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流行与预测)

合集下载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预测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预测

• 二、种群消长类型
(一)种群密度的季节性消长类型 昆虫与螨的种群密度随着自然界季 节的演替而有起伏波动。种群的这 种波动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往往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形成了种 群季节性消长型
1、斜坡型
2、阶梯上升型
3、马鞍型 4、抛物线型
• 三、种群的生长型
(一)指数生长模型 (二)逻辑斯谛模型 (三)种群数量动态基本模型
• 四、种群的数量变动
• 五、昆虫与生物群落
(一)群落的概念 是在一定空间或一定生态环境中各 种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单 元
• 五、昆虫与生物群落
(二)群落的结构 (三)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四)群落的发展和演替
• 第四节植物病虫害预测• 一、病虫害的调查方法
(一)、病虫害的空间格局 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和非生物的 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因而造成 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 一定形式,这种形式称为种群的 “空间分布型”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规律及预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 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第一节
指一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 接触之后,在适宜条件下引发病害 的全过程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 (一)侵入前期(亦称接触期) • 是指病原物在侵入以前与寄主植物 的相互关系。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 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 的根围和叶围后,开始向侵入部位 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机构为止。
(一)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动态
(二)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1、病害在田间的扩展和分布形式。 (1)中心传播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动态
(二)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1、病害在田间的扩展和分布形式。 (2)弥散式传播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43页PPT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43页PPT
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症状
腐烂
植物组织分解腐烂,发出臭味,常见于果 实和块根等部位。
变色
植物的叶片、花瓣、果实等部位失去正常 颜色,变得枯黄、淡绿或紫红。
坏死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坏死,出现斑点、腐烂 等现象。
萎蔫
植物因缺水而导致的枯萎现象。
畸形
植物的器官变形、扭曲、过度生长等,影 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02
植物病害的发生机制
THANKS
感谢观看
在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降低下一 年病害的发生率。
化学防治方法
使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
针对不同的病害,使用相应的化学农药进行 防治,如杀菌剂、杀虫剂等。
根据病害发生的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阶段,合 理使用农药的种类、浓度和施用次数,避免 滥用和过量使用。
轮换使用农药
注意安全
04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害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 降低植物染病的可能性。
合理轮作制度
避免连作,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 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和繁殖。
精耕细作
通过精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及时 排水、合理施肥等,改善植物生长 环境,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生物因子
包括病原菌、害虫、线虫等生物 侵入植物体后引起的病害。
非生物因子
包括不良气候条件(如高温、低 温、干旱等)、营养不良、环境 污染等因素引起的病害。
植物病害的类型
1 2
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具有传染性。
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一、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指研究病害数量随时间而增长的发展过程。

3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是指病害的传播发展的过程,研究病害由点到面的发展变化。

反映了病害在空间的发展规律。

4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5当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6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7定向选择: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后,相应的毒性小种便会大量繁殖增多,形成优势小种,最终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

8稳定化选择:感病品种面积扩大时,强毒性小种适应性差,竞争不过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而使频率降低,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频率升高,不能形成优势小种。

9 S形曲线:S形曲线指病害发生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初始病情很低,其后病情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直至饱和点而病情不再增长的病害曲线,如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

10指数增长期:由开始发病到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达到0.05(5%)为止,此期经历的时间较长,病情增长的绝对数量不大,但增长速率很高。

11 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0.05开始到达0.95(95%)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期为止。

在这一阶段,植物发病部位已相当多,病原菌接种体只有着落在未发病的剩余部位才能有效地侵染,因而病情增长受到自我抑制。

随着发病部位逐渐增多,这种自我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病情增长渐趋停止。

逻辑斯蒂增长期经历的时间不长,病害增长的幅度最大,但增长速率下降。

12 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1)近程传播 ▪(2)中程传播 ▪(3)远程传播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1)近程传播
▪ 传播动力主要是植物冠层中或 贴近冠层的地面气流或水平风 力。
▪ 一次传播距离在百米以下。 ▪ 所造成的病害在空间上是连续
的或基本连续的,有明显的梯 度现象。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2)中程传播
▪ 被湍流或上升气流从植物冠层抬升到 冠层以上数米高度,再由近地面的风 力运送到一定距离后再落到植物冠层 中。
▪ (2)土传病害: ▪ 受田间耕作、灌溉、线虫
活动影响,自然传播距离较 小。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1、病害的传播特点:因病原物 种类及其传播方式而异
▪ (3)虫传病害:传播距离和 效能取决于传病昆虫介体的 种群数量、活动能力、病原 物与介体昆虫之间的相互关 系。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2、病害的传播距离:有很大的 差异,可区分为: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1、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
▪ (1)作物品种的感病性 ▪ (2)作物感病品种的栽培面积
和分布 ▪ (3)野生寄主和转主寄主的数
量及品种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1)作物品种的感病性:
▪ 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先 决条件,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潜育期短、 病原形成繁殖体量大、病害循环周转 率快(对于多循环病害),只要环境 条件适宜,病害容易流行。
▪ 传播距离近十几公里、上千公里, 如小麦锈病。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3、多循环病害流行的 田间格局:
▪气流传播的多循环病害 ▪昆虫传播的多循环病害 ▪土壤传播的多循环病害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气传病害 ▪中心式 ▪弥散式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1)中心式
▪ 初侵染菌源是本田的越冬菌源 ▪ 初始菌量小,发病初期在田间常

十三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精品PPT课件

十三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精品PPT课件
防治单年流行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 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 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活动和 病害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来的。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的主要内容之 一,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
严重度有时还用发病等级的方式来表示, 尤其是对于一些系统侵染的病害。
分级标准一般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如国家无 统一标准,可自行制定可行性标准,用文字描 述或用图谱表示。
番茄花叶病毒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 无病; 1级: 仅上部叶片有轻微花叶或条斑; 2级: 上部叶片明显花叶或条斑,叶变形,
植株轻度矮化; 3级: 叶片畸形,茎秆条斑较多,扭曲,
病情指数 = 普遍率×平均严重度
式中平均严重度是多个严重度调查值的平 均,以百分率表示,其中不包括未发病即严重 度为0的记载。如果严重度是以级别来表示, 则改用下式计算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病情指数 =
100
调查总叶数×最高一级代表值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1、单年流行病害 2、积年流行病害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响 因素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
病原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干预下与植物 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流 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性描述 病害群体性质和通过定量观测建立关于群体动 态的数学模型。
一、植物病害的计量
二、植物病害流行
早期定义:病害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 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该定义忽 略了病害在空间的变化)
现在定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 植物群体中大量且严重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 很大的损失。该病害称为植物流行病害,此病 害的特点是病害群体数量大,造成损失严重。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概述.ppt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概述.ppt

病害循环与生活史的区别:
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 休眠过程. 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 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 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 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本PPT为可编辑版本 您看到以下内容请 除后使用,谢谢您 理解
非专性寄生
兼性腐生物:以寄生生活为主要生活方式,但也有一定 的腐生存活能力。如黑粉菌。 兼性寄生物:通常以腐生方式在自然界生活,但是在某 些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寄生生活。如灰霉菌、青 霉菌等。
病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 死体营养 • 活体营养 寄生专化性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一定科、属、种或品种的寄生选择 性称为寄生专化性,是指病原物不同类群对不同分类单元植 物的寄生选择性。有时将这一现象称为致病性分化。 变种 、专化型 、生理小种、菌系或株系 、生物型或致病型
所需要的时间
• 病原物侵入所需的时间一般很短 • 立即、几分钟、几个小时。
接种体的数量
病原物需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侵染和发 病。植物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 为侵染数限或侵染剂量,有人也称为侵染数限。

(四)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湿度,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 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
2. 植物主动抗病性
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形成或产生的。 物理的主动抗病性: 形成乳突 形成木栓层、离层 化学的主动抗病性: 植物保卫素 过敏性反应 解 毒 酶
2. 植物主动抗病性
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形成或产生的。 物理的主动抗病性: 形成乳突 形成木栓层、离层 化学的主动抗病性: 植物保卫素 过敏性反应 解 毒 酶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
麦角酸二乙酰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
•流产;手脚指头刺疼,暴怒,高烧至神经错乱或死亡,有 时还导致组织腐烂,脚趾头从脚上脱落,脚从脚踝脱落,手 指从手脱落,手从手臂脱落,有时患者还会产生难于置信的
幻觉,竭斯底里症,并全身痉挛而死 . •AD 857 莱茵河流域, 数千人死亡, Holy fire
《普通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预报
植物病害的流行的概念
病害流行(epidemic, epiphytotic, epizootic)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大量发生,
造成不同程度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Pandemic,Endemic
•病害流行学(epidemiology)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植 物病害发生规律、机理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科,
在老病区成为常发病 Pandemic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可以流行
传入新区
多循环病害流行阶段划分 S型流行曲线是多循环病害季节性流行的
基本形式
1.00 0.95
病 情 0.50
0.05 0 指数增长期 始发期
逻辑斯蒂期 盛发期
衰退期
病害始发期是预测预报和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多循环病害流行曲线特例
• 马鞍型流行曲线:在S型曲线的基础上,当发病后 期因寄主成株抗病性增强,或气象条件不利于病害 继续发展,但寄主仍继续生长,以至新生枝叶发病 轻,流行曲线呈马鞍型。如甜菜褐斑病、大白菜白 斑病等。
分类依据特点
流行病类型
病原物繁殖对策 单利病害(稻曲病)
菌量积累速度
积年流行病害
是否有再侵染
单循环病害 (monocyclic)
(1)病原物繁殖率低, 无再侵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 在这里,三要素具有质和量(或强度)的涵义,具有变 化消长的涵义,分别用三角形的三个边长来表示,三角 形的面积则代表病害发生、流行的可能性。
⑴ 大量感病的寄主植物集中种植; ⑵ 强致病力的病原物大量存在; ⑶ 具备长时间有利的环境条件。

这三方面因素满足时,三角形的面积最大,病害才有可能 流行,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人们的干预而有效地制止了病害的流行(病害四面体)。
(二)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

对一种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当其它因素已基本具 备并相对稳定,而某一个因素最缺乏或波动变化最大时, 并对病害的流行起决定作用,这个因素称为当时当地病害 流行的主导因素。 当寄主、病原物条件具备时,环境因素便成为主导因素, 而当病原存在,环境条件又利于发病时,寄主抗性便成为 主导因素。


一、预测的种类
(一)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不同可分为发生量或流行程度 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等。 1. 发生量或流行程度预测:最常见的预测种类,预测结果 可用具体的发病数量(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 作定量的表达。

也可用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流行级别多分为大流行、 中度流行(中度偏低、中等、中度偏重)、轻度流行和不流 行,具体分级标准根据发病数量或损失率确定,因病害 而异。


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预测: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 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 预报: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 有时对两者并不作严格的区分,通称病害预测预报。 预报(测)量:代表一定时限后病害流行状况的指标,如 病害发生期、发生量和流行程度的级别。 预报(测)因子:用来估计预报量的流行因子。 预报的目的:防治决择参考,指导药剂防治时机、次数和 范围。


2. 根据气象条件预测: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受气象条件影响 很大,而初侵染菌源不是限制因素,对当年发病的影响 较小,通常根据气象因素预测。有些单循环病害的流行 程度也取决于初侵染期间的气象条件,可以利用气象因 素预测。

如葡萄霜霉病菌,以气温为11-20℃,并有6小时以上叶 面结露时间为预测侵染的条件。 苹果和梨的锈病是单循环病害,每年只有一次侵染,菌 源为果园附近桧柏上的冬孢子角。在北京地区,当年4月 下旬至5月中旬若出现大于15mm的降雨,且其后连续2 天相对湿度大于40%,则6月份将大量发病。
9
S型曲线可划分为:指数增长期(始发期)、逻辑斯蒂增 长期(盛发期)、衰退期。 指数增长期是菌量积累和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
9
(2)马鞍型流行曲线(单峰曲线):如果发病后期因寄主 成株抗病性增强,或气象条件不利于病害继续发展,但寄 主仍继续生长,以至新生枝叶发病轻,流行曲线呈马鞍 型,例如甜菜褐斑病、大白菜白斑病等。 (3)多峰型曲线: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 高峰,流行曲线为多峰型。稻瘟病在南方因稻株生育期和 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等三次高峰。 在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 两次高峰。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 峰,因盛夏高温抑制了病菌侵染。

植物病害流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性和 定量的结合的方法对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影 响因子进行研究。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植物病害的流行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根据流 行学特点不同(再侵染的有无),可分为单循环病害(积 年流行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两类。 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 染,但作用很小。
3. 多循环病害流行的田间格局: (1)多循环气传病害

流行的田间格局有中心式和弥散式两类。 初侵染菌源是本田的越冬菌源,初始菌量小,发病初 期在田间常有明显的(传)发病中心,空间流行过程 是一个由点片发生到全田普发的传播过程,称为中心 式传播或中心式流行。如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 疫病。 气传病害的初侵染菌源来自外地,田间不出现明显的 传病中心,病株随机分布或接近均为分布,若外来菌 源量较大且充分分散,发病初期就可以全田普发,称 为弥散式传播或弥散式流行。

1. 寄主植物 :抗(感)病性、生长时期、发育阶段、栽培面 积、密度、生长数量等。 2. 病原物:致病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抗逆能力、增殖 能力、环境要求(如发育起始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等)。 3. 环境条件:气象(温度、湿度、光照、降水、风等)、土 壤(质地、结构、含水量、pH值等)、营养(N、P、K 及微量元素含量和有效性)、生物(病害传播介体、拮抗 菌等)。 4. 人为因素:连续单一的大面积栽培同一种作物品种,施用 高水平的氮肥、免耕栽培、深灌以及不良的田间卫生状 况,都可增加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施用化学药 剂;人为引种危险性的病害带入新区。
二、预测的依据
1. 根据菌量预测:单循环病害的侵染概率较为稳定,受环 境条件影响较小,可以根据越冬菌量预测发病数量。 如小麦腥黑穗病、谷子黑粉病等种传病害,可检查种子 表面带有的厚垣孢子数量,用以预测次年田间发病率。

麦类散黑穗病则可检查种胚内带菌情况,确定种子带菌 率和翌年病穗率。 麦类赤霉病预测需检查稻桩或田间玉米残秆上子囊壳数 量和子囊孢成熟度,或者用孢子捕捉器捕捉空中孢子。 多循环病害有时也利用菌量作预测因子。例如,水稻白 叶枯病病原细菌大量繁殖后,其噬菌体数量激增,可以 测定水田中噬菌体数量,用以代表病原细菌菌量。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本章重点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当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及主导影响 因子;
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病害流行的概念 二、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 三、病害流行因素的分析
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和类型
(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概念: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 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的流行。在 定量流行学中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增长 都泛称为流行。
1. 病害的季节流行:在一个生长季节里, 病害的发生率和病
2. 季节流行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 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 害的季节流行曲线。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 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 程度。 3. 不同类型的季节流行曲线: (1)S型曲线:最常见。对于一个生长季中只有一个发病 高峰的病害,若最后发病达到或接近饱和(100%),寄主 群体亦不再生长,如小麦锈病(春夏季流行)、马铃薯晚疫 病等,其流行曲线呈典型的S型曲线。
2. 病害的传播距离:不同病害传播距离有很大差异。 (1)近程传播(田内传播):一次传播距离在百米以下, 造成的病害在空间上是连续或者基本连续的,有明显梯度 现象,动力是地面气流或水平风力。 (2)中程传播(田间传播):一次传播距离为几百米至几 公里,造成的病害具有空间不连续的特点。主要靠湍流或 上升气流。 (3)远程传播(区间传播): 传播距离达数十公里乃至数 百公里以外如小麦锈病。主要靠的是高空气流及所形成的 孢子云。
2. 病害发生期预测:是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

果树与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 的时期,即临界期(critical period),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 宜时机,这种预测亦称为侵染预测。
3. 损失预测(损失估计):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测减 产量,有时还将品种、栽培条件、气象条件等因素用作 预测因子。在病害综合防治中,常应用的两个概念:

(2)昆虫传播的多循环病害

田间分布型决定于媒介昆虫的活动习性; 一般也是距初侵染源越远,发病数量越少; 田间发病数量随再侵染而逐渐增多。
(3)土传的有再侵染的病害

常围绕初侵染菌源形成集中的传病中心或发病带,然后向 外蔓延; 但一个生长季节中的传播距离有限。

三、病害流行的因素
(一)病害发生三要素
9 9
选用抗病品种; 铲除初始菌源,采取措施抑制菌量逐年积累(田园卫生、 土壤消毒、种子消毒和拔出病株等)。
多循环病害(单年流行病害) 1. 概念: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 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2. 特点:有多次再侵染,每年零星发生, 以后迅速发展成 流行。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 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会形成单年流行病 害。 3. 单年流行病害流行的程度决定于侵染的速度, 而侵染的 速度决定于气象条件。所以,气象条件是此类病害流行的 主导因素。 4. 多循环病害防治策略:

经济损害水平:是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 经济阈值:是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 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防治费用不高 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损失预测结果可用以确定 发病数量是否已经接近或达到经济阈值。
(二)按照预测的时限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测。 1. 长期预测亦称为病害趋势预测,习惯上概指一个季度以 上,有的是一年或多年,多根据病害流行的周期性和长 期天气预报等资料作出。预测结果指出病害发生的大致 趋势,需要以后用中、短期预测加以订正。 2. 中期预测的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季度,多根据当时 的发病数量或者菌量数据,作物生育期的变化以及实测 的或预测的天气要素作出预测,准确性比长期预测高, 预测结果主要用于作出防治决策和作好防治准备。 3. 短期预报的时限在一周之内,有的只有几天,主要根据 天气要素和菌源情况作出,预测结果用以确定防治适期。 侵染预测就是一种短期预测。


流行主导因素的时空条件性很强,“主导”是相对的概念, 同一种病害,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其流行主导因素可 能全然不同。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种植制度的变更、品种的更换、病原 物致病性的变化以及抗药性的产生往往是病害流行的主导 因素。 就一个生长季节而言,环境条件是否满足往往是促成当年 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玉米大斑病于1899年首次在东北发现,1963年以前很少大 面积流行,1966年以后连续在东北和华北大流行,分析原 因主要是品种抗病性的变化。原来,在1963年以前我国种 植的玉米多为农家品种,抗性基因比较丰富,后来大规模 地开展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了一些对大斑病高度感染的 杂交种(如维尔165),遇到7、8月降雨较多的年份,该 病很快大面积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