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拉松跑步时常见的病症及预防》

合集下载

马拉松赛跑者通气过度综合征救护与预防

马拉松赛跑者通气过度综合征救护与预防

马拉松赛跑者通气过度综合征救护与预防(一)概述马拉松比赛时部分跑者可发生通气过度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HVS),也称呼吸性碱中毒综合征。

通气过度综合征有各种原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引起的呼吸障碍,通气过度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降低、难、心跳加速、出汗、四肢肌肉痉挛、肢体麻木、头晕、手足搐搦、PaCO2血液pH升高等一系列症状体征,应给予吸氧、面罩限制通气、缓慢腹式呼吸等处理。

(二)病因与发生机制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跑者发生通气过度综合征的主要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代谢增加运动时代谢增加,肺血流量增多,从而反射性引起通气过度。

2.肌体缺氧排出长时间运动导致肌体缺氧,通气过度是对缺氧的代偿,但同时造成CO2过多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3.应激比赛时,尤其是接近终点时跑者精神高度紧张,出现前反馈调节,呼吸频率增加导致通气过度。

4.不恰当的运动方法部分跑者动作要领掌握不好,比赛时没有注意步伐、摆臂与呼吸的协调,或冲刺阶段步伐太快,过早疲劳,而只能张口呼吸,超过体能乃至通气过度。

不断被排出,上述因素均可诱发患者呼吸加快,通气过度,从而导致体内CO2迅速降低,血浆碳酸氢盐相对增加,引起继发性的呼吸性碱中毒等症状体PaCO2征,故也称呼吸性碱中毒综合征、呼吸神经综合征、高通气综合征等。

由于细胞外液的缓冲调节很有限,肌体需要通过肾脏的代偿,而肾脏的代偿需数天时间,因此低碳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几乎是立即发生的。

低碳酸血症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减少,可导致头晕、头痛甚至晕厥等脑缺血缺氧表现。

呼吸性碱中毒时血浆中Ca+与蛋白质结合增多,游离Ca+下降,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患者感觉口周、四肢麻木,肌肉痉挛疼痛甚至发生手足搐搦。

碱中毒时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强,氧合血红蛋白不易解离,可导致心肌缺氧而出现胸闷或胸痛。

(三)临床表现患者感觉呼吸困难、胸闷压迫感或窒息感,诉有呼吸费力,呼吸加深加快;还会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出汗,少数可有胸痛;多数患者感觉四肢末端或/和面部麻木,肌肉痉挛甚至强直,部分患者出现手足抽搐;大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少数出现视物模糊,严重者可有晕厥等意识障碍。

马拉松运动员的几种运动性疾病

马拉松运动员的几种运动性疾病

马拉松运动员的几种运动性疾病一:运动性腹痛根据对数次比赛的调查发现,运动性腹痛的发生率颇高,有时甚至占比赛人数的60%之多,一旦出现此症,轻者影响速度,重者退出比赛。

(一)原因1、由于准备活动不足,运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未能克服,跟不上剧烈运动的需要而引起腹痛。

比如准备活动不适时,进行突然加速跑可以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和牵扯肠系膜而产生腹痛。

2、由于残留在肠道中的粪便未清除,一受到震动,粪便会刺激肠道和邻近脏器,引起腹痛。

3、另外,运动员在运动中过度紧张,呼吸节奏不均匀,动作不协调,也是引起运动中腹痛的一个原因。

(二)措施一旦在比赛或训练中出现腹痛现象,轻者可自己用大拇指顶住疼痛部位,适当减慢跑动速度,调整呼吸,即可得到缓解,如果疼痛剧烈,应立即停止运动做彻底检查。

(三)预防在训练或比赛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各内脏器官能尽快适应运动的需要,开始时不要跑地得太快,应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逐步加快速度,运动前要特别注意进食的时间,进食的内容和进食的量,进食时间应在活动前两个小时以上,进食的内容应为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易产气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比赛前的一餐不要吃得多,一般吃7,8成饱为宜。

此外清除残留肠道中的粪便是防止腹痛的有效手段。

时间证明,赛前灌肠是防止腹痛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可以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因此也是预防运动性腹痛的重要手段。

如果腹痛是由于肝脏、胃肠等疾患引起的,那么应停止训练或比赛,做彻底的检查和治疗。

二、小腿抽筋所谓抽筋就是肌肉强直收缩,在马拉松运动中最易发生抽筋的部位是小腿后面的腓肠肌(俗称小腿肚子),其次是大腿肌肉,每次马拉松比赛都有运动员发生抽筋现象,而且所占的比例很高。

(一)原因运动员肌肉长时间连续快速收缩,形成疲劳,造成抽筋;炎热的天气进行训练或比赛时,因为从汗液中排出的钾、钠、钙、镁过多,也会引起抽筋,在寒冷的气候中进行训练后比赛,如果准备活动不足,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也是引起抽筋的一大原因。

浅谈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影响因素

浅谈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影响因素

浅谈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影响因素马拉松运动中最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就是运动损伤。

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对身体的肌肉、韧带和骨骼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特别是对于缺乏运动经验或者不慎重视热身和拉伸的人群来说,运动损伤风险更大。

在长时间的跑步过程中,肌肉容易因为过度使用而出现疲劳,韧带和骨骼也容易受到撞击和压力。

这些运动损伤可能表现为肌肉拉伤、韧带损伤、骨折等,严重影响参与者的跑步体验和身体健康。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马拉松运动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跑步很容易给参与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在高温的环境下,参与者易出现中暑和脱水的情况,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而在低温环境下,尤其是湿冷的天气条件下,参与者容易受到关节和肌肉的冻伤,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体温过低症。

在选择参与马拉松赛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赛事举办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合理的装备和防护措施,以减少气候条件对参与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也是影响马拉松运动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来说,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可能会加重疾病的症状,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年龄较大或者体质较差的人群来说,长时间的跑步可能会对心脏和肺部造成较大的负担,引发不适甚至危险。

在选择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训练和参赛计划,以减少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对马拉松运动的影响。

对于初次参与者来说,缺乏运动经验和训练也是影响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因素之一。

长时间的跑步对身体的耐力、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于缺乏运动经验和训练的人群来说,很容易出现不适和损伤。

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和调整,身体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较差,很容易引发运动损伤和体能不适。

对于初次参与马拉松运动的人群来说,要充分进行运动训练和调整,以增强身体的适应性和提高运动能力,减少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马拉松中常见晕倒原因

马拉松中常见晕倒原因

马拉松中常见晕倒原因马拉松是一项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参与的运动,参与者在持续奔跑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和挑战。

因此,马拉松中常见晕倒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引起:1. 过度疲劳:长时间的奔跑和身体运动会让参与者的身体变得非常疲劳,不仅耗费大量能量,还会引起肌肉酸痛和疲劳感。

过度疲劳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肌肉无法继续运动,从而引发晕倒。

2. 热衰竭: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身体会大量出汗,从而导致体温过高,容易引起中暑和热衰竭。

中暑会使体温过高,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进而引起晕倒。

3. 缺水和脱水:在运动中,参与者会大量流汗,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就会导致身体脱水。

脱水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压降低,从而引起晕倒。

4. 高血糖和低血糖:马拉松是一个长时间持续运动的过程,参与者需要补充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持续奔跑。

如果血糖水平过高,就会导致高血糖,进而引起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晕倒。

另一方面,如果血糖水平过低,就会导致低血糖,进而引起脑部供氧不足和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产生晕倒的症状。

5. 心理压力:马拉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参与者需要忍受长时间的疲劳和身体上的不适感。

在持续奔跑过程中,可能出现丧失动力和忍耐力的情况,从而影响到身体的运动能力,进而引起晕倒。

6. 营养不良和饮食问题:长时间的马拉松运动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支持。

如果参与者的饮食不合理,无法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就会出现身体功能失衡,导致晕倒的发生。

为了避免晕倒的发生,在参与马拉松前,参与者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训练充分:提前进行充分的训练,以增加身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力。

2. 合理饮食和补水:在马拉松前一天和比赛当天,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充足的饮水,以确保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和水分。

3. 控制运动强度:在参与马拉松过程中,适时放慢步伐,给身体和心脏足够的休息时间,以避免过度疲劳。

4. 防止中暑:在比赛过程中注意降低体温,例如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避开强烈的阳光等。

马拉松赛跑者运动性中暑救护与预防

马拉松赛跑者运动性中暑救护与预防

马拉松赛跑者运动性中暑救护与预防(一)概述运动性中暑(exertional heatstroke,EH)是马拉松跑者最常出现的急症之一,它主要是指跑者在赛场上肌肉产生的热量比身体散发的热量还多,从而导致体内的热量堆积而造成的中暑。

运动性中暑具有死亡率较高、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即使能够适当降低体温及有效地进行治疗,严重者仍可危及生命,部分生存下来的重症运动性中暑跑者可不同程度遗留一些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

跑者一旦出现运动性中暑,应给予监护、吸氧、体表降温、开通静脉补液等处理。

(二)病因与发生机制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跑者发生运动性中暑的主要机制有多种。

其中,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环境中,长时间跑步,又无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的适应能力者,极易发生中暑。

促进运动性中暑的原因有:环境温度过高(人体可获取热量)、产热增加(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应用某些药物等)、散热障碍(如湿度过大、穿透气性能差的衣物等)、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性硬化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等)。

运动性中暑的易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脱水(急性或慢性)、缺少在炎热条件下的适应性,还有较长时间的钠离子负平衡也是一个致病因素。

此外,邻近比赛终点时,已经脱水的跑者进行冲刺,造成肌肉产生热量,加快肌肉血流速度,从而降低了深部血液流速,导致深部体温升高。

在健康群体中,缺乏适应性、状态欠佳、没有经验的跑者(缺乏对热损害的判断)、盐或水的缺失、体大或肥胖、有过中暑经历、睡眠不足等常是运动性中暑的高危因素。

(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1)头晕、头痛、反应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2)口渴、心悸、心率明显增快、血压下降、晕厥。

(3)恶心、呕吐、腹泻、少尿或无尿。

(4)大汗或无汗、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或湿冷、肌痛、抽搐。

(5)发热。

2.分级中暑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马拉松比赛中常见问题及处理

马拉松比赛中常见问题及处理

马拉松比赛中常见问题及处理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马拉松比赛中常见问题及处理马拉松运动是一项挑战人体生命极限的运动,比赛中意外情况难以避免,常见损伤也常常伴随。

及时、正确处理十分必要。

1.猝死: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

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作者认为比较科学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具体的量化时间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分别有人认为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有人认为也包括48小时之内的死亡者[1]。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但这仅是一家之言。

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马拉松猝死是怎么回事有资料显示,1/3的猝死者生前毫无征兆,被医学认定是无猝死危险的健康人。

运动性猝死者常属于后1/3人群。

其中,心源性猝死更为多见,约占60%-85%。

其中,儿茶酚胺是一个隐秘的杀手。

心内科专家解释,儿茶酚胺是人体兴奋时释放的一种激素,在正常情况下浓度比较低,维持人的正常心跳血压。

马拉松比赛时,剧烈运动导致人体代谢率急剧增加,交感神经极度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可增加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心率加快、心脏的收缩力增强,从而满足机体高代谢的需要。

但由于此时血液黏稠度增加,心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室颤(心室纤颤)。

使得心脏就像一个脾气很差的人一样乱放电,停止迸出血流,人在一秒内倒地。

抢救回来就叫心跳骤停,如果抢救不回来就是猝死了。

长跑比赛中出现猝死,一个是运动员本身就存在隐匿性的疾病,平时安静看不出来,但是在大强度的运动下就会发作,导致猝死。

其次是本身体质较弱,平时很少参加锻炼,突然参加大强度的运动,严重的后果就是运动性猝死。

浅谈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影响因素

浅谈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影响因素

浅谈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影响因素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加马拉松运动。

马拉松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同时也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方式。

马拉松运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本文将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个人健康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是影响马拉松运动风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参加马拉松比赛之前,跑者需要经过体检确认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否适合参加长距离的比赛。

比如存在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以及有严重运动障碍的人群,都不适合参加马拉松运动。

还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赛程,确保自己的身体能够承受比赛的负荷。

二、训练和准备不合适的训练和准备也是导致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因素之一。

参加马拉松比赛需要良好的体能和体力,需要经过充分的训练和准备才能胜任。

缺乏充分的训练和准备会增加受伤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跑者在参加马拉松比赛之前,必须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以确保自己的身体能够适应比赛的要求。

三、气候和环境气候和环境也是影响马拉松运动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容易导致中暑和脱水,增加身体负担。

而在寒冷的冬季,低温和刺骨的寒风也会对跑者的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潮湿的环境也容易导致跑者受伤。

跑者在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时候,需要根据比赛的季节和环境,选择合适的装备和防护措施,以确保自己在比赛中的安全。

四、饮食和补给合理的饮食和补给也是影响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的比赛中,身体需要大量的能量和水分来支持跑步的消耗。

如果跑者在比赛中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和水分,容易导致严重的体力不支和中暑等问题。

跑者在参加比赛之前,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补给计划,并严格执行,以确保自己在比赛中有充足的能量和水分。

五、装备和保护合适的装备和保护也是影响马拉松运动风险的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的比赛中,身体容易受到磨损和伤害,特别是对脚部和关节。

跑者在参加比赛之前,需要确保自己有合适的运动装备和鞋子,并且要注意保护关节和肌肉,以防止受伤。

马拉松比赛常见五种意外

马拉松比赛常见五种意外

马拉松比赛常见五种意外腹痛抽筋崴脚不必慌张马拉松赛事报名人数众多,比赛中出现意外屡见不鲜,以下为在马拉松比赛中常见的五种意外状况和处理方法:如何预防和处理比赛中所出现的腹痛?比赛中有时会突然出现腹痛,其原因一般来说是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加上天气比较冷,开始跑时吸入了大量的冷空气或起跑速度过快等出现的“岔气”现象。

出现腹痛时,应减慢速度,用手使劲压住疼痛部位,经过短时间的调整处理后,疼痛感会减轻或消失。

如果经上述处理仍然无法缓解,应退出比赛进入救护站处理。

为了预防比赛中出现腹痛,在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预防和处理小腿肚抽筋?在比赛中有时会出现小腿肚抽筋或小腿肌肉长时间不自主地收缩现象。

原因是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比赛时肌肉从静止状态突然进入比较剧烈的运动状态,小腿肌肉不能马上适应,尤其在气温比较低的情况下,穿短裤比赛腿部肌肉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或由于身体大量出汗带走许多盐份而引起小腿抽筋。

因此,赛前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得充分,要达到身体发热的效果,天气冷时要适当延长准备时间,还要注意小腿保暖。

比赛中若出现小腿抽筋应该马上减慢速度逐渐停下来,然后进行小腿处理如按摩和揉搓抽筋部位,如不能缓解应进入救护站处理。

如何预防和处理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比赛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意外情况。

“崴脚”会造成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撕裂,踝关节出现淤血、肿胀、疼痛。

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跑步技术不正确,注意力不集中,路面不平及其他的影响等。

预防踝关节扭伤的关键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完善技术,在比赛中提高安全意识,集中注意力以及平时加强对踝关节的锻炼。

比赛中一旦出现踝关节扭伤,一般应退出比赛,进入救护站进行治疗。

如何预防和处理肌肉拉伤?比赛中如出现肌肉拉伤,一般应退出比赛,进入救护站进行治疗。

为了防止比赛中出现肌肉拉伤,在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尤其要活动开下肢。

体质较弱、训练水平不高的在比赛中要量力而行,不要速度过快,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不要在后蹬和向前摆腿时用力过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拉松跑步时常见的病症及预防》【内容摘要】由于准备活动不足,运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未能克服,跟不上剧烈运动的需要而引起腹痛。

比如准备活动不适时,进行突然加速跑可以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和牵扯肠系膜而产生腹痛。

【关键词】马拉松跑步【文章分类号】A56【文章标识号】P19有经验的马拉松运动员应该都知道,长跑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状况与意外。

有效的避免与预防这些问题不仅对提高马拉松成绩有帮助,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负责行为。

下面速尔跑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马拉松运动员常见的几种运动疾病,对跑步爱好者与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大有好处哦。

一、运动性腹痛根据对数次比赛的调查发现,运动性腹痛的发生率颇高,有时甚至占比赛人数的60%之多。

一旦出现此症,轻者影响速度,重者退出比赛。

(一)原因1、由于准备活动不足,运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未能克服,跟不上剧烈运动的需要而引起腹痛。

比如准备活动不适时,进行突然加速跑可以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和牵扯肠系膜而产生腹痛。

2、由于残留在肠道中的粪便未清除,一受到震动,粪便会刺激肠道和邻近脏器,引起腹痛。

3、另外,运动员在运动中过度紧张,呼吸节奏不均匀,动作不协调,也是引起运动中腹痛的一个原因。

(二)措施一旦在比赛或训练中出现腹痛现象,轻者可自己用大拇指顶住疼痛部位,适当减慢跑动速度,调整呼吸,即可得到缓解,如果疼痛剧烈,应立即停止运动做彻底检查。

(三)预防在训练或比赛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各内脏器官能尽快适应运动的需要,开始时不要跑得太快,应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逐步加快速度,运动前要特别注意进食的时间,进食的内容和进食的量,进食时间应在活动前两个小时以上,进食的内容应为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易产气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比赛前的一餐不要吃得多,一般吃7,8成饱为宜。

此外清除残留肠道中的粪便是防止腹痛的有效手段。

时间证明,赛前灌肠是防止腹痛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可以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因此也是预防运动性腹痛的重要手段。

如果腹痛是由于肝脏、胃肠等疾患引起的,那么应停止训练或比赛,做彻底的检查和治疗。

二、小腿抽筋所谓抽筋就是肌肉强直收缩,在马拉松运动中最易发生抽筋的部位是小腿后面的腓肠肌(俗称小腿肚子),其次是大腿肌肉,每次马拉松比赛都有运动员发生抽筋现象,而且所占的比例很高。

运动员肌肉长时间连续快速收缩,形成疲劳,造成抽筋;炎热的天气进行训练或比赛时,因为从汗液中排出的钾、钠、钙、镁过多,也会引起抽筋,在寒冷的气候中进行训练后比赛,如果准备活动不足,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也是引起抽筋的一大原因。

运动员在身体状况不佳时参加训练或比赛,也容易引起抽筋现象。

(二)措施小腿抽筋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伸直膝关节、勾足尖,按摩小腿肌肉。

按摩的方法是,用拇指捏揉小腿肚子中央(即承山穴),即可使抽筋部位得到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过猛。

(三)预防主要措施是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运动,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炎热的天气训练或比赛时,要保证矿物质的补充,要培养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途中合理补充饮料的习惯,在身体状况不佳时,避免参加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

三、运动性低血糖症马拉松跑由于时间较长,运动时体内的血糖会大量消耗,因而有时会发生低血糖症,这种低血糖症称为运动性低血糖症,运动性低血糖症一般发生在运动过程中或比赛结束后。

运动性低血糖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地剧烈运动时,体内血液中葡萄糖大量消耗,使大脑皮层调节物代谢的机能紊乱以及胰岛素的增加而引起的赛前饥饿,情绪过分紧张或身体机能状况不佳时参加比赛也容易引起低血糖症。

运动性低血糖症的表现是,轻者出现无力、饥饿、出冷汗、烦躁不安等情况;重者可出现神志模糊、语言不清、精神错乱,甚至惊厥和昏迷现象,检查时脉搏快而弱,呼吸短促、瞳孔散光,若验血,血糖可降至50毫克%以下。

(二)措施一旦发生运动性低血糖症,可饮用糖水并吃甜食,一般可恢复正常,如果症状严重,可静脉注射葡萄糖浓溶液,提高血糖浓度,症状即可清除。

(三)预防首先要限制没有训练基础或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参加马拉松比赛,空腹时禁止参加马拉松运动,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几天应食高糖食物,使体内有充足的糖元储备,同时应该培养运动员在途中合理运用糖饮料的习惯。

四、过度紧张马拉松运动员过度紧张的现象在比赛中是屡见不鲜的,它是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低下,运动量一时过大,比赛经验不足、身体状况不佳及患病初愈等情况下参加比赛造成的。

马拉松运动员过度紧张经常发生在比赛途中或比赛终点,其征象为脸色苍白、脉搏快而弱、血压降低、头晕、头痛,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右季肋部及心前区疼痛,甚至昏厥等现象。

(二)措施一旦发现运动员过度紧张,可使患者平卧休息、保暖、服糖水。

个别重者可针刺人中穴及进行人工呼吸,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溶液。

(三)预防过度紧张的预防,主要是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训练水平,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运动员患病或机能状况不佳时不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要注意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在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五、运动性血尿在马拉松训练或比赛后,有些运动员可能出现肉眼或显微镜下血尿,但运动员的自我感觉良好,无其他症状,各项肾脏功能检查、血液化验及X光检查均为正常,绝大部分运动员出现血尿的持续时间短,一般在24小时内均恢复正常,最迟在36小时内恢复正常。

(一)原因关于发生运动性血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跑坚硬的马路,使肾脏长时间震动导致红血球从肾小球中渗出引起的,运动员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腰部猛烈屈伸,也易造成肾脏被挤压及肾血管被牵扯、扭曲,使肾脏静脉压力增高,造成红血球从肾小球中渗出,引起运动性血尿。

(二)措施一旦出现运动性血尿,首先应减小运动量,症状能随之逐渐减轻,以至消失。

如减小运动量后仍不消失,那就应该停止训练,进行必要的治疗。

西药可注射安络血、止血敏、三磷酸腺苷、辅酶A和维生素B12,口服维生素C、K等,中药可注射牛西西,或服用清热利湿,补血凉血为主的药物。

特别应注意区别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血尿和运动性血尿,以免延误治疗。

六、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贫血在马拉松运动员中并不少见。

贫血是指循环血液的红血球或血红蛋白的量低于正常值。

贫血通常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具体的疾病。

其种类很多,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等。

而由运动引起的贫血称之为运动性贫血。

红血球的功能是输送氧气给各组织器官。

健康男子在立方毫米的血液中有一万个红血球,女子为万个红血球。

红血球含有血红蛋白也叫血色素,它可以使血液呈鲜红色。

正常男子在100毫升血液中有12~15克血红蛋白,女子平均为11~13克。

(一)原因在马拉松训练中,由于运动量过大,往往会造成红血球的破坏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从而造成一时性贫血,使机体输氧能力减弱,引起机能状态的下降,影响训练效果及运动成绩。

运动员一旦出现贫血时就会出现心跳加快、气嗡、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嘴唇发紫、周身无力等现象。

(二)措施如果运动员出现运动性贫血,一般只要调整运动量、增加营养,尤其要增加含蛋白质、铁质丰富的食物,例如绿色蔬菜、水果、各种瘦肉、肝脏、豆类、蛋类等,就可使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正常。

如果贫血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那么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治疗。

七、运动性蛋白尿在剧烈的马拉松训练或比赛后,运动员尿中出现大量的尿蛋白,称之为“运动性蛋白尿”。

(一)原因目前对于运动性蛋白尿的原因,还未有统一全面的答案。

近年来世界上有人认为蛋白尿的出现,其重要原因是运动时肾血管缩小,从而引起血液流动停滞,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从而使蛋白质在肾小球膜被滤过。

过去一直认为运动性蛋白尿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健康无妨,也不影响运动训练。

近年来国外有人对运动性蛋白尿进行了追踪观察及肾脏检查,发现其中有的运动员的主观感觉较差,同时还有某些疾病及过度疲劳的征象,因此认为运动性蛋白尿不能笼统地认为是生理性的。

(二)措施运动后出现蛋白尿时,其尿蛋白的数量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运动量大小、及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时的紧张程度有关。

如果运动性蛋白尿不伴随其他症状出现,且在运动后礴小时消失,则不需治疗就可恢复正常,说明可继续按计划训练和比赛。

如果尿蛋白长期不消失,且伴随全身出现其他症状,就应考虑是病理现象,那么就应进行彻底检查和治疗。

八、肝区疼痛马拉松运动员经常会发生右季肋部即肝区疼痛,剧烈的往往会退出训练和比赛。

对于这种在运动中发生的肝区疼痛,许多学者称之为肝脏疼痛征候群。

(一)原因对于造成肝区疼痛的原因众说纷纭,说明引起肝区疼痛的原因是复杂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

发生肝区疼痛时可影响训练和比赛,重者还可严重影响训练水平的发挥。

(二)预防为了预防肝区疼痛,应做好以下几件事1、加强全面身体训练。

2、训练前或比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在训练及比赛时不要破坏呼吸的节奏,且应与步伐协调。

4、在马拉松比赛中尽量少做变速跑,要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注意动作要轻松自如。

5、体力不佳或病后初愈,尽量遵免参加马拉松比赛。

运动员一旦发生肝区疼痛,首先应全面检查肝脏功能,以排除由肝脏疾病引起的疼痛,如经常反复发作,则应停止训练或比赛,检查清楚原因对症治疗。

了解更多详情,请阅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