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与农村组织
浅析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社区文化组织——以陕西某村为例

( ma i ol e f Notwet Hu nt C l g rh s A&F nv ri Y n ln 1 1 0 C ia y e o U iest y, a g ig 7 2 0 , hn )
Ab ta tOn ft ec lu a o tst h e r r l o sr cin i o c n tu tr rlc lu a r a iain . Th sa a e src : eo h u tr l u e ot en w ua n tu to st o sr c u a ut rlo g nz t s r c o ee s ym k sa s se a ay i o h e h ns i u a ut r l r a iain t h “ y tm n lss ft em c a im r r l l a g nz t swih t e AGI n c u o o L”m o e..h n ds u s st ei a t fter rl d 1 t e ic s e h mp cso h u a c l rl r a iain n t rea p cso e s n l y ,fm i n h ia ei h e r rlc n tu t n ,dfiutst ain ut a g nz t si h e s et fp ro ai u o o t a l a d t evl g n te n w u a o sr ci s y l o if l iu t s c o t e r a ig a d c re p n ig c u t r e s r s. h ya efcn n o rs o dn o nem a u e Ke r s t en w u a o sr cin;u a ut rl r a iain; eh ns ywod :h e r rlc n tu t o r rlc lu a g nz t o o m c a im
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今天,好范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亟需加强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状态。
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
除了极少数传统村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得到较好保护外,大多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是农村规划无序性和土地政策不完善导致拆旧建新“自主性破坏”。
一些地区以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土地资源为名,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迁并活动,或整村推倒重建,或整村搬迁合并,使不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被破坏或消失。
三是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和商业化过度开发导致“旅游性破坏”。
由于体制弊端,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地方建设片面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文化资源因保护管理不善遭到损毁。
四是法规不健全、政策制度弊端、产权不清,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带来困难。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各地的地方性保护法规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地域性。
村镇的建设规划、自然遗产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管理,物质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
传统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三重属性,应该三部门都该管,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
五是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文化资源自然性毁损。
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农村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村文化

村落名词解释

村落名词解释
村落是指由若干户人家组成的、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单位。
村落通常位于乡镇或县级行政区域内,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之一。
村落的特点在于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居民之间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和邻里关系。
村落内部通常有共同利益和责任,例如共同管理耕地、
水源、公共设施等。
同时,村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和矛盾。
村落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现代化的水泥混凝
土房屋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村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村落前往城市谋求发展
机会,导致许多村落面临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等问题。
同时,在城市化
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农村社区,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村落有所不同。
总之,作为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之一,村落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

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古村落作为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古村落正面临着消亡和破坏的危机。
古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又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它们可以窥探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迁。
古村落的保护可以为后代传承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可以作为历史文化教育的基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然而,古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却十分巨大。
一方面,由于古村落的土地闲置和人口流失,许多古村落面临着被废弃的命运。
另一方面,许多古村落由于长期缺乏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导致房屋老旧、环境脏乱等问题,这给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古村落保护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而古村落保护可以为这些产业提供独特的资源和风貌。
保护古村落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其次,古村落保护可以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
作为乡村的代表性建筑和文化符号,古村落的保护可以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增加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乡村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
古村落保护不能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单纯复制和模仿,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理念,保护、传承和推动古村落的发展。
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注重保护古村落的独特性和地方特色,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了古村落的文化内涵。
为了实现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解析

227【城乡建设】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11月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解析钟 杰(萍乡市规划勘察设计院,江西 萍乡 337000)摘 要: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是建设美丽村落的前提,这是因为文化是传统村落的传承意义所在,更是传统村落的灵魂。
然而,诸如人们漠不关心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问题甚至对其进行破坏等现象的出现,否定了传统村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给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找到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方法,其实就是打破“千村一面”现象的有效方法,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村落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11-0227-011 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意义1.1 资源开发是促进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传统村落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为该区域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并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
通过发展旅游业,借助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美丽村落的建设。
随着传统村落资源的变化,传统村落村民的文化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这使他们为自己的村落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有效保护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1.2 传统村落资源具有稀缺性与其他旅游景点相比,传统村落的资源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基础,通过健全的旅游业发展促进文化保护,显示旅游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
通过保护村落的传统文化财产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2 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村落建设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批村民向城市迁移过着城市生活,导致村落生产生活严重解体,“空巢”现象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在大多数村民进城后,传统村落农作物没有人种植,牲畜没有人饲养,没有人听戏剧,村落的传统身份丢失,这加速了传统村落的文化没落。
太阳、风和雨等自然侵蚀、资金短缺、临时修缮等现实因素,导致传统村落旧建筑、桥梁、道路部分倒塌。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徽州,保护,发展,策略建议一、简介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镇乡建筑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村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徽州传统村落的现状徽州传统村落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四合五落六院七梁八柱”为基本构成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域风貌。
然而,徽州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难度。
而且,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村落的经济极为单一,发展面临瓶颈,这也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乡村振兴的农村文化

乡村振兴的农村文化乡村振兴是近年来我国重点推进的一项战略任务,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以及生态的改善。
农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时代变迁以及精神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乡村振兴中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
首先,农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
乡村文化代表了乡村地区的特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精神信仰,它是乡村人民的精神家园。
例如,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特色和千年不衰的精神底蕴。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弘扬农村文化来激发乡村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拥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将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其次,农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乡村的软实力包括文化、教育、健康、人才等多个方面,而农村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独特的文化产品和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城市人口前往乡村观光、休闲度假。
例如,我国一些乡村在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项目时,注重挖掘农村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农村文化是传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农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智慧,如农民的种植技艺、畜牧养殖经验、农具制作等。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和珍视农村文化中的传统知识,将其传承给后代,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创新。
例如,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时,注重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使农民能够学习新的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
第四,农村文化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农村文化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乡村文化能够在传统价值观念、公德心、家庭伦理等方面对乡村居民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一些农村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义务教育,让乡村居民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组织与村落文化农村社会的特点: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Sumner)和雷德菲尔德(Redfield)提出的《民俗社会》最为著名。
“民俗社会”是区别于现代都市社会的一种社会,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人文生态方面:农村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彼此较隔绝;2)行业方面:农村以农业为基本行业;3)社会文化方面:农村社会文化是传统的、变迁缓慢的,人与人的关系多为初级关系,比较和谐。
尽管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异,农村社会大都具备以下特征:1)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平方公里)上人口的数量。
我国城市人口每平方公里有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农村人口最多为1000多人,西部最少为3人。
由于人口稀疏,农村经济、文化教育落后、医疗卫生状况不良,地方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一般较城市人口差,受教育程度要低;2)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活动比较简单,自给自足性强。
农业是农村的基本活动,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强烈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村经济比较单一;3)社会结构简单,表现为:一农村职业结构简单,不仅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农业作为一种活动处在尚未分化的阶段;二农村组织结构简单,尽管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从事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生产经营活动,也出现了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但就总体情况而言,目前农村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组织都较城市简单,没有城市那种到处可见的科层组织;4)家庭与邻里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作用更为重要,是农村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家庭成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单位。
农村人际关系密切,文化传统特征明显。
农村的封闭性和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使得农村文化具有较浓厚的传统特征和地方色彩。
农村的功能:1)农业生产功能:农村作为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农业是其天然职能。
为人们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基本需求,是农村的基本功能。
这也是农村在功能方面与城市最根本的区别;2)传统文化保存功能:我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即带有乡土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在农村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
农村社会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结构等决定了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诸如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规则等文化;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功能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农业文明是人类从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到破坏自然、受到自然惩罚,而最终尊重自然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农业生产的属性决定着农业生态系统保持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方面满足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村落文化与农村组织农村社会是由许多的社区所构成。
“社区”一词是社会学中最具深远意义的基本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成名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的。
社区是指那些有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体现了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而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而非社会分工的结果;这种共同体的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
农村社区从社区构成要素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地域特征:农村社区具有地域范围较小、地理位置与城镇相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等特点。
土地是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因此,社区具有明显的物理边界和地域环境,包括面积、位置、气候条件等地理环境,建筑、道路、交通、市场等人工环境和生活服务设施;2)人口特征:社区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人口是社区的重要要素。
人口对社区的影响主要通过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流动和迁移发生作用。
农村社区人口数量和密度相对于城市而言少而分散,同质性高、人际关系亲密、重感情民风朴实,人口流动性较少,是“熟人社会”;3)组织特征:任何一个社区必然存在相应的社区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社区管理所依据的社区规范(如习俗、道德、制度等)、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等内容。
农村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社会组织结构简单且组织程度低,呈现“差序格局”和“礼制秩序”;4)文化特征:农村社区中传统文化和日常经验,社区归属感强。
社区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信念和体现在习俗、习惯、信仰中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的结合感、归属感,社区成员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形成了对社区的地方观念和乡土观念,使之产生了特有的社区意识。
农村社区的类型:南方人习惯称农村聚居地位村落,北方人习惯称村庄,山区人习惯称村寨。
根据村落不同的聚落形态,可以将其区分为散村和集村。
散村是指以孤立农舍为基础的零星分布的点状村落。
它多分布于距离城市较远的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边区等地。
散村的人口聚集程度很低,一般只有3-5户或7-8户。
散村社区结构简单,往往不能满足居民生产或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因而与比邻的村庄共同构成一个社区。
散村一般经济比较落后,生活艰苦。
同一散村居民多操同一种职业,如种植、养殖、狩猎、捕捞等。
散村居民社会流动不多,与外界联系少,封闭性强。
但散村居民血缘关系的纽带紧密,内部关系和交往密切,民风淳厚,认同意识强,公共事宜、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主要是靠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自发处理或调整。
散村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向集村过渡。
集村是指聚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村落。
就其区位结构来看,既有沿街、沿路、沿河建成的线状聚落式集村,又有建筑物采取行列式、有规则朝向布局的块状聚落式集村,也有依山取势自由布置建筑的集村。
集村人口较多,村内多为杂户共居,人际关系较散存复杂,认同意识较散存弱,互助行为也不如散村,甚至村头村尾的居民不相往来,不通音讯。
正因如此,集村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较散存健全,借以约束居民的行为。
由于集村人口多,村际距离较远,村中一般设有生产、生活、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简单服务设施,如小型的商业、手工业和加工工业网点、文化娱乐中心、小学、医疗室等为居民提供服务。
有的大集村还有集市,供附近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已具备集镇的若干因素。
根据社区的经济结构可划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村、渔村、旅游村等;根据行政关系可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等。
Administrative village and hamlet农村社区理论主要有人问区位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
人文区位理论:创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社区研究中一个有影响力的方法。
由芝加哥大学的帕克等人用生物学概念所创立。
人文社区理论是通过研究芝加哥这个在20世纪初兴起的城市的区位成长变化而兴起的。
它把社区看成是一种生态秩序,即在社区中人们由于资源的匮乏而相互竞争,当竞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相互依赖而共生。
竞争和共生是古典人文社区理论分析社区的两个核心概念。
现代人文社区理论强调文化对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有的试图把社会因素和次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社区生活。
总之,人文社区理论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并认为人口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社区区域位置、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经常处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动状态中。
人文区位理论在研究城市或商业中心社区形成的演变时显示其长处,在研究农村社区时,它假定了一个完整的农村社区范围——一定地域上有一个中心集镇,周围10多公里都是纯农村,这种分析方法适用于至今处于落后的或发展中的农村社区。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中最古老的学派,对社会学理论的冲击和持续影响较大。
功能主义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其中构成整体的部分相互联系,对整体发挥一定作用。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认为,任何一种社会行动、习俗或制度都是某一种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理解制度的意义,需要从制度的整体功能角度来考察。
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继承了韦伯理解社会学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行动论和社会系统论;默顿又对功能概念和功能分析法作了一些补充。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早年致力于英国功能主义人类社会学研究,他认为功能主义观点与社区研究的观点在实地研究的方法上完全相同或者说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结构看作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
功能是指行动者的行动对整体或系统的作用或影响,也就是满足系统的某种需要。
运用功能主义理论研究农村社区,可以认识到一个社区的基本功能需要,了解该农村社区居民的行动特征与社区需要之间的关联,从中可以分析个体行动与整体功能的协调一致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到社区文体或冲突的原因,可以为社区协调运行提供促进行动者与系统相互协调的规划方案。
社区研究的功能主义方法是一种实证方法——一种参与性的观察和实验(即田野调查),并对得出的数据和经验进行理解性的认识。
这样可以克服研究者先入为主的研究误差,有助于准确研究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其制度等。
村落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村落文化是构成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质,它是中国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析村落文化,不仅对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对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文化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分歧无非在文化仅仅是限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还是除此之外,还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
《苏联大百科全书》对文化的广义和狭义定义颇具代表性。
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所以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分。
这里所说的村落文化采用狭义的观点。
它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居民文化。
指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农民的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村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由游牧狩猎生活,走向定居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经历了几万年的变迁,村落文化本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以村落和族聚为主的农村文化格局在我国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1 乡土性。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仔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对于聚族而居的中国农民,村落是他们的生产场所,他们靠耕种一定范围的土地获取生存资源,并且围绕着耕种的特点和季节性进行劳作。
同时村落也是他们的一种社会环境,在他们自己的村落中,有熟悉的同族、亲戚和邻里,有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而离开乡村外出时,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和人群,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