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井筒携砂规律研究
垂直井筒井液携砂流动规律研究及其在油井生产中的应用

维普资讯
36 8
实
验
力 学
( 0 2年 ) 1 20 第 7卷
迄 今 为 止 , 们 已能 对 球 形 颗 粒 的 自由沉 降运 动 进 行 较 准 确 的 定 量 计 算 . 于颗 粒 的 悬 浮 人 至
速 度 以 及 颗 粒 形 状 、 粒 浓 度 、 体 速 度 场 对 沉 降 速 度 的 影 响 等 相 关 问题 , 只 能 利 用 精 度 有 颗 流 则
限 的经 验 公 式 进 行 粗 略 的估 算 . 2 1 1球 形 颗 粒 的 自 由沉 降[ .' 卜。
对 于 均 匀 、 滑 、 度 为 、 径 为 的 球 形 颗 粒 , 处 于 密 度 为 、 度 为 的 牛 顿 流 体 光 密 直 当 粘 中 , 体 系 中无 静 电和 外 界 离 心 力 的 作 用 , 体 颗 粒 较 稀 疏 , 不 相 互 碰 撞 也 不 相 互 影 响 , 么 且 固 既 那 其 自由沉 降 末 速 的一 般 计 算 公 式 为 :
会导致躺 井.
本 文 借 助 自建 的 实 验 装 置 , 究 了砂 粒 在 井 筒 流 体 中 的 沉 降 规 律 , 此 为 基 础 提 出 了井 液 研 以
携 砂 能力 简 化 计 算 模 型 , 后 将 这 一 研 究 结 果 与 常 规 有 杆 泵 抽 油井 生 产 参 数 设 计 方 法 相 结合 , 然 提 出 了 一 套 有 杆 泵 抽 油 井 在 携砂 生 产 条 件 下 的参 数 设 计 方 法 , 以期 能 为 目前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一
√
( ) s一 丝
㈩
() 2
式 中 ,o 颗 粒 的 自 由沉 降 末 速 , 为 阻力 系 数 , u为 g为 重 力 加 速 度 .
P油田出砂规律及防砂对策研究报告重点讲义资料

Palogue油田出砂规律及防砂对策研究一、Palogue油田概述根据对苏丹Palogue油田的地质及FDP研究,现将该油田的基本情况和数据整理如下,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油田面积: 27.25Km2(P2, Y+S层);地质储量:2234 MMB (P1), 233.5 MMB(P2);主力油层:Yabus Ⅲ,Ⅳ,Ⅴ,Ⅵ层和SamaaⅠ,Ⅱ,Ⅲ, Ⅳ层,属于第三系古新世;油藏类型:YabusⅢ~SamaaⅡ为边水油藏(有断层分割),SamaaⅢ~Ⅳ为巨大水体的底水油藏;构造剖面:从Fal-2井向东、向西逐渐变低,且西翼倾角更缓,向西南和向北逐渐变低,且南翼更缓,地层倾角6°~ 12°;沉积相:Yabus为蛇状河,Samaa为辫状河;井网/井距:正方形井网(2套),800×800 m, Yabus:垂直井; Samaa:水平井;开发井数:81口(其中——直井77口,水平井4口);开发方式:初期——衰竭式开采,1.5年后注水开发;初期单井配产:Yabus : 2800 bopd, Samaa :1200 bopd;采油指数 Yabus:0.404 bopd/psi/m, Samaa :0.18 bopd/psi/m;合理生产压差 Ya :1.17 MPa, Sa : 1.58 MPa;临界生产压差 Ya : 1.38 MPa,Sa : 2.0 MPa;完井方式: Yabus直井,7in套管射孔完成;Samaa 水平井,割缝衬管完成(7in);射孔及割缝参数:孔密16孔/m,孔径(9~12)mm, 孔深≥ 500mm,相位角90度,127枪,SDP43RDX-5-127弹,右螺旋线布孔;射孔液(2%~3%)KCl,射孔负压差≤2.0MPa 割缝缝宽:(0.5-0.7)mm.(水平井)。
1.1油藏地质特性●平均埋藏深度:1100~1400m,(油中深 1300 m);●油层有效厚度:自下而上,油层变薄、物性变差,平面连通性变差。
井网加密后砂体变化规律研究

用 。在应用过程 中, 我们发现 随着井 网的不 断加密, 砂 体展布等沉积特征显现出不 同的特 点, 表 明应适 时开展地质特 征的深化 认识工作 。 本文 以中区西部河流 一三角 洲沉积 的八种 沉积 砂体为例, 论述了井网加密后砂体 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密井 网条件 下的砂 体认识 , 提高和 掌握区域 内砂体 的沉积面貌和特 征, 进而 总结出普遍 性认识, 其成果对低密度井网条件下 的储层描述与认 识将 具有现 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 词: 井网密度 沉积类型 变化规律
的宽度最 高可达5 k m, 河道在侧 向上切 割叠加严 重 , 不 同单一河 道边部沉 积 保存不完整 , 随着 各套井 网的开发, 钻遇 了一些零散 的河间砂体及泥质 充填, 使河 间沉积 区有所增加 , 井网 的每一 次加密其分布 形态并无太 大的
改观 。
②三角洲外前缘相 中的砂体为断续零星分布或为成 片分布 ,在储层描
处的河道砂体也不会很宽。 在分叉合 并处确定河道边界时, 要遵循河流沉积 的规律 , 即河道 中心 为厚砂体 , 向河道两侧砂 体变薄 , 河道边界要 靠近 厚度 薄的砂体或具河边齿化特 征的砂体 , 使河道边界的预测更合理。 从布井方案与实际统计情况看 ,横 向上在 河道边界外预测河道实际未 钻遇比例较 高。从成因分析,对于窄小的顺直河道 ,河流波动范围大约在 2 5 m, 当横 向上在 大于河道边界5 0 m处预测河道砂 时, 钻井风险加 大, 因此布 井位置应控制在河流波动范围内。 ②. 变化类型 ’ 对河道砂的变化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分类 ,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是河道局部外扩 , 宽度增大。加密后河道砂体加宽主要有两种情况 :
体 。 总 的表 现 为 不 同相 在 平 面上 展 布 更 加 复 杂 。
井筒沉砂处理技术

二、存在问题和危害
二) 地层出砂带来的危害
1、地层出砂影响油井正常生产或停产 地层出砂造成卡泵,迫使油井停产。出 砂也会造成设备磨蚀堵塞。
二、存在问题和危害
2、地层出砂堆积在井筒,砂面不断上升,造成 油井停产,甚至井下管柱、工具卡阻。 3、低压漏失井及水平井段沉砂处理难度大, 作业费用高。 4、储层出砂影响油井正常生产,造成较大的 经济损失。
五、低压井漏失井冲砂技术
4、抗滤失压井液特点: 1)无游离液体,无固相, 易于泵送; 2)粘度可调; 3)具有暂堵性能,有效防止漏失; 4)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安全环保。
五、低压井漏失井冲砂技术
5、抗滤失压井液性能指标: 密 度:1.05~1.1g/cm3, 粘度范围:30~100mp, 适用温度:常温~140℃ 常温存放:30天不变质。
七、项目费用构成
由于每口井沉砂情况不一样, 捞砂量也不一样,所以报价很难一 概而论,甲方要求按单井报价,而 且甲方能够接受的价格大约为10万 元左右,请有关部门商讨如何报价?
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四、水平井负压捞砂技术
二)水平井负压捞砂管柱示意图
请将此页做成动画
四、水平井负压捞砂技术
设计特点: 1、捞砂效率高,且不会造成油层污染。 2、无需泵车、罐车和冲砂液体。 3、现场操作简单,施工安全。
五、低压井漏失井冲砂技术
1、抗滤失压井液冲砂。
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反复研 究和现场试验,采用抗滤失压井液, 冲砂能有效的将沉砂携出。
六、提供服务的内容
水平井负压捞砂技术 1、提供水平井/直井负压捞砂方案设计; 2、提供水平井/直井负压捞砂全套工具; 3、水平井/直井负压捞砂施工技术指导; 4、工具清洗、保养。
Я

新井 ,未进 行先期 防砂 ,采用螺杆 泵生产 ,频 繁出现井 口无 液 上 修 ,2 0 I 3 年 作业3 次 ,最短作业 间隔仅 1 O 天 ,3 次作业都 发现 砂埋 油藏和杆 管偏磨 的现 象 。该井 举升难 点为 :一是油 稠 ,5 O ℃时原油粘度达9 2 0 0 m P a・ S ; 二 是 动 液 面 深 ,螺 杆 泵 举 升液面为 1 1 1 0 m ;三是地 层 出砂 ,杆管偏磨 严重 。2 0 1 3 年9 月 对 该 井 应 用 携 排 砂 采 油 工 艺 , 应 用 初 期 ,跟 踪 井 口产 出液 中有微量细粉砂 , 目前该井动液面稳 定在3 6 0 米左右 ,井 口含 水有持续下降趋 势,油井供 液能力明显改观 。 3 . 1 . 2转携排砂工 艺前 防砂 失效井 地层 砂粒径小,防砂筛管精度不够或破损导致防砂失效 , 井底砂流入井 筒,造成管柱砂 卡。孔5 9 — 1 7 H 6 多次 因出砂砂埋 油层导致频繁躺井 。 孔5 9 — 1 7 H 6 是2 0 1 3 年2 月孔5 9 区块 N g I I I 油 组 投 产 的一 口水 平 井 ,先期应 用精密 复合滤砂 管完井 ,挡砂精度 为0 . 1 5 m m ,采
制。 3 . 2 轧 机 区 域设 备
( 上接 第 5 8 页)
放置 于最 东侧一流 连铸坯 处 ,成 组的连铸 坯 向前输送 ,气动 挡 板降 下,钢坯通 过气 动挡板进 入后续 的运输辊 道 ,将成组 的 连 铸 坯 向 轧 线 方 向输 送 。 成 组 的 连 铸 坯 由推 钢 机 推 上 均 温 横 移 台架 ,连铸 坯在 台架上经 过一定 时 间的断面均温 后 ,由 托 钢装 置将连铸 坯单支 翻到辊 道上 。辊 道将 连铸坯送 往感 应 加 热炉 加热 ,经 过加 热的连铸 坯 由机 前辊道 运往 轧机进行 轧
深水气田几项完井技术研究

深水气田几项完井技术研究田峥;叶吉华;刘正礼;罗俊丰;张春杰;金颢【摘要】随着海洋石油进军深水步伐的推进,在南中国海深水作业实践中遇到一系列作业难点和挑战。
恶劣的作业自然环境对深水完井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在完井工具和设备、施工工艺与完井技术策略上与浅水及陆地完井差异明显。
我国在深水钻完井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比国外存在不小差距。
针对深水作业特点,分析了作业中的一些难点与关键技术以及深水完井的策略,研究了M深水气田完井关键技术,对射孔技术、精细化完井防砂控制技术、压裂充填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合我国南中国海深水完井作业实践,对深水完井作业中的可能风险点和现场应对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设计和作业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深水完井;策略;防砂;射孔;压裂【作者】田峥;叶吉华;刘正礼;罗俊丰;张春杰;金颢【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52全球的重大勘探发现一半以上来自海洋,同时,未来世界油气总储量的44%来自深水。
作为四大海洋油气资源带之一的南中国海(另外3个是波斯湾、欧洲北海和墨西哥湾),地质储量为200×108~300×108 t。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是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区。
M气田是我国开发的第一个深水气田,作业水深1 350~1 500 m,位于南中国海珠江口盆地29/26 区块,香港东南310 km处,距离PY30-1油田64 km,距离LH11-1 油田102 km。
2006年开始成功钻探,钻遇55.5 m共4个含气沙岩层,珠江组Sand1和珠海组Sand2、3、4。
M气田属于正常压力和温度体系、中孔中高渗气田。
该气田于2011年6月进入完井现场施工阶段,已完成全部9口井的完井作业,于2014年3月底成功投产。
垂直井筒出砂开采最小携砂速度计算_焦艳红

亨 " .:
嘱
粒径
1m m )
颖 拉 当童 直 径 (mm )
测定值
一 本 文拟合 式计算值
)
一 实 际最 小 携砂 速 度计 算 值 实测值
理 论最 小携 砂 速 度计 算值
图 2 最小携砂速度修正 系数实验结果 图4 实际最小携砂速度实验结果
理论上, 不同地区的修正系数计算式不 同, 需通过 静态沉降实验确定, 但工程计算中可以采用相似油藏 的 修正系数计算式 "例如根据文献 [1 2 某 油 田地 面实 0 ,
/" 二 分 J 丛丛 瘾
2 ( )若在过渡流沉降区, 2镇R e: 50 , 将 C < 0 D
代人式 (1), 颗粒最小携砂速度为 :
Z r k 口 工 J 峨 !Z
产 !J h l J 了 气 户 !. .
卜 1 r l q .
图1
携砂 实验装 置示 意图
一"2. 尹 50一R歌2万 5, 此时 岛 # 巨-业" 纂 0 1 垫 2而 5 3 ( )若在紊流沉降 区, 0 ( e:< X 1
为常数 0.4 , 代人式(1), 颗粒最小携砂速度为 : 4
4
实验过程及计算分析
4.1 静态沉降实验测定修正系数 静态沉降实验 目的是确定不规则颗粒最小 携砂速
u"1 : V- 一I) ! 一. 4 /("P "g 户
果得到的修正系数值与当量直径关系式 :
4.2 a = 一 0. 132 lln (心 ) + 0. 653 3 动 态实验 修订 实际最 小携 砂速 度
0 . 4 rnrn ! . 3 m m !0 . Z m m !0 . 1 8 m m !0 . 1 6 rn rn " 0
基于阿基米德双螺旋线原理的水力喷射压裂技术

基于阿基米德双螺旋线原理的水力喷射压裂技术仝少凯;高德利【摘要】针对水平井多级压裂双簇水力喷射效果不佳、上下游喷射器冲蚀不均匀和水平井筒内携砂流体中砂粒易沉降等问题,研究了基于阿基米德双螺旋线原理的水力喷射压裂技术.根据阿基米德双螺旋线原理,设计了双螺旋水力喷射压裂管柱及喷射器,并采用可视化试验方法对双螺旋特性进行了室内携砂评价试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水力喷射压裂工况下等径直管和双螺旋管柱内携砂流体中砂粒运移的动力学方程,得出了等径直管和双螺旋管柱内砂粒的运动速度计算模型.研究得出,双螺旋水力喷射压裂管柱及喷射器能起到螺旋旋流作用,均衡双簇水力喷射压裂效果和降低上、下游水力喷射器冲蚀的非均匀性;等径直管内砂粒的运动规律符合恒定加速度运动方程,双螺旋管内砂粒的运动规律符合变加速度运动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螺旋结构水力喷射压裂管柱及喷射器是可行的,在均衡多级水力喷射压裂效果和提高水平井筒内携砂流体携砂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The multi-stage double-cluster hydraulic jet often encounters problems such as that of rela-tive ineffectiveness,uneven erosion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by the injector,and sanding problems caused by the easy settlement of sands.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the theory of Archimedes double helix was utilized and integrated to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hydro jet fracturing,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in the design of the double-helix hydraulic fracturing tubing string and injector.Then visualizations of the sand-carrying evalu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double-helix characteristics.In ad-dition,kinetic equations of sand migration in sand-carrying fluid through straight pipes anddouble-helix pipes with the same diameter under hydraulic fracturing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New ton's sec-ond law,then transformed into the calculation models of the kinetic velocity of sands.As indicated in the research,the double-helix hydraulic fracturing pipe strings and injector can generate rotational flow,w hich help to balance double-helix hydraulic fracturing effects,and reduce erosion unevenness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the dow nstream.T he movement of sands can be described in a model by the accelerated move-ment equation with a constant accelerated velocity and varied accelerated velocity inside straight pipes and double-helix pipes,respectively.T he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double-helix hydraulic fracturing pipe strings and injector can function well,which are feasible evidently in balancing the multi-stage hydraulic fracturing effects and improving sand-carrying capacity of fluid along horizontal wellbores.【期刊名称】《石油钻探技术》【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7页(P90-96)【关键词】水力喷射压裂;阿基米德双螺旋;喷射器;压裂管柱;携砂流动【作者】仝少凯;高德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油气资源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油气资源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1低渗透致密油水平井通常采用“双簇水力喷射器+TDY底封拖动封隔器”拖动压裂管柱进行储层改造、试油、完井一体化水力喷射体积压裂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介质 水 煤油 水 煤油 水 煤油 水 煤油 水 煤油
沉降末速 us0/ ( m·s - 1)
实测值
计算值
0. 069 97 0. 059 50 0. 057 99 0. 049 32
0. 076 39 0. 064 12 0. 063 17 0. 053 03
0. 030 96 0. 026 30
0. 355 0. 149
0 0. 017 89 0. 029 99 0. 044 90 0. 059 87 0. 074 96 0. 090 28
0 0. 012 56 0. 021 64 0. 030 45 0. 039 16 0. 045 92
0. 057 99 0. 051 21 0. 046 59 0. 041 02 0. 034 36 0. 028 91 0. 023 26 0. 020 80 0. 016 68 0. 013 40 0. 009 97 0. 007 90 0. 004 61
gds (ρs - ρl) 3 CDρl
.
(4)
目前 ,比较典型的求解颗粒沉降末速 us0 的方
法是依据颗粒雷诺数 ( Re) s 将实验数据分三段进行
回归处理 。
(1) 层流区 。( Re) s < 1 ,此时遵从 Stokes 定律 , 即
u s0
=
g (ρs - ρl) 18μ
d
2 s
.
(5)
1 砂粒在静液中的自由沉降
1. 1 球形颗粒的沉降末速[1 ] 球形固体颗粒在牛顿流体中的自由沉降运动是
最简单的情况 ,其中固体颗粒浓度较小 ,颗粒间既不
相互碰撞也不相互影响 。
假设一种均匀 、光滑以及密度为 ρs 、直径为 ds 的球形颗粒处于密度为 ρl 、粘度为 μ 的流体中 , 且 体系中无静电和外界离心力的作用 , 仅处于重力作
(
Re)
s
=
ρl
us
μ
d
s
.
(3)
经过比较短的加速阶段之后 , 颗粒在流体中沉
降所受到的阻力 FD 将与引起颗粒沉降的力 Fg 相 平衡 ,因此颗粒作匀速沉降 ,此时颗粒的沉降速度即 称为最终沉降速度 ( 沉降末速) 。联立式 (1) 和式
(2) ,便可得到沉降末速 us0的表达式为
us0 =
4
形状不规则砂粒在流体中沉降的轨迹随机性很
大 ,而实际生产井井筒中产液的流速场又极具复杂 性 。因此 ,仅靠理论方法很难准确预测砂粒在井液 复杂流场中的实际沉降速度 , 必须借助一定的实验 手段 ,研究特定地层的出砂在一定井液环境中沉降 的统计规律 。
为了研究砂粒沉降速度与井筒流体平均流速之
间的关系 ,设计了如图 1 所示的实验装置 。以水为 井筒产液 , 筛选了胜坨油田油井所产的粒径 ( mm) 为 0. 417 ,0. 355 ,0. 288 和 0. 149 的砂粒 ,在长 4 m 、 内径 30 mm 的有机玻璃管中进行了携砂实验 ,实验 结果见表 2 。
为流体沿管道流动的压力梯度 ;μ为流体的粘度 ; r0
为管道的半径 。
由式 (10) 可知 ,层流条件下 ,管道中流体速度的
最大值出现在管道轴心 ,其计算式为
u ma .
(11)
而管道中流体的平均流速出现在半径为 2 r0/ 2 的
圆环上 ,其计算式为
u
=
Δp 8μl
r20 .
0. 033 62 0. 028 22
0. 020 80 0. 017 78
0. 022 68 0. 019 04
0. 013 85 0. 011 73
0. 015 01 0. 012 60
形状校正系数
0. 916 0. 928 0. 918 0. 930 0. 921 0. 932 0. 917 0. 934 0. 923 0. 931
垂直井筒携砂规律研究
李明忠 王卫阳 何岩峰
袁 谋
(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 ,山东东营 257062) (胜利石油管理局)
摘要 :借助砂粒在水和煤油中的静态沉降实验 ,优选出实际油井出砂自由沉降末速的预测公式 ,并计算得到了 砂粒的不规则形状校正系数 ,通过流动携砂实验获得了砂粒在流动液体中的沉降规律 。由于受管道内流体速度场 的影响 ,砂粒的实际沉降速度并非自由沉降末速与流体平均流速的矢量和 ,而是与平均流速和砂粒自由沉降末速 之间有一个线性的统计关系式 。该研究最终确定出砂粒在井筒中表现为沉降 、悬浮及上升运动的临界条件 ,此临 界条件可作为有效实施井筒防砂工艺的理论依据 。
对研究井筒沉砂规律更有价值 。
1. 2 砂粒不规则形状对沉降末速的影响 油层所产出的砂粒 ,大都是不规则的石英砂 。
由于形状不规则的砂粒在流体中自由沉降时的阻力 系数比球形颗粒大 ,且其在沉降过程中往往伴随有 随机的横向上的漂移运动 ,因此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 ,形状不规则的颗粒要比球形颗粒的沉降末 速小 。Swanson 给出了一个计算任意形状颗粒沉降 末速的相关式[2 ] ,即
2000 年 第 24 卷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Vol. 24 No. 2 第 2 期 Journal of t 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China Apr. 2000
文章编号 :100025870 (2000) 0220033203
关键词 :油井 ;砂粒 ;沉降速度 ;校正系数 ;临界流速 ;携砂实验 中图分类号 : TE 355. 5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油井生产系统的防砂有三个主要途径 :一是地 层防砂 ,二是井筒防砂 ,三是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进 泵的砂粒能够被排出泵筒及井筒 ,或选用一定的机 械设备防止井液中的砂沉积于泵中 。砂粒在井筒流 体中的运动状态可分为沉降与上升 ,两者的运动方 向不同 ,但从动力学角度分析 ,其实质均为固体颗粒 在连续流体介质中的相对运动 。因此 ,本文从最简 单的砂粒自由沉降出发 ,研究砂粒表现为沉降 、悬浮 及上升运动的临界条件 ,为优化深井泵抽汲参数 、进 行合理的生产管柱设计及砂锚等井筒防砂工具设计 提供理论依据 。
则形状综合校正系数 ; us0为按球形颗粒计算的砂粒
沉降末速 。
用胜坨油田的油层出砂分别在水和煤油中进行
了实验 。实验选用的砂粒密度为 2 650 kg/ m3 ,粒径
(mm) 分别为 0. 105 ,0. 149 ,0. 208 ,0. 355 和 0. 417 ;
水的粘度为 1 mPa·s ;煤油的密度为 774 kg/ m3 ,粘
用之下 ,引起颗粒向下沉降的力为
Fg
=
π 6
d3s
(ρs
-
ρl)
g.
(1)
颗粒在流体中沉降而受到的阻力为
FD
=
π 8
CDρl
u2s
d
2 s
.
(2)
式中 , us 为颗粒的速度 ; CD 为阻力系数 。据因次分
析可知 , CD 为固体颗粒雷诺数 ( Re) s 的单值函数 。
固体颗粒雷诺数 ( Re) s 定义为
图 2 砂粒平均沉降末速与流体流速的关系
由图 2 可以看出 ,同一粒径的砂粒 ,在垂直井筒
实 测值小 ,而且相对误差较大 ,一般在23 . 7 %~
60. 3 %。因此笔者认为 ,研究不同地区的井筒沉砂
规律时 ,可用当地油层实际砂样进行沉砂实验并获
得砂粒不规则形状的综合校正系数统计值 ,以对球
形颗粒沉降速度计算式进行校正 ,即
us0s =αus0 .
(9)
式中 , us0s为不规则形状颗粒的沉降末速 ;α为不规
(12)
由式 (10) 还可进一步推导出距离管轴心 r 以外区
域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为
第 24 卷 第 2 期 李明忠等 :垂直井筒携砂规律研究
·35 ·
u
rr0
=
Δp 8μl
(
r20
-
r2) .
(13)
它与全管道内的平均流速之比为
u rr0 = 1 -
u
r2 r0 .
(14)
由上述方程可知 , 由于流体速度分布的不均匀
杂化 。
2. 1 井液流速分布对砂粒沉降的影响
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 ,由于受到管壁的影响 ,流
体速度在横截面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管道中心处的
流速最大 ,接近管壁处的流速较小 ,在管壁上的流速
为零 。在层流条件下 ,管道断面上液流速度的分布
式为
u (
r)
=
Δp 4μl
(
r20
-
r2) .
(10)
式中 , u ( r) 为距离管道中心 r 处的流体流速 ;Δp/ l
图 1 流体携砂实验装置
以实测砂粒沉降末速为纵坐标 ,以计算的井液 平均流速为横坐标 ,将表 2 中的实验数据绘成图 2 所示的散点图 。
表 2 流水携砂实验数据
粒径
井筒流体 砂粒平均 平均流速 沉降末速
粒径
井筒流体 砂粒平均 平均流速 沉降末速
d s/ mm u/ ( m·s - 1) u s/ ( m·s - 1) d s/ mm u/ ( m·s - 1) u s/ ( m·s - 1)
末速计算值小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 ,同一油层出砂 的不规则形状校正系数比较接近 ,可由实验确定一
个平均值 。实验获得的胜坨油田油层出砂的形状校 正系数平均值为 0. 925 。
表 1 砂粒在水和煤油中的沉降末速及形状校正系数
粒径 ds/ mm 0. 417 0. 355 0. 208 0. 149 0. 105
性 ,即使是同一颗粒 , 当处于管道中不同位置时 , 它
所表现出的运动形式也可能不同 。如当垂直管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