好《金匮》也好,都是有甘味之品的。

比如说很经典的桂枝汤啊,大枣,甘草,你不能因为它常出现你就忽视它,往往是它在保护和滋养着脾胃,大家不能视而不见。

比如说白虎汤,这个重的一个方子,也有一个甘草和粳米,资粮嘛,没有资粮的士兵你去打仗,你吃什么喝什么?即便打下了营盘,你怎么来
守?大家都要仔细来琢磨,你看这个麻黄汤当中也有炙甘草,几乎没有几个方子,除非就是非常要紧的。

下面这个问题土生甘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了,现在的人们对甘味唯恐避之不及,有时是很多女性身体很瘦的,甜的也不敢吃,她的生机还在吗?生机弱了,一旦上点岁数没有一定的脂肪营养做为基础保障,以后这个气血能充裕吗?稍微有点寒气或是情绪的波动你没有任何储备很难说的,所以一味的追求瘦身是有问题的。

还有一种是无限的胖,胖起来之后呢,只有缓和之气了,没有了流畅的生机之气,这个是大问题,所以说湿气的两大要义缺一不可,这是生机之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