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纪实
中国历史-大成国起义军转移广西,开辟以浔州为中心的根据地

中国历史:大成国起义军转移广西,开辟以浔州为中心的根据地(一)占领浔州城,建立大成国陈开、李文茂率部到达肇庆不久,就面临清军从西江上下游夹击的不利形势。
1855年4月13日,广西按察使张敬修部攻占了德庆城。
5月中旬,广东盐运使沈棣辉部攻占了九江、三洲等据点,并于羚羊峡外击败起义军的水军。
21日,乘大雾迷漫之际,抢占起义军的羚羊峡炮台,战船冲过峡口,直驶肇庆。
面对上述形势,陈开、李文茂等接受对广西情况非常熟悉的梁培友的建议,决定放弃肇庆,向广西转移。
在广东各地起义军已遭清军和团练的血腥镇压,武装起义已转入低潮,而广西的天地会起义又仍很活跃的情况下,此种战略性转移自然是正确的。
当时,广西比较大股的起义武装,桂西南有以吴凌云为首的起义军,桂东南有以黄鼎凤和范亚音为首的起义军,桂东北有以张高友为首的起义军,永淳(今峦城)、横州(今横县)一带有李文彩为首的起义军,苍梧县有罗华观起义军,湘、桂边有陈永秀、黄金亮起义军。
此外,还有活跃在各地的许多小股起义军。
至于广西的清军,自太平军兴起并向湘鄂地区转进后,主要用之于对付太平军,留下的部队不多,广西地方当局不得不依靠团练来对付各地起义武装。
陈开、李文茂等毅然率领起义军向革命势力比较活跃,反动势力比较薄弱的广西进军,对于保存和发展自己,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1855年5月下旬,陈开、李文茂、梁培友、区润、梁昌等率战船千余艘,溯西江扬帆直上,在德庆冲破张敬修部水师的堵扼,越过封川,进入广西。
在进攻梧州不克后,即西走藤县,过平南,进据大黄(湟)江口,于6月5日直薄浔州府城(今桂平)。
浔州城三面临水,起义军战船分泊南、北两河,发炮轰城,步军则在东、西两门外扎营安炮,从陆路进攻。
浔州知府刘体舒督率清军、团练闭门坚守。
起义军在屡攻不克的情况下,一面派兵控制交通要隘,一面在城外筑墙设垒,阻击清军的援兵,切断城内的粮饷接济,实行长期围困。
7月23日和8月28日,起义军两次采用穴地攻城法轰塌南门城墙,但缺口很快被清军封闭,未能突入城内。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课件++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中考备考历史专题复习+

2.【小切口提炼】革命歌曲是时代印记
→历史价值:概括上述不同时期的革命歌曲所蕴含的共同历史价值。 价值:革命歌曲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歌曲中可以感受当时 的社会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人民激昂的革命情怀等。 →观点论述:任选两首歌曲,试结合其内容反映的时代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 歌曲:《长征组歌》《义勇军进行曲》。观点:革命歌曲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论述:《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义勇军进行曲》鼓舞 了广大中华儿女参加反侵略斗争,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 。 结论:革命歌曲展现了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儿女的革命斗志和精神面貌,激励 着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前进。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著《论中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毛泽东时期“新兴强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 就。(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4分) 历史性成就: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完成“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完成三 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等。(4分)
【广西地方史】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 、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 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1.【大概念整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道路 自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毛泽东题词的历史背景。 (3分)
示例:选择项目一。历史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 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3分)
五大起义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多名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投诚,其中——“五大起义”四次发生在辽宁□广艳辉1948年11月2日,沈阳军民举行盛大游行庆祝东北解放在艰苦卓绝的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除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正面的战略决战之外,还通过隐蔽战线的斗争,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积极争取、策动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起义投诚,从根本上瓦解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动摇了国民党的党心军心,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对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战争中,我党策动的国民党军队较大规模的起义共有5次,分别是潘朔端海城起义、韩梅村凌源起义、王家善营口起义、曾泽生长春起义和许庚扬沈阳起义。
潘朔端海城起义1946年5月,东北局势日趋紧张。
蒋介石于5月23日飞抵沈阳,亲自督战,向辽南解放区大举进攻。
我民主联军先发制人,于5月25日收复鞍山,27日南下海城,28日向海城发起攻势。
国民党第184师师长潘朔端深感内忧外患,具有爱国情怀、对“中国人打中国人”深恶痛绝的他仔细思量出路。
在我地下党的策动下,潘朔端提出起义投诚。
他派直属机关连长高如松、运输连长陈正富二人,携信前往民主联军四纵队前沿指挥部联系。
黄昏时联系成功。
潘朔端当即把“剿总”派来的两名少将参军扣了起来。
之后又以城防司令部名义,召集驻海城校以上军官、谍报组特务和交警总队骨干分子共50余人到指挥所开会,也都扣起来,缴了械,没收了电台,切断一切对外联系。
29日深夜11时,高、陈二人陪同民主联军四纵队特派代表邓东参谋和一位通讯员回来了,邓东代表纵队首长向第184师毅然起义表示热烈欢迎和慰问。
并带来民主联军提出的3个条件:一、驻海城的第184师部队,一律放下武器,撤出城外,到指定地点集中;二、下令驻大石桥、营口的第550团前来海城会合,驻地由民主联军接防;三、国民党安插在184师的特务一律逮捕。
潘师长代表184师官兵完全接受上述条件,当即派马逸飞随邓参谋见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接受指示,进一步商定了起义的具体部署:第一,起义部队径自集合,开赴东距海城20公里的解放区析木城,民主联军派人负责接应。
东江红军及其转移香港始末

强敌 “ 风雨欲来 ”的压力。但是,东江特委没有正确地估量形 势,也没有正确地解决红军能不能存在和如何生存发展的关健
问题 。工 农革 命 军 第 2 师 在 海 丰会 师 后 的 第 3 ,就 在 彭湃 、4 天 的指 挥 下 ,在 军 事 上 急 躁 冒进 ,作 无 依 托 的 向外 扩 展 ,分 散 兵 力 。第 2 向 惠阳 、紫 金 、五 华 进 军 ;第4 主 力 向惠来 、普 师 师
这 块 民主革 命 根 据地 。9 间 ,在 潮汕 分 兵 失 败后 ,叶 挺 部2 月 4
农革命军第2 师的兵力能参加作战的已不足2 0 人 ,并且 、4 00
分 散在 海 丰 、 陆丰 、惠 阳 等8 的广 大 地 域 ,摆 出 了 “ 县 首尾 无 法 相 顾 ,给 敌各 个 击 破 ” 的危 局 , 敌我 力 量 悬 殊 对 比非 常 明
显。
) 7 团在董 朗的带领下,进入 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 I 0  ̄
驻 地惠 阳 高潭 中洞 ;贺 龙 部进 入 陆丰 城后 ,为张 发奎 部 缴械 。 其 中有 部分 党 员 ( 如王 备 )走 了 出来 ,在 当地 农 民的帮 助下 到 了海 丰 县农 军驻 地 朝面 山。对 这支 南 昌起 义 军所 保 留下 来 的部 队 ,张太 雷 和广 东 省委 十分 重 视 ,立 即指 令 东江特 委 将进 入 东 江 的叶 、贺 余 部改旗 换 帜 ,改 编 为 “ 国工农 革 命 军 ”第 二 师 中
林撷英】SI EI H IX Y G L IN N
东江红军及其转移香港始末
一 ( 广东) 苏 克 赖晓东
本 文 所说 的东 江 红 军 , 是指 在 二 战 初 期 南 昌起义 和 广 州 起 义 后 进 入 粤 东 东江 地 区 的 、我 党 早 期 所 掌 握 的武 装 部 队 。 这 支 来 自全 国 各地 并接 受 过 民主 政 治启 蒙 教 育 和 正 规 军 事 训 练 的 武 装 , 听 党 的指 挥 ,经 受 了实 战 的考 验 ,是 当时 “ 国 全 革命 兵 士 的模 范 ”队 伍 。
不该忘却的记忆:红四师转移到陆丰金厢历史纪实!

不该忘却的记忆:红四师转移到陆丰金厢历史纪实!金厢在线HISTORY﹀﹀﹀回首烽火岁月追寻红色印记—红四师转移到陆丰金厢历史纪实1927年12月11日,在广州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军队从四面包围起义部队,在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经过三天激战,有数千人壮烈牺牲,余部队分别向东江、北江转移。
向东江方向转移的部队,12月16号在花县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师,奔向海陆丰,与红二师和海陆丰农民武装会师,展开东江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1928年3月1日,海丰县城被国民党军队李振球第31团占领。
2日东江特委计划反攻,命令红四师及海丰东南区域武装包围汕尾,3日凌晨发起攻击,遭敌1000多人反击,随后敌兵舰船开至汕尾岸边增援,炮击红四师阵地并登岸补给守敌弹药,而红四师弹药耗尽,赤卫队闻炮声震天,东江特委委员黄娘恩阵前牺牲,于是全部撤出战斗。
红四师除留一连配合作战外,曾反攻汕尾未能取胜后,五个连队从海丰县大湖转出,红四师决定渡海转移到陆丰金厢休整。
部队来到金厢后,在农军的配合与安排下,疲劳的部队,像到了家一样。
战士们被带到农会会员家中,洗澡更衣,吃上了可口的饭菜,伤员得到了医治,重伤战士安排到秘密堡垒户隐蔽治疗,经过几天的休整补给,战士们在农军和海上别动队的护卫下,3月7丶8日红四师部队由师长叶镛、师参谋长徐向前带领,渡海转往惠来神泉港,上岸后抵达兵营乡,再踏上新的革命征途。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他们有的在战场上戎马征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有的在敌人屠刀面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烈士们的光辉业绩,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伟大的革命形象。
与日月同辉,永照人心,万古流芳。
解放前夕广东起义记

解放前夕广东起义记作者:胡博来源:《同舟共进》2019年第11期1948年底,国民党军队主力在东北、华东地区连遭重创,华北战局又陷入被动,使原本身处战火之外、驻防在大后方的国民党军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东接连发生三次起义,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
遂溪起义对于国民党军队的广东驻军来说,内战全面爆发后虽然不用与解放军的正规军交锋,但也被游击队搞得焦头烂额。
1946年10月新成立的广东省保安第10团,就受到解放军游击队的多次打击,内部厌战情绪严重,就连团长陈一林(蕉岭人)都对前途产生动摇。
陈一林是“铁军”元老张发奎的亲信,在担任粤保10团团长之前任广州行营情报科长。
像陈一林这种身份的人,在下到部队后,必将秉承张发奎的指示成为一名“反共干将”。
事实上,陈一林到职后确实下了力气去“围剿”游击队,但几次交锋,很快就被打到没有脾气。
不仅如此,在广东省保安司令部对所属保安部队大力整编的大环境下,陈一林因属“张派”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还受到了时任粤桂南“清剿”副总指挥兼广东第10区“清剿”司令张君嵩(广西合浦人,注:民国时期属广东)、副司令邓伯涵(合浦人)等人的打压。
一方面是作战屡次失利,另一方面又遭到上级的猜疑和打压,受到种种压力的陈一林在张发奎卸任后便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他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解中共文件、游击队宣传品,以及进步报刊。
1947年12月,陈一林在一次与友人商讨时局的时候,进一步受到朋友邹思勉影响,在思想上发生大转变,邹又介绍了王克给陈认识。
陈通过王与中共粤桂边区的地下党取得联系,并计划起义。
就在相关事宜稳步进行时,王克的身份于1948年9月不幸暴露。
王克被迫进入解放区,陈一林则因为受王克的影响,遭到了张君嵩等人怀疑。
在此情况下,陈一林不得不时刻提防,加强对部队的控制,最终加速了率部起义的进程。
1948年12月初,陈一林获悉张君嵩将与副司令邓伯涵在12月19日前往粤保10团驻地遂溪“点验”,使情况更加恶化。
办公室个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6篇)

办公室个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6篇)【篇1】办公室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同志,男岁,大专文化,19xx年3月参加工作,20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办公室主任。
多年来,他忠诚党的事业,好学上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特别是从事办公室主任以来,他不图名、不计利,认真学习、勤于钻研、吃苦耐劳、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人民公仆的孺子牛精神。
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好评,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和素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具体表现在如下等方面:第一,强化形象,提高素质。
同志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工作中,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
由于办公室人手较少,他既当教练又当运动员,除了完成全垸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总结、汇报、领导讲话等文字材料。
虽然有时也加班加点,但他毫无怨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给领导当好参谋,也因此成为同志们心目中合格的办公室主任。
第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作为办公室主任,他能积极履行职责,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模范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开创办公室工作新局面。
他把办公室定位于机关的枢纽,对外的窗口,领导的助手,不断勉励自己做到参谋服务质量更高一点,办文办会考虑更精细一点,协调关系能力更强一点,与上下左右联系更紧密一点,以特有的细致和聪慧,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加强机关管理入手,以敏锐的思路和干练的作风赢得了上下一致的好评。
第三,严于律已,率先垂范。
虽然办公室工作琐碎繁杂,但他总是细心周到地处理着全垸上下的每一件事情,大到安排一次会议,起草一个报告,小到接听一个电话,传递一份文件,都做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快速高效。
同志对自己各方面要求都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干部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勤奋学习文化知识,熟练掌握本职岗位所需的业务技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重庆武斗八八海战揭秘

重庆武斗八八海战揭秘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1967年重庆武斗“八八海战”揭秘1967年8月8日,从宋代就命名的朝天门码头(时称红港)因非常岁月,霎时间血火纷飞——纪事提示1967年8月8日,大型国防企业望江机器厂“反到底”派“金猴”武斗队为向建设机床厂“反到底”派运送增援物资,用改装“炮艇”三艘组成舰队,沿长江溯江而上,沿途与占据东风造船厂、红港(朝天门码头在文革中的名称)、长江电工厂等地的“八一五”派交战,打死24人,打伤上百人,打沉“长江207”拖轮等船只3艘,打坏12艘,长江航运为之中断。
这就是当年震惊全国的“重庆八八海战”。
在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的基本结论是,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本刊“重庆纪事”栏目,于30多年后将“重庆八八海战”疽臃割破,其目的正如百岁老人巴金所说,“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必须早日还清。
”其意义就在于,要让今天的重庆人认识到:一个安定团结、稳健发展的社会局面,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多么重要!武斗战火为何燃起?要了解重庆“八八海战”的来龙去脉,就得了解重庆文革中的武斗。
武斗,本来是伴随着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而产生的一种很难避免的现象。
若再加上领导者左倾路线、左倾思想的指导,则必然会更加恶性发展。
因此,尽管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时就作出了“要文斗,不要武斗”的规定,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武斗最终未能避免。
自文革开始后,重庆就陷入空前动乱中。
1966年12月4日,发生了造反派与“保守派”在市体育场内外的数万人大规模流血冲突。
这是重庆的首次大规模武斗。
到1967年,造反派分裂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即““八一五””派和““反到底””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纪事)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纪实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为抢夺胜利果实,恢复和维持其法西斯反动统治,挑起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平民主,保卫人民的利益,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并指示广东党组织恢复和发展武装斗争。
1947年3月,粤中区党组织作出决定,准备在郁南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中共三罗(罗定、云浮、郁南三县)特派员谭丕桓和郁南特派员黎百松受命立即着手准备。
周密部署
1947年9月,中共粤中特派员谢永宽派吴桐率领小分队挺进云浮,开辟三罗武装根据地,策应郁南武装起义。
为加强对三罗武装斗争的领导,1948年3月,中共香港分局决定,成立中共三罗总工委,唐章任书记,李镇靖、吴桐、谭丕桓、龙世雄任委员。
同年3月上旬,三罗总工委领导召集郁南党组织领导人黎百松、李保纯、吴子熹、李荣欣、吴耀枢、卢鉴埙、刘俊英等开会,传达上级对三罗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和研究组织郁南武装起义工作。
会议认为,郁南党组织有一定数量的党员,且经过长时间的斗争锻炼和考验,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武装方面也有一定基础,都城镇公所自卫队、桂河乡公所自卫班都由我地下党员吴耀枢、卢鉴埙掌握,县自卫大队也由我党统战对象李光汉的儿子李荣开
掌握;通门、罗沙、桂圩、罗顺属山区,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举行武装起义是有条件的。
会议对起义的组织准备进行了分工:由谭丕桓负责起义的组织领导;黎百松到通门、罗沙集结武装力量,开展群众工作,经营好阵地,为日后游击活动开辟回旋余地;调李保纯任郁南副特派员,直接到桂河筹划起义工作;李荣欣负责做好李光汉、李荣开的思想工作,发动其参加起义;卢鉴埙、陈牧汀加强对桂河乡公所自卫班的武装训练;吴耀枢加强对都城镇公所自卫队的管理训练;吴子熹到沥源,组织沿江的党员、武装人员参加起义;刘俊英、吴耀枢做好起义经费筹集。
起义时间初定为1948年5、6月间。
正当起义工作密锣紧鼓地进行时,德庆“二
·二八”武装起义在三河成功举行,敌人加强对毗邻地区的防范,对我武工组在通门罗沙的活动有所察觉。
4月1日,国民党郁南县县长孔繁枝命令县自卫大队李舜湘分队进驻通门。
由于形势骤变,4月5日,谭丕桓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变对策。
会议认为,敌人对我们已虎视眈眈,正在准备消灭革命力量,起义有胎死腹中的危险,决定提前举行起义:(一)起义时间定在4月16日;(二)起义的武装力量,包括都城镇自卫队、桂河乡自卫班,通门、罗沙及桂圩可发动部分群众,争取李荣开掌握的县自卫大队,约可组成200
多人的队伍;(三)两个行动方案,第一方案,把都城和县
城(建城)两个据点摧毁。
县城方面,由李荣开率领县自卫大队攻打国民党郁南县政府,活捉县长孔繁枝;都城方面,由吴子熹、周树桄率领沿江武装人员攻打国民党都城警察所,由粤中军事小组派来的武工队和都城镇公所自卫队,解除国民党西江水上保安警察总队武装;由吴耀枢利用与该总队队长莫汉打“麻将”的时候,布下罗网,活捉莫汉。
第二方案,动员李荣开率领县自卫大队攻打国民党县政府,活捉县长孔繁枝,然后再转入山区。
会议决定由李荣欣、吴耀枢、卢鉴埙、吴子熹4人联名写信给李光汉,请他认清形势,支持和参加起义。
会议还讨论军事干部问题,要求上级派军事骨干来指挥战斗。
会后,龙世雄即返云浮,请求派吴桐到郁南指挥作战。
恳谈成功
1948年4月10日,吴桐到达都城,担任起义的军事指挥,与谭丕桓及黎百松商讨起义细节,深感起义时间紧迫,即向唐章、李镇靖汇报,请求速令曾继满率领军事小组日夜兼程赶往桂圩待命。
吴桐指出,我们的武装力量薄弱,起义队伍未经游击战争锻炼,缺乏作战经验,如按原来的行动方案去实施十分冒险。
他主张不打都城和县城,建议将起义队伍集中桂圩举行起义,然后拉到农村打游击。
此时在云浮的唐章接报后,除派军事小组前往桂圩外,并命令朱开、戴苏
分别率队到郁南边境策应。
4月15日晚,黎百松率领罗沙地区参加起义的武装队伍30多人到达桂圩,在李光汉的良岔
山庄隐蔽待命。
16日晨,吴子熹派周树桄带领手枪队,秘密由罗旁地心到都城待命。
起义行动已箭在弦上。
事前,通过联名写信和个别谈心的方式,对李光汉先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他对举行武装起义是支持和赞成的,但考虑到起义队伍中多数是知识分子,对“秀才
”造反能否成功,他持怀疑态度,认为时机未到。
吴
桐认为,在起义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做好开明士绅国民党郁南县参议长李光汉先生的思想工作,争取他参加起义,这不仅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政治上有重大影响。
4月18日中午,吴桐秘密来到桂圩石龙岗李光汉的家中,与他恳谈起义问题。
吴桐向李光汉表明:“我是代表党和军队来谈的,是李镇靖(李光汉最信赖的堂侄)派来和你谈的。
我是军人,受党的委托,只有服从命令起义,这是肯定的。
”李
光汉说:“我赞成起义,只是现在时机还未成熟,刘
伯承部队还未打过长江。
”针对李光汉参加起义要冒
被抄家及妻离子散的危险而犹豫不决的思想,吴桐说:
“如果刘伯承打过长江,打到这里来,就不需要起义了。
你也是军人,都明白。
”吴桐还推心置腹地对李
光汉说:“都城、桂圩等起义把队伍拉出去了,李荣
欣也参加,你是他的父亲,人家说你是后台,国民党会让你在桂圩安居乐业吗?党组织从你的安危考虑,你参加起义,安排你立即转移,保证你及家人的安全。
”李光汉很感激,觉得共产党对起义考虑得十分周详,起义成功无疑。
李光汉在吴桐的真挚情感的推动下,经过反复考虑,同意立即起义,并欣然命笔,给幼子李荣开写下“铁定今晚10时起义父谕”的字条,立即命人带到县城交给李荣开。
并命次子李荣欣将存放在家中的步枪20多支、子弹3000多发交给起义部队使用。
起义胜利
李荣开接到父亲手谕后,立即做好各项工作,于晚上10时,率领国民党郁南县自卫大队70多人,携带轻机枪1挺,步枪60多支,开赴桂圩。
与此同时,吴耀枢等率领都城镇公所自卫队20多人,携轻机枪2挺,步枪10多支,连同县自卫大队驻都城的麦振标分队10多人,携带10多支步枪,往桂圩进发。
午夜,县城、都城、桂河及通门、罗沙等地的起义队伍分别由黎百松、李保纯、吴耀枢、李荣欣、卢鉴埙、李荣开等带领共200多人抵达桂圩集中,随即宣布起义。
首先包围国民党桂圩警察所,敌警全部被缴械,又将敌县政府派到桂圩催粮、催兵的5名士兵的枪械收缴,解除武装。
4月19日晨,起义队伍挺进峡上。
上午10时,起义队
伍在峡上乡沙村卢氏大宗祠举行大会,吴桐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三罗总队,李镇靖任总队长。
同时,宣布整编起义队伍序列,分为三个中队和一个武工队。
4月20日,三罗总队进军通门,晚上,起义队伍转入通门的罗沙地区。
19日和20日,起义队伍先后在桂河、峡上、通门三地共打开国民党粮仓4个,没收稻谷40余万斤,1500多农民群众分到了粮食,群情振奋,欢欣鼓舞。
4月25日,国民党郁南县政府发布《告民众书》,悬赏花红43亿元(国币)缉拿起义领导人和重要人物李镇靖、
李光汉、李荣开、卢鉴明、卢鉴埙、吴耀枢、阮韶华。
同年4月20日至5月23日,国民党广东省第三行政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副司令谢御群率部追剿起义队伍,先后在薄刀界、茅针坪、里龙顶等地发生战斗。
是时,三罗总队分成三路,在桂河、通门和加益、榃滨等地开展游击战争。
至同年底,国民党军队被击毙40人,被俘70人,处决土豪8人;三罗总队牺牲15人,其中有郁南县副特派员李保纯、
三罗总队第三队队长李平。
三罗武装部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解放三罗地区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四·一八”武装起义,是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三罗党组织领导、郁南党组织实施的一次较具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党长期积蓄力量的结果,也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的胜利。
(图文/整理林国强彭尚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