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阐释(一)“最近发展区”涵义。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在探讨心理发展实质的基础上,通过对幼儿智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强调幼儿的发展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形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幼儿在没有任何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发展水平处于尚形成阶段,是有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自主的完成有关任务,但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模仿他人学习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现有的实际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和在合作学习或成人指导、更有能力者指导下有可能达到的潜在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由于教学,在他人帮助下逐步消除两者的差距,获得发展。

(二)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特征。

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

首先,幼儿的生理系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逐步走向成熟的;比如,幼儿动作的发展要经过从上而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等规律,由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到腿和脚以及各动作技能的发展,是经过变化发展到成熟的。

其次,幼儿的心理系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其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三点:一是基于其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理论,幼儿的发展受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是发展的;二是在个体与他人交往中,通过不断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在其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高级心理机能;三是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发展的结果,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水平不断提高,也可以说,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原有水平潜在能力的实现,每一潜在能力的实现又奠定下一现实能力的实现,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的实现。

因此,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变化和发展的。

二、维果斯基基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教学理论 (一)动态的幼儿观。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提出,产生了一种动态的幼儿观。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介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介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简介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理解儿童发展以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水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另一个是在成年人的引导下才能完成的任务。

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一个人能够通过适当引导和帮助才能实现的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认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成年人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帮助孩子充分发展。

维果斯基称这种支持和指导为“助学”,它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认知发展。

最近发展区理论还强调了孩子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维果斯基认为,孩子在发展中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社会引导和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应该逐渐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内部话语转变”,即孩子把原本成年人所提供的外部指导逐渐转变为自我指导。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这个理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当的教学任务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一定知识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但仍然可行的任务,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

而对于那些在某个领域正在努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更加具体和细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的潜力。

此外,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对教育的评估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他们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鼓励我们看重学生的进步和潜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

综上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发展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理解并应用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互动关系

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互动关系

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互动关系1. 引言维果斯基 (Lev Vygotsky) 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位巨匠,他的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探索这一重要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

2. 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基础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以其对人类认知和发展的独特理解为基础。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中进行的,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和合作,个体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个体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3. 维果斯基的重要概念:近区发展和助长区维果斯基引入了两个核心概念:近区发展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和助长区 (Scaffolding)。

近区发展指的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掌握某项技能的范围。

助长区则是指教师或其他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其在近区发展中取得进步。

4. 维果斯基教学的核心原则维果斯基教学的核心原则是基于他对近区发展和助长区的理解。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则:4.1 指导性教学:教师应当起到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提示和观点,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4.2 合作学习:维果斯基认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有效方式。

通过与其他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4.3 个性化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挑战,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5. 维果斯基教学与学生发展的互动关系维果斯基教学和学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通过近区发展和助长区的概念,维果斯基的教学理论将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人物。

6. 维果斯基教学的实践应用维果斯基的教学理论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教室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和讨论,帮助他们在近区发展中取得进步。

维果斯基的理论

维果斯基的理论
推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良性互动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个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 条件。这启示我们应努力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良性 互动,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THANKS
感谢观看
05
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 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学 习和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 背景的深刻影响。这启示教育者 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并 利用这些背景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和发展。
重视社会互动在学习 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互动在学习中 的重要性,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 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促进认知和 社会发展。这为教育者提供了利 用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 础。
障碍的治疗和干预。
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1 2
文化适应
维果斯基关于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观 点,为社会学在研究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方面提 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认知
维果斯基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对社会学在研究群 体行为和社会结构方面产生了影响。
3
教育社会学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对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教育公平的研究产生了 重要影响。
03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教育领域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架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通过搭建支架 ,帮助学生跨越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
合作学习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学生在互动 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情境教学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与实际情境相联系,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实践 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维果斯基教育学观点

维果斯基教育学观点

维果斯基教育学观点
维果斯基是俄罗斯的一位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观点主要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实现。

维果斯基的教育学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是社会性的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社会过程。

学习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实现,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互动,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学习需要适应个体差异
维果斯基认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差异来进行。

教育者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

3. 学习需要引导和支持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需要引导和支持。

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 学习需要情境和体验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需要情境和体验。

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和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维果斯基的教育学观点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学习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实现。

教育者应该根据个体差异来进行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和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也被称为“游戏论”,是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愿参与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解决问题。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强调了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在游戏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灌输的知识。

这种主动性使得儿童具有更高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维果茨基还提出了“近发展区域”的概念。

他认为,在儿童的学习中,存在着两个发展区域:实际发展区域和近发展区域。

实际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而近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在近发展区域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逐渐扩大实际发展区域。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还强调了社交互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够与成年人互动,还能够与同龄人进行协作和竞争。

这种社交互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他的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儿童学习。

这样的游戏活动应该具有挑战性和适应性,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总之,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社交互动,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教育者可以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儿童学习,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对于教育界具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游戏的优势,提出了儿童在游戏中能够获得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潜力。

这种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尤其在幼儿教育领域。

首先,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愿参与的一种活动。

这与传统教育中的强制性学习形式有所不同。

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参与的游戏内容和角色,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

阐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阐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阐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一、引言心理发展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教育是一种影响和引导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者需要了解并应用心理发展理论来帮助学生实现其潜力。

本文将介绍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概述1. 维果斯基简介列夫·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对社会文化心理学和儿童发展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维果斯基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其中最著名的是“区域性近似发展”(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

他认为ZPD是个体能够在教师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帮助下完成任务所需的范围。

他还提出了“文化工具”(Cultural Tools)和“内在话语”(Inner Speech)等概念。

3.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并且这些互动是通过语言和其他文化工具来实现的。

他还提出了“更高的心理功能”(Higher Mental Functions)概念,即人类思维和行为中最高级别的过程。

三、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与教育意义1.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通过了解学生的ZPD,教师可以确定学生当前能力水平,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挑战,以促进其发展。

2. 促进协作学习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个体思考和行为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因此,在课堂上实现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3. 强调语言在教育中重要性维果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考和行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文化工具。

因此,在教育中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

4. 重视个体差异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差异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简述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简述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简述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教学理论是一种心理学教育理论,它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对于个体认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维果斯基的教学理论中,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区域性发展”、“近似发展水平”、“内部化”等。

这些概念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设计和实施课程和教学活动。

一、区域性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区域性发展”,即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最高水平。

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时,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并根据他们的能力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二、近似发展水平在维果斯基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近似发展水平”,即一个人能够在适当情境下通过帮助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最高水平。

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时,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达到“近似发展水平”。

三、内部化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内在化的过程,即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个体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时,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在维果斯基教学理论中,有几种重要的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 模仿:通过模仿他人行为或思考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其内部化为自己的知识。

3. 引导性发现:通过引导性发现,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促进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五、应用维果斯基教育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引导性发现等方法,促进幼儿和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在高中和大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引导性发现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企业培训中,培训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维果斯基生平及主要著作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Belorussia),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1917年,维果茨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他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读了很多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著作,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

1934年因患肺病逝世,终年只有38岁。

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展。

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茨基与A.H.列昂节夫和A.P.鲁利亚等人由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学派”,在30年代显得特别活跃。

维果斯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终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维果茨基涉足心理科学的众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世留下了186种计200万字的著作。

其异常丰富和颇具创造性的心理学思想受到全世界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维果茨基的重要论文著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1925年)反对排除人的意识的研究;《心理学危机的含义》(1926年)分析批评了传统心理学对待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错误观点;《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1929)、《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31年),在这部著作中,他分析了人类心理在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思维、注意、逻辑记忆等);并提出了两种工具观点。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1932)、《心理学讲义》(1932)、《思维与语言》(1934年)。

维果茨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理论1、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

心理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组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斯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技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况技能(3)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5)提出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在分析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内化学说,维果斯基是提出内化学说最早提出者之一。

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是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的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该理论的基础就是他的工具理论。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在其发展观中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我们将重点介绍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观理论(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背景维果斯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第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可以看出,在维果斯基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制约性。

他认为,由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从而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进一步地,从物质到精神,人类也发展出了语言、文字、符号等精神生产的工具。

由此出发,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因作出了回答。

他认为,促使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2)儿童是在于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

正是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可以说,如果希望深入的了解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正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原理上的深刻洞察,才使得他的理论得以独树一帜(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内容1.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如果说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的分析为他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对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探索则直接导致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的诞生。

在维果茨基之前,关于涉及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1)教学、发展无关论。

认为教学不参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一种纯粹外部过程。

(2)教学、发展同一论。

认为任何教学皆有发展性,对二者不加区分,把发展归结为“各种习惯的积累”。

(3)折中论,认为教学、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教学可形成儿童新的行为方式,从而推动发展,而发展(成熟)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

维果茨基批判了前两种观点,指出前者否定教学对发展的影响,从而否定了发展教学的存在;后者赋予任何教学以发展功能,抹杀了发展的特殊性。

对于第三种观点的弱点评价,则可以看出维果斯基理论的突破点所在。

他指出,“折中论”假定儿童在掌握某种操作时,也掌握了应用范围大得多的普遍“结构原则”,从而能够让儿童可以向更大范围的其他任务迁移。

这一假设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观点的致命弱点在与它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而完全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归于儿童内在的自然成长。

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观点来看,我们就必须注意到人的心理受到历史的制约。

他指出,“儿童发展中的每一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出台—头一次作为集体的、社会的活动出现;第二次作为儿童个人的活动和内在思维方式出现”,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人的外部,即人所处之社会环境探寻“行为的历史演进”——即儿童发展的的直接源泉。

正如维果斯基所言:“根据这些观点,教学不是发展,而正确地加以组织的教学可以引起儿童的智力发展,引起一系列在教学之外根本无法形成的过程”,“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在对以往的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即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正是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

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同样也是由教学所动态决定的。

从以上观点出发,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认识与近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吻合的。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又如何体现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思想,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呢?针对这个问题,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的期限,虽然教学必须以儿童的发展与成熟为前提,但是,对于最近发展理论而言,更佳重要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识别出儿童的某一技能的学习的最佳期限,在儿童开始形成的时侯,让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而不能错过儿童的最佳学习期限,如此一来,教学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了。

补充知识:最近发展区概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1、由于维果斯基英年早逝,所以并没有具体地就自己的思想如何实现展开论述,相对来说,仍然比较抽象,因此他的学生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科夫主持开展“以儿童一般发展为目标的小学教学论体系”的实验研究,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教学达到学生发展上的理想效果这一实践性极强的问题。

因此,赞科夫在进行了大型试验之后,提出了新的教学论原则,即5条相互联系的教学法则:在高难度上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高速度学习教材;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本身;系统地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且根据新教学原则制定了小学课程教学大纲。

然而,他也引起了众多不同意见。

批评者认为赞科夫的实验研究实际上对最近发展区概念重视不够。

他虽然认识到“最近发展区”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未能在其教学论体系中反映这种联系。

在他的实验中,作为创造“最近发展区”重要手段的组织教学交际与合作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2、维果斯基学派的另一位重要学者达维多夫则认为,我们不应该一般地谈论发展性教学,也不可能同时探讨它的各个侧面,因为任何合理地加以组织的教学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发展。

因此,只能结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年龄阶段研究这个问题。

达维多夫本人选取的切入点是现代小学低年级学生,重点研究其理论思维的发展。

他认为,传统的小学教学不能真正的影响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因为这种教学着眼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现有水平,忽视了最近发展区的作用。

为此,达维多夫主张开设活动教学,认为应该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的叙述逻辑重建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活动结构,从而使教学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在水平,即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