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基础知识(整理表格)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胰岛素”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胰岛素”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胰岛素”知识梳理一、知识体系二、知识解析(一)胰岛素的结构: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含有2条肽链,氨基酸的连接方式是脱水缩合,这其间要失去49分子的水,形成49个肽键;胰岛素分子中至少含有2个-COOH和2个-NH2;若一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28,那么胰岛素的分子量大约是5646。

(二)胰岛素的合成及分泌:1.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其合成是在胰岛B细胞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的,与其合成及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注意掌握各细胞器所起的作用);其合成及分泌的途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为外排作用。

2.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是真核细胞基因,其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对编码区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编码区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

3.基因控制胰岛素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在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含有306个脱氧核苷酸;该过程中约需要51个tRNA,mRNA中大约有153个核糖核苷酸、51个密码子。

4.人体内合成胰岛素所需要的原料-氨基酸的来源途径有:肠道吸收、自身蛋白质的分解、氨基转换作用(其它物质的转变)等。

(三)胰岛素的作用及异常:1.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两种激素间的关系表现为拮抗作用;当人饥饿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减少。

2.如果一个人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可能的原因是肾功能发生障碍或患糖尿病。

如果是前者,原因是由于肾小管不能有效地将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他的尿中就会出现葡萄糖,该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如果是后者,其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量过少,从而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氧化利用发生障碍,从而导致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

胰岛素基础知识(整理表格)

胰岛素基础知识(整理表格)

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和特点二.2型糖尿病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一种阶梯式治疗模式,从饮食运动治疗开始,继而口服降糖药物单药治疗,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如血糖不能够满意控制,开始联合用药,最后过渡到胰岛素治疗。

这种按部就班的治疗模式必然使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之前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一段高血糖状态,当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丧失殆尽。

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目前的治疗策略,在β细胞功能保留更多的情况下,提前启动胰岛素治疗。

三.打胰岛素注意事项四.胰岛素注射方法胰岛素注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皮下注射,一种是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的部位:四肢上部的外侧和腹壁肚脐周围都可作为胰岛素的注射部位,腹壁皮下注射吸收快而稳定。

注射部位选择方法:有规律地轮换注射。

比如,早餐前上臂外侧――午餐前大腿外侧――晚餐前腹壁。

而同一部位也要有规律地轮换不同的点来注射。

比如腹壁的注射:以脐为中心,以3~4厘米为半径的圆周上开始注射;每隔2厘米注射一次,逐渐向外扩展.到达最大外周后再返回最内圈。

上腹部区域吸收最快,下腹部其次(肥胖的2糖尿病患者上、下腹壁吸收速度相当),上臂外侧吸收速度中等,大腿和臀部吸收最慢。

因此,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注射部位注射等量的胰岛素,会有不同的效果。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较高的环境温度,如桑拿浴,热水澡是可以加速胰岛素的吸收,而寒冷则减慢胰岛素的吸收。

四肢运动也会增快胰岛素的吸收,而运动对腹壁注射的胰岛素的吸收影响最小。

所以,当四肢注射胰岛素后,应避免立即的四肢运动。

习惯上午运动,则早餐前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最好选择在腹壁;如果习惯于晚餐后运动,则晚餐前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最好选择在腹壁。

皮下注射技术:普通注射器注射方法。

(1)抽吸—如果是胰岛素悬液,先充分摇匀胰岛素,然后消毒再抽吸部位;将注射器内抽取少许空气(空气量与预抽取的胰岛素的量相当),注入到胰岛素瓶中,接着抽取所需要的胰岛素量。

(2)如果需要同时抽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或短效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则一定要先抽短效胰岛素,后抽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基础量分4段表

胰岛素基础量分4段表

胰岛素基础量分4段表【胰岛素基础量分4段表:更精准调控糖尿病】引言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在调控血糖水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调节功能受损,需要通过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

而胰岛素的基础量调整是糖尿病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胰岛素基础量分4段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患者可以更加精准地对自己的胰岛素剂量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第一段:基础量设定在设定胰岛素的基础量时,我们应该考虑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以及血糖控制的目标。

当我们知道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和胰岛素敏感度时,就能更准确地设定基础量。

胰岛素分为快速作用型和长效作用型,分别对应前餐注射和睡前注射。

根据个体差异,我们可以将基础量分为4段,以满足患者血糖的不同需求。

第二段:早晨基础量早晨是一天中胰岛素需求最高的时段之一。

在这个时段,患者的胰岛素敏感度较低,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基础量来补充胰岛素。

通常,早晨的胰岛素基础量会比其他时段略高一些,以确保血糖的稳定。

第三段:白天基础量白天是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段,患者的胰岛素需求会比较平稳。

根据患者的胰岛素敏感度和饮食习惯,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量,以满足患者在白天的血糖需求。

第四段:睡前基础量睡前的基础量设定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患者维持夜间的血糖稳定。

患者在睡眠时,胰岛素需求会降低,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夜间低血糖风险。

在设定睡前基础量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睡眠前的血糖水平。

总结与回顾通过胰岛素基础量分4段表的方法,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剂量,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血糖需求,设定不同时间段的胰岛素基础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糖尿病管理需求。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环节,精确调整胰岛素基础量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份胰岛素注射量增减表,糖尿病患者快收藏

一份胰岛素注射量增减表,糖尿病患者快收藏

一份胰岛素注射量增减表,糖尿病患者快收藏药物不能抑制血糖的糖尿病病人一般都会注射胰岛素,所以如果你在患有糖尿病的人家里就餐,就会看他在饭后,用一只针扎向自己的肚子。

我曾接连几次在朋友家就餐,发现他每次注射的胰岛素量都是一样的,糖友们每天兢兢业业的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但很少有人知道胰岛素的注射也要实时增减,这样对血糖的控制才更加有利。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聚焦胰岛素的注射。

那么,胰岛素要何时注射?每次注射的量都要一样吗?胰岛素应该在每日三餐前注射,以早餐前最多、晚餐前次之、午餐前最少的用量来分配。

因为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所以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患者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早晨再用,所以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

如果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此外,应根据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睡前血糖的变化进行调整,每次增减2~4 单位为宜,2~3天调整一次,但是有急慢性并发症、应激状态等特殊情况时要缩短调整周期。

调整胰岛素剂量时,最好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调整,应该选择餐后血糖高的一餐进行调整,如果三餐前血糖均高,应该增加早、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的注射量要根据血糖状况适时增减:降糖药的应用与患者的饮食密切相关,如果未能进餐的情况下使用降糖药会引起低血糖,如果进餐量减少而降糖药的剂量不变,也容易引起低血糖。

当主食摄入量不足的时候,要减少降糖药剂量,主食量恢复正常后,降糖药剂量恢复即可。

给糖友们一份胰岛素注射量增减表,糖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血糖值实时增减自己的胰岛素注射量。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推荐注射腹部、上臂外侧注射胰岛素需要在特定的部位进行,并且注射的部位不同,吸收的效果也不同。

从吸收率看,腹部吸收最好,其次是上臂外侧、臀部、大腿外侧。

腹部:是注射胰岛素最佳部位,最容易进行自我注射,同时也是胰岛素吸收最快的部位,但是要注意不要在距离肚脐三指宽(约5 厘米)以外的区域注射。

胰岛素基本知识

胰岛素基本知识
3
Nobel 获得者
Banting , Macleod 1923 生理医学 发现胰岛素
Cori
1947 生理医学 糖原酶促转化
Houssay
1947 生理医学 垂体激素与糖代谢
Sanger
1958 化 学 氨基酸序列
Leloir
1970 化 学 糖原形成机制
Sutherland
1971 生理医学 发现cAMP及其
21
现在您浏览到是二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新观念的出现
●DCCT经验(1993): ▲胰岛素强化治疗明显改善1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使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降 35-75%。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不明确。 原因:病例少、年轻。
●UKPDS经验(1998):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50%有血管并发症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25%。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改善不明显。
• 对动物胰岛素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 使用动物胰岛素产生脂肪萎缩的患者
• 有免疫性胰岛素抵抗史的患者
• 接受强化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
• 在应激情况下需要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
• 不能使用OHA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
26
现在您浏览到是二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胰岛素使用方法与技巧
剂量调整
PG2h>150mg/dL
• 目前有各种比例的预混胰岛素(Premixed insulin)
RI / NPH : 20/80, 30/70,40/60,50/50,
10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页,共四十二页。
长效胰岛素的发展
• Hagcdorn 1936
• 鱼精蛋白(Protamine)为雄鱼生殖腺所含的一组碱性 蛋白质

胰岛素相关知识完整版本

胰岛素相关知识完整版本

臀部或大腿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
注射部位轮换: • 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 (腹部,手臂,大腿,臀部) • 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 (同一部位不同注射点)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
注射部位的左右轮换
1. 左边一周,右边一周,部位对称轮换 2. 一次左边,一次右边,部位对称轮换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换
患者健康的危害
皮肤感染 笔芯和外界间建立起了开放的通道,空 气中和针尖上的细菌易进入药液,既污 染了药液,又增加了患者注射部位感染 的机会
患者健康的危害
药液外漏
温度升高时


胰岛素体积膨胀 而从笔芯泄漏 浪费胰岛素 改变混合胰岛素的 浓度
患者健康的危害
药液外漏
温度降低时


胰岛素体积收缩导 致空气进入笔芯, 产生气泡 导致注射时间的延 长产生漏液现象
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的风险
危害
患者健康的危害
注射疼痛
会造成肉眼不易发 现的针尖弯曲成钩
新的针头
形,导致注射部位
流血 , 擦伤 , 增加了
患者注射的疼痛感
重复使用后的针头
患者健康的危害
针头折断
多次重复使用使针尖部分可能折断在人 体内而引起严重后果
针头堵塞 使用过的针管内残留的胰岛素形成结晶 造成阻塞,阻碍下一次注射
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 注射时胰岛素的温度应接近室温,以避免过低的温度造成注 射时的不适感
• 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应等到表皮上的酒精完全挥发后再 进行注射,否则会引起注射部位的刺痛
• 使用BD31G x 5mm超细超短针头可垂直进针,无需捏起皮肤

胰岛素系列知识学习

胰岛素系列知识学习

动物胰岛素 人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
普通胰岛素
诺和灵 甘舒霖 优泌林
预混胰岛素 速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动物源胰岛素
人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
各类胰岛素的比照
第1代胰岛素 〔动物胰岛素〕
l 猪胰岛素、牛胰岛 素可用于人类;
l 可能产生过敏反响 ,或产生抗体后药 效降低;
l 来源广泛,价格廉 价
第2代胰岛素 〔人胰岛素〕
根据来源分类
第3代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
l 基因工程技术合成;
l 与人胰岛素相比更好 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 分泌;
l 与人胰岛素相比低血 糖发生危险性低,平 安方便
2.按作用时间分 ①速效〔超短效〕②短效③中效④长效⑤预混
种类
短效 超短效
中效(NPH)
起效时间 达峰时间
餐时胰岛素
0.5-1h
2-3h
短效 诺和灵®R
黄色
中效 诺和灵®N
绿色
预混 诺和灵®30R
红棕色
预混 诺和灵®50R
灰色
各种胰岛素制剂的外观特点
• 每次注射前应检查胰岛素液的外观,正常情况下速效和短效胰岛 素外观清亮,一旦混浊或颜色变黄就不得使用了。其他规格的胰 岛素呈均匀的雾状,出现团块状沉淀物则不能使用。
各种胰岛素的作用特点及注意
No Image
No Image
记忆方法
• 1、普通胰岛素是动物源胰岛素
2、药品通用名称中含“人胰岛素〞字样--为人胰岛素
3、预混胰岛素、速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为胰岛素类似物
4、超短效胰岛素 主要包括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商品名: 诺和锐)。餐前即用
5、短效胰岛素--商品名中含“R〞 又叫做普通胰岛素或中性胰岛素注射液〔动物源胰岛素〕,重组人胰岛 素注射液〔甘舒霖R、诺和灵R、优泌林R〕要在餐前30分钟注射,〔以 后看到胰岛素后面带“R〞的标志记记得是餐前30分钟注射哦〕

胰岛素种类多,三张表格全掌握

胰岛素种类多,三张表格全掌握

胰岛素种类多,三张表格全掌握胰岛素种类多,三张表格全掌握来⾃糖尿病⽹ 00:00 06:58胰岛素是临床最常⽤降糖药物之⼀,在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前市⾯上胰岛素的⽣产⼚家不同,同⼀⼚家⼜有不同系列的产品,商品名、通⽤名,各不相同,命名也⽐较复杂,让⼈看得眼花缭乱,⾮专科医⽣常常会把它们混淆,糖尿病患者更难分清其中的区别,以⾄于常常有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出现购买和使⽤错误,甚⾄因此⽽影响⾎糖的控制,笔者参考⽂献,介绍将临床常⽤的胰岛素品种及其区别、应⽤及作⽤特点,以飨读者。

市售胰岛素虽然种类繁多,但按作⽤时间长短分类不外乎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及预混⼏个常⽤品种,下⾯就以此为主轴给与介绍,⾸先让我们了解⼀下⽬前胰岛素的来源。

胰岛素⽬前有三个来源:动物胰岛素、重组⼈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动物胰岛素:是从猪、⽜等动物的胰腺中分离并纯化的胰岛素,⽬前临床常⽤的普通胰岛素(胰岛素注射液)即为猪胰岛素。

因为动物胰岛素的⽣物结构与⼈胰岛素存在⼀定的差别,因此注射后可能产⽣免疫反应,不但使得胰岛素的降糖功效下降,还会出现⽪肤过敏等。

⽬前较少作为常规降糖药物⽪下使⽤,多于静脉使⽤短期降糖。

重组⼈胰岛素:是利⽤重组⽣物技术合成的胰岛素,其结构与⼈胰岛素成分完全相同,注射后全⾝免疫反应,局部过敏反应等的发⽣率均较动物胰岛素显著减少。

降糖效果提⾼,是⽬前常⽤的⽪下注射胰岛素种类。

胰岛素类似物:是利⽤基因⼯程⽣产的胰岛素,通过对胰岛素结构的修饰或改变其理化性质,发使其挥作⽤更快,更符合⽣理需要。

也是⽬前常⽤的⽪下注射胰岛素。

1. 短效及超短效(速效)胰岛素包括普通正规胰岛素、⼈胰岛素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品种如下表:此类胰岛素具有发挥作⽤快,作⽤时间短的特点,⽪下注射主要⽤于控制餐后⾎糖,静脉注射应⽤于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此外还可以⽤于胰岛素泵持续⽪下输注。

(1)在多次胰岛素注射强化治疗⽅案,单独使⽤⽤于控制餐后⾎糖,速效胰岛素餐前5min,⽪下注射,短效胰岛素餐前30分钟⽪下注射,⼀天三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二.2型糖尿病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一种阶梯式治疗模式,从饮食运动治疗开始,继而口服降糖药物单药治疗,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如血糖不能够满意控制,开始联合用药,最后过渡到胰岛素治疗。

这种按部就班的治疗模式必然使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之前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一段高血糖状态,当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丧失殆尽。

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目前的治疗策略,在β细胞功能保留更多的情况下,提前启动胰岛素治疗。

三.打胰岛素注意事项
四.胰岛素注射方法
胰岛素注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皮下注射,一种是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的部位:四肢上部的外侧和腹壁肚脐周围都可作为胰岛素的注射部位,腹壁皮下注射吸收快而稳定。

注射部位选择方法:有规律地轮换注射。

比如,早餐前上臂外侧――午餐前大腿外侧――晚餐前腹壁。

而同一部位也要有规律地轮换不同的点来注射。

比如腹壁的注射:以脐为中心,以3~4厘米为半径的圆周上开始注射;每隔2厘米注射一次,逐渐向外扩展.到达最大外周后再返回最内圈。

上腹部区域吸收最快,下腹部其次(肥胖的2糖尿病患者上、下腹壁吸收速度相当),上臂外侧吸收速度中等,大腿和臀部吸收最慢。

因此,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注射部位注射等量的胰岛素,会有不同的效果。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较高的环境温度,如桑拿浴,热水澡是可以加速胰岛素的吸收,而寒冷则减慢胰岛素的吸收。

四肢运动也会增快胰岛素的吸收,而运动对腹壁注射的胰岛素的吸收影响最小。

所以,当四肢注射胰岛素后,应避免立即的四肢运动。

习惯上午运动,则早餐前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最好选择在腹壁;如果习惯于晚餐后运动,则晚餐前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最好选择在腹壁。

皮下注射技术:
普通注射器注射方法。

(1)抽吸—如果是胰岛素悬液,先充分摇匀胰岛素,然后消毒再抽吸部位;将注射器内抽取少许空气(空气量与预抽取的胰岛素的量相当),注入到胰岛素瓶中,接着抽取所需要的胰岛素量。

(2)如果需要同时抽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或短效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则一定要先抽短效胰岛素,后抽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3)消毒—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的皮肤。

(4)正确的进针角度—要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

体瘦者,要捏起足够的皮肤,并以45度角注入皮下,以免注入肌肉内。

体胖者,可以垂直注射。

(5)胰岛素注射除使用胰岛素注射器外,还有胰岛素笔、胰岛素泵及无针注射器。

五.胰岛素治疗时可能出现全身及局部两大系列副作用:
l、全身反应: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尤其是下肢)、屈光不正、高胰岛素血症、肥胖、产生抗体而形成胰岛素抗药性。

2、局部反应:①注射部位皮肤红肿、发热、发痒、皮下有硬结;②皮下脂肪萎缩或皮下脂肪纤维化增生。

3.一型糖尿病患者打胰岛素15年后、二型糖尿病患者打胰岛素5-7年左右就会出现并发症。

其他:打胰岛素的患者必须少食多餐,一天吃6餐,比常人增加上午9点、下午3点、晚上睡觉前三餐,正常的早中晚三餐要少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