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理论》chapter04

文本赏析: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5、形象与理性的辨正关系(总结)
a、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 学是形象的; b、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 含某种理性; c、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 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 具有某种理性。
意 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2、‚表现型‛形象:指为表现作家的理想 和感情而创造的形象,这类形象是想象活动 的产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不同。(这类 在诗歌和散文中尤多) eg:顾城的《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 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表现型‛形象大多有细化、突出形象的某 个方面,运用多种表达手法来进行(变形) 处理的特点,主观色彩浓。 3、‚象征型‛形象:这类形象都含有大于形 象本身的含义,它常指某种思想、理念甚至 抽象的观念,象征型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符号, 因为它代表着另一形象。
有三重形象,a、由意象构成,特点:情境 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 寄托于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 景中情的审美意象; b、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 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意象引发读者的 审美想象,并在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eg: 红杏枝头春意闹;
c、韵外之致,即意境能给人带来象外之 象,也能给人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 所获得的韵味就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 的层面(道),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 前景物、象外之象,从而进入与人生、世 界、宇宙相关的韵味与思考。 实践性技巧:创造--欣赏意境的方法,审 美视线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返‛的 游目,阴阳五行、黑白相生、虚实相生哲 学的运用。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①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②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文学概论4'4.4 课件

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的讨论
一则新闻报道分行: 昨天在一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闯 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问题:
分行就成诗?
诗有没有特定 阅读程式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⒈ 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⒉ 呈现出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图
审美活动从本质上看是出自于人的内在需要,
与欲望、兴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系,是为达 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在审美
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
审美活动不像认识活动那样要去认识客观世
界、客观真理,要以概念的形式去定义对象,而 是对对象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
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
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
面,它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明确地赋予特殊的审
美性质。
文化概念的几种界定
(一)广义的文化概念:
例二:
《红楼梦》第十回叙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了 一个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 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 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 文学不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活动; • 文学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话语实践。
14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 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 具体表现即为“话语蕴藉”。
蕴藉:“蕴”-------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
26
江汉----杜甫
• • •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病欲苏 一作: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其一,我的心已如落日,但它仍然强壮。 其二,我的心不像落日,它仍然强壮。 其三,在落日中,心仍然强壮。 其一,虽然我的病已如秋风,但它会很快痊愈的。 其二,我的病不像秋风,它会很快痊愈的。 其三,在秋风中,病将要痊愈。 27
•
•
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 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生多。不过,两者 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 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属性。
28
四、话语蕴藉的意义
1、能使作品寓意深刻,避免浅露 2、回味无穷,使文学作品充满意境之美 3、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能力,扩大作 品的审美空间。
19
庖丁解牛
• 管子-----用它阐明用兵之道。 • 庄子-----用它阐明养生之道。 • 吕氏春秋----用它阐明人们专注到一点, 才能把事情做好。 • 淮南子-------用它阐明工具和技巧之间 的关系。 •
20
2.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 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 殊组合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 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话语蕴藉由作者来创造,让读者去体味。文学话 语不同于日常话语、新闻话语、科技话语、政治话语, 因为文学话语具有话语蕴藉性。在特定的文本里,话语 蕴藉可以通过一个篇章段落来体现,有时还可以是一个 句子、一个词、一个字,甚至可以是人名和地名。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延伸阅读1、杰姆逊: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2、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3、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4、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5、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基本概念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
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502班学生姓名:谢佳敏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本文将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探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
”“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额鉴赏判断了。
”1这一“审美无功利说”承认了美感的无功利性,而否定了它的功利性。
而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就深受康德审美无功利论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以载道”的旧文艺工具论,还是对于同时期梁启超等人服务于政治改良的新文艺工具沦,王国维均表示了不屑。
他提出美之性质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日‘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中国古代的“虚静”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虚”是摒弃一切杂念,“静”是指停止的,没有声音,“虚静”就是虚空宁静,进入一种无功利的创作境界。
刘禹锡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
”就是说当创作者进入犹如佛门禅定的离欲状态时,万千景物可以返照于心,作者可以捕捉到生动的景象,然后用文词表现出来。
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在某个时刻,进入了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传达出“静穆淡远”的美感,这就是无功利的境界。
但是,如果由此而认定文学是无功利的,那就片面抹杀了文学同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的关系。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本源。
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2、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参看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美的分析”:1)“非功利而生愉快”;美在对象的形式而非实际存在。
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心理方面。
3)“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客观目的,是主观目的,哲学概括。
4)“共同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审美之根源在社会。
2、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3、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举例:汪曾祺《受戒》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非经济商业利益:“名画”拍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 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审美是艺术的共性特征
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2.意识形态呈现为作品的主体性
作家作为创作活动的主体, 他的自身条件和思想感情制约 和调节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 即文学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 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作 家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下才得 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 分在内并受主体意志、情感支 配的意识现象。
“神秘果”的体悟
要是我们不知道甜、 酸、苦、辣,
——汪曾祺:《受戒》
作家汪曾祺
文学审美事件
文学是人学,它所描写的社会生活都是以人 为中心的生活。人和人的生活不仅是它表现的对 象,而且是它的审美对象。作家用自己的审美理 想去烛照生活和评判生活。描绘外在的物质世界, 实质上是为了表现人的内在的心理世界。文学通 过物的世界显现人的价值,以满足人类渴望认识 自身的精神需求。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 部分。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
➢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
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从“杭育,杭育!”到《卖炭翁》
“断竹,续竹;飞土, 逐肉。”
——《吴越春秋》
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 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 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 据的材料,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魏晋前
➢ 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 《论语》:文学为孔门四科之一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 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 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 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 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 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 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 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 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 部分其效果如何。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诗经
楚辞
李清照
历史散文 赋
柳永
四大名著
诸子散文 汉乐府 史记 三曹 汉书 陶渊明
民歌
苏轼 辛弃疾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李白 杜甫
关汉卿 马致远
白居易
郑光祖
王维
白朴
从文学史上看:李商隐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 哲学意识形态 ➢ 政治意识形态 ➢ 法律意识形态 ➢ 道德意识形态 ➢ 审美意识形态 ➢ 宗教意识形态 ➢ 商品意识形态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一)从政治哲学上看:
《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文学史上看:
中外文学发展史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切文艺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 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 第一性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是第 二性的。生活是被反映的对象,文艺 是反映生活的形式,文艺与生活是反 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 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 久长。……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 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 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 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 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 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 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 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 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 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小结
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 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 已被觉察到。
文本赏析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so cold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功利性
➢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 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
➢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 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 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功利”目的
《便条》分析
分行排列成“诗” 的样式,无诗意的应 用文就摇身一变成 “诗”了吗?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P51)
➢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
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
音乐——节奏旋律 舞蹈——人体动作 文学——?
文学艺术是为表现美而创作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打油诗 天地一笼统, 白井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文学:
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本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鲁迅点评《红楼 梦》:“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 有种种:经学家看 见《易》,道学家 看见淫,才子看见 缠绵,革命家看见 排满,流言家看见 宫闱秘事。”
文学作为社会话语活动的双重性 P59
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 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 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第二,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的话语结构,文学 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 实现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便条
威廉斯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小结
文学的通行含义(P49—50)
➢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 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 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 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惯例”——模糊的折中义文学
鲁迅杂文《文学与出汗》: 李春波《一封家书》:
听雨楼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
➢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 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 小说、剧本等。
➢ 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 美形态。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中国魏晋时期
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 陆机:“诗缘情” ➢ 钟嵘:“滋味” ➢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 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 ➢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 态中独立出来。
➢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 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 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的审美含义通行:
历史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心理学——考察人的生理心理机制 哲 学——研究人类共性的综合世界观 文 学——探讨人的情感和美的存在价值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 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 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 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 在一起的。
文本赏析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 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 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 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 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 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 无功利与功利 ➢ 形象与理性功利与功利
文学是无功利的
➢ 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 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 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 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 诗有多方面作用 (兴、观、群、怨)
➢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 文。”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古希腊
➢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 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 讲术、悲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