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对水环境治理的影响
河道水环境治理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河道水环境治理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摘要: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在稳步扩大。
然而,因为用水价格的持续上涨和用水量的激增,导致了各种污废水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污染,其中对河道水的污染尤其严重。
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技术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确认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河道水环境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治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1. 多角度的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首先是多角度的生态修复技术基于污染物的来源,能够有效避免外来污染物对河流水体的入侵和破坏,能够从源头上抑制大面积的污染物随着雨水进入河流,从而降低污染物入侵的数量。
其次是可以将堆积在河床上的泥沙及时清除,并在清除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二次净化,从而减少河床中的污染物浓度,促进国家提倡的“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最后是通过多维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对深度受污染水体的短时净化,实现水体质量的初步提升,进而促进河流自身的清洁、抗污等功能的提升。
四是通过多维度的生态修复技术,增强了水环境的净化能力,维护了水环境的稳定性和平衡,促进了水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
2.河流污染成因分析2.1 外源污染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大规模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河流的水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对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不够完善,将未经治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大量的生活垃圾随降雨流入河流,对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平衡,严重时还会散发出难闻的异味。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难于溶解,导致河流含氧量下降,对河流造成更大的危害。
2.2 内源污染内源污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水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一、前言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域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许多地区,水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计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水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对于保障人类饮用水的质量、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护水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的调节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水域环境治理技术研究1. 水污染的形成与变化机制水污染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非点源污染、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
这些因素对水质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2. 水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
其中物理处理技术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
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等。
而生物处理技术则包括生物膜反应器、降解、吸附等。
3.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技术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估、水质保护、水资源分析和预警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保障水质的安全和提升水利设施的效率。
三、水域生态修复技术研究1. 水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建立和维护主要采用了人工湿地、透水铺装、植被修复等多种手段进行。
其中人工湿地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人类的努力,将天然湿地修建成为人工湿地,提高了湿地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2. 水种群数量的调控水种群数量的调控是水域生态修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人工繁殖、生物学控制和适度捕捞等方式,调控水种群的数量,达到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
3. 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是保障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步骤。
它不仅可以解决污染问题,还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四、结论水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水质的质量、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护水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的调节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水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寻找更加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面临的挑战,以确保水质的安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环境的健康,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的、可持续的方法,旨在恢复受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和降解。
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芦苇等,它们不仅具有美观的观赏价值,还能有效地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引入或激活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来分解和转化污染物。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些真菌能够降解石油等难降解的污染物。
在水环境治理中,可以通过投放微生物制剂或者改善水体环境条件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将水生植物种植在浮床上,使其漂浮在水面上的技术。
浮床上的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浮床还能够阻挡阳光直射水面,抑制藻类的生长。
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小型湖泊等的治理。
人工湿地技术是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湿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净化。
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等类型。
在人工湿地中,水体中的污染物经过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过程被去除。
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造成了许多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具有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修复技术是利用人工手段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目前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体修复等方法。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湿地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
目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植物滤池等方式,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修复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的技术。
目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植物共存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藻类修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对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新型的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也将逐渐成为应用的热点。
2. 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向综合治理发展,通过整合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利工程等多种修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实现对污染水体的综合修复和生态重建。
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1.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净化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物质浓度,改善水质,并且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目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将生态系统引入水环境治理中的方法,通过构建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等生态系统,利用生物多样性、物种竞争等机制,实现对水环境的净化。
生态修复技术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效果,因此在研究中也备受关注。
二、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技术联合应用随着城市水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单一的生物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未来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势将是多种生物修复技术联合应用,如水生植物与微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以期取长补短,提高治理效果。
2. 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修复技术将会与其他前沿技术相结合,如生物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以提高修复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3. 生态系统恢复与修复尽管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1. 技术研发不足目前,基于生物修复的技术研发尚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复杂、难治理的水体污染问题,仍然缺乏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
2. 环境适应性不足一些生物修复技术只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不足,从而制约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3. 监管和标准化不健全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监管和标准化体系相对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评价标准和环境监管政策,导致生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隐患。
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水环境治理方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动其与其他前沿科技的结合,提高治理效果;也要加强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监管和标准化,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提高水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湿地修复技术湿地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技术。
湿地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目前,湿地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
2.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利用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转化等作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保等优点。
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体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治理。
3.人工湖修复技术人工湖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改善人工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人工湖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目前,人工湖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景观湖、水库等水体的治理。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技术集成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技术集成化,将多种修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更加高效、可持续的修复方案。
2.智能化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
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3.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与经济发展的结合。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生态修复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总之,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都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会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水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调整或恢复水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技术。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利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也给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水生态修复技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目前,水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水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
这些技术包括生态补偿、植被恢复、湿地恢复、生物适应调节、营养过滤和生态工程等。
生态补偿是一种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引入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买办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促进湿地的恢复和保护。
植被恢复是利用植物生态系统来改善水体环境质量的一种技术,通过种植水草和水生植物来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改善水体质量,净化水体。
湿地恢复是通过重建或改造湿地生态系统来恢复水环境的一种技术,适用于多种湿地类型,如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盐沼湿地等。
生物适应调节则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生态位的调整,使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产生一定的适应性,提高生物对水污染的防治能力和生存能力。
营养过滤技术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功能来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提高水质。
生态工程则是在工程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学思想,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最大化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
尽管这些水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应用广泛,但是现在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包括水环境的质量、植物类型、气候、土壤性质等,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
另一方面,现有的水生态修复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水体质量监测等方面。
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向主要涉及技术创新、政策措施、科学方法、社会合作等方面。
对于技术创新方面来说,应该在研发中更多地采用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生态系统模拟等现代科技手段,以提高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效果。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摘要:河道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区域,污染严重时会出现河床失稳现象,甚至会破坏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
河道水环境治理属于水环境保护中特殊性的工程,需要立足整体,综合利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以往是以水环境改善作为水环境保护目标,以污染物控制、生态系统平衡性提升为切入点,制订水环境改善方案,然而此种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并未取得理想的治理成效。
为此,水环境保护中可选用综合治理方法,结合水环境健康情况,构建水动力模型,通过多方位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科学应用,在动植物修复与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同步应用下,取得理想的河道水环境治理成效。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保护;应用引言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工业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飙升,水资源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污染,给水资源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河道水生态环境的治理情况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河道水污染治理工作应被视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得到充分的关注与监督。
在河道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治理成效,使河流水质状况得到更好的保障改善,所以相关部门应对河道水环境治理的生态修复技术给予足够重视,确保其应用效果。
1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动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原生动物可以共同构建出一个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在使用水生态修复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或放养水生动物等措施,来消除消减或分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改善水体环境,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这一技术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效果十分明显。
有关研究表明,在对河道水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源头着手,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使水体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2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1河道水污染控制对河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首先,需要对于河道上游进行截流处理,在治理过程中应用土工膜聚酯纤维对水体进行导流控制,在河道距离河岸5m的位置设置隔离膜,并进行综合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修复技术对水环境治理的影响
生态修复技术对水环境治理的影响
1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应遵循自然规律,以修复水生态系统的氧传输链为切入点,建立或恢复水生态系统,同时优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提高食物链的物质转化能力,以强化水体的生物自净能力。
因此,结合社会对物质生产的需求,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因地制宜地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就必然是主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1.1生物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培养、接种微生物或培育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遵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动态平衡的原则,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转化及转移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
该技术是对自然界自我恢复能力、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具有以下优点:(1)处理范围广、污染物去除率高、时间短、效果好;(2)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3)属原位修复,可使污染物在原地被清除,操作简便;(4)不产生二次污染,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小。
1.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根据净化水体的主体及其作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分为微生物净化、植物净化、动物净化、生物净化等,就治理水体污染技术发展趋势而言,趋向于多种技术集成。
而具体由哪几种技术集成,则要根据治理水域的污染性质、程度、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和阶段性或最终的目标而定。
目前,在水环境治理实践中,经常应用的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见表1。
2适用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表明,生物生态修复必须和污染源控制相结合,采取的技术线路可归纳为“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
即先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对河湖流域的污水进行截流并统一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再利用河湖水体的自我调节机能进行生态修复。
对于水体黑臭,除厌氧菌外,其它微生物无法生存,水体生态功能丧失殆尽的河道,则必须先采用生态调水、底泥生态疏浚、人工增氧、生物酶制剂和外源微生物投放等工程措施,改善水体质量,为后续生物生态净水技术的介入创造条件。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50~720mm,且时空分布不均。
而当地多年平均蒸发量850~1300mm,年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加之冬季寒冷而漫长,期间生物净化作用大幅降低,河湖水体的水量、水质变幅较大;因此,在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时,必须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而具体的工程措施则应根据河湖水体的水量水质、可引调水量、水系连通情况、施工难易、工程费用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2.1城区水系
城区水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承担着城市防洪、排沥任务。
城区水系污染种类众多,来源复杂,在采取截污措施控制河道点源污染前提下,还受到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形成的面源污染和大气降尘污染,一般污染程度较重,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盐、重金属等,污染物排入水体的速度远大于水体的自净速度;因此,在确保城市防洪和排沥安全的情况下,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逐步形成生物群落多样动态稳定、可自我调节的水系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立人—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于水体污染轻微城市河湖,在定期补水的基础上,采用生物滤坝、复合生态滤床、人工生物浮岛、水生植物栽植、水生动物投放等生物修复技术。
其中,人工生态浮岛净水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该技术把水生、湿生、陆生等植物完美地组合
在一个系统上,把昆虫、蝶类、鸟类、两栖动物和谐地栖息在相对隔离的生态系统内。
浮岛净水技术和沉水植物的生态修复相结合,水体可望长期保持清澈与洁净。
根据有关资料,浙江慈溪长河镇生物浮床植物净水技术治理该镇主要穿镇河道,两岸设置了近1000m人工浮岛和400m塑料浮床,栽培水生美人蕉、再力花、菖蒲、水蜡烛等水生植物,水质透明深度达70cm以上,与没有经过试点的河道相比,其水质透明度增加了30多cm。
人工生态浮岛需要循环操作管理,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和陆生观赏、食用、药用等植物的改良,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对于水体变黑发臭、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湖,要根据水底污染物淤积量、污染物构成等情况,采取底泥生态疏浚以削减底泥对水体的污染,或采取河道曝气增氧、生物酶制剂和外源微生物投放工程措施,加快水体中有机物降解速度,促使形成水生植物尤其是浮叶和沉水植物的生存环境条件。
一旦水生植物介入,即可应用上述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系统就可望能够修复,鱼儿游水草漂、岸绿景美的良性城市水生态景观就会重现。
近年来,生活污水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如SUNPOND-KOT生物处理技术、QBO人工湖泊水处理技术等,利用生物学、水生生态学原理,使人工河湖水域生态平衡,达到并保持地面水域景观水质标准,具有设备少、施工简单、工程建设费和运行养护费低等优点,对于推动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2外围水系
受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污染(化肥流失、禽畜养殖、渔业养殖)的影响,外围水系的水环境问题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
由于外围水系具有水量大且变化不稳定的特点,因而水环境治理难度大,还存在循环往复的特点。
结合国内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经验和发展趋势,主要采用湿地系统、人工生物浮床、生物廊道等来进行治理和修复。
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
区域之一,其净化机理主要是通过沉降、过滤、化学沉淀和吸附、微生物反应和植物吸收等反应过程除去水中的污染物,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续的特点。
天津市境内洼地众多,湿地资源丰富,拥有北大港、七里海、大黄堡洼、团泊洼等湿地,湿地面积达24.9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0.9%,具有水环境治理的天然优势。
首先完善天津市境内的河道、湖泊、湿地水系连通体系,将河道流水引入湿地。
其次,结合气候和水体环境的特点,由内到外培植栽种经过选择的耐污染、耐寒、去除力强的水生、湿生、陆生植物,同时放养水生动物,形成稳定的水环境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的吸收和生物降解等方式实现对污染物的过滤、拦截、吸收、移除,降低污染物浓度,达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目的。
结合农业生产,应用生物浮床技术和生物调控技术对外围水系的局部性水质进行控制。
生物浮床技术按照自然规律,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水面利用特殊材料的浮床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或绿色植物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清理下来的水生植物可加工成饲料、绿肥或用于沼气,形成一个产业链。
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削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美化绿化水域景观。
生物调控是用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控制水质,主要是投放、发展某些鱼种,抑制或消除另外一些鱼种,通过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牧食性
浮游动物,使水系中整个食物网适合于浮游动物或鱼类对藻类的食用和消耗,控制藻类过量生长,从而改善水系环境质量。
岸边因素对于控制河流水质、维持河床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根据天津市河道沿岸滩地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区划,利用植被覆盖河道两岸滩地,构成岸边水陆交错带、植被缓冲带、农田耕作带、堤防防护林带,建立生态廊道,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恢复河流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修复功能,提高河道自然净化能力。
3结语
(1)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而又迫切,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是“遵循自然、师法自然”具体应用,具有净化效果好、成本低的特点,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统一的最佳途径,是水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
(2)水环境治理必须系统规划和综合治理。
河湖水系及其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因此需要系统规划,从全局出发,兼顾干支流、上下游、滞洪洼淀、河口、沿岸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统筹考虑,同时将水环境治理与防洪、航运、城市用水、桥梁、景观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优化突出整体利益。
(3)突出重点和逐步实施。
由于水环境治理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投入,而且利用生物生态技术治理河湖水环境属前沿课题,因此,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突出重点,将河道按优先顺序划分为不同的河段,将治理内容按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优先排序,分期逐段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