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武术刀术特点

合集下载

刀术特点

刀术特点

刀术的特点周五第三节13211095 刘从平21系教师:陈合霖刀的运动特点:刀是我国古代兵器的一种,现代中国武术短器械之一。

以各种刀法组成的刀术套路是现代武术运动项目之一。

刀术具有健体防身、竞技比赛、娱乐观赏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刀术的特点: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

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功夫。

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斩、抹、带、缠裹等刀法刀术的主要方法有:劈、扎、斩、撩、缠头、裹脑、还有云、崩、挑、点、抹等刀法。

其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骠悍。

刀术的技术要求:首先,刀术尚猛,“短兵利在速进”,在过去使用冷兵器的时代,持刀陷阵,必须迅速猛进靠近对方,才能发挥刀的作用。

同时,“刀之利,利在砍”,劈砍是刀的主要方法,这须刚猛有力才能奏其效。

战斗的需要,器械使用的特点,为单刀规定了“刀术尚猛”的技法要求。

另外,刀术讲究刀手配合,拳谚讲“单刀看闲手,双刀看步走”。

刀术练习,特别讲究刀的运动必须与不握刀的闲手(左手)配合密切。

刀、手配合。

再者,要求身械协调,刀术强调用整个身体来带动器械的活动,“刀不离身左右前后,手足肩臂与刀俱转”,肩肘腕,足膝胯,以及胸腰,都须与刀法配合,身械协调。

最后还要刚柔兼用,刀术尚猛,但猛并不等于纯刚,刀法的运使和强调刚柔兼用。

刀术的锻炼价值:刀术中丰富的刀法动作以及多种步型、步法、腿法和跳跃动作,构成了人体各种屈伸、回环、旋转、腾空等动作,以及勇猛快速,刚劲有力的特点, 通过刀术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发展青少年柔韧、灵敏、协调和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对提高青少年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功能均有较高的锻炼价值。

由于刀术演练起来具有勇猛快速,刚劲有力,紧密缠绕,雄健镖悍的运动特点尤其适合青少年练习。

通过刀术的锻炼特别能培养青少年勇猛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阳刚之气。

刀术的风格特点

刀术的风格特点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刀术的风格特点
刀术啊,那可是超酷的呢!它有着好多独特的风格特点。

首先说它的刚猛。

这刀在挥舞起来的时候,那股子刚劲就像猛张飞在战场上杀敌一样,呼呼生风,力量感十足。

每一次的劈砍,都带着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就好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似的。

这可不是那种软绵绵的动作,而是充满了爆发力。

再说说它的灵活。

别看刀看起来是个有点笨重的家伙,但在高手的手里,那可灵活得很呢。

它可以快速地转换方向,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像灵动的小蛇在草丛里穿梭。

而且它的招式之间的衔接特别流畅,不会有那种卡顿的感觉,就像是行云流水一样自然。

还有它的韵律感。

刀术在演练的时候,可不是乱舞一气的。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就像音乐一样。

每一次出刀、收刀,都像是在打着节拍。

这种韵律感让整个刀术看起来更加的富有美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力展示。

另外呢,刀术还有很强的攻击性。

毕竟刀是一种武器嘛,它的设计就是为了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所以它的很多招式都是朝着对手的要害去的,比如直刺心脏,横砍颈部等等。

这就要求练习刀术的人要有精准的控制力,不能乱砍乱刺。

刀术的风格特点是多方面的,刚猛、灵活、有韵律感还有很强的攻击性,这些特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刀术风格。

第 1 页共 1 页。

刀术

刀术
刀 术
刀 术

一、概说 二、技法特点


三、基本动作及方法
四、基础练习 五、教学要点
一、概说
远古时期--夏商时期--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至
东汉时期--汉代--三国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代-隋、唐、五代时期 --宋代 --元明时期 --清代 –现代
远古时期
刀,由古代的生产工具演化为古兵器,再由
宋代
宋代,刀的形制有了进一步改进,从狭长的
长条形方刀头,改成刀头前锐后斜的形状, 并有护手,去掉了扁圆大环和鸟兽饰物,出 现了近似现代的刀。宋代长刀有笔刀、棹刀、 屈刀、环耳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偃 月刀、斩马刀等。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火器的普遍使用,长柄刀在军中
逐渐少用,用于作战的只有钩镰刀、短柄刀 (短刀、腰刀)多见。明代虽有偃月刀,但只是 “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地”,即作 为教练用刀。这一时期,人们对刀术的探索、 研究也进一步加深,出现了程宗猷的《耕余 剩技· 单刀法选》、戚继光的《辛酉刀法》等 刀法专著。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军中标准装备惟有刀制。《唐
六典· 武库条令》中记载,只有刀制,而无剑制。唐 代的刀,有仪刀(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有的用木 或金银制成,仅用于仪式)、鄣刀(即鄣身之刀,是 一般官吏佩带的)、横刀(即佩刀,用皮襻带之刀, 横于腋下,一般士兵所佩)、陌刀等。唐代军中所用 刀主要是横刀与陌刀,其中尤以横刀数量为最大。 陌刀、长柄大刀是一类砍杀武器,由一面刃发展为 两面刃,创制于隋而盛于唐。《手臂录》卷三《单 刀图说序》中称:“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 传。”刀,不仅是朝廷军队的主要武器,隋、唐起 义的农民在战争中也多用刀。
(二)握刀方法

刀术

刀术

刀术的风格特点
刀术是武术中短器械的一种,由古代兵器演变而来。

早在原始社会就用石刀、骨刀作为生产工具,后来用于战争成为短兵器。

现代武术,把刀的各种套路泛称刀术,作为一种健身的手段,也是武术比赛项目。

刀术以缠头裹脑的招术为基本动作,加上劈、砍、挂、撩、扎、点、云、崩等刀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

它的总体风格特点是勇猛膘悍,快速有力,劈砍威猛,缠绕紧密,身活步疾,节奏明快,刀若猛虎,动势尚猛,刀法快捷,诡秘莫测,以腰助力,步疾刀猛。

其具体特点如下:
一.劈砍缠裹,刃背分明,刀法清晰,配手和谐,这是刀术运动方法特点和要求。

二.腰助刀势,手腕灵活,身活步疾,刚劲迅猛,这是刀术在劲力和身法,步法方面特点和要求。

三.刀法密集,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勇猛剽悍,这是刀术在演练节奏,风格方面的特点。

以上这些都是刀术的风格特点。

概括地说,“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远跳超距,眼快手捷”,并要求进退闪转和纵跳翻腾都要刀随身换,身械协调一致。

传统中国剑形制的特点

传统中国剑形制的特点

传统中国剑形制的特点
传统中国剑形制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刀背直直的:传统中国剑的刀背通常是直直的,与弯曲的剑刃形成一个角度。

这种设计在使用剑时提供更好的刺击和劈砍能力。

2. 剑身狭窄:传统中国剑的剑身相对较窄,这种设计使得剑变得轻巧灵活,在剑法技术上更具机动性。

3. 剑刃锋利:传统中国剑的剑刃非常锋利,经过精细研磨和淬硬处理,能够轻松切断物体。

4. 剑柄设计独特:传统中国剑的剑柄通常较短,直径较大,以便于单手握持。

剑柄上通常有多个独特的设计,如鸦头、咸鱼形状等,这些设计既美观又实用,方便使用者掌握剑的姿势。

5. 简约而精美的装饰:传统中国剑的装饰相对简约,注重精美和品味。

剑鞘和剑柄上通常会雕刻着各种花纹和文字,以增加其观赏价值。

这些特点使得传统中国剑在剑术技巧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实用性,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刀术概述

刀术概述
刀术是武术中短器械的一种,由古代 兵器演变而来。早在原始社会就用石 刀、骨刀作为生产工具,后来用于战 争成为短兵器。刀术是以缠头裹脑的 招术为基本动作,加上劈、砍、挂、 撩、扎、点、云、崩等刀法所组成的 套路练习。刀术的风格特点是勇猛快 速、激烈奔腾、紧密缠绕、雄健剽悍。
(二)刀的规格标准 刀的长度以直臂下垂抱刀姿势时,刀尖 不低于本人耳上端为准。也可按规则要求 使用适宜型号、尺寸和重量的刀。
刀法的运动规律是: 单刀看手,双刀看走” 刀法的运动规律是:”单刀看手,双刀看走”。 拳语说“刀如猛虎” 拳语说“刀如猛虎”,所以练刀要勇猛、 快速、有力。 刀法“四要” 刀法“四要”:一要刚毅勇猛; 二要快似流星; 三要干净利落; 四要杨柳临风。 运动特点是:勇猛 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剽悍。
(9)斩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高度在 头与肩之间,力达刀刃,臂伸直。 (10)横扫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 10)横扫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 与踝关节同高为扫,力达刀刃。旋转扫刀要求旋转一周或 一周以上。 (11)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 11)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 下按。高与腰平为平按刀;接近地面为低按刀。 (12)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 12)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 左腰后为拦腰藏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为立藏刀;刀身 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够侧为平藏刀。 (13)背刀:右臂上举,刀背贴靠右臂和后背右侧为 13)背刀:右臂上举,刀背贴靠右臂和后背右侧为 背后背刀;右臂侧平举,刀背顺贴于右臂为肩背刀。 (14)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 14)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 力达刀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15)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刀背贴于左臂, 15)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刀背贴于左臂, 向前平举为平抱刀;左手持刀,左臂下垂,刀尖朝上,刀 背贴于左臂为立抱刀。 (16)剪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 16)剪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 圆绕环,刃背分明。 (17)撩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 17)撩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 圆绕环,刃背分明。

中国古代10大刀法

中国古代10大刀法

中国古代10大刀法【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中国古代刀法的重要性和历史背景2.中国古代刀法的十大排名3.详细介绍每个刀法的特点和代表人物4.刀法的传承与影响5.结论:总结中国古代刀法的价值和意义正文【引言】中国古代武术源远流长,其中刀法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主要武器之一,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刀法,它们各具特色,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刀法的十大排名,并详细解读每个刀法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刀法的十大排名】1.庖丁解牛刀法2.关羽刀法3.岳家军刀法4. 杨家将刀法5. 双截棍刀法6. 青龙偃月刀法7. 金蛇郎君刀法8. 落英剑法刀法9. 西门吹雪刀法10. 一字斩刀法【详细介绍每个刀法的特点和代表人物】1.庖丁解牛刀法:源于《庄子·养生主》,庖丁以其高超的解牛技艺,引申出此刀法。

该刀法以灵活敏捷、快准狠为特点,代表人物为庖丁。

2.关羽刀法:又名“青龙偃月刀法”,关羽凭借此刀法,成为了武勇之将。

此刀法以大开大阖、气势磅礴为特点,代表人物为关羽。

3.岳家军刀法:岳飞所创,以扎实稳健、狠辣无情为特点。

代表人物为岳飞。

4. 杨家将刀法:杨家将世代相传的刀法,以刚柔并济、勇猛果敢为特点。

代表人物为杨延昭。

5. 双截棍刀法:源自南宋,以灵活多变、诡异莫测为特点。

代表人物为李小龙。

6. 青龙偃月刀法:关羽所创,与庖丁解牛刀法同源,以大开大阖、气势磅礴为特点。

代表人物为关羽。

7. 金蛇郎君刀法:源自明代,以柔韧有余、变化无常为特点。

代表人物为夏青青。

8. 落英剑法刀法:源自《射雕英雄传》,以轻盈飘逸、出奇制胜为特点。

代表人物为黄蓉。

9. 西门吹雪刀法:源自古龙小说,以剑法无情、快剑无影为特点。

代表人物为西门吹雪。

10. 一字斩刀法:以简洁实用、狠辣无情为特点。

代表人物为张无忌。

【刀法的传承与影响】这些刀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武术的剑法与刀术技巧比较

中华武术的剑法与刀术技巧比较

中华武术的剑法与刀术技巧比较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其中剑法与刀术作为两种常见的兵器技术,在传统武术中
占据重要地位。

剑法与刀术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将二者作一比较,以探究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从武器本身来看,剑是一种轻巧锋利的冷兵器,适合灵活快速的攻击。

而刀则是一种重型兵器,具有强大的攻击力,适合猛烈的进攻和防守。

因此,剑法更注重技巧和速度,刀术则更注重力量和威力。

其次,在技巧上,剑法强调“剑气”,追求在战斗中保持沉稳冷静,通过剑势的
舞动来制敌。

剑法注重剑身与剑气的协调配合,注重防守和出击的转换。

而刀术则更强调“刀势”,讲究刀身的犀利和杀伤力,追求一击制敌,简单粗暴的进攻方式更符合刀法的特点。

再次,在应用中,剑法更注重技巧和练习,需要修炼者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修养,才能掌握剑法的精妙之处。

刀术则更注重实战演练和体能训练,需要修炼者具备强大的力量和速度,以应对敌人的各种攻击。

总的来说,剑与刀在中华武术中都有其独特之处,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
范围。

剑法强调灵活机动、技巧精湛,适合于需要迅速机动的战斗环境;刀术则强调力量威力、简单直接,适合于需要瞬间制胜的情况。

修炼者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武器技术,同时应注重综合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战能力。

中华武术剑法与刀术的比较,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技术的特点,也能够帮助修炼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路径,提高自身的武术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武术刀术特点
“刀术”指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何良臣《阵记》、俞大猷《单刀法选》以及戚继光《武备志》中都记载了刀的用法和使用技巧。

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

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如猛虎一般。

刀,“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远跳超距,眼快手捷”,并要求进退闪转和纵跳翻腾都要刀随身换,身械协调一致。

套路
刀术表演
刀术的套路有自选刀、八卦刀、龙行刀,大刀、朴刀、单刀、双刀、梅花刀、八极刀、六合刀、春秋刀、滚手刀等。

特点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

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功夫。

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

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

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

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刀术表演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擅长劈砍挥杀的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

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格斗中,用法是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

隋唐时采用“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

唐朝的刀演变为横刀。

明朝军队,倭刀显现出了相当大的杀伤力,使中国军民深受其害。

当时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民间武艺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日本刀法,戚继光是日本刀法的积极引进者。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日本刀法,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教程,在兵学名著《练兵实纪》中有记载。

程冲斗是明代少林棍法的名家,他将某些“长倭刀”法与中国棍法相类比,从中悟解到不少东西,撰写了刀谱《单刀法选》等。

吴殳,是明末著名的史学家、武艺家,又是一位坚守前朝志节的遗民。

晚年精心研究武术,纵论古今,多有著述。

吴殳以得之于渔阳老人的剑法,与日本双手刀法相融合,重加编定成单刀十八势,写成《单刀图说》一书。

1925年,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性较多的老刀套。

先在张自忠将军的教导团中加以试行,后来积极推广到全军。

在长城抗战和泸沟桥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显示了精湛的刀术。

(1)缠头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头部正直。

(2)裹脑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过左肩,头部正直。

(3)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

抡劈刀沿身体右侧或左侧抡一立圆;后抡劈要求与转体协调一致。

刀法手心护具
(4)砍刀: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5)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

正撩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前臂内旋,刀沿身体左侧撩出,余同正撩。

(6)挂刀:刀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右为挂,力达刀背前部。

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抢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7)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臂与刀成一直线。

平扎刀刀尖高与肩平;上扎刀刀尖高与头平;下扎刀刀尖高与膝平。

(8)抹刀:刀刃朝左(右),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在胸腹之间,力达刀刃;旋转抹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9)斩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高度在头与肩之间,力达刀刃,臂伸直。

(10)横扫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与踝关节同高为扫,力达刀刃。

旋转扫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11)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下按。

高与腰平为平按刀;接近地面为低按刀。

(12)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为拦腰藏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为立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够侧为平藏刀。

(13)背刀:右臂上举,刀背贴靠右臂和后背右侧为背后背刀;右臂侧平举,刀背顺贴于右臂为肩背刀。

(14)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力达刀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15)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刀背贴于左臂,向前平举为平抱刀;左手持刀,左臂下垂,刀尖朝上,刀背贴于左臂为立抱刀。

(16)剪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

(17)撩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

编辑本段练习方法
套路练习
刀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朴实无华和简练流畅。

相对于已经严重趋向虚华的多数表演性套路来,刀的单势和套势,都显得要简单一些,凡一刀一势,莫不脚踏实地,严守规矩与法度。

动作之大小,进退之尺度,全在一定的规定下进行,不允许随意变化和玩弄所谓身法。

这种近乎刻板的要求,是现代一般武术中不多见的。

然而,这一刀一势一进一退,都非常之吃功夫,需要从大功夫、大辛劳入手,在千万次的练习中求得成功。

在正确指导下,练之既久,功夫到了,“刀味”便慢慢渗透出来,长刀特有的“杀气”也会放射出来。

这时,随着“脚法”日见提高,流畅感油然而生,练之者自能领略到“流畅”所带来的愉悦,游刃自如,神气淋漓,欲罢不能。

观之者能得到一种在花派武术那里绝对享受不到的气势感和韵律美。

实战训练
刀法的训练一般采用泥墙、篮球、木人桩三种器材训练。

电影中的刀术
一、泥墙
泥墙一般用来练习刺法。

着普通墙壁,用较湿润而粘稠的泥土再堆叠一段泥墙,高约五
尺,厚一尺,宽两尺。

砌好泥墙后,用刀在泥墙上划一个正面人体图,并标出咽喉、心脏、肚脐、下腹等部位。

练功者面对泥墙,用短刀刺击各个标志点。

要求短刀刺入直至护手或刀柄,否则不合格。

刀刺入后,要迅速抽回,不能在泥中停留。

也可以用刀划割泥墙,练习方法和要求与刺法相同。

每次练习完毕,用手将刀痕抹平,喷上少量的水,再用塑料薄膜盖上以保温。

练习的时日长了,泥墙会逐渐变干。

到时,刺刀和划刀的力量都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以后每刺一刀都会有极强的深度,每划一刀也有极强的透力——因为,人体的肌肤根本没有泥墙那么坚韧。

重要的是,刀刺(划)入泥的感觉与入肉的感觉极其类似,这种感觉普通人是没有机会体会到的。

二、篮球
将一只充足气的篮球,装在网兜中悬挂在与胸同高处。

篮球的高低可以调整,但篮球必须系紧。

挑选一块木片或竹片,长宽如短刀,但无须削成刀形。

面对篮球,手持竹片,对准篮球快速刺击。

面对篮球,手持竹片,用竹片斜划篮球,左右斜划(即正五花动作),动作要快。

利用悬挂篮球也可用来练习砸推、捅刺等刀法。

可以说,大部分刀法都可以利用这种悬挂篮球来训练并可尽情地施展。

本功主要练习单式刀法或组合刀法的快速连击,其所达到的程度一般都以半分钟连击几刀来计算。

所以必须重视本功的训练,绝对不能有所忽视。

三、木人桩
用木桩一段,比人略高,雕出头身,圈出要害,装上手脚。

木桩最好选用部分有些霉烂的泡桐木,不要用坚硬的好木材、固坚硬的木材易伤刀。

(一)单式刀法练习
练习者右手握刀,分别以刺、划、砸等刀法,攻击木人桩的手、脚、头等部位。

这一练习主要训练出刀的准确性,练习者切忌一味求快而失去准头。

(二)组合刀法练习
木人桩主要用来练习组合刀法,组合刀法是短刀高级训练法,初学者不宜。

兹举一例如下:练习者右手持刀,右警戒势而立。

先用左划刀斜划木人桩右臂;接着沉身右平划刀划割木人桩大腿;再用刀挺刺木人桩腹部。

(三)活桩取臂
“活桩取臂”是“活”的训练法,专门训练近取及连击术。

练习者面对木人桩站立,一名助手站在木人校后,手待一根长棍用棍攻击(轻击)练习者。

助手用长棍刺、扫,其实是模拟短刀攻击。

练习者见招拆招,速用刀近取敌人“手”或“脚”后,直闯中门,快刀连击木人桩。

说明
1.助手长棍的攻击,主要有刺、扫两法,练习者面对助手的上、中、下、三盘攻击,先用刺、划、砸等相应刀法近取,再迅速向本人桩连击。

2.“活桩取臂”也主要用来练习组合刀法。

练习者立木人桩前,右手正握刀。

助手站于木人桩后,用长棍从木人桩左侧刺练习者上盘;练习者速用右手刀左上斜划棍头(助手立即将棍收回),接着快速滑步沉身,右刀平划木人桩腿部,然后再挺刀刺木人桩腹部。

3.如果两人直接对练,是无法用真刀放胆一搏的,“活桩取臂”训练法可以让练习者放胆使刀,所以实战意义较强。

福州民革张祖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