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实践分析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实践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实践分析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实践;对策;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自然变异强烈,不同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性质和强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强度及危害大小也差异甚大,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我国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1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频发,给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和生态方法,有效防治和修复地质灾害。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然后详细介绍了工程治理技术,如固结、加固、排水等,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
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最后,对未来地质灾害防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防治方法引言:地质灾害,作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直接后果,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它们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还对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如何有效地防治和修复地质灾害,已成为科研和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引起读者对这一重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地质灾害成因及其对人类与生态的影响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通常与地壳的不稳定性、地下水的变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1、地壳的不稳定性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复杂,由于热流和岩浆的流动,使得地壳板块持续地发生移动。
这种移动是地球的自然现象,但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和山体滑坡。
例如,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或拉扯时,它们的边界处会积累大量的应力。
当这种应力超过地壳的承受能力时,它会突然释放,从而引发地震。
此外,火山爆发也是由于地壳下的岩浆受到压力,寻找出路而引发的。
当岩浆上升到地表时,它会冷却并形成火山岩,而当岩浆迅速上升并突然喷出时,就会发生火山爆发。
山体滑坡则是由于地壳的不稳定和外部因素如降雨、地震等导致的。
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

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地质灾害,如同潜伏在大地深处的恶魔,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这些灾害一旦爆发,往往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为了守护我们的家园,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应运而生,它就像是一道坚固的防线,阻挡着灾害的侵袭。
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对那些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排查、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理,以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勘察工作。
这就像是给大地做一次“体检”,勘察人员需要深入现场,运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对地质结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他们要了解山体的稳定性、土层的性质、地下水的流动情况等等,找出潜在的隐患点,并评估其危险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接下来就是制定治理方案。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治理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可行性,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等。
常见的治理措施有很多种,像削坡减载,就是通过削减山坡的坡度和重量,来降低山体滑坡的风险;还有挡土墙建设,它可以有效地阻挡土石的滑落;另外,排水工程也非常重要,及时排除地下水和地表水,能够减少水对土体的侵蚀和软化作用。
在治理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施工队伍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比如说,在建设挡土墙时,要保证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标准,施工工艺也要严格把控。
同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也不能忽视,要设置好警示标志,保障施工人员和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
除了工程措施,监测工作也是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如位移监测仪、裂缝监测仪等,可以实时掌握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将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pdf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是治理工程的首要环节,旨在全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资料:收集与灾害相关的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以便对灾害进行全面分析。
2. 现场调查:对灾害发生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灾害特征,分析成因机制。
3. 数值模拟: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灾害发生的过程进行模拟,以便更准确地评估灾害的影响。
4. 风险评估:根据调查和模拟结果,对灾害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防治措施规划设计防治措施规划设计是治理工程的核心,旨在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工程措施:包括加固不稳定的地质结构,修建挡土墙、护坡等工程设施,以增强地表的稳定性。
2.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草皮移植等方式,改善地质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从根源上预防灾害发生。
3. 监测预警: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灾害风险。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治理工程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预测灾害的发生,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监测预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监测点设置:在灾害易发区设置监测点,对地质变形、降雨量、地下水位等进行实时监测。
2. 数据采集:运用各种传感器、观测设备等,采集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3. 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运用数值模拟等方法,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4. 预警发布: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四、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土方开挖、岩土加固等措施,改善地质环境,提高地表稳定性。
岩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土方开挖:对不稳定的地质结构进行开挖,清除松散的土方,为后续的加固工程提供基础。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措施解读

综合管理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31期169幸福生活指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措施解读周 罡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 贵州 六盘水 553537摘 要:近年来,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的广泛开展,加之许多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无法承受较大程度的工程活动,导致该地区地质灾害频发。
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认识到这一情况后,将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规划。
但在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不到位,投入用于购买安全设备的资金有限等。
为促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对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策进行分析,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解读1地质灾害的危害及其成因1.1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经常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4,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1.2发生地质灾害的成因1.2.1气候因素影响降水和风暴等因素的常引发地质灾害,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出现强降雨或长期降雨的情况,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1.2.2地层岩性因素影响。
在地质灾害中,地层岩性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由于地层的不同,造成的地质灾害也不同。
例如,在风化严重或断裂构造密集的岩浆岩地区,经常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碳酸盐岩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常由于岩石区结构特性及其表面特征的影响而出现滑坡现象;在页岩发育地带,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2.3工程活动因素影响。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水土资源的需求及开发也越来越多,如地下水开采等相关活动,进而引发越来越多滑坡、崩塌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问题。
在地质灾害中,工程活动引起的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50%以上。
但是,这种由工程活动引起的灾害,可以通过防治手段加以防治,也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重中之重。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摘要: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引起地质灾害和隐患,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生态环境建设。
某高陡边坡,临近中心学校,现局部有崩塌之势,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危害巨大,亟需开展该区域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研究。
实践表明,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清除了危岩、锚固了边坡原有地质体,同时辅以排水和植被护坡措施,可以进一步防止因降雨等外力作用导致后期的地质灾害发生,并通过设置安全警示牌进行危险警示,科学系统地对崩塌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关键词:崩塌;治理措施;锚固防护;绿化修复;1 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治理区微地貌为剥蚀残丘,东侧山脊线走向NW—ES向,灵璧石开采活动使矿区原始地形地貌破坏严重。
治理区出露的地层为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上段(Z1jd2)、震旦系下统倪园组上段(Z1n2)和第四系(Q)。
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上段(Z1jd2)为灰—深灰色隐晶—致密结构,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燧石结核、团块、条带。
震旦系下统倪园组上段(Z1n2)为含燧石条带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核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和白云岩透镜体。
第四系(Q) 位于山坡角以下,为褐、灰黄褐色,含灰岩角砾、钙质结核及铁锰结核砂质黏土、黏土,厚0~5 m。
该边坡为开挖遗留的高陡边坡,高度2.2~28.9 m, 平均坡度70°,岩性主要为震旦系九顶山组白云质灰岩;岩体断层及节理发育,较为破碎。
距坡脚3~4 m建有学校,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坡体近直立结构面容易发生崩塌,威胁学校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
2 治理措施2.1 清坡工程清坡工程是整个治理工程的起点,也是防护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
清坡工程采取“测量放线定位—原始坡面测量与设计对比—最上一级坡面清理—下一级坡面清理—清坡后测量与质量检查”等步骤,组织3个危岩清理作业组。
施工前搭设安全防护架和防护网作为作业平台,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岩土体崩塌、滑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质量控制要点及对策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质量控制要点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几年来,各种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地质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了影响,还会对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而组织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地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与危害数据进行分析,则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支持。
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质量控制要点及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与设计,质量控制在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范工作当中,勘查与设计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获取勘查区域内的各种地质数据信息,为地质灾害防范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持,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果的提升提供保证。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发生的地质灾害也多种多样。
再加上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伴随着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与设计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的难度。
只有本着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勘查地区的地质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加强勘查与设计工作质量的控制,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对各类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概述所谓地质灾害,其实就是在人为或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地质现象,例如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地震、火山等。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都是预测与监控。
只有做好预防与监控,尽可能早的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征兆,才能够及时采取充分的准备措施,将地质灾害产生的破坏性控制到最小[1]。
在地质环境系统当中,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水圈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并产生了各种能量运动。
而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勘查设计工作当中,能够借助专业化的仪器设备,对地质环境变化数据进行获取与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地质运动规律的掌握,进而科学、准确的进行相应地质灾害发生几率的预测。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质量的影响因素(一)质量保护意识偏低目前,国内的勘查领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压价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工程勘察报告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措施

工程勘察报告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措施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在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报告旨在对某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工程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地质灾害评估1. 区域地质概况通过对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调查和资料分析,发现该区域存在地震、滑坡和地质涌水等多种地质灾害隐患。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质构造状况,对地震灾害进行潜在风险评估,并结合工程用地情况,确定地震烈度为X度。
2. 滑坡风险评估工程区域地势复杂,存在多个滑坡体和滑坡迹象。
通过对滑坡体的稳定性分析、地质构造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估,确定滑坡的潜在活动性和危险性。
根据分析结果,将滑坡按照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3. 地质涌水风险评估对工程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确定地下水位、地层渗透性和水源情况。
通过对地质构造和岩层特征的综合评估,确定地质涌水的风险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如加大抗渗措施和灌浆加固等。
三、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措施根据地震评估结果和工程用途,提出相应的地震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基处理和刚性连接等。
针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还应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2. 滑坡防治措施根据滑坡等级划分和工程用地情况,提出相应的滑坡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地质体整治、加固措施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等。
同时,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滑坡灾害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3. 地质涌水防治措施根据地质涌水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地质勘察、提高地下水位控制能力和采取合适的抗渗措施等。
同时,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涌水事故。
四、结论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该区域存在地震、滑坡和地质涌水等多种地质灾害风险。
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建议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本文以惠州大亚湾塘横坳边坡为例,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边坡稳定性,提出了治理工程方案,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地质灾害边坡防治分析评价
1基本概况
惠州大亚湾区县道X206线地质灾害点位于X206线K8-K9塘横坳段,由于公路建设削坡,道路两侧形成高陡的人工边坡。
该路段两侧共有3处人工边坡隐患点,坡高8~18m,坡度55~90°,坡宽约430m。
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易发生滑坡或崩塌等地质灾。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勘察区内岩土层按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ml)主要为素填土;残积层(Qel)主要为粉质粘土,基岩(J3n),分为强风化岩带和中风化岩带:岩性为凝灰质砂岩。
边坡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强烈,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成小块体,岩体完整性差,在降雨入渗形成的动、静水压力作用下和本身重力作用下继续发生滑坡或崩塌的可能性大。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赋存于下伏风化基岩的裂隙中,浅层无明显的地下含水层。
下伏风化岩体节理、裂隙虽然很发育,但裂隙多为粘性土矿物充填,节理、裂隙间连通性较差,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弱,水量也很贫乏。
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下渗及岩土体侧向渗流补给;暴雨期间地表径流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3坡体结构特征
3.1第1坡段
该坡段位于县道X206线K8~K9塘横坳段k8+600m一带。
坡长约70m,坡高8~14m,边坡总体走向北东,坡度55~75°,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
优势节理面主要有3组,产状分别为:L1:230°∠50°,L2:280°∠42°,L3:60°∠45°,为剪节理,裂面光滑平整,多数闭合状,充填物少,胶结差,但裂面泥化不严重,节理间距一般0.1~1.7m,岩体结构类型呈层状~碎裂状结构。
应用节理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分析:L3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为基本稳定结构,L1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且边坡倾角大于结构面倾角,边坡较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主要为节理切割岩体,引发岩块崩落。
该坡有1条次生断层通过。
断层位于本坡段东部,断面产状323°∠70°。
断
层宽度约0. 03m,长约9m,局部硅化,局部硅化,夹泥及断层角砾岩,为张性。
断层倾向与坡面倾向近乎垂直,不影响边坡稳定性。
3.2第2坡段
该点边坡位于县道X206线K8~K9塘横坳段k9东侧。
长约200m,坡高8~18m,边坡总体走向北北东,坡度60~80°,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
优势节理面主要有3组,产状分别为:L1:300°∠40°,L2:82°∠80°,L3:250°∠70°。
不利节理为300°∠40°,节理多为剪节理,裂面光滑平整,多数闭合状,充填物少,胶结差,但裂面泥化不严重,节理间距一般0.1~2.5m,岩体结构类型呈层状~碎裂状结构。
应用节理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分析:L2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且结构面倾角比边坡倾角大,为基本稳定结构,L3均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但结构面倾角比边坡倾角大,为较稳定结构,L1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且边坡倾角大于结构面倾角,边坡较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主要为节理切割岩体,引发岩块崩落。
该坡有2条次生断層通过。
f2断层位于本坡段东部,断面产状323°∠70°。
断层宽度约0.04m,长约7m,局部硅化。
f3断层位于本坡段中部,断面产状290°∠63°。
断层宽度约0.9m,长约11m,局部硅化,夹泥及断层角砾岩,为张性。
断层倾向与坡面倾向近乎垂直,不影响边坡稳定性。
3.3第3坡段
该点边坡位于县道X206线K8~K9塘横坳段k9m西侧。
坡长约275m,坡高10~17m,边坡总体走向北北东,坡度60~85°,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
优势节理面主要有3组,产状分别为:L1:107°∠40°,L2:136°∠70°,L3:359°∠60°。
节理多为剪节理,裂面光滑平整,多数闭合状,充填物少,胶结差,但裂面泥化不严重,节理间距一般0.1~2.0m,岩体结构类型呈层状~碎裂状结构。
应用节理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分析:L2和L3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且结构面倾角比边坡倾角大和相似,为较稳定结构,L1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且边坡倾角大于结构面倾角,边坡较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主要为节理切割岩体,引发岩块崩落。
该坡有4条次生断层通过。
f4断层位于本坡段西部,断面产状10°∠55°。
断层宽度约0. 04m,长约6m,局部硅化。
f5断层位于本坡段中部,断面产状350°∠87°,为顺层断层。
断层宽度约0. 7m,长约12m,局部硅化,夹泥及断层角砾岩。
f6断层位于本坡段中部,断面产状350°∠87°。
断层宽度约0.3m,长约10m,局部硅化,夹泥及断层角砾岩。
f7断层位于本坡段东部,断面产状10°∠83°,断层宽度约0.06m,长约8m,局部硅化。
各断层均为张性,断层倾向与坡面倾向大角度相交或近乎垂直,不影响边坡稳定性。
4边坡稳定性计算工况及参数
4.1荷载及计算工况
边坡在正常天气、连续降雨和地震力作用的不同状态下荷载组合也不同,导
致边坡的稳定性不同,因此需区分不同的计算工况确定荷载组合。
由于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可以不考虑地震力的影响,因此计算时选如下两种荷载组合:
工况1(天然工况):自重+地下水。
该工况反映边坡在正常状态下的荷载组合,地下水位取勘察时测量到的钻孔静止水位。
工况2(饱和工况):自重+暴雨+地下水。
该工况反映边坡在偶遇高水位条件下的荷载,地下水位取偶遇最高水位。
计算过程中将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体取浮重度来计算坡体自重,岩土体的强度取饱和抗剪强度,同时计算地下水的渗透压力;水位以上取天然重度,并取岩土体的天然抗剪强度。
4.2计算参数
有关主要计算参数见表1。
硬性结构面:粘聚力60(kPa),内摩擦角30°,岩土界面:粘聚力26(kPa),内摩擦角24°
4.3边坡稳定性评价
各坡段主要为岩质边坡,利用理正岩土软件,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分析计算。
(1)第1坡段
工况1:自重+地下水。
经计算,安全系数为 1.027,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但小于1.3~1.35,应做支护处理。
工况2:自重+暴雨+地下水。
经计算,安全系数为0.904,处于失稳状态,应做支护处理。
(2)第2坡段
工况1:自重+地下水。
经计算,安全系数为 1. 279,处于稳定状态,但小于1.35,应做支护处理。
工况2:自重+暴雨+地下水。
经计算,安全系数为 1.042,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应做支护处理。
(3)第3坡段
工况1:自重+地下水。
经计算,安全系数为 1. 474,处于稳定状态。
工况2:自重+暴雨+地下水。
经计算,安全系数为 1.083,处于临界稳定状
态,但小于1.35,应做支护处理。
由上分析计算可知,各坡段在平水期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但暴雨期处于临界稳定或失稳状态,故均应做支护处理。
5治理工程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边坡的稳定状态,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治理:清坡+锚杆+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截排水;
施工前清除坡面松動的不稳定岩土体和崩塌体,最终达到设计的坡率,且坡面要平顺;用锚杆+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进行护面治理,对于坡顶设置截水沟拦截坡面雨水,两侧修排水沟最后进入坡脚已有排水沟。
坡脚设置植生槽种植爬藤类植物绿化坡面。
6结束语
3个坡段可能的失稳形式及边坡稳定性结论如下:岩崩和顺不利结构面滑坡为主要失稳形式,失稳不定期,难预测,危害较大。
各坡段在平水期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但暴雨期处于临界稳定或失稳状态,均应做支护处理。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范[S].
[2]《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2007年2月.
[3]刘杰,张学深等. 简单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岩体力学[J],2002,6(23)714-716.
[4]张志沛.勉宁公路沿线边坡软岩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5]刘艳妮.多种支护方式在边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J],201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