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学概论分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由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的创伤与苦痛,张爱玲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

再加上父母离婚家庭破碎给她带来的生活不幸,使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和陌生的人群,在30年代和40年代剧烈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观察、体验了这个世界,独立观察体验了异性、同性和自己,渐渐磨练出一双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磨练出一付对自己、对异性和同性、对这个花花绿绿复杂喧嚣的都市世界独立分析的头脑。

从张爱玲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中,我们得知她的女性意识萌发得极早。

她的母亲容貌美丽出众,喜欢打扮也非常会打扮,清推秀丽而又风韵万千,这让幼小的爱玲十分羡慕,盼望自己赶快长大做一个象母亲这样美这样会妆扮的女人。

她迫不及待地向毋亲宣告:“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于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1](P88)当然,这种女性意识是膝胧而且幼稚的。

但来自家中一个叫张干的女佣那重男轻女的态度和行事方式,对年幼的张爱玲却实在是一份沉重的刺激,使她对自己的性别和什么是性别歧视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张爱玲开始感受性别歧视的压力———女性是受到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习俗与公众意识轻视的。

由此,她萌生出了要为自己和天下的女人去争取正当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渴望与信念。

张爱玲热衷于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几乎全部可以归入女性话题范畴:如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与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什么是男女的真正平等、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命运……对这些问题的执著思索与探寻,使得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另外,张爱玲后来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背景也对她的女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爱玲出生并成长在上海,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特殊的历史背景、洋场租界的身份,注定了其文化的庞杂性和交汇性:古老的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战、并存,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思潮在这里碰撞、融合,种种处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都可以在这里“和平共处”,呈现出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两栖性。

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16神州文学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王颖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双辽市工作站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彰显独特的艺术风格,蕴含着深层的寓意。

她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构建的世界别致新颖,异彩纷呈,不落俗套。

张爱玲巧夺天籁,借感官为读者描绘一个生动的感性世界,使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在不知不觉中神游张爱玲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极大地精神愉悦。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很善于运用人物的感官和意象以感受和象征周围的环境、事物,以此展现高超的艺术手法。

使用感官和意象成功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情节比比皆是,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也很少能如她般巧妙地运用人物感官展现深刻意蕴。

一、语言有声有色张爱玲的叙述语言主动追求音乐美、色彩美,形成了“有声有色”的独特风格。

1.音乐感张爱玲凭借对音乐独特的体悟力,把对音乐的偏爱融入小说里,用语言直接描写音乐本身。

如:一到了晚上,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喔……呵……呜……”无穷无尽地叫唤着,这个歇了,那个又渐渐响了,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往前飞,龙身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看不见尾。

“喔……呵……呜……”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这里,作者营造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将流苏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2.色彩感张爱玲从小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和绘画能力,她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

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色的天也熏红了。

(《倾城之恋》)“野火花”是《倾城之恋》中最精彩的意象,野火花预示了红红火火的“谈”恋爱。

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乔琪)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

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此处,“橙红色火花”的意象描写很简短,虽无细致的勾画和渲染,却生动而深刻地将葛薇龙的命运赋予了火花的象征竞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以文学为核心, 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古今中外对审美美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可以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之一,是它以文学审美作为核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

它源自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审美理解,向前发展。

比如,古代中国文学家以其高度的审美精神,构造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并将它深入到文学审美理解之中,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文本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表现为其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它是由过去文学审美精神的积淀和今日文学审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

审美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审美观更加升华和成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自身的视野,建立或重建自身的思想审美价值。

审美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使人们由内而外走向艺术的深层次,探索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艺的发展。

总结而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以文学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它由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也就是它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审美理解,它倡
导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视野,建立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激发人类文艺的发展,开创新的审美观。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导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没落家庭的情感伦理为题材,以男女之间的爱恨交织为创作主线,语言风格独特,修辞运用不拘俗套,这些都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和创作风格。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从小接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她形成了一种中西杂糅的人格品性和怪异自立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也带有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苍凉感。

张爱玲以其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她的代表作有《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同学少年都不贱》等。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方面它们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描写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在结构方面它们总体结构都十分独特,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引人入胜,张爱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在写作目的方面它们的内容往往都是揭示那个没落年代的人物生存状态;在语言风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与旧现代小说之间的调和;在艺术手法方面意象的营造新颖以及比喻和对比的巧妙运用都发展到了顶峰。

张爱玲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领读者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题目题型:简答题难度:★★★★★ 13万热度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如下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1、情感性: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文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局限于感性心理范围的愉悦和快意它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一起 2、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①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②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③对人自我的超越
本题目为简答,请认证思考题目并简单回答!。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和价值观:文学作品通过创作者的观念和思想表达了
一定的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不正义等,构成了作品中审美意义的基础。

2.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呈现方式:创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特定的
语言、结构和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

创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创作方法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

3.社会与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受到所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
响,反映了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意识形态。

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和主题可能受到社会变革、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因素的塑造和影响。

4.读者的审美接受和解读:审美意识形态不仅仅存在于作品
本身,还与读者的审美接受和解读密切相关。

不同的读者基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5.文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文学自身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环境
中创造和传播的艺术形式。

它既受到文化背景和价值传统的塑造,也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一部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创作者的意图、社会
环境、历史背景以及读者的接受和解读。

因此,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作品本身的创作特点、社会背景和读者的接受,明确作品在审美和思想层面上所传递的观念和价值观。

浅议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浅议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情 感 就是 干 度或 者 I 叶 态 兑是 。1 和 认识 ,无 法 把情 感 认 识 区 j
思 维 办 式 的 一 元 对 。 高 等 教 育 l版 社 《 学 理 论 教 分 开来 。 i { 文
程》 ( 本文 参 阅 19 年 版3 92 H第 l ,2 0 年 l 月 第4 )中 , 版 08 1 版 把 文 学 “ 美意 识 形 态 ” 性 的表现 列 为 一个 方 面 , 即无功 审 逻辑 论 证 的工 节缺 失 。 经过 二 厅面 论述 ,教 材 中证 明文 小 的属 不是 单 ‘ 是 双币 的, 它既 是 巾荚 的 义是 会 的 , 而 由此 阐 明它 的 “ 美 意 识 形态 ” 性 。这 存存 逻 辑 论讦 的
给 人 以 简单 干加 之 感 。第 ‘ H 组概 念 叶认 为 ,文 不带 有直 接 1 功 利 目的 ,但这 种 无功 利 也 隐含 有某 种 功 利 意 图。教 材 中 引 用 了丹 麦批 评 家勃 兰 兑 斯和 康德 以及 中 例 占代典 籍 巾 的有 灭 论述 来 说 明文 学 的无 功 利惟 。为f 无 功利 背 后 又存 存某 种 功 ¨ 『

利 呢 ?其 ,文 学 问接 地有 社 会 功利 性 ,就 是 说要 审 美地 掌 握 世 界这 一日的 。其 : ,文学 把 无功 利 的审 美 当做 再现 社 会 生活 的手 段 。这 的论 订 『题 在 :文 学 审美 地 掌握 世界 在 口 J
f 种意 义 } c 』 f : 是 种功 利 性行 为, 审美 地 掌握 世 界与 把 审美 当
审 美 方面 ,功利 件 、理 性 干 认 识 性 归于 意 识 形态 力 面 ,这 种 ¨ ’
人 的失 崽 与愁 绪 与文 学 的意 识 形态 r有 似 关联 教 材末 能给 }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顺应”才能发生认识。这也就是说人要么改变环境,
要么被环境改变。
18
角色思考
• 葛微龙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对于爱情的理解,她爱上 了乔琪乔她也嫁给了她,但是她却愿意那样的付出而只是 表面上他们甜蜜的爱情,这种对爱情观的塑造是张爱玲自 己的遭遇和思想的融入。
月亮意象二
• “这边的太阳还没有下去,那边,在山路 的尽头,烟树迷离,青溶溶的,早有一撇 月影儿。微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 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 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窠。越走 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 亮便没有了。”
• 这是写实,也是暗示。 • 写实是因为有在山中的经历,月亮确实是
对于薇龙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说与未知。这里暗示了薇龙必 将是悲剧性的结局。
•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识发生论》中提出了“图式”
说:“同化”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图式”中,引起“图式”
量的变化;“顺应”指对主体不能“同化”的客体,主体
则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图式”发生
质的变化。他认为一切刺激都只有为主体的图式“同化”
葛薇龙形象
• 从薇龙求梁太太资助她上学和她到梁宅之 后的为人处世来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懂 得隐忍、八面玲珑的人。
• 但是在爱上乔琪乔之后她的行为却大失水 准。在与梁太太和司徒协同回梁宅的雨夜, “黑郁郁的山坡子上,乌沉沉的风卷着白 辣辣的雨,一阵急似一阵,把那雨点儿挤 成车轮大的团儿,在汽车头上的灯光的扫 射中,像白绣球似的归动。遍山的肥树也 弯着腰缩成一团,像绿绣球,跟在白绣球17
那样慢慢地由一点变得丰满起来的,特别 是在夏季,在炎热的黄昏后,这样的景象1,2
月亮意象二
• 作为暗示,引起的则是关于葛薇龙的命运 的遐想,饱含理性的拷问:
– 这个上海女孩能够实现她的青春之梦吗? – 青春的女孩有的只是青春,她的青春能够为她带来幸
运还是厄运? – 她的姑妈会帮助她在香港这块令人激动人心却又令人
10
月亮意象一
• 月亮成了半鬼半妖的使者,在葛薇龙已经 决定向乔琪乔妥协并幽会之后,那一汪月 亮被描写成淫邪的,“那月亮便是一团蓝 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的水沸了, 咕嘟咕嘟的响”。
• 暗喻了葛薇龙先前尚存的对爱情的憧憬, 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纯朴善良的本性在她所 存身的生活环境中一点点地被销蚀,她对 爱情的向往和对奢靡生活的贪恋,各种情 感的纠缠和欲望的争斗,像故事背景大多是上海和香港 这些当时殖民文化气氛浓厚的大都市, 人 物活动的背后都有这么一个杂糅的殖民文 化背景。而那些活动在这样背景下的人物, 则染上了与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生活的人 们所不同的异样色彩, 这也造成了张爱玲 作品的独特审美效果。
8
背景形象与理性
• 梁太太的大宅: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 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 处都是对照; 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 时代 气氛, 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 奇幻的境界。” 这个大宅就是一切故事发 生的地点, 它的特色正是中西文化“硬生生 地”结合的产物: “⋯⋯山腰里这座白房子 ⋯⋯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 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里面是立体化 的西式布置, 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9
• 这当然是写实,傍晚的月亮刚上来,由于14
月亮意象三
• 若放在葛薇龙与乔琪的情欲发生过程中来 看,这样的被烧出的黄黄的月意,是他们 之间情欲初溢的一种指称。这是告诉读者: 他们之间来电了。
• 后来乔琪想约葛薇龙,尽管葛薇龙因不满 意而有所抵抗,可月亮仍然升起来了,这 说明他们二人还是陷入了情爱中。
不寒而栗的土地上立足吗? – 月亮与爱情相关,这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是否预示着葛
薇龙对爱情的想像及其对收获爱情的期望? – 所以,那个肥胸脯的白凤凰,真的能够高高地栖身于
那棵大树而不会被其摇落吗?
13
月亮意象三
• “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 的,像玉色缎子,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 烧糊了一小片。”

审美形象与理性思考
目录 CONTENTS
1 说明 2 时代背景 3 月亮意象 4 葛薇龙
6
说明
文学是一个形象和理性的结合体。 • 审美形象: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
一形态存在的。感性形态表现在文学中,也 就是审美形象。
– 在此PPT中以蓝色字体标出分析。
• 理性思考:文学在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 中渗透着理性的、抽象的思维,在艺术作7
葛薇龙形象
• 经过了复杂的心理挣扎,薇龙最终还是为了与乔琪飘渺的 爱情,甘愿沦为高级交际花,为其弄钱。两个人单独的到
湾仔去看热闹时,“头上是紫粲的蓝天,天尽头是紫粲的 冬天的海……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 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
的恐怖。”那些来路不明的过往,那些去路不清的未来,
月亮整体意象
•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圆白、光泽,有着森 森逼人的阴气,是带着杀气的蓝光,这样 一反常规的描述,融进了她对苍凉人生的 全部感悟。自身命运的不幸,天才般的观 察生命的独特视角,使她的文笔所表现的 生活处处充满了不信任与怀疑, 充满悲观、 绝望、冷漠的格调,她说“人生的底色是 苍凉的”,“沾着人就沾着脏”。
• 因此,当“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 走”,月光见证了他们的秘密。 “月亮已 经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个 透,淹得遍体通明。”这不是她在沉醉中1,5
葛薇龙形象
• 贪慕虚荣、迷恋纸 醉金迷的颓靡生活 直至失去自我、极 度卑微地恋着、自 甘堕落、对物欲和 情欲的贪婪追求。
• 时代背景:上海混 战,香港被英国侵 占,西风渐入,殖 16
文学审美意识形 态属性的表现
一 无功利
与 功利
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
《沉香屑—第一炉香》
•文 学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属 性 的 表 现
2、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 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在 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 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 一特殊目的的特殊手段。
淡雅清高的张爱玲,
用一种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 的、不作任何置评的笔调写 了这个故事,但实质则是她 关于记忆的无声流露,是针 砭时弊,是对那个社会的犀 利披露和再现——这也说明 了文学作品的功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