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审美形式。

文学可以将世界表达得流畅、生动,而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几个属性,例如情节、语言、格调以及文学中的文化内容。

情节指的是文章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发展,故事结构围绕着主角的行为变化,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叙事,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表述指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使用的华丽、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表现主角的思想感受、情绪变化,也可以表现情节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变。

格调是指作家在表达文章内容时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而文学中的文化内容则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现实社会现象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有主题性、激情性和实用性,并且在情节表述、语言表述和格调表述中都具有创新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炮儿》等小说,表现出了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等;《青年》杂志则以报告文的形式表现出了文章的实用性,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启发人们改变现状,作出新的选择。

总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以及时代语境中
的文化主题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和价值取向,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以文学为核心, 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古今中外对审美美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可以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之一,是它以文学审美作为核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

它源自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审美理解,向前发展。

比如,古代中国文学家以其高度的审美精神,构造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并将它深入到文学审美理解之中,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文本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表现为其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它是由过去文学审美精神的积淀和今日文学审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

审美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审美观更加升华和成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自身的视野,建立或重建自身的思想审美价值。

审美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使人们由内而外走向艺术的深层次,探索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艺的发展。

总结而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以文学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它由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也就是它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审美理解,它倡
导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视野,建立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激发人类文艺的发展,开创新的审美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描写 的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都是其他艺术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视连续剧等)无 法相比的。因此,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在 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 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美、 丑、悲、喜、崇高、卑下等),都可以当做审美 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读者的诗意的过滤。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岳飞 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 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 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 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 (一)审美的含义
•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 • (三)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的含义
•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 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 照、感悟、判断。 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 的情感评价。如感觉花很美(视觉),感 觉某首乐曲很好听(听觉(,感到某部小 说很动人(心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
客观对象层(美、丑、崇高、卑下、悲、喜)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
• 主体心理层:“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 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 • 客观对象层:包括美(美感)、丑(厌恶 感)、崇高(赞叹感)、卑下(蔑视感)、悲 (怜悯感)、喜(幽默感)等。 •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在审美活动中,孤 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 是无所谓美不美的。 • 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 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举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举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举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出文学的思想。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把跋扈李白的正义审美思想表现出来,强调了正义应该比物质上的难处来得更重要。

再如,沈括的《送灵澈上人》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话反映出沈括知足常乐的清新审美思想,表现出生活难得尊崇,欣然浪迹天涯的乐观气象。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往往能够彰显出作者的个性品格,以及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

文学理论习题四答案

文学理论习题四答案

1习题四: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无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审美表现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体现了文学性质的双重性。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指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故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

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态,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5、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6、狭义文学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7、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8、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填空题1、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 审对象 ”,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则是“ 审己 ”。

2 2、在世界文艺思想史上,较早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

3、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饼不能充饥”是说 作品 与 现实 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

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著名的 陌生化 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 含混 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 陌生 的过程。

5、作品本体论是 二十世纪初 才正式形成的。

6、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 接受美学 和 读者反应批评 ,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

7、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 、 狭义文学 和 折中义文学 。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 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 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 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3、文学的认识性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 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 素。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4、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 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 察。
情感与认识
(1)情感化的文学语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 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情感化的文学形象 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诸葛亮、曹操、关 羽的形象等 (3)情感化的故事情节 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卡夫卡的《变形记》 等。
文学本质的双重性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2、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
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 间领悟 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 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
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 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 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 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 多样性。

第2章文学性质和特征(2010年版)

第2章文学性质和特征(2010年版)

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
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 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 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 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
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
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
结论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与其他的社会意识 形态相比,它具有审美性,是一种审美意识 形态。
2.文学以形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所以作家的情 感倾向和思想倾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融汇 在他所塑造的形象中。
个案分析(链接)
结 论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 性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和功利、形 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这 也即意味着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
文学是以语言 为媒介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 本体性构成要素
语言艺术 的特征
(点击进入)
(一)艺术的分类
各类艺术在对象、内容、形式等 方面之所以会有差异,都与媒介有 一定的关系。于是便有了根据媒介 不同对艺术进行的分类。西方文论 中亚里斯多德较早看到了这一点。
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 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 物,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 仿,……而另一种艺术则只 用语言来模仿,或用不入乐 的散文,或用不入乐的韵 文……。
2.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三)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1.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2.文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
1.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又是间接的,有距离的, 它往往通过政治、法律制度等中间环节而间接 地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 审美情感的特征
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 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 它们而显现
• 文学作品往往用一些特定的景物来抒发某
种情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这一事 物几乎都成了抒发离情别意的符号。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 理论的和审美的。 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 看一座森林, 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 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 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 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 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 物生命的科学研究; 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 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 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 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 勃兰兑斯:
“理障”——以知性的、直接的、逻辑的形 “理障”——以知性的、直接的、逻辑的形 式存在于诗歌之中。如江西诗派的诗歌。 • “理趣” ——自然之理,生生不息的生 ——自然之理,生生不息的生 命之理,它必须和具体的艺术形象水乳交 融在一起,内化为诗歌的审美情趣,语言 消失在形象里,概念融化在情感里,即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 无痕有味。” ——钱钟书 ——钱钟书
•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 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 塑等艺术活动
•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文学的美意识形态属性
游山西村
作者: 作者: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 形象与理性(小结) 形象与理性(小结)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 了文学是形象的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 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 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 象的, 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1938年11月17日 1938年11月17日
• 情感与认识(小结) 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 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 间接的。 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 起来考察。 起来考察。
• 小结
–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阿多诺 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 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 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 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 江西诗派:北宋后期著名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其著名的代表人物,
• 严羽批判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 严羽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 望庐山瀑布
• • • •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2、文学中的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 理性是由概念、 过程, 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 于理性的力量 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 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三、情感与认识

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还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 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 1、情感性 • 情感性是文学、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因素,是文学
• • •
作品区别于哲学、科学著作的基本特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一个真正的歌者一定不是用他的嗓子歌唱,而是用他 的全部生命去歌唱,……正如加里宁所说的‘必须将自己 的血流一点进去”(何其芳) “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狄德罗)

其次,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看。
• 2、功利性
“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郭沫若) “文学给人的愉快和休养,使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鲁迅)
鲁迅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 中国人看小说, 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 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 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 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 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 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 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 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 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
部分 •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阿多诺 ——阿多诺:《美学理论》 阿多诺: 美学理论》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 文学与话语 • 文学与话语蕴藉 •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文学与话语
• 何谓话语
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 ),是与语言 话语(discourse),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 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四种“ 的区分: 四种“话”的区分: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系统) 。(语言系统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系统)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言语) 。(言语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言语)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话语) 。(话语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话语)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文本) 。(文本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文本)
阿多诺
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 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 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 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 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 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这个社会 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 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 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 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 现象的。 现象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诗经·采薇) (诗经·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 渭城朝雨浥 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 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 阿恩海姆 • “一棵垂柳之所以
——鲁迅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鲁迅: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 •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 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 种理性。 形象,是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作品所呈 现出来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需要通过人 现出来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需要通过人 的感性直觉的方式来进行把握的。形象是 感性直觉的方式来进行把握的。形象是 文学活动特有的方式。
一、无功利与功利 二、形象与理性 三、情感与认识
一、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 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 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着某种功利意图。
• 1、无功利 • 无功利是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在文学活
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 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 审美关系定义:社会实践使人与世 审美关系定义:
界之间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即 界之间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 自己”的关系, 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从 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人 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 的价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从中获得与物质享受全然不同的 精神上的喜悦可快慰提供了可能。 精神上的喜悦可快慰提供了可能。
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 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 个悲哀的的人,而是因 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 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 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 现性”。
• 2、 认识性
• •
情感尽管是决定文学内容特质的重要因 素,但不是凡是情感的表露,就都是文学 作品,它要受到认识的深层规范和引导。
“ 如果一个人在体验某种情感时可直接用自 己的姿态或自己所发出的声音感染另一个人或另 一些人,在自己想打哈欠是引得别人也打哈欠, 在自己不禁为某一事物而笑或哭时引得别人也笑 起来或哭起来,或者自己受苦时使别人也感到痛 苦,这还不能算是艺术”(列夫· 苦,这还不能算是艺术”(列夫·托尔斯泰)
• 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
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 的瞬间领悟 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 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 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如卡西尔所说
卡西尔
在科学中, 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 溯到它们的终极因, 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 的直接外观, 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 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