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潜力与地区工资差异_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收入差距现状的概况二、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教育水平的差异2.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3.城乡发展不平衡4.职业选择和技能水平的差异5.企业和个人不公平竞争三、案例分析与对策建议1.深圳中心区与卫星城市的收入差距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收入困局3.城镇化改革与农民工待遇的提高4.职业教育与技能提升的实现5.税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一、收入差距现状的概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与之伴随的是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差距的现状表明:在贫富分化越发明显的过程中,深究背后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总和。
据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等权威机构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指数达到3.97,较2018年略有收紧,但仍在高位徘徊,这一指数创下了近10年的新高。
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剧,使得不同群体的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难以均衡满足,需要进一步的整改矫正。
二、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教育水平的差异教育水平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做清晰的论述,如果人口整体水平的用人红利开始减弱,那么,优质的教育将逐渐成为获取更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拥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人员相较于文化常识水平较低的人员可能会获得更多机会,自然能获得更高薪资。
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教育的资源整合不均为发展经济的支持条件,教育资源还是严重偏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南北方的教育供求结构也日益错位,因此,这种人口结构导致社会的分化。
2.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核心地区在市场开放和产业集聚等多因素下的选择都使得其有着其他地区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先进时代的盈利难度。
与之相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却远没有那么顺利,这样也导致了常常被吐槽的东北、西北被较多的输送工作加班,而其他几大城市的年轻人获得了机会的实测更多。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 U”假设。1965 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 U 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我国区域发展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或是偏重于不同影 响因素分析,或是由于不同研究考察的样本时期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 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因此,本文基于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 展差距,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 1952-2007 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人均 GDP 水平差异,利用面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作 增长趋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
这说明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这种状况在最近三年尤为明显这预示着我国区域本文分析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人口务工流动量大与地区经济活动相关常驻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故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率对1997年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趋势如正文图5b所示
就业结构、经济趋同与收入分配差距——基于中国三大区域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与土地 的 “ 双重红利”成为这一时期推动 中国经济迅速增长 的主要 动力 ( 蔡防 ,20 ) 0 8。但是 ,我
国 目前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中法治建 设仍不 完善 ,各级地方政府 又时常 出现以行政权 力代替价格 机制的市场干预行为 ,还使得公共 部门极 易产生权 力寻租和腐败 问题 ,市场壁垒和体 制 弊端仍将长期存在 ,这些将直 接阻碍我 国劳 动力和资本要素的 自由流动 ,进一步加剧 收入分配 不 公。在我国仍 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体制下 ,关注劳 动力的就业结 构是进 一步研 究收入分配 问 题 的关键 ,产业结构是决定就业结构 的充分条 件 ,因此 ,劳动 力就业 的产业 分布和地 区分布就成
3 6
公 共
管 理
求 索
则不失为给我 国区域发展提供 了一 个新 的区域 内部合作 思路 ,也为下一步突破传统 梯度 转移理论
束缚拓宽区际合作提供 了有益借鉴 。因此 ,本研究 重点关 注我 国东中西三大 区域 20 03年以来的就
业结构与收入 差距变化 ,同时对各 区域之 间和 区域 内部是 否会 出现学界所谓的 “ 经济趋 同”效应 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 出解决我 国区域差距 问题的部分政策建议。
是质疑该假说 的学者 ,都能 找到 自圆其说的证据 ( 魏后凯 ,1 9 ) 98。
关于经济发展趋 同理论 ,最早起源于索洛 (96 15)所建立 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在制度 外 生 、技术中性的假设前提下提供 了一 个经济发展 呈现稳态收敛 的分析框架 ,也为上述两 个假说提
供了研究思路 。遵循上述方法 ,我 国学者杨开忠 (9 4 、魏后 凯 (9 2 、宋学 明 (9 6 19 ) 19 ) 19 )等人 对我 国的经济发展与地 区收入 差距进行 了实证测算 ,得 出了不 同的结 果 ,认 为中国 自改革开放 到 9 0年代 区域差距整体上呈现倒 u型变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 ,时 间序列波动幅度 较大 , 部分 年份 曲 线并不平缓 ,受其他 因素影 响较强 。新世纪 以来 ,关于经济 发展与区域 收入差距 的关 系研 究逐渐
市场潜力、外部性与中国地区工资差异

市 场潜 力 大 的 地 区具 有 高工 资 。 目前 的实证 研 究 中有 两 条线 索 支持 工 资与 市场 潜 力 之 间存 在 着 正相 关关 系 。 第一 条 线 索 是 R d ig edn
维普资讯
南方 经济
20 0 6年第 8期
了 市 场 潜 力 作 为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中 的重 要 解 释变 量 之 一 ,但 是 它 缺 乏 一个 严 密 的 微 观 基 础 。K u m n rg a
f9 1 1 9 ) 于 D x — t lz 断竞 争模 型 , 人 收益 递 增 与 冰 山 运 输 成 本 构 建 了名 义 工 资方 程 的最 19 。9 2基 ii Si i 垄 t gt 融 初雏 形 。F j a等. (9 9在 其 基础 上 赋予 了市 场潜 力 新 的含义 , 出接 近 消 费者 和 工 业 需 求 的 区域具 ui t 1 19) k 指 有 高 的名 义 工 资 。 a sn 19 ) 人 H lm n1 9 ) J 住 服 务 部 门作 为 集 聚离 心力 的思想 , H no (9 8融 e a (9 8  ̄ p 完善 了空 间 工 资结 构 方程 。该 方 程 的关 键结 论 是 ,靠 近大 型 消 费市 场 的企 业 可 以 以较 低 的运 输 费用 将 货 物 运 到市
场, 而且 企 业 的 空 间集 聚 效 应使 得 企业 可 以支付 更 高 的要 素价 格 , 因此 他 们 愿 意 支付 工 人 较 高 的工 资 。
同 时 , 动力 根 据效 用最 大 化原 则 向高 工 资地 区 流动 , 一 步 扩大 了高 工 资地 区 的消费 市 场 规模 。 劳 进 因此 ,
扩大 的现 象 。若是 差 距 继续 持 续 , 势必 影 响 到经 济 的健 康有 序 发 展 , 时还 可能 引 发 社会 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问题 。 因 同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1 0 0年 3月
西 安财 经学 院学报
J u l f ’nUnv ri f n n ea d E o o c o ma o a ies yo a c c n mi Xi t Fi n s
V0 . 3 No 2 12 . Ma . 0 0 r2 1
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博士 , 研究方 向为统计方法及应用 、 数量经济学 。
2 5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下结 论 :
二 区 : P2 C f: 9 6 5 3 4 . 8 0+0 6 7 2 .4 8 f
三 区 : P3 C £= 8 2 4 3 + 0 6 1 I £ 4 .6 4 . 6 5 P3
引入 虚拟 变量 的混 合估计 模型 为 : Y = 口 +| Xi 2 i 1 l 9 1 +a D2+9 D2 +U 2 xi i
、
分 析方 法
( ) ae D t 分析 一 P n l aa
P eD t就 是 “ 行 数 据 ” “ n a l aa 平 或 面板 数 据 ” 是 , 指在 时间序列 上取 多 个 截 面 , 这 些 截 面上 同时 选 在
与省市 ) 问 的距 离 , W ad法对 2 0 之 用 r 0 7年全 国 3 1
+U 由于在 横 截 面上 个 体 影 响 的不 同 , 为 变 截 称 距模 型。 个体 影响 表现 为 模 型 中被 忽 略 的反 映 个 体 差异 的变量 的影 响 , 分 为 固定 和 随 机影 响两 种 情 又 况 , 文采用 变截距 固定效 应模 型 。 本
混合 回归模型 为 : 。,i ;t 口+z a = 9 = Y =
+ 。 截 面上无 个 体影 响 、 结构 变化 , 当于将 在 无 相
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

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史晓红;黄维【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0)1【摘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消除城乡间信息壁垒,促进建设现代化乡村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从2011—2020这十年间的中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入手,采用面板数据个体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对于城乡间共同富裕的影响,并将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和市场化作为中介变量,探究中介变量对于数字经济影响城乡间共同富裕的作用。
得出结论如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
按照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划分,东部已经到达倒“U”型趋势的右侧,数字经济的发展开始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3个变量对于数字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中介效应,但中介效应都不过半,整体上数字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中还是直接效应占据主导地位。
【总页数】9页(P54-62)【作者】史晓红;黄维【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4【相关文献】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份6 937份家庭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2.城镇化、人均财政性农业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中国28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3.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2005-2017年31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4.入境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5.流通数字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与地区比较

成本 的存 在 ,不 同类 型 的 冲击 对企 业雇 佣 政 策 的
影响明显不一样 ,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增加依 赖 于推 进 增 长 的 冲击 来 源[ 引。周 志 春 ( OO 2 L )则
从产业 结构 变 动这 一 视 角 来研 究 就 业 增 长 。研 究
795 人 ,占当年 总人 数 的 比例 则 从 4 .0 79 万 17 %增 加到 5 .3 84 %。我 国 就 业 增 长 缓 慢 ,出 现 了就 业 增 长 与经济 增 长 的不 一致 性 ( 艳玲 ,20 )川。 齐 08 [ 实 际上 ,影 响 一个 国 家就 业 增 长 的因 素非 常 多 ,如经 济 发 展 水平 、投 资 、工 资 水 平 、宏 观 经
处于结构转换 的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增 长过程 ,都 证明了经济增长 与就业增长之 间存 在互动机制 。
丁从 明 ,陈仲 常 (OO 2 L)从 我 国 的现 实 出发 ,针
对 为什 么高 速 的经 济增 长并 没 有 带 来 就 业 水平 的
显 著增 加这 一 问题 进 行 了深 入研 究 。他们 构建 了
第 1 ( 期 总第 27期 ) 0 21 年 1 01 月
工 业 技 术经 济
J u n lo n u t a e h oo ia E o o c o r a fI d s il c n lgc c n mis r T l
N . G nrl o2 7 01( eea,N .O )
的关 系 ,即在 3 %的 G P增 长 基 础 上 ,C P增 长 D , D
年 的 355 . 元 ,增 加 了 8 之 多 。在 经 济 3329亿 9倍 快速 增 长 的过程 中 ,利用 外 资的数 量也快 速增 加 。 以外 商 直接投 资 为 例 ,18 93年我 国实 际 利用 的外 商直 接投 资 为 2 . 26亿美 元 ,20 达 到 903亿 09年 0. 美 元 ,是 18 93年 的 3 . 。与 经 济 增 长 和 利佣 和解 雇
本科生毕业论文-我国各行业工资差异的实证分析

目录摘要 (2)ABSTRACT (3)一、绪论 (4)(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研究意义 (6)(三)研究方法 (7)二、我国各行业工资差异的总体状况 (8)三、我国各行业工资差异的实证分析 (10)(一)影响行业工资因素的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11)(二)模型计算与分析 (12)四、基于我国各行业工资差异的实证分析的建议 (14)致谢 (17)参考文献 (18)附录 (20)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工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行业自身的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带来不良影响。
本文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文献资料从众多影响行业工资因素中遴选了7 个指标,再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在统计意义上对行业工资影响显著的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工资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速度与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工资差距明显扩大。
成因分析表明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行业垄断程度、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造成行业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它们对行业工资都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行业工资差距扩大实证分析建议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rapid advance in economy,the gap of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shows a trend of further expansion which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nd brings bad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deas of selecting a career,conduct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和巩固,直到别的地区制造业逐渐迁移,最终 产业分布呈现出“制造业中心 - 农业外围”格局。 因此,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厂商更偏好在接 近生产者( 这一引起产业集聚的力量被称为“制造 业前向联系”或“本地市场效应”) 和消费者( 这一 引起产业集聚的力量被称为“制造业后向联系”或 “市场规模效应”) 的地方或者说更接近大的市场 区域进行生产。
二、地区收入差距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以 克 鲁 格 曼、藤 田 等 学 者 为 代 表 的 新 经 济 地 理学派基于 Dixit - Stiglitz 的垄断竞争模型,引入 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① 两个经济学命题,分析 了经济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新经济地理学认为 制造业生 产 具 有 差 异 性 的 产 品,其 差 异 性 大 小 由 产品间的替代弹性 σ 表示,当 σ 越小,则产品差异 性越大,制 造 业 产 品 的 种 类 就 越 多。 垄 断 竞 争 市 场结构规定了规模报酬递增是在单个厂商水平层 次上的,这 一 内 生 的 厂 商 水 平 的 规 模 报 酬 递 增 特 性决定了单个厂商只有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 模经济从 而 降 低 产 品 的 平 均 成 本 和 售 价,才 能 打 败其它竞争对手。当考虑到任何制造业产品跨地 区销售具 有 运 输 成 本 的 情 况 下,有 上 下 游 联 系 的 企业将 倾 向 于 集 聚 以 减 少 中 间 投 入 品 的 在 途 损 耗、缩小运输成本,由此导致厂商有内在的冲动聚 集在同一区域内共同分工协作,产品种类数增多、 市场规模 扩 大。 另 一 方 面,厂 商 的 集 聚 导 致 各 专 业化分工 的 工 人 也 集 聚 在 一 起,由 于 产 品 制 造 区 域更加接 近 消 费 者 市 场,导 致 产 品 的 运 输 成 本 降 低,使得厂 商 可 以 支 付 更 高 的 包 括 工 人 工 资 在 内 的要素报 酬,工 人 的 名 义 和 实 际 工 资 高 于 其 它 非 产业集聚 区,进 而 引 起 非 产 业 集 聚 区 的 劳 动 力 向 产业集聚区迁移,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显然,规 模报酬递 增 与 运 输 成 本 结 合 起 来,制 造 业 厂 商 总 是选择最接近于大市场的空间某一点进行制造业 产品的生产,当许 多 厂 商 都 做 出 相 同 的 决 策 时, “空间外部性”② 就被创造出来了。由运输成本引 起的产业集聚向心力导致一个具备初步制造业优 势的地区通过累积循环机制使得这一优势被逐步
Lin( 2003) 考察了我国各省工资率与市场潜 力之间的关 系,她 认 为,与 内 陆 省 份 相 比,东 部 沿 海地区 在 与 其 他 国 家 贸 易 中 享 有 低 廉 的 运 输 成 本,进而促使了企业在东部沿海省份的集聚,提高 了该地区的市场潜力和工资水平[8]。崔凡( 2005) 采用 Naughton ( 2003 ) [9]和 Poncet ( 2003 ) [10]的 方 法,通过投 入 产 出 表 得 到 我 国 各 省 份 之 间 的 贸 易 数据,结合 各 省 份 的 对 外 贸 易 数 据 衡 量 了 国 内 市 场潜力和 国 外 市 场 潜 力。 结 果 发 现,无 论 是 国 内 市场潜力还是国外市场潜力对各省的收入均产生 影响,而且 国 内 市 场 潜 力 比 国 外 市 场 潜 力 对 各 省 人均收入的影响更大[11]。范剑勇等 ( 2008 ) 基于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利用 1997 年中国区域间投 入产出表 的 流 量 数 据,通 过 引 力 模 型 衡 量 全 国 各 地级 城 市 需 求 大 小 的 市 场 潜 力 。结 果 发 现 ,我 国
区集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贸易领域具有 显著的地理优势。沿海地区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 如美国、日本等国在地理上更加接近,而且在海上 货物运输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的 今天,生产 地 临 近 港 口 就 意 味 着 能 带 来 运 输 成 本 的节约。
以往对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基于新古典 增长理论,从 劳 动 力 流 动、外 商 直 接 投 资、人 力 资 本、对外开放、投资政策等角度进行研究。新古典 增长理 论 的 基 本 假 设 是 完 全 竞 争 和 规 模 收 益 不 变,在这些假定下,市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所 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更加自由的流动将导致要素 报酬均等 化,进 而 得 出 地 区 经 济 增 长 和 收 入 差 距 将趋于收 敛 的 结 论。 但 自 改 革 开 放 以 来,我 国 经 济整体上 有 较 快 的 增 长,市 场 一 体 化 程 度 也 不 断 提高,然而地区差距却并没有逐步缩小,反而呈现 出日益扩 大 态 势,这 就 意 味 着 运 用 新 古 典 增 长 理 论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长期存在这一经济现象 进行解释 是 缺 乏 说 服 力 的。 近 年 来,在 西 方 经 济 理论界兴 起 的 新 经 济 地 理 理 论,以 及 运 用 该 理 论 对欧 美 国 家 进 行 实 证 检 验 得 到 的 积 极 成 果 ,为 研
Market Potential and Regional Wage Inequa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Data
CHEN Bo
( Ningbo Academy of Smart City Development,Ningbo 315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new economic geography ( NEG) framework,the paper examine,the link between wages and market potential using panel data on 176 prefectural level cities in China. The estimation results confirm that wag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arket potential.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wages with respect to market potential is about 75% - 77% . Human capital,FDI and natural tions also have correlation with regional wages. Importance of proximity to markets for wages has also increased over time,but the effect of such shock is geographically limited. Key words: market potential; wage inequality; labor mobility;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图 1 地区职工平均工资与地区对外开放度( 2010 年)
① 本文用该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来衡量地区对外开放度。所用数据取自 2011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127
中国软科学 2012 年第 7 期
究我国地区工资差距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 本文借鉴 新 经 济 地 理 学 的 分 析 框 架,使 用 我 国 地 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地区工资水平的新 经济地理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虽然关于我国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呼声主要 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但 Tsui( 1991) 使用较 长时期的分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等历史数据进
收稿日期:2012 - 03 - 01 修回日期:2012 - 04 - 19 基金项目:2011 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 2011GXS2D036) ; 2011 年度浙 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浙江建设智能型城市的意义与路径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 11YD57YB) 。 作者简介:陈博( 1980 - ) ,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智慧应用系统研究室研究人员,中级经济师,讲师,研 究方向: 城市经济、产业经济。
那么如 何 才 能 衡 量 某 一 地 区 的 市 场 优 势 呢? Harris( 1954) 最早试图用“市场潜力”来刻画不同地 区的接近优势以及预测实际选址的趋势。他用市场 潜力来解释美国制造业的区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 高度工业化的地区往往也是市场潜力特别高的地 区,并且认为生产集聚是自我强化的[4]。这一结论 表明一方面厂商集中在接近市场的地区生产; 另一 方面,在许多厂商集中的地区,其市场潜力也更好。 此后,相关实证研究均证实了地区工资水平与市场 潜力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 Hanson,1998[5]; Brakman 等,2002[6]; Kiso,2005[7]等) 。
126
区域发展 市场潜力与地区工资差异: 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行的分析 表 明,早 在 改 革 开 放 之 前 的 计 划 经 济 时 期,我国 已 存 在 比 较 严 重 的 地 区 差 距[1]。 为 了 缩 小地区收入差距,中央政府在 20 世纪 50 - 70 年代 之间持续 实 施 了 转 移 财 政 支 付、平 衡 收 入 差 距 的 政策,但这 并 没 有 改 变 因 我 国 地 区 间 经 济 效 率 差 距所带来的收入差距问题。Kanbur 等 ( 2005 ) 发 现,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地区差距高峰,分别为 20 世 纪 50 年代末“大跃进”之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和 90 年代后期的对外开放的扩大期间[2]。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经济改革,在一段时期大幅度缩 小了地区差距,但随后又再次上升。进入 90 年代 以后,中国 经 济 区 域 发 展 格 局 的 离 散 程 度 更 加 严 重,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 地区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图 1 反映了沿海和 内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与地区对外开放度① 之间 的关系。大部分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较高且地 区平均工 资 也 较 高,而 内 陆 地 区 集 中 在 低 工 资 水 平与低地区对外开放度的区域。因此,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对外开放是解释整个改革期间地 区间不平 衡 的 重 要 因 素。 在 这 一 阶 段,中 国 融 入 世界的重要特征就是中国对外贸易向东部沿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