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第一篇: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导入新课(学生观看一组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教师引导)一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那一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呢?(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教师引导)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堂堂天朝上国居然被小小岛国日本打败。
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都向西方学习后的一次较量,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办厂练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则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全面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结果就是日本以全面的西学打败了我们片面的西学。
然后也向西方列强一样要求割地、赔款签定《马关条约》,这更刺激了西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该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戊戌变法”运动。
那么戊戌变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兴起的,结果又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教师讲述)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从背景、序幕、发展、高潮、结果这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
一、背景——甲午战败首先我们来看背景:通过我们前面的导入部分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学生思考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教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定《马关条约》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不变法就要亡国灭种了!二、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奋,纷纷来到“督察院”(当时清政府主管传达民情的机构)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举人更是义愤填膺地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这时当中的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理解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根源。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理解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和启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巩固所学,提升认知。
6.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推荐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应学会尊重历史,尊重改革者,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应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培养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
5.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深入的改革措施、影响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可能仍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问题。
2.练习过程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影响及改革成败原因。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近代史上的志士仁人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勇于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公车上书2.“百日维新”的内容。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背景: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领导人:、。
(3)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
(4)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2.百日维新(1)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内容:(3)结果:慈溪太后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失败,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影响:戊戌变法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1.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2.在戊戌政变的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33岁。
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材烧”;有人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之心。
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
【当堂达标】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A.鸦片战争的炮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甲午战争的惨败D.中华民国的成立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曾国藩康有为邹容陈独秀A B C D3.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其影响。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总结: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背景、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评价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书籍、论文、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第二次课: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第三次课: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第四次课: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第五次课: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能力的发展。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6课戊戌变法01记忆清单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必考(一)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发展(一)概况: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学会:强学会2、报纸: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一)概况:1898年 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变法。
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二)内容: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4、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三)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
(还要知道谭嗣同的两首诗),变法失败。
(四)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②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③脱离了群众④没有认清列强本质,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五)评价/意义★★★★★必考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由资产阶级掀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2、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拓展】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出路,戊戌变法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一个发端。
知能演练提升1.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其中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A.维新思想B.儒家思想C.近代科学D.法家思想3.1895年至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乾隆帝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6.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是()A.训练新式军队B.兴办私人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D.开办新式学堂7.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
“他”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邓世昌8.“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据此,戊戌变法的作用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促进思想启蒙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9.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
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0.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的是()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戊戌变法》篇1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戊戌变法教学案

戊戌变法教学案一、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内容特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发展水平较高
相对薄弱;
发展不充分
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①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的狂潮;
两大变局:⑴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次工业革命,进入时代。
⑵政治上:英美等国的建立。
说明:变革,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②新思想的演进:表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表二:见学案40页
③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4、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④是一次资产阶级同封建顽固势力的夺权斗争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
5、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一、酝酿中的变革
(一)变法背景
①国际局势: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②民族危机:的失败和《》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经济基础: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④阶级基础: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⑤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二)具体表现
①国际局势:发展已是大势所趋。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实行经济上主张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教训:在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
【基础检测】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7、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光绪帝被囚禁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
8、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了思想启蒙B发展了资本主义
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
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准备了:
A思想和经济基础B组织和阶级基础
C思想和阶级基础D经济和阶级基础
2、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⑵内容:A.要不要实行。
B.要不要改变。
C.要不要改革。
⑶性质:是中国新兴的与没落的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⑷作用:
④士人干政:公车上书
⑴背景:丧权辱国的《》签订。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⑵内容:、、、。
⑶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⑷创办报刊和学会: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了,成立和
⑵新政中除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4.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
1、性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二、变法过程:时间
(1)施政纲领:《》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百日维新:
①政治方面:准许等,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参与政权。
②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军事方面:,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④文教方面:创办,派人赴日留学,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失败原因
1.失败标志:1898年9月的。
2.失败原因:
⑴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维新变法触动了的利益。
⑵袁世凯的出卖。
⑶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身上。②对抱有幻想。③脱离了。
3.概况:⑴制造
课题:
第周
班组
姓名:
第课时
组评:
师评:
学习目标:
1、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尝试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