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出师表》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24《出师表》表格式教案

24《出师表》表格式教案
5.讲解“寓情于叙” 这两段追述 21 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 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 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 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 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二部分层次: 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出师表》(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 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3、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 的用法。
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 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 目标 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
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
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 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 学生批注
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
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同组交流, 取长补短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学生批注
文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出师表》表格教案

《出师表》表格教案

《出师表》表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历史背景;(3)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蜀汉历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出师表》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评价《出师表》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出师表》全文的背诵与理解;2. 文中关键词语、典故和历史背景的掌握;3. 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蜀汉历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出师表》文中较为生僻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评价《出师表》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出师表》全文、重点词语解释、历史背景介绍等;2. 学生准备《出师表》文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及其生平事迹;1.2 提问:《出师表》是什么背景下创作的?有何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理解文意,圈点批注;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出师表》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4. 对比阅读4.1 学生对比阅读《出师表》与其他历史文献,分析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5. 课堂小结5.2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出师表》全文,写一篇读后感。

6. 课后作业6.1 背诵《出师表》全文;6.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案例分析:选取诸葛亮的其他事迹,如隆中对、七擒孟获等,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出师表》的特点。

24《出师表》教案(优秀)

24《出师表》教案(优秀)

24《出师表》【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结合文下注释,读懂文章内容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3、正确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2、加强诵读,体会作者的拳拳忠心,领会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学习难点】了解本文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学法指导】本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宜先按文后示例,读准节奏、停顿;结合文下注释,粗知文句大意;然后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耿耿情意【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文学常识:《出师表》作者是(时代)的政治家,字,号 ,谥号,后世称其为“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2、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⑴中道崩殂( ) ⑵益州疲弊( ) ⑶恢弘( )志士之气ﻫ⑷妄自菲薄( )()⑸忠谏之路) ⑹陟罚臧否( )()ﻫ⑺以遗( )陛下⑻性行淑均( )⑼行阵和睦()⑽ 猥自枉屈()⑾庶竭驽钝()( )⑿咨诹善道( )3、仿照文后示例,运用所掌握的文言句读法,读准句子停顿(用“/”划出停顿处)ﻫ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ﻫ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ﻫ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ﻫ4、查有关资料,运用积累的文言词汇解释加点词义1)中道崩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盖追先帝之殊遇()4)诚宜开张圣听( )5)以光先帝遗德()6)恢弘志士之气()7)引喻失义()8)陟罚臧否:()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0)作奸犯科()11) 此皆良实()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3)悉以咨之()14)性行淑均()15)优劣得所()16)躬耕于南阳()17)先帝不以臣卑鄙()18)猥自枉屈( )19)遂许先帝以驱驰()20)尔来()21)夙夜忧叹()22)深入不毛( )23)庶竭驽钝()()24)攘除奸凶()25)斟酌损益()26)以彰其咎()27)咨诹善道( ) 28)察纳雅言()ﻫ5、整体感知:本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陛下”指“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着重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①,②,③6、质疑:你在自学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或者你估计同学们最多的疑惑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面资料链接: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二、课堂·研讨1、导入:2、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朗读方法)3、检查预习,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小组讨论:(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最关键的是哪一条?这些建议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愿望?(2)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都贯穿着一种什么情感?(3)《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小结:关于“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关于“寓情于叙”的特点: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三、巩固&8226;检测(一)通假字ﻫ1、必能裨补阙漏(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二)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由是感激( )3、诚宜开张圣听()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三)一词多义1、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ﻫ深追先帝遗诏()2、效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3、以以塞忠谏之路( ) ,以光先帝遗德( )咨臣以当世之事( )先帝不以臣卑鄙()(四)重点词语解释1、遂许先帝以驱驰()2、躬耕于南阳( ) 3、后值( )倾覆( ) 4、引喻失义( ) 5、陟( )罚臧()否( )6、夙夜忧叹( )7、庶竭驽钝() 8、以彰其咎 ( ) 9、以咨诹善道() 10、察纳雅言()ﻫ11、猥自枉屈 ( ) 12、先帝不以臣卑鄙()(五)重点语句翻译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ﻫﻫ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ﻫ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ﻫ(六)课文内容理解:1、这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 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2、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五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8、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ﻫ8、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ﻫ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ﻫﻫ(六)课文内容理解:1、这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 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ﻫ5、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6、《隆中对》与《出师表》对比阅读(③放课外)①《隆中对》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②《隆中对》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③ 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对》《表》:(七)理解性默写:(课外)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ﻫ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文字默写出来ﻫ“, ,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ﻫ、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的具体建议是: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ﻫ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1ﻫ、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②;③1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13、《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14、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15、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16、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1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 ,, 18ﻫ、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②课外延伸(八)拓展提升(选做)1、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1六出: (2)七擒:(3)东和:(4)北拒: (5)收二川:(6)排八阵:3、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4、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收获与反思】<出师表>答案(1)提出了“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三条建议最关键的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些建议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愿望(2)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个段落中,那么第6、7两个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两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这两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4)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最重要的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国内修明政治,使他北伐时有个稳定的后方,利于他实现“北定中原”的计划二、文学常识1ﻫ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后世称其为武侯ﻫ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三、语音妄自菲( )薄崩殂( ) 陟()罚臧否()性行( )淑均长( )史猥( ) 咨诹( )善道四、通假字ﻫ1、必得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疏漏ﻫ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选拔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五、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ﻫ2、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时期,时刻今指四季中一个季节ﻫ七、一词多义ﻫ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ﻫ(2)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2、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ﻫ(2)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ﻫ八、重点词语解释1、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2、当奖帅三军(激励)3、臣本布衣:平民4、躬耕于南阳躬:亲自5、后值倾覆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 倾覆:兵败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ﻫ8、引喻失义义:适当,恰当9、宫中府中宫中:皇宫中府中:朝廷中10、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11、论其刑赏刑:罚1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开张圣听圣明的听闻13、夙夜忧叹夙夜:早晚 14、庶竭驽钝驽钝:比喻才能平庸15、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16、以彰其咎彰:表明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18、以咨诹善道咨诹:询问ﻫ19、察纳雅言雅言:正言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22、猥自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治ﻫ枉屈降低身份ﻫ十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ﻫ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ﻫ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ﻫ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ﻫ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ﻫ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ﻫ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ﻫ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ﻫ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ﻫ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ﻫ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遂许先帝以驱驰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19、诸葛亮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ﻫ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ﻫ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ﻫ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ﻫ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ﻫ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ﻫ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ﻫ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ﻫ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2、盖追先帝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ﻫ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ﻫ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ﻫ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意思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ﻫ十四、开放性试题ﻫ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ﻫ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对人物的把握能从文中章中找到依据,可得2分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ﻫ2、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分) 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ﻫ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ﻫ(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ﻫ(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5、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哪些做人的道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6、本文虽为“出师且”,但很少谈出师,而是用大量篇幅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请以“报答”、“启发”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表达出诸葛亮情辞恳切,肝胆照人的思想感情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句句忠言; 启发后主奋发图强,声声顺耳7、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8、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广开言路;严明法纪,赏罚分明,内外一致亲贤远佞选择从能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侧加冕角度;选择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选择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3.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6自然段的内容明确:追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 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 个段落中,那么第6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前面的建议,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国内稳定条件,而这段叙事则是说明自身既有出师条件,又有客观因素至此,提出北伐请求,水到渠成因此这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5.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为这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明确:“报先帝”“忠陛下”;“谨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对不确切之处要予以纠正2. 这篇表文仅仅是提出一些建议吗?还写了哪些内容?从内容上看,你认为课文分为几部分?明确:这篇表文除了提出一些建议之外,还追述了个人以往的经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明确了朝廷内外各方面的责任据此,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第6自然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段落层次可以略有不同,但要点必须一致)3.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明确:诸葛亮的忠心主要表现在他在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上,对宫廷、相府的用人和工作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还表现在他追述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以及受命托孤,夙夜忧叹,为了实现先帝遗愿请命北伐,临行前对后主谆谆叮咛等等诸葛亮的忠心历来为后人推崇,其忠心不仅是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忠君报恩,更重要的是他这片忠心时刻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等责任感紧密相连,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的报恩心理。

《出师表》表格教案

《出师表》表格教案

《出师表》表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2)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诸葛亮及古代表文的特点;(3)分析并评价《出师表》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2)学会通过表格形式整理和概括《出师表》的内容及特点;(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忠诚、谦逊、勤政、爱民的形象;(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出师表》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古代表文的特点及《出师表》的艺术特色;3. 诸葛亮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出师表》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与理解;2. 古代表文形式的把握及应用;3. 对诸葛亮形象深刻的认识与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出师表》全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诸葛亮的相关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诸葛亮;(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全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字词;(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解释与理解;(3)学生整理表格,概括《出师表》的内容及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诸葛亮;(2)分析《出师表》的艺术特色,如表文的形式、修辞手法等;(3)评价诸葛亮形象,如忠诚、谦逊、勤政、爱民等。

4. 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出师表》全文;(2)学生结合表格,总结《出师表》的内容及特点;(3)学生分享对诸葛亮形象的认识与评价。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背诵《出师表》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自豪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出师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学难点归纳本课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检查复习。

二、合作研读第三部分1.指导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抽3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愿陛下托臣讨贼以兴复之效”、“察纳雅言”。

学生讨论后归纳: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复习巩固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让学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主3分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4.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四、布置作业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2、熟练背诵全文定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学生讨论后明确:不好。

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学生自背诵,两两互相背诵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旨,理解诸葛亮的忠心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诸葛亮的忠心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巩固复习15分15分11分《出师表》板书设计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了讨论,有的放矢,顺利地理解了文章内容。

24课出师表教案

24课出师表教案

24 课出师表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24 课出师表教案,请参考!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 ? 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出师表教案(优秀6篇)

出师表教案(优秀6篇)

出师表教案(优秀6篇)《出师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对后主刘禅的劝勉——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的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重点:1、“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教学目标1、2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2、历史背景介绍:《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

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

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

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诸葛亮无比信赖。

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继位,即后主。

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

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出师表(第2课时)一、再读文章,理清脉络通常我们要劝勉和打动某人最好是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同学们再读《出师表》,循着理与情两条线说说诸葛亮在表文中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理线:(1)劝勉后主,提出建议:①开张圣听;②不宜偏私;③亲贤远佞。

(2)出师的准备和意义: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情线: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④臣不胜受恩感激!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理线探究——变换角度,说理评理诸葛亮的理说得是否好,还要看读的人能否领会他的良苦用心,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用一位年轻君主的眼光去读一读《出师表》。

1.三条建议的目的在于劝勉后主内修政理,励精图治。

如果你是刘禅,你认为哪一条建议最为关键?亲贤远佞最关键,是君主用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前两条建议能够施行的基础。

诸葛丞相将其放在最后陈述可谓用心良苦,是为了告诫我谨慎用人才是重中之重,才是“汉室之隆,计日而待”的必要前提。

2.自古忠言逆耳,要让一个昏君接受自己的良言十分不易,如果你是刘禅,读这篇表文时诸葛丞相的哪些言辞最能触动你呢?学生可能会据此回答: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用蜀汉危急的情势给后主以紧迫感,因危机感而自励。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出蜀汉拥有忠臣良将的优势,使后主对国家不失希望。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用历史经验印证观点令人信服;用先帝观点影响和打动后主。

④文章多次提及先帝——处处以先帝的遗德遗训告诫后主,而不以丞相身份直言,有力度,有分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激:古(感谢) 今(感动、激动)
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学生练习
教师订正 六、布置作业
作业
板 书 设 计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
“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
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 学生结合注
导 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 释批注记忆
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 远小人
质疑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
建议?
学生思考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学生批注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
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 学生回答
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学生批注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
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平明之理
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 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 目标 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讨论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调整与思考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这两段追述 21 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
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 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讨论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背 诵 检 查





问 题

探 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复习:
学生背诵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 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批注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 学生准备试
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学生背诵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1、 熟读、背诵第 1、2 段、准备默写 预习翻译3-7段
群丰中学九年级上册活力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2014 年 10 月 7 日
修改时间: 2014 年 10 月 10 日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184
设计者 教授者
易钡 易钡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出师表》(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 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3、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 用法。
群丰中学九年级上册活力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2014 年 10 月 7 日
修改时间: 2014 年 10 月 10 日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184
设计者 教授者
易钡 易钡
课题
三 维 目 标
《出师表》(第三课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 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3、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 用法。
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
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
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
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 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 目标 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作业
板 书 设 计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荐贤臣
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教 学 感 悟
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
提及先帝遗诏?
学生思考回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答交流
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 思。
学生批注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
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 3.写作特点:(讲解)
学生朗读 学生独立翻 译
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学生听讲批 注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板 书 设 计
出 诸葛亮


三国蜀汉政
治家军事家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古代向帝王上书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言事的一种文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
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
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4.独立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
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回 答交流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讨论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背 诵 检 查





问 题

探 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默写1-2段
男女生分别
二、分析课文3-5段
读第3第4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段后齐读第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段。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 学生试译
入 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
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 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 听读
朗 出生字词。
学生朗读,
教读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 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 目标 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群丰中学九年级上册活力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 2014 年 10 月 7 日
修改时间: 2014 年 10 月 10 日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184
设计者 教授者
易钡 易钡
课题
三 维 目 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