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历史 - 大建筑巨构建筑
西班牙MetropolParasol世界最大木结构建筑

美学在建筑中的应用姓名:班级:学号:日期:美学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实例:西班牙Metropol Parasol位于古城塞维利亚的这个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建筑,这座伞状的建筑体将成为塞维利亚市中心的地标建筑,体现出城市的文化中心地位,彰显了塞维利亚这座西班牙文化城市的特色。
它成为了一座新的城市中心,独特的空间与中世纪的内城结合起来,适合休闲和商业活动,同时这座建筑还起到活跃公共广场气氛的作用,吸引更多当地居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活动。
该建筑名为“Metropol Parasol”,是塞维利亚Encarnacion广场改造项目的主体工程,由著名的柏林建筑事务所J. MAYER H. Architects设计规划。
一、结构美这是一座巨型木结构建筑,由波从动起伏的木板组合而成,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高度为28.5米,堪称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尽管极具未来主义色彩的设计,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却十分简单,基座是混凝土柱,早在2008年就已经建好,顶部的木制结构是工艺最复杂也最为耗时的部分,超大面积顶棚采用独特的蜂窝状结构,看起来像腾空而起的蘑菇云。
除此之外,该项目还采用了最新环保木材和技术,木材外部喷涂聚亚安酯涂料,足以满足最严苛的防火要求,整个项目耗时三年多才最终完工。
二、形式美这个项目作为当今规模最大也是最具革新精神的木结构建筑,其阳伞一样的形态从这个历史悠久的地块中生长出来,变为一座当代的地标性建筑并重新定义了这一地区,将传统与现代并置融合。
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由六个巨大的木制阳伞组成,为西班牙塞维利亚的恩卡纳西翁广场遮挡阳光。
高出地面28米每顶阳伞的木制部件由3,000个楔节互相连接,组成木梁结构。
这种美观的结构是星系状结构,是与经典的西班牙式建筑和谐共存的典范,更有意思的是,它保护了一个考古遗址,因为这里曾经意外发现过一些文物。
保存这些文物的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吸引着当地人和游客,而附近的人行道、咖啡馆和餐馆为游客提供了观赏塞利维亚景色和休闲的去处。
乌托邦 ——日本新陈代谢派的理想城市

超级像加大号版的斗拱
师傅登场
丹下健三 东京湾规划 1960年
1960年的东京
• “东京城就是一个巨大的荒野,是由木头和混 凝土体块构成的建筑的大量积聚以及主干道和 狭巷,水道和铁轨组成的混杂体,还有树,电 缆和招牌——就是一个塞满了人且充斥着引擎 轰鸣的丛林··· ··无论你来到东京时,乘坐的是 飞机,轮船还是火车,你不单无法感受到明确 的城市结构,甚至会以为自己深陷漩涡,这里 的场景让你困惑,这里的无处不包让你惊讶, 你就像被一股强大的令人窒息的潮流吞没。” ——摘自Erhard Hursch《东京》
新陈代谢派
(metabolism)
什么是新陈代谢?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说, 新陈代谢作为一种生 物体和外部世界物质 和能量交换的有机功 能,Fra bibliotek生命的重要特 征。
• 同时,新陈代谢也有吐故纳新的含义。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new )
不断在运动的城市
新陈代谢派的主要思想
填海—新的阵地
乌托邦 ——日本新陈代谢派的理想城市
起源——新陈代谢的1960
1960年的世界设计大会在日本东京主持召开
日本建筑师协会(JIA)
日本广告艺术协会(JAAA)(规模较小)
临时退出
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
浅田孝
川添登 黑川纪章
大高正人 菊竹清训
桢文彦
于1960年加入新陈代谢派
于是,这些人组成了日本探索日本未来城市 应该以怎样一个方式存在的先锋派——
•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所谓的城市总体 规划存在以下缺陷:第一,除非它被完 成,否则整个规划无法被理解。第二, 它可能或多或少与社会脱节了。我们这 里提出的主体形式的概念是动态的。主 体形式是一个持久性的实体,能经历社 会的任何变化。” ——桢文彦与大高正人
营造乌托邦--汤桦建筑理想解读

营造乌托邦--汤桦建筑理想解读余斡寒【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82-86)【作者】余斡寒【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_建筑师汤桦。
_家·园“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
”1999年汤桦在《营造笔记》一文里引用了德国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的这句名言,作为解读成都上河美术馆设计的开场白。
文中汤桦讲解了4个房子,成都的两个分别以“水边之舟”和“平原上的房子”为题,深圳和福州的设计则称之为“形式的表演”和“媒体工厂”。
是否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师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设计时,更具一种场所精神?汤桦生于成都,在重庆接受建筑学教育,深圳是他主要的建筑设计实践基地。
在汤桦的设计作品中,自由多变的基座平台和均质轻盈的构架形成的二元对立模式颇具视觉张力,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主题。
不难让人推想,汤桦的设计语汇与重庆的山城地貌及其山地建筑文化有着紧密关联。
1986年,汤桦的“社区中心”设计获得日本《新建筑》举办的国际竞赛三等奖,在这个表达了一种后现代的乡愁的方案中,其个性鲜明的设计语汇已初见端倪。
这个纸上建筑在8年后以“南油文化广场”的名义在深圳转变为现实中的建筑,设计者将它形容为“孤寂的样子”。
这些“漂流”、“漫游”式的设计活动在20年后回到起初的原点,曾经带有“现代”、“普适”、“前卫”、“实验”色彩的设计语汇却表达出“乡土”、“地域”、“历史”、“人文”的意思。
回到建筑学家园的建造,一方面更具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更有超现实的色彩。
在重庆的新作——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再一次呈现出“孤寂的样子”。
汤桦作品里的现实与超现实的双重意义复合,也许可以归结到他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师的双重角色扮演。
作为前者,大量实施作品应时代而生;作为后者,对图面建筑学的执著、迷恋,是前者的基础。
从校园出发,汤桦的图面建筑学发展成“营造乌托邦”的建筑理想,可以将这种建筑理想看成是以类型学方法在城市尺度上进行建筑构成游戏的一种设计倾向。
曹杨新村:“乌托邦”建筑的前世今生

曹杨新村:“乌托邦”建筑的前世今生
丁剑;章雷
【期刊名称】《房地产世界》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曹杨机新村的兴衰,应当是演绎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年代的一部悲喜剧。
它在折射出国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同时,更忠实记录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
”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丁剑;章雷
【作者单位】《房地产世界》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5
【相关文献】
1.上海工人新村住宅建筑节能改造问题研究框架——以曹杨新村为例 [J], 杨陈润;徐慧浩
2.乌托邦后退,重建社会生活?或机遇?70后中国建筑师的社会建筑观 [J], 车飞
3.一座老建筑的前世今生——由巴黎奥赛火车站改造看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J], 郭红亮
4.乌托邦、乌托邦批判与异托邦--《拼贴城市》与《建筑与乌托邦》的启示 [J], 曹海婴
5.建筑乌托邦思想的表达探讨\r——以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住宅建筑实践为例 [J], LIANG Hao;WANG Haoxia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森特·卡勒鲍特生态乌托邦的创作思想探究

2021·03文森特·卡勒鲍特是比利时著名的建筑师,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的表现力。
对于21世纪众多的建筑设计而言,文森特·卡勒鲍特的生态建筑设计对生态设计及现代城市发展具有的前瞻性的引领作用,是那些已建的生态建筑无法相比的。
文森特·卡勒鲍特的设计,不仅外观优美、想象瑰奇,而且表现出对生态的忧虑和使命感。
他的设计,无论是单纯的生态建筑设计,还是垂直农业建筑设计,都是在为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寻找新的出路[1]。
文森特·卡勒鲍特的作品很多,但目前国内针对他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被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卡勒鲍特生态乌托邦创作思想的探究,以期为我国建筑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指导。
一、生态乌托邦的概述乌托邦城市即为乌有之地,也可理解为完美之地。
乌托邦式的幻想始终存在,霍华德是一位伟大的城市思想家,他提出了“田园城市”概念,在霍华德之后还有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和佛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广亩城市”设想等等。
现代工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展时期,但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和污染。
文森特·卡勒鲍特注意到了城市能源的污染和浪费、有机体复杂性的增加,发觉人类精神文明需要持续进化,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设计,例如“睡莲”“鲸鱼形浮动花园”“大地叙事”“香味丛林”“蝴蝶”等生态建筑,阐明了生态建筑学理论“缩微化—复杂性—持续性”的概念,将城市同周围的环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减少了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废弃垃圾量大等问题。
以下从城市伦理学和生态建筑学两个方面阐述文森特·卡勒鲍特生态乌托邦的特点。
(一)生态乌托邦与城市伦理学生态乌托邦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美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城市伦理学。
城市伦理学是以城市为依托创造一个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和谐共生环境,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城市相适应的交往规则或游戏规则。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以攫取新的资源和空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如此恶性循环,人类也将难逃厄运。
理想城市

理想城市Ideal city姓名:灰灰学号:123456789目录概念前世今生生态城市案例分析理想城市的概念以及产生的条件一、概念产生的条件构思设想科技发展现实困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城市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及机遇,人们为了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宜居环境,在对城市本身及其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后对未来城市的憧憬。
科技发展城市研究者经过对城市自身及城市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之后,根据自己的见解构思出的理想城市设想,这些设想往往含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或者模型特征,用来表达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及愿景。
构思设想城市现状对人们造成了各种困扰,引发了人们的诸多不满,人们因受到城市问题的激发而在对城市自身及城市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对现实城市的批判,其实质是人们面对城市中出现的城市问题时的一种反应。
现实困扰理想城市的前世今生农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前期工业社会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基于农耕技术和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城市理念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蒸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应对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出现了如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等理想城设想。
电力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助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现代主义城市理念大量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技术至上的思想,包括田园城市、光辉城市、卫星城市、拼贴城市等。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型,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开始发展,城市思潮呈现出注重生态、人文、社会等多元化发展的倾向。
网络社会崛起,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起,城市研究进一步向生态化、区域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出现了生态城市、信息城市、知识城市、全球城市等理论研究。
理想城市的前世今生——五个阶段通过城市理念的回顾,可以发现技术、人和自然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三个核心因素,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正从技术走向人、自然,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等(见右表)。
9座乌托邦之城

9座乌托邦之城9座乌托邦之城作者:唯一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城市的设计中,不包含乌托邦的影子,那么这个城市根本不值一看。
”这句话说明在城市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乌托邦”概念,并不是一个不具任何社会意义的形而上模型。
乌托邦(utopia)由u(eu)与希腊语的topo(place)组成,意即乌有之地(utopia)或可理解为完美之地(eutopia),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构成了乌托邦的内在悖论。
本篇文章中,列举出最著名的9座乌托邦之城。
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已经名存实亡,更有结合了现代科技的新型乌托邦概念正蓄势待发。
当脑海中的乌托邦“看得见、摸得着、住得上”时,或许对于忘却理想为何物的现代人也是一种理想化的宽慰吧。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E·霍华德是为数不多的将乌托邦想法付诸实践的建筑家之一。
为了具体阐述“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规划理论,E·霍华德做了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如图中所示。
城市人口规模为32000人,占地400公顷,外围有2000公顷农业生产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六条各36m宽的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把城市分为六个相等的部分。
如果城市平面是圆形,那么,中心至周边的半径长度为1140米。
城市外环布置工厂、仓库、市场、煤场、木材场等工业用地,城市外围为环绕城市的铁路支线和2000公顷永久农业用地——农田、菜园、牧场和森林。
在他的大力倡议下,英国第一个田园城市于1903年在莱奇华斯建成,距伦敦55km,农业用地和城市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000人。
2. 莱特的“广亩城市”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是由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于20世纪30年代所提出的一个城市规划概念构想。
他认为现代的城市无法适应现代的生活,主张取消那些大城市,而采用一种分散的城市布局,以农业为基础,家家有农田,处处有牧歌。
构想与现实——尤纳·弗里德曼“移动建筑”设计策略启迪

构想与现实——尤纳弗里德曼“移动建筑”设计策略启迪欧雄全;吴国欣【摘要】法国建筑思想家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移动建筑”系列理论,对当时规则性社会制度进行挑战,寻找一种新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可能性.在他的设计思想中,建筑的自主性和移动性构成了城市及空间的动态发展,是一套可持续的设计策略.虽然他只是一位纯粹的空想建筑家,并没有直接去把他的建筑设计付之现实,然而他的思想却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许多后辈建筑师,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的走形极具前瞻性.通过对尤纳·弗里德曼“移动建筑”设计思想的分析研究,探讨其所倡导的移动建筑设计策略对未来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发展的启发性和导向性.【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7页(P11-17)【关键词】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移动建筑;移动性;可变性;自主性;动态【作者】欧雄全;吴国欣【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正文语种】中文2015年6~8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移动建筑”主题展览(图1),里面展示了大量来自于法国著名建筑思想家尤纳·弗里德曼的移动建筑思想成果,天马行空却又深邃的思想引起了观展人的极大兴趣与发省深思。
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图2),被认为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筑界知名的纯粹空想建筑家,他很少将自己的构想付诸于现实,然而他的理念不但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许多建筑师的建筑和设计观,对于当今的城市与建筑空间建设也有着强烈的启示作用。
弗里德曼的思想核心在于颠覆的是长久以来由建筑师主宰建筑设计的传统,这是对规则性社会制度的挑战,也是在寻找一种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可能性。
在他的世界观里,观察事物有两种方式:一是“分析”的方式,即事物整体由部分组合而成;另一种是“整体”的方式,整体的各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托邦的历史- 大建筑巨构建筑摘要:从远古时代到上世纪中叶,我们人类有过太多激动人心的理想。
时至今日,我们对未来的一切宏大的想象好像都停滞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极度狂热。
另一方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头脑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塞,感官被过量的信息所轰炸,欲望被无止境地引诱和放大,我们实际上已经退化到眼睛和几个手指并作的高等低能生物,我们越来越沉溺于被动地接受意识形态和商业机器生产的包装完美的"视听食品“,却在饕餮之后根本无力消化,更无力产出,这种机能的退化和反复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想象力的丧失。
这是一个“盛世空前”的时代,我们在物质层面已经拥有了太多,但我们的城市却越来越缺乏精神、缺乏人性、缺乏情感。
那些理想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难道我们只能靠技术靠资本去掩盖我们想象力的匮乏?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去构筑一个新的未来?关键字:乌托邦,大建筑,想象力,技术,巨构建筑,实践,历史,理想,未来作者:野城----------------------------------------------------------乌托邦的历史从《圣经》的伊甸园到但丁《神曲》的地狱,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类在建构现实世界的同时一直在平行地虚构着另一个想象的世界。
而对于理想中的世界,或出于对完美时空的追求,或源自对远景蓝图的展望,或表达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或沉溺于深度的虚无,乃至最后落入反乌托邦的境地。
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末,西方的乌托邦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乌托邦对城市乌托邦的促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的论述中都提出过对理想城市的构想。
古希腊是乌托邦思想的发源和根基,而雅典卫城和帕提农神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将神话的乌托邦以城市和建筑的方式展现出来。
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让乌托邦思想跌入低谷,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回流,又促使了新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再度产生。
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城市乌托邦仍旧在维特鲁威的几何城市的控制下难以突破。
或许我们可以在达.芬奇所构筑的古典科幻乌托邦里找到一点前瞻的现代性,虽然达.芬奇绘制的那些诸如飞行器、潜水艇或巨型桥梁的纸上发明,对于刚刚摆脱黑暗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来说无疑是疯狂的臆想。
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 说过:“今天的乌托邦很可能变成明天的现实,各种乌托邦都经常只不过是早产的真理而已。
”¹ 如果说想象力就是未来,乌托邦就是未来的世界,那么,对现实感到绝望的人们或许可以感到一些宽慰。
图 3 柯布西耶伏瓦生规划(Plan Voisin) 1图 4 赖特广亩城市1932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城市”这一巨大人造物的想象。
西方文化中的乌托邦传统,在工业文明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下,又通过一系列现代城市乌托邦的构想集中地显现出来。
20 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20—30 年代柯布西耶的“ 光辉城市”(Ville Radieuse)(图3)、40 年代赖特的“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图4)、60 年代集中涌现出的一系列巨构城市、70 年代库哈斯针对曼哈顿进行的一系列乌托邦设计和欧内斯特 . 卡伦巴赫(Ernest Callenbach)的“生态乌托邦”(Ecotopia),²都在以不同的角度对现实城市进行着反思和批判,并提出未来城市的构想。
科技的力量助长了人们进一步征服自然的雄心,想象中的城市可以在空中、在海底、在地下甚至在外太空,城市可以漂浮,可以移动,这一时期的城市乌托邦主要以技术乌托邦的形式呈现出来。
●大建筑1.0:巨构建筑图 5 傅立叶法兰斯泰尔19 世纪图 6 柯布西耶马赛公寓1952早在19 世纪,傅立叶就已经构想了可容纳1500—1600 人的巨型建筑“法兰斯泰尔”(Phalanstère)³(图5),并藉此推行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念。
他提倡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并主张妇女解放。
抛开“法兰斯泰尔”中心对称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这个集体主义建筑已经有了现代集合住宅的雏形。
而集合居住的模式后来在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Unité d'Habitation de Marseilles)(图6)中得以实现。
这栋1952 年建成的混凝土建筑,低层架空,主体是集合住宅,屋顶是空中花园,并配有“内街”和多层空中商业区。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这栋建筑已初具“立体城市”的特征。
这一集体主义的生活形式决定了马赛公寓的建筑形式,并为之后出现的大型综合体建筑奠定了有力的现实基础。
20 世纪60 年代,“新陈代谢”(Metabolism)运动的成员,日本建筑师槙文彦(Fumihiko Maki)提出了“巨构”(Megastructure)的建筑概念。
他认为巨构建筑是“一个大型的架构,其中容纳了所有或者部分的城市功能”。
巨构建筑可以定义为由巨型结构体系建构的可容纳城市整体或部分功能的大型框架综合体。
大跨度结构、空中流线贯通、功能高度集中、系统运作高效集约化是巨构建筑的主要特征。
那么,巴比伦塔应该算是最早的巨构建筑构想了,而埃及金字塔、古罗马竞技场和引水渠、中世纪塔桥、中国的长城、欧洲的星形要塞也都具有巨构建筑的特征。
早期的巨型建筑一部分出于对神或帝王领袖的崇拜,通过建造宏大的精神性空间和象征性地标以彰显神力或皇权;另一部分出于对军事防御和资源运输等功能的需求而兴建的巨型土木工程。
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前,缺乏对巨构建筑的社会需求和技术支持,那些大型教堂神庙或宫殿也都不是为了集约化高效的社会运作而建造的。
但工业大革命之后,随着城市人口暴涨,城市密度越来越大,对社会性大型综合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机器大生产的推动下,巨构建筑一方面以远洋轮、海上钻井台、机场航站楼和巨型桥梁的形式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以怀旧科幻式的大型乌托邦建筑重新登场。
图7 柯布西耶阿尔及尔城市化规划方案 A图8 柯布西耶阿尔及尔城市化规划方案 A在20 世纪初,建造技术的突飞猛进让大跨度结构和高层建筑迅速成为现实,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很大拓展。
巨构建筑的兴起正是对高密度大城市的发展需求作出的回应,这也是现代城市发展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一战后欧洲对城市住房的需求更刺激了建筑师们的想象力。
现代主义建筑先驱柯布西耶为我们示范了一个很有可实施性的巨构城市设想。
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提出的“底层立柱架空”的叠加道路系统将不同速度的车道和人行分开,并将城市用地以大面积公共绿化的方式解放出来。
柯布西耶的初衷是高密度单体建筑和低密度城市规划相结合,在保持城市高密度的前提下还能有95% 的绿化率,这才是建造高层建筑和底层架空的意义所在,而以曼哈顿为代表的现代城市的发展完全本末倒置。
他在1933 年的阿尔及尔城市化规划方案(图7、图8)中,设计了一条海拔100 米的高速公路,这条公路根据地形蜿蜒而走,巨大的混凝土高架结构之间连续安置了可供18 万人居住的多层住宅。
这个疯狂的构想把“居住机器”和大跨度高架结构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成为早期现代主义巨构建筑的代表。
图9 克劳德 . 巴夯火山口—涡轮基地Ⅲ 1966图10 克劳德.巴夯Drusch别墅1963-1965而在之后泛滥的国际主义建筑浪潮下,法国建筑师克劳德 . 巴夯(Claude Parent),这个被历史忽略的“地域乌托邦主义者”(Utopiste du Territoire),以一系列未来建筑的构想另辟蹊径,他的那些纸上乌托邦建筑也具有鲜明的巨构建筑特征(图9)。
他以打破国际主义风格的正交平立面为切入点,通过对建筑的“倾斜功能”(Fonction Oblique)(图10)的研究让空间产生不同方向的流动性,拓展了建筑形态的自由度。
他的建筑理念为其后的建筑师提供了一个摆脱国际主义专制的出口。
图11 Team10 柏林首都竞赛方案1957—1958图12 Team10 柏林首都竞赛方案1957—19581953 年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上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建筑团体“Team 10”¹ ,他们已经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汽车泛滥而导致的大城市不同层次流动性的冲突,并提出了建筑群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的重要理念。
该团体在1957—1958 年的“柏林首都”(Berlin Hauptstadt)竞赛方案( 图11、图12 ),已经向人们展示了空中交通和立体城市的未来图景。
Team 10认为任何新东西都是从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城市的生长过程也是城市重新集结的过程。
他们提出的“簇群城市”以线性中心为骨干发展出多触角网状蔓延的想法,以及流动、生长、变化等观念应该对日本的新陈代谢派有所影响。
图13 康斯坦特“新巴比伦”计划1960图14 康斯坦特“新巴比伦”计划19601957 年,以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康斯坦特(Constant Nieuwenbuys) 为代表的情境主义者成立了“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组织。
他们与法国社会学家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一起,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框架引入“日常生活批判”,借此脱离资本主义所建构的日常性而以游戏和节日的方式摧毁表象的城市景观。
在1958 年的《定义》一文里,情境主义国际给出了“建构情境”的解释:“由一个统一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地精心建构的生活瞬间。
”¹¹ 康斯坦特从1956到1974年创作了大量模型草图拼贴画,试图通过“新巴比伦”(New Babylon)( 图13、图14) 计划对日常生活进行城市空间层面的变革。
我想这个情境主义乌托邦也是对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兰斯泰尔”的回应。
在“总体都市主义”(Unitary Urbanism)¹² 规划思想的基础上,康斯坦特致力于对情境空间的建构,并试图创造一种连续的自由漂移的城市空间。
虽然情境主义者对“情境”的定义和实践含糊不清,但至少这位荷兰建筑师兼艺术家的新巴比伦所展现的自由连续空间和大跨度结构形式对荷兰建筑师后辈库哈斯有着深远影响。
图15 尤纳 . 弗里德曼空间城市1960图16 矶崎新空中城市1960图17 丹下健三1960年东京湾规划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技术乌托邦思想的主导下,涌现出了一批“高技派”的巨构建筑设想。
法国建筑师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提出的“空间城市”(Ville Spatiale)¹³( 图15 )将巨构建筑架空于城市和乡村之上,这种大跨度的漂浮城市展示了城市向空中大面积延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