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资源诅咒_现象分析及其对策_高吉喜

合集下载

“资源诅咒”的效应、传导机制与应对策略

“资源诅咒”的效应、传导机制与应对策略

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良好的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人们逐渐发现,实际上一些存在丰富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有经济增长但无发展的问题。

面对丰富资源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反向关系,相关研究有很多。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探讨是什么因素促进国家财富的增加或减少这一问题时指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分工,而其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1]。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禀赋会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自然资源富裕的地区,如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而一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等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

现实与经典理论的冲突,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与资源稀缺的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奥蒂在研究矿产资源出口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便首次提出了“资源诅咒”的概念,意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一个国家来说不是“福音”而是“诅咒”,非但不会提供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资源诅咒”已经得到多方解释,有很多不同学者提出各种观点。

本文从“资源诅咒”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应、传导机制和建议对策三方面对资源诅咒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探讨。

一、“资源诅咒”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一)产业结构僵化在资源部门高收益的情况下,服务业、制造业等部门的生产要素流入资源部门,造成资源部门“一支独大”的局面。

哥瑞波赫基于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德国鲁尔区研究发现,资源产业的强资产专用性会将资本要素牢牢锁定在资源部门,由此形成的锁定效应极大降低了产业结构的多样性[2]。

当某个地区集中于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已有的产业结构会忽视技术、教育、劳动者的素质等生产要素。

山西省资源诅咒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山西省资源诅咒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山西省资源诅咒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山西省“资源诅咒”的验证与对策研究摘要: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

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山西为例对资源诅咒的假说进行验证;其次对资源诅咒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对山西省如何避免资源诅咒提供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诅咒;山西省;经济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增长陷阱的事实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深思。

经验数据显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

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国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期却下降了1.3%。

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四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而一些东亚资源稀缺的经济体(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我们也能发现非常相似的情况。

1 资源诅咒的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大量研究。

1993年,Auty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这一概念,其涵义是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

至此,“资源的诅咒”成为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命题。

此后,Sachs and Warns(1995,2001),Sala-i-Martin(1997),Glyfason(200 1)Hamilton,K(200 1),Kronenberg,Tobias(2021)[1](P400)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对“资源的诅咒”这一假说展开实证检验.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外最近一些研究(Isham eal,2002;Murshed&Perala,2002)对自然资源的类别加以细分,讨论不同资源国家遭受资源诅咒程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集中型资源(如矿产资源)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资源的诅咒。

资源诅咒现象分析

资源诅咒现象分析

资源诅咒现象分析作者:姚闯来源:《财讯》2019年第24期摘要:资源诅咒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自从八十年代的提出就倍受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大量的实证分析也充分证实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对其条件性予以证明,理论界普遍认为资源诅咒现象是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

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本文主要以青龙的发展为例,通过对资源诅咒现象的概念及内涵,传导机制的分析,提出相应建议措施,为我国民族地区解决资源诅咒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诅咒;矿产资源;传导机制一、“资源诅咒”的概念及内涵传统的经济学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带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的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逐渐的陷入了增长陷阱,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以出口初级资源产品为主,大量的资源出口,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然而这并没有转换成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反而越来越贫穷。

经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即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对于索洛增长理论的“趋同过程”和“赶超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且对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探讨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却慢于一些资源匮乏的经济体,比如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所以对其中产生的原因探討成为了经济学界的主要研究命题。

20世纪90年代,Auty首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不是充分的有力条件,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慢于资源匮乏的地区。

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为了便于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的发展的是初级资源产品的出口贸易,这样的经济模式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极高,不利于其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因此就会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

地方“资源诅咒”与“生态赤字”的经济学分析

地方“资源诅咒”与“生态赤字”的经济学分析

地方“资源诅咒”与“生态赤字”的经济学分析1地方资源诅咒及生态赤字问题地方生态赤字表明了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体系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当地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问题。

我国陕西省榆林市,甘肃省白银市,辽宁省抚顺市,四川古蔺县等地区,曾因富饶的铜、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带动了当地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过度开发资源,却使当地有了这样的疾呼:浪费了地下矿,破坏了地上土,地下水干涸,地上植被无,种草不长草,种粟不长粟,生态环境难恢复,未来土地变沙漠,子孙衣食将何如?于是,对于我国众多地区长期以来依托于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地方经济,我们不得不正视它带给地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同时,过度依赖于矿产资源的产业结构,使城市经济发展面临这样一种困境,那就是资源一旦枯竭,产业衰落就会导致当地经济萧条。

这就不可避免地伴生了另一种资源与经济之间畸形关系的形态,即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 curse of resources)是发展经济学的著名命题。

阐释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即资源丰裕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的增长速度。

20世纪中后期,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一个明显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资源导向型增长模式失败,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仿佛由天使变成了魔鬼,资源的诅咒由此而来。

2生态赤字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英国科学家哈丁(Hardin )曾于1968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公共地的悲剧 (Tragedy of the mons)一文。

该文讲的是一个牧民在公共草地上放牧的故事。

通过建立、分析羊只放养数量和牧民总收益之间的函数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只羊,因为多养一只羊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利润的。

尽管因为平均每只羊可食用的草量下降,追加一只羊可能使整个草地所有羊的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只羊的牧养是有利的。

资源诅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研究

资源诅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研究

资源诅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研究资源诅咒是指拥有大量自然资源的国家却无法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中十分普遍。

虽然资源本身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但资源诅咒却使得许多国家陷入困境。

本文将探讨资源诅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资源的价值与挑战自然资源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它们可以用来支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拥有大量资源并不总是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繁荣。

二、主要影响因素1.价格波动:资源价格的波动对资源出口国家的经济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资源价格上涨时,国家收入增加,但这也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对其他产业和出口造成冲击。

而当资源价格下跌时,国家收入减少,可能导致财政困境。

2.资源依赖性:过度依赖资源出口会使得国家经济极度脆弱,遭受外部冲击的风险增加。

而且,资源出口可能导致其他行业的相对退化,使经济结构单一化,缺乏多样性。

这样一来,当资源价格下跌时,整个经济体系容易陷入困境。

3.腐败与不平等:资源丰富的国家通常面临腐败和不平等的问题。

资源的开采和分配容易导致政府腐败和财富集中,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和政治动荡的风险。

三、解决方案1.多元化经济:为了减轻资源依赖性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发展其他产业,提高非资源部门的竞争力。

促进制造业、农业、旅游业等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多样性,提高国家经济韧性。

2.发展教育与技能: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培训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增强其经济竞争力。

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致力于培养高技能劳动力,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3.有效治理和限制腐败:建立透明、公正和有效的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减少腐败和确保资源收益公平分配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监管和规范,资源丰富国家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财富的集中。

四、成功案例分析挪威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却成功避免了资源诅咒的困境。

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

教育水平意味着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度, 人力资本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资 源丰富的地区或部门,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 认识,会因为资源的丰富、收入水平的提高 而觉得安全感更强,对将来的忧患意识减弱, 因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减轻。教育的发展 变得落后。
自然资源的突然发现会产生在投资上的挤 出效应,使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向资源部门转 移。新生的资源部门具有较高的边际收益,资 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本会向资源部门的转移, 相对减少了其他部门的投资,导致竞争力偏弱, 因而拥有资源的经济的增长速度反而落后于没 有资源的经济。
资源诅咒产生的原因

原因之一:
资源产业的繁荣会抑制其他产业的发展。 资源丰富地区通常大力支持资源产业的发 展,在资源产业繁荣的同时,忽视了产业 结构的合理性,导致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 发展受到抑制,最终使经济发展出现一系 列问题。在这里以山西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80年 代初,国家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 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在政策 引导和巨大投资的推动下,山西的 煤炭工业繁荣发展,山西煤炭调出 量占全国煤炭市场交易量的2/3。但 是到现在为止,山西的经济在全国 仅仅处于中游水平,丰富的煤炭资 源并没有给山西的经济带来迅猛增 长。其原因为:为了利用自然资源, 必须增大采掘、原料工业等资源产 业的投资,而这些产业的各类产品 的加工链很短,中间产品比例高, 最终消费品比例低,这就挤占了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患上 “荷兰病”。
——主要就传导机制分析
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容易使资源丰裕 地区患上“荷兰病”,资源部门的扩张和制 造业的萎缩必将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例如 我国能源大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就是以采掘和 原料工业为主的工业比重过大,各类产品的 加工链很短,中间产品比例高,最终消费品 比例低,挤占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最终产 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长期必然 拖累经济的增长,使经济速度减缓,或者是 陷入停滞状态

以Hartwick准则破解“资源的诅咒”

以Hartwick准则破解“资源的诅咒”

以Hartwick准则破解“资源的诅咒”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被称为“资源的诅咒”的现象,指的是某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取得经济繁荣的情况。

相反,这些国家可能会出现贫困、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衰退。

这似乎与我们的直觉相违背,因为一般而言,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繁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如何才能打破“资源的诅咒”,让资源丰富的国家也能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呢?“资源的诅咒”现象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资源丰富往往导致了资源价格的上升,使得这些国家其他产业较为落后。

那些资源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货币升值,进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其他产业失去竞争力。

资源的丰富会造成国家经济结构的单一化,使得国家对于特定资源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增强。

而特定资源价格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可能导致国家整体经济的波动。

资源的丰富往往会导致政府对于其他领域的疏于管理。

因为资源产出已经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政府对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

资源的丰富极易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最终威胁到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即便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办法破解“资源的诅咒”。

Hartwick准则正是一种破解“资源的诅咒”的有效方法。

Hartwick准则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哈特威克提出。

它指出,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不能损害后代的福祉。

简单来说,就是当前世代使用资源的速度不能超过资源再生和更新的速度,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

需要明确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

资源是国家的财富,但这种财富的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上。

政府需要加强对于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保障资源的合理开采和使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资源的研发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再生能力。

可以鼓励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技术,鼓励并支持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

我国“资源诅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资源诅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资源诅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界第一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分析了造成“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荷兰病;资源诅咒;经济增长;产业结构20世纪70年代,荷兰发现大量石油与天然气,于是荷兰政府大力发展资源和能源产业,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气。

在一段时间内,荷兰出口剧增,出现大量贸易顺差,荷兰经济因此得到飞速发展。

但是没过多久,荷兰经济却经历了一场衰退,失业率升高,劳动生产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

丰富的资源却使经济出现一系列问题,这种现象使得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1 “资源诅咒”的概念很多研究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非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导致经济出现衰退等一系列问题。

例如,就世界范围而言,OPEC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同期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处于落后地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资源丰富,但是国民收入却很低。

与此相反的是,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资源匮乏型国家(地区)却属于发达国家(地区)之列。

就国内而言,山西、甘肃等省份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等却在全国排名末位;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资源异常匮乏,而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却在全国排名前列。

这一系列现象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资源丰富不再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它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并造成多方面的问题。

学界把这种现象叫做“资源诅咒”。

2 我国“资源诅咒”现象产生的原因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1)资源产业的繁荣会抑制其他产业的发展。

资源丰富地区通常大力支持资源产业的发展,在资源产业繁荣的同时,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导致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最终使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

在这里以山西省为例进行说明:山西省作为中部内陆省份,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80年代初,国家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1):1-7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资源诅咒”现象分析及其对策高吉喜1①,栗忠飞2(1.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2.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作为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资源诅咒”现象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大量研究证实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但也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其存在具有条件性。

产生“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因地而异,尤其是不平等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导致资源输出地区受到严重“剥削”,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远远没有得到体现。

为消除“资源诅咒”这一怪象,在深入分析“资源诅咒”现象及其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内部途径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阐述了消除“资源诅咒”现象、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强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从而为消除“资源诅咒”现象、实现资源丰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资源诅咒;生态补偿;机制;对策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831(2013)01-0001-07Analysis of Phenomenon of "Resource Curse"and the Countermeasures.GAO Ji-xi 1,LI Zhong-fei 2(1.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jing 210042,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ource curse"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Large volumes of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resource curse"does exist ,and analyzed mechanisms of its transmission.However ,some studies question its existence ,holding that its exist-ence is conditional.The cause of the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is site-specific.Especially unequ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ystems subject resource exporting regions to serious "exploitation",and ecological value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fall far from being reflected.Aft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and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elaborated for eliminating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and for promot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resource exhausted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nal approaches ,such a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ax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from external mechanism such 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carbon trading ,ecological safety ,green tax ,consumption and pay ,etc.,while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hich may serve a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lim-inating the "resource curse"phenomenon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rich area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Key words :resource curs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收稿日期:2012-11-0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01B00)①通信作者E-mail :gjx@nies.org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引擎[1]105-115,[2]。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走向了恶化,呈现“富饶的贫困”现象,丰裕资源有拖累经济持续增长的嫌疑。

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 )”概念[3]33-36,用以解释这一现象。

目前,国内外对“资源诅咒”效应在各级地域单元上的存在性、形成原因及传导机制等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研究[4-8],然而对如何消除“资源诅咒”现象仍很困惑。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不利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体现,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影响。

造成“资源诅咒”现象的原因因地而异,但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不平等、自然资源内在的生态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以及资源拥有地区被“剥削”的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为了消除“资源诅咒”这一怪象,需要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共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以期实现生态公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深入分析了“资源诅咒”这一现象及其传导机制,并·2·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29卷从内部途径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消除“资源诅咒”现象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实现资源丰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1“资源诅咒”的概念及内涵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福祉,但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PREBISCH[9]和SINGER[10-11]首先发现,发展中国家初级资源产品大量出口,未能为本国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为此,提出了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理论,即普雷维什-辛格命题。

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更多的资源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向恶化的现象,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拥有量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在20世纪90年代,AUTY[3]33-36首次提出了“资源诅咒”概念,认为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产生一种限制作用,资源丰裕(resource abundance)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地区。

资源丰裕反映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总量,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依靠大量的资源出口,形成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意义的“资源诅咒”主要关注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不够重视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

为此,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广义的“资源诅咒”概念,强调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持续增长乏力,进而滋生分配不公的腐败问题,地区发展陷入困境[12]。

这一观念强化了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分配和制度不公等整个系统的不可持续的状态。

2“资源诅咒”现象及实证研究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出现过“资源诅咒”现象。

20世纪60年代,荷兰北海油气资源的发现,导致其他工业生产萎缩,经济发展最终陷入困境,拥有丰富资源的非洲诸国(如塞拉利昂、中非、赞比亚和尼日利亚等)、盛产石油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国家等都经历了资源暴涨带来的短期极度繁荣再到经济陷入极度衰退的过程[1]105-115,[4,13]。

MATSUY-AMA[14]的研究也证实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

PAPYRAKIS等[15]基于39个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性,TORVIK[5]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在中国,“资源诅咒”现象同样存在。

中国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和区带性,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的经济发展呈现逆向趋势。

拥有丰富煤炭、石油资源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与拥有丰富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西南地区,其经济发展均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尽管也有部分地区因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经济短期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失衡、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16]。

相反,资源相对贫乏的华东、华南等地区,诸如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的经济发展却处于领先地位[17]。

针对国内外“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性,众多学者在国家、省等不同层面上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

在国家层面上,SACHS等[4,13,18]研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表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在依赖资源出口的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

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显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撒哈拉以南资源丰裕的非洲国家实际经济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