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

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
在大陆,过去60多年,大陆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文化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今天的大陆,中华文化处处生机勃勃,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东方与西方彼此借鉴,内容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
在台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
台湾同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但无需讳言的是,2008年之前的10多年间,台湾出现了一股“去中国化”的逆流。
这种数典忘祖的行径,理应遭到所有中华儿女的抵制和谴责。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
当前,经过两岸同胞不懈努力,两岸关系终于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大交流、大合作的新篇章,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随着两岸民众往来日益频繁,“三通”之后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灵的沟通,深化感情的交融。
因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
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两岸关系的动力才能更加持久,两岸关系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当前,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需要两岸同胞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华文化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当以礼敬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刻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更积极地弘扬中华文化。
二是共同塑造中华文化的时代形象。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倡导和谐与合作,应当成为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时代形象。
初中思想品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国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青年学生: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3.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
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训练: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举行(含答案解析)

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举行【背景材料】2019年4月7日,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八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在漳州市漳浦县举办,并在漳浦县、龙海市畲族乡设分会场。
本次活动将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突出宣传民族团结、两岸和平发展。
主会场设在漳浦县,将举办开幕式及文艺演出等,分会场设在龙海市隆教畲族乡、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湖西畲族乡,将举办畲族传统祭祀仪式、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等。
届时,将有中央、省、市及县(市、区)统战、民宗、台联部门代表,台湾少数民族代表,畲家企业商会代表参加。
材料一“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活动自2008年以来,以两岸少数民族基层群众为主体,以促进共同家园建设为目标,以沟通同胞情感为基调,深化闽台少数民族交流交往。
通过活动的持续举办,展现新时代少数民族风貌,扩大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活动始终秉持着“两岸一家亲”理念,注重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坚实力量。
材料二近年来,两岸已经合作了多部影视作品,大陆影视作品也被允许进入台湾市场,与台湾观众见面。
台湾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被允许在大陆出版发行、销售、传播;台湾艺术家在大陆被允许进行演出活动,拍摄广告等,大陆艺术家也获准来台参加活动;台湾地区的正规出版物被允许进入大陆市场,两岸成功实现版权交易活动;两岸宗教界开展宗教领域的合作、交流,成功举办“妈祖佛光”等大型活动;两岸相连的宗教为两岸宗教合作、交流打下基础;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成功举办,两岸科技发明专利获准进行交易、合作,实现两岸科技领域共繁荣。
材料三2019年4月7日上午,中华一家亲·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八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畲歌飞扬,两岸同胞载歌载舞。
两岸少数民族同胞以歌传情、以舞会友,台下欢笑连连、掌声阵阵。
台湾传播中华文化例子(一)

- 传统节日的传承台湾作为华人社会的一部分,传承了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在台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庆祝,人们通过举办游行、祭拜、赏花灯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台湾传统手工艺在当地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例如台湾的剪纸、陶艺、织锦等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台湾本地得到传播,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 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演出台湾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作品、导演李安的电影作品等。
这些作品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剧等形式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 传统舞蹈和音乐的传承台湾的传统舞蹈和音乐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台湾京剧、歌仔戏、民间舞蹈等。
这些形式通过演出、比赛等活动得到传播,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士前来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 中医传统医学的推广台湾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传播地之一,许多中医师在台湾开设诊所,向台湾及国际患者传授中医知识和技术。
通过推广中医传统医学,台湾为中华文化在医学领域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中华文化的教育推广台湾的教育系统将中华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推广,包括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也定期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和社会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 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台湾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例如文化节、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台湾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和游客前来学习和体验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以上是一些台湾传播中华文化的例子,可以看出,台湾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希望台湾继续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摘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
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
”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
[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
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台湾文化浅析

台湾文化浅析我对宝岛台湾的了解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
在此,我主要从多元的文化融合以及台湾独特的饮食文化来浅析台湾文化。
一.宝岛台湾与中华文化关联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色。
台湾和祖国大陆,使用共同的汉字、汉语和书面语。
汉字相同,只是有简体繁体之区分。
秦汉之际,中原文化已经流衍台湾,汉字亦随之传入台湾,尤其是伴随着祖国大陆大批汉民族移居台湾,已经定型化的汉字作为中原文化的载体亦大规模输入,成为台湾通行的文字。
国民党退台后,台湾通行的汉字规范化,海峡两岸使用共同的汉字。
台湾除了原土住山民外,绝大部分是祖国大陆汉民族的移民。
所以,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既通行普通话,又流行方言。
梨园戏曲京剧是清代中叶崛起的一个剧种,是在徽班进京的影响下,又吸取汉剧、昆曲、梆子腔的精华而逐步形成的,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
京剧在台湾被称为平剧或国剧,自清末开始传入台湾,清台湾巡抚刘铭传从内地请京剧团到台湾演出,因演员口音为京腔,而被台湾民众称之为京班。
当前,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积极弘扬京剧艺术,把京剧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结合起来,使这一国粹在世界艺术之林继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其它地方戏曲如高甲戏、四平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也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艺术,是一种融说、表、音、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台湾各种节庆祭祀活动,现代的加上传统的非常繁多。
传统的岁时节俗与祖国大陆非常相近,只是有的更具地方特色,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也非常讲究“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著名寺庙举办的花灯比赛是“闹元宵”中非常热闹的节目。
台北市龙山区的龙山寺、青山宫、祖师庙和北港妈祖庙等著名寺庙每年举办花灯比赛。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台湾一年中三大重要节日之一。
家家户户吃粽子,是基于传统上的说法祭奠屈原。
浅谈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和今后的发展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
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一)文化交融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
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
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
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
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
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
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
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
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文化的心得感悟

台湾文化的心得感悟
台湾文化是一种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它融合了中华传统
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特色。
在我的观察和感受中,台湾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台湾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台湾人民尊重并接
纳不同文化的存在,这种包容性不仅表现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也表现在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的接纳。
在台湾,我
们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这种包容性也体现在台湾人民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宗教、不同性取
向等方面的尊重。
其次,台湾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
台湾地区的历史和地理
环境决定了它的多元性。
在台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
的多元文化。
再次,台湾文化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文化。
台湾地区的文化不
仅受到了中华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也与世界各地的
文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台湾的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在国
际上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台湾人民也积极参与到国际文
化交流中。
最后,台湾文化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文化。
台湾人民在文化领
域中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这种创造力体现在台湾的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等方面。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国际上有着很
高的竞争力。
总之,台湾文化是一个多元、包容、开放、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创新,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容量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无穷的民族智慧,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并以其恢宏的民族文明著称于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根在祖国大陆。
两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从旧石器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由华南陆续进入台湾。
上古迄秦汉之际,中华文化已流入台湾地区,这是公认的事实。
占台湾人口98%的汉族同胞,祖先都是大陆人,他们与高山族同胞在共同开发和建设台湾中,亦发展了与祖国大陆血脉相通的文化,共同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
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龙文化”的本色,没有成为孤立的“海洋文化”。
日本虽然殖民统治了台湾五十年,但是,台湾民间社会一直还有用闽南话偷偷读汉学的传统,很多人把传统的汉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民间的戏曲如歌仔戏、布袋戏等,都大量使用七字文、唐诗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这样在台湾民间社会保留下来。
当然,台湾也存有本土文化,台湾本土文化的实质就是闽南文化文化的广义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由三个方面组成:“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学、节庆以及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文化体系,如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俗,等等”。
台湾所谓的“本土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介于两者间的文化体系,实际上都是闽南文化在台湾扎根、发展的结果从方言上看,“台湾话”就是闽南话。
闽南方言传播到台湾是和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联系在一起的。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代福建泉州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经过几次大的移民潮后,形成了台湾人口以闽南人为主的状况,也因此闽南方言成为台湾省内的主要方言。
根据192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占台湾人口总数83.1%的福建籍移民中,来自漳、泉两地的约为80%,如果加上属闽南语系的永春州、龙岩州以及潮州府,闽南方言就成为台湾岛内的主要方言,当时讲闽南方言的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3.87%。
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多讲客家话、原住民语以及其他汉语方言的台湾同胞,一般也都懂得闽南话,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们也习惯将台湾的闽南话称为“台湾话”,或简称“台语”。
从物质文化形态上来看,台湾始终和闽南地区保持高度的一致。
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和住房习俗。
根据清代乾隆年间范咸主编的《重修台湾府志》来看,从清代至今,台湾的饮食结构并无质的巨变,很多方面仍与大陆闽南地区高度相似。
闽南风格的建筑在台湾依旧处处可见。
从精神文化形态上看,台湾乡土文化的实质仍然是闽南文化。
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节庆、歌舞等方面。
在宗教信仰方面,台湾和闽南地区都崇尚佛教,释迦牟尼佛,台湾和闽南均俗称为如来佛,农历四月初八是其诞辰日,俗称浴佛节。
观音佛也是闽台地区最为普遍的崇拜对象,台湾各地的观音宫、观音寺极为普遍,台湾和闽南地区都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
在节庆上,台湾也继承了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
清朝时期的台湾,元旦至元宵,会有“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
而在清代漳州民俗中,也有春节时“少年装束类狮猊,踵门呼舞,金鼓喧斗”的风俗;立春前一日,台湾地区“有司迎春东郊,仪仗彩棚前导;市中市春花、春饼之属”。
而在清代闽南,也有“有司迎春东郊市中,多市春饼春花春燕之属。
民间结彩为棚,童男女靓妆,立棚上十数人,……”的记载;戏剧、歌舞、音乐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地方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所以闽南居民迁移到台湾后,把这种爱看戏、喜热闹的民风带到台湾。
台湾和闽南地区的文化体系彼此交融。
在文化学中,文化体系包括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俗等等。
台湾很多民俗和闽南地区是完全相同的。
闽南和台湾婚姻礼俗的基本内容相同。
结婚基本上要有四礼,以“议婚”、“订婚”、“完聘”、“完婚”四礼为主,闽南和台湾都长期保留了这个习惯。
台湾承继了闽南地区婚嫁奢侈习俗。
在丧葬礼俗上,闽南和台湾都有始丧、入殓、出殡和做旬四个部分。
至于其他民间礼俗,如祭祀祖先、待客、生产、行业等,台湾基本上保持了闽南祖籍地的风俗习惯。
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两岸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大迫切希望交往能进一步深入,充分利用各自在艺术创作和市场运作的优势,将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共同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了解完台湾本土文化,再来看看台湾那些与大陆同宗同祖的文化。
1、热闹繁多的岁时节俗台湾各种节庆祭祀活动,现代的加上传统的非常繁多。
传统的岁时节俗与祖国大陆非常相近,只是有的更具地方特色,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
春节以农历年为春节。
除夕守夜,辞旧年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守岁等。
初一燃放爆竹,烧香上茶点祭家神拜祖先,以求得一年良好开始。
初一至初五,称为新春,举办各种庆贺活动。
初一早餐吃面条,以求绵延生长,吃糕祈望步步高升;初二新媳妇回娘家;初三俗称老鼠娶亲,宜早熄灯入睡;初四接神,果品供奉,烧金马、放爆竹迎神;初五开张日,商人可开市做生意,家家户户撤去祭祀供品,清理屋内积秽。
拜天公正月初九日为最高神———天公诞辰,是台湾春节后第一个大的岁时节俗。
是日家家制红龟果,即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求人生长寿。
此一节俗是以玉皇大帝为天公,是超人类祖先的天上皇帝。
认为他有生成保育万物之德,特地敬奉红龟果以求赐福。
元宵节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也非常讲究“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著名寺庙举办的花灯比赛是“闹元宵”中非常热闹的节目。
台北市龙山区的龙山寺、青山宫、祖师庙和北港妈祖庙等著名寺庙每年举办花灯比赛。
有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的花灯,如“唐僧取经”、“哪吒闹海”、“宝莲灯”等,也有花、果、鸟、兽、鱼、虫花灯。
此外,还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如盐水蜂炮,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以燃放鞭炮来纪念“关帝爷出巡”。
土地公生日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福德正神的诞辰。
是最受敬奉的主神之一,乡村、田野、都市、商家都要敬奉土地公,乡里村社要逐户敛钱、宰牲、演戏以慰当地土地公,名曰“春祈福”。
妈祖过生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
相传妈祖常往来于海上,称之为保母。
清康熙33年,一位名叫树壁的和尚从福建蒲田县的湄洲奉妈祖神像渡海来台,并在北港建立一座小祠奉祀妈祖,从此妈祖在台“安家”。
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大陆居民渡海移民台湾时,多觉受到妈祖的庇佑,而且台湾居民许多以捕鱼为业,因此信仰妈祖的人很多。
现在全台的妈祖庙总计达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旺盛。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妈祖的生日。
这一天,为妈祖过生日的进香活动热闹非凡。
这一古老的祭拜活动,成为台湾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回乡谒祖祭每年农历三月廿一日,位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
上白礁,即是福建省白礁乡的意思。
一方面追怀祖国大陆的祖先,另一方面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
这个祭典从郑成功来台到现在,连续三百多年,从未间断。
清明节清明是24个节气中第5个节气,是天清气明、草长莺飞的季节,是台湾民俗中明定的扫墓节。
到清明前后,各地南山北岭扫墓人随处可见。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台湾一年中三大重要节日之一。
家家户户吃粽子,是基于传统上的说法祭奠屈原。
龙舟竞赛则是台湾端午节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活动。
城隍爷出巡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祭祀城隍爷,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之一。
台北霞海城隍爷是清代淡水厅的县城隍,于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请来台,其信徒众多,祭典特别盛大。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是古代传说牛郎与织女相会之日,也有人将此一天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女子在这一天要准备胭脂花粉供织女星,祈求良缘美貌。
有孩子的人家则也隆重祭祀七星娘娘。
中秋节这是台湾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
大家互送月饼是显著特点,中秋夜晚,不少家庭也会在院中摆上月饼、瓜果、甜点祭拜月娘。
祭祀大典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
每年9月28日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日。
其中最特殊、最具魅力的是奏圣乐以乐佾舞。
所谓圣乐,称为“孔子遗乐”,使用的乐器、乐调及乐谱相当特殊和古老。
2、遍布全岛的元明清历史古迹台湾有关部门对古迹曾进行过全面调查,选定元明清的历史古迹就有344处之多,其中重点景观已成为台湾著名的游览胜地。
澎湖天后宫位于澎湖马公镇,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
始建于明朝万历20年。
宫内有台湾最早的石碑,刻有沈有容退红毛蕃韦麻郎史实,记载明水师将领沈有容率战船赶走入侵的荷兰提督韦麻郎之事。
赤嵌楼位于台南市,始建于1653年(明永历7年),为荷兰侵占台湾南部时所建,故又名“红毛楼”,周围长151米,楼高12米。
1662年,郑成功率兵攻下赤嵌楼,曾以此为收复台湾的指挥部,改为承天府。
陈列有郑成功像等文物。
台南孔庙始建于1666年,又称文庙。
现为台湾一级古迹。
孔庙四周有“万仞宫墙”,庙内以大成殿为主,节孝祠、名宦祠、乡贤祠依序而建,每年均在此举办祭孔大典。
亿载金城位于台南市安平的南端。
1874年清政府为防侵犯台湾,派船政大臣沈保祯至台。
为加强台湾海防,沈保祯决定在安平建炮台。
炮台有18吨前膛大炮5尊,40吨的前膛大炮4尊,20磅后膛小炮4尊。
1895年清政府将台湾割让日本时,台湾同胞奋起抗日,驻台将领刘永福曾在此台指挥轰击日舰。
鹿港龙山寺位于化县鹿港镇,1786年依照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龙山寺而建。
该寺有“台湾紫金城”之称。
寺内有一大钟,高2米,重逾千斤,为清咸丰9年浙江宁波铸造。
3、保留在台湾的中华文物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郊区士林外双溪,所保存的文物,是1948年冬国民党逃台时从北京故宫和南京“中央博物馆”等处抢运去的文物精华。
总计有3824箱,约25万件各种文物。
文物中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铜镜和历代玉器、瓷器精品及晋唐以来的名画书法、善本图书等珍贵文物。
台北“中央图书馆”馆藏图书80余万册,其中善本图书14万册,主要是1948年国民党运到台湾的。
其中宋版281部,金、元版本360部,明本3338部,历代手抄本3500部,敦煌写经及日本、高丽、安南旧刻本等。
台北“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馆建于1956年,藏有文物8万余件,主要来自原河南省立博物馆的商周时代的出土文物和日本归还的三批古物,其中有周王室的礼器、乐器,战国时代兵器,殷商时代的骨甲等。
4、台湾文艺台湾地区的文化形成过程与其自身历史的演变发展过程紧密相连。
纵观台湾历史,在时间的纵轴上,可以分为史前时期、角逐时期、明郑时期、清时期、日据时期和当代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