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黄厚江:《葡萄月令》教学实录师:我们今天学习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课前把课文看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没有学生举手);看过两遍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看过一遍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一遍也没看的请举手(半数以上的学生举手)。
向你们的坦诚表示敬意。
没有预习是正常的,很多同学学语文是不预习的。
其实不预习也不是大错。
我们上课一起好好学,一样能把课文学好。
师:据说,汪曾祺先生写了这篇散文后,非常得意。
后来,人们一般也把它当做汪曾祺的代表作。
(板书:代表作)可是它能“代表”什么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它首先能代表的是汪曾祺的“汪氏语体”(板书:汪氏语体),汪曾祺的散文和一般人不一样,这不一样首先表现在语言上。
究竟是什么语体?请同学选课文的一小段,通过你的诵读,读出“汪氏语体”的特点。
【一名学生朗诵课文描写“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的选段,语气平淡,语速中等】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认为读得好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认为读得好,请一位同学说说好在哪里。
生:他读出了汪曾祺先生语言的特点,就是平淡、朴实、自然。
师:很好。
这篇文章其实不好读,那种情感比较外显的文章,是好读的,而这样一种情感比较内敛的文章很难读。
因为它不能用语音的技巧,一用,就破坏了文章。
就如我们这位同学归纳的,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平淡、质朴。
读这样的文章,最高的技巧就是不用技巧。
刚刚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他读得很陶醉。
如果我建议的话,还可以再读得慢一点,节奏还可以再舒缓一点,这种平淡的味道可能更好。
师:品味一篇文章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从语言本身入手。
有人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就体现在好几个“多”上。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看看能找到语言的几个“多”。
(板书:多)找到越多的“多”,那就读得越细、越深入了。
大家发现几个“多”了?找到一个就说一说。
【学生阅读课文,小声讨论】师:找到“多”的举举手。
【有学生举手找到一个,有学生找到三个】生:首先找到很多描写时间的词。
人教版选修系列散文部分第五单元精读《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葡萄月令》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的是选修课当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名字叫《葡萄月令》,作者是汪曾祺。
大家看大屏幕上这样的一段话,有没有哪位可以朗诵一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我第二个字不认识。
师:qiáng(嫱)生(读):“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清﹒周济)”师:非常好,知道把作者和朝代也都说一下。
方才这位女同学问董老师说这个“嫱”字她不认识,“嫱”是后宫宫女等的级,比如说“妃”﹑“嫔”﹑“媵”﹑“嫱”。
毛嫱和西施是同时代的人,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大家看这段话用的最多的修辞格是什么?生:对比师:说得很准,此外还有什么呢?想想“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这一层在说女子之美,“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如果大家对飞卿和端己不熟悉后主应该熟悉的,后主是谁呢?生:李煜师:南唐后主李煜。
那这句在说李煜的美貌、外在形象么?生:不是,是指李煜的词风。
师:孩子们说得非常好。
那么这段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同意。
同时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由美妇人想到文采想到文章的风格,这是什么修辞呢?生:类比师:类比不是修辞,比喻是修辞,后主“粗服乱头”,这种文章风格是什么美呢?生:国色之美师:好,那飞卿是谁呢?生:温庭筠师:这个女孩子说的对,温庭筠字飞卿,先放在这。
那么端己是谁呢?生:韦庄师:真好,基础非常好。
“庄”和“端己”之间,“庄”是什么意思,庄重庄严,“端己”是对于“庄”的解释,古人起名和字之间经常有同义的现象。
这段文字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我请这位同学回答。
生:我觉得就是用美人跟他们不同的语言风格对比,飞卿是那种比较华丽的,端己是比较庄重的,李煜是白描的直抒胸臆不加粉饰的语言风格,是一种很纯朴很自然的美。
师:谢谢你,飞卿温庭筠的诗就像女子的严妆,何谓严妆?同学们说浓妆的﹑是艳妆的﹑是靓装的;端己是韦庄,韦庄的诗是不着色的﹑是素淡的;而后主的词那是高格调啊,高格调到什么程度?即使是“粗服乱头”都不掩国色,是真正的国色之美,南唐后主李煜被称为词中之帝——词帝。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敬畏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描述;(3)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和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3)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葡萄月令》诗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解读象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通过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象征手法;(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现诗歌的美感;(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2)学生小组讨论的投入和贡献;(3)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现力。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3)能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葡萄月令》的诗意和韵律;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2.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文本、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课堂讨论材料:包括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葡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葡萄这一主题;(2)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欣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韵律、情感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3)组织全班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提升表达能力;(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葡萄月令》并写一篇简短的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疑问和建议;(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名称】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以“葡萄月令”为主题,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活动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葡萄的认知和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葡萄的基本知识,如外形、颜色、味道等;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葡萄的认知和了解。
难点:帮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葡萄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片展示葡萄的外形、颜色等;2.准备一些新鲜的葡萄;3.准备一些葡萄的味道形容词的图片或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打开课件或展示葡萄的图片,介绍葡萄的外形、颜色,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
教师问学生:“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颜色?你们有没有吃过葡萄?葡萄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Step 2 学习 (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味道形容词的图片或卡片,如“甜、酸、苦、脆、软等”,并解释其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描述葡萄的味道。
鼓励学生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绘葡萄的味道,并和同桌分享自己的描述。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
Step 3 活动 (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葡萄分发给每个学生,并提醒学生先观察葡萄的外形、颜色等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对葡萄的观察,选择适当的形容词来描绘葡萄的味道,并做一分钟内的口头表达。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表达写在小纸条上,并交给教师。
Step 4 延伸 (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口头表达内容进行整理,并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其他学生没有提到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回答和讨论。
Step 5 总结 (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葡萄的特点”,并鼓励学生多尝试新鲜的水果和食物,丰富自己的视觉和味觉体验。
【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学生能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和描述葡萄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四季之歌,葡萄月令”中的重点阅读篇目《葡萄月令》的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1. 感受自然,增长知识,体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2. 理解文本,掌握文本蕴含的信息,理解文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通过教学探究、互动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美学素养,健全他们的心理和品德。
三、教材分析《葡萄月令》是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葡萄生长发育的过程,描绘了葡萄生命的伟大之处,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节:阅读理解训练1.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段教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义。
2. 进行问答环节,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
3.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其审美素养。
4. 分组小活动,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情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二节:语言练习与创新1. 课文背诵,提高学生语感和语音语调的敏感度,满足其审美需求。
2. 创编“葡萄月令”新儿歌,引导学生在以原有的作品为基础,融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创造出新的作品,以提升学生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3. 书面表达训练,学生进行一篇自我感悟的书面表达,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表达对葡萄生命的感悟。
第三节:拓展与延伸1. 了解葡萄的其他信息,如葡萄的起源、种类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
2. 可以让学生制作葡萄冰、葡萄酒等小手工,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葡萄美食的制作过程。
3. 可以安排学生到葡萄园、果场等真实场景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随堂测验检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进行定期和反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VIP专享】《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黄厚江:《葡萄月令》教学实录师:我们今天学习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课前把课文看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没有学生举手);看过两遍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看过一遍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一遍也没看的请举手(半数以上的学生举手)。
向你们的坦诚表示敬意。
没有预习是正常的,很多同学学语文是不预习的。
其实不预习也不是大错。
我们上课一起好好学,一样能把课文学好。
师:据说,汪曾祺先生写了这篇散文后,非常得意。
后来,人们一般也把它当做汪曾祺的代表作。
(板书:代表作)可是它能“代表”什么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它首先能代表的是汪曾祺的“汪氏语体”(板书:汪氏语体),汪曾祺的散文和一般人不一样,这不一样首先表现在语言上。
究竟是什么语体?请同学选课文的一小段,通过你的诵读,读出“汪氏语体”的特点。
【一名学生朗诵课文描写“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的选段,语气平淡,语速中等】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认为读得好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认为读得好,请一位同学说说好在哪里。
生:他读出了汪曾祺先生语言的特点,就是平淡、朴实、自然。
师:很好。
这篇文章其实不好读,那种情感比较外显的文章,是好读的,而这样一种情感比较内敛的文章很难读。
因为它不能用语音的技巧,一用,就破坏了文章。
就如我们这位同学归纳的,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平淡、质朴。
读这样的文章,最高的技巧就是不用技巧。
刚刚那位同学读得非常好,他读得很陶醉。
如果我建议的话,还可以再读得慢一点,节奏还可以再舒缓一点,这种平淡的味道可能更好。
师:品味一篇文章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从语言本身入手。
有人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就体现在好几个“多”上。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看看能找到语言的几个“多”。
(板书:多)找到越多的“多”,那就读得越细、越深入了。
大家发现几个“多”了?找到一个就说一说。
【学生阅读课文,小声讨论】师:找到“多”的举举手。
【有学生举手找到一个,有学生找到三个】生:首先找到很多描写时间的词。
《葡萄月令》教学案例: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诗歌鉴赏的视角。

《葡萄月令》教学案例: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诗歌鉴赏的视角一、教学目标1.了解《葡萄月令》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
2.帮助学生了解该诗的主旨和意义。
3.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与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葡萄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们对葡萄的注意和兴趣,然后简要介绍诗歌《葡萄月令》的背景和作者李之仪的生平背景。
2.展示诗歌将《葡萄月令》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朗读几遍,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提问示例:(1)这首诗是在写什么呢?(2)诗中提到了哪些葡萄的形态和特点?(3)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感受?(4)你觉得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3.分析诗歌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诗歌形式分析诗歌的形式包括韵律、格律、韵式等。
引导学生从语音、音调等方面感受韵律的美妙。
(2)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标题、分节、句式等。
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结构和排列方式,理解诗歌的层次结构和意蕴。
(3)诗歌语言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形象表达、意象等。
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诗歌的语言情趣和艺术特点。
4.探究诗歌与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解读诗歌中的文化符号和隐喻,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与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5.总结与评价通过讨论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评价本次课程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教学策略1.学以致用策略通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与现实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深度。
2.交互式授课策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教学互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多媒体辅助策略通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月令》教学实录课前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全场唯一一张PPT(感悟:这是曹老师一贯的做法,他往往用一张PPT将作者特有的语言味道展示出来,又能恰到好处地辅助教学。
有点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别致。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带来一本书,汪曾祺先生的一本书,散本集《蒲桥集》。
今天和靖江中学高二(3)班的同学们一起来学习选自这本书的代表作《葡萄月令》。
课前我请同学们每个人用一句话写出读过此文的感受,大家写得都很精彩,有一个同学的一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这是一个朴素到了极点的田园诗”,我觉得这话讲得别致。
师:《葡萄月令》,课前我们也作了预习,下面我想请同学看“月令”,依据我们阅读以后的体会、理解、理解,说一说“月令”包括什么内容?(感悟:研讨“月令”的内涵,一方面解题,让学生明白本文写的是农事活动;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相关文章写法的探究埋下伏笔。
)(学生思考)男生1:我觉得月令就应该是一种时令,是植物按照季节生长的标记。
师:旁边的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男生2:在本文中,我们能够认为是葡萄每个月生长发育的情况。
师:葡萄每个月生长的状况(板书葡萄),还有没有了?男生2:劳动者农事的劳作(板书农事),还有没有了?师:没有了?大家看一看1月份,1月份怎么啦?下大雪了(师生齐答)。
2月份呢?刮春风(师生齐答)。
文章里面虽然写天气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他又每每点到天气,以月份逐月地写到天气,附带着写天气,写出葡萄的生长以及葡萄种植的农事劳作。
“月令”其实是古代的《礼记》里薄薄的一本书,汪先生对这本书非常的喜欢,他觉得在这种特别时空框架里,特别能反映中国人在大自然里生命的过程和角色,像诗一样美丽无比,所以他的这篇文章就叫《葡萄月令》。
师:课前读过12个月份,喜欢那几个月?生(齐):八月份、四月份、五月份、九月份。
师:其实三月份也很好。
文章比较长,我们这节课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学习,我们确定选择三月份,五月份,还有八月份来学习。
(感悟:长文短教,该怎么教?尤其是教什么的目标确定,是成败的关键。
曹老师选的这三个月份能够将汪曾祺先生文章的语言韵味大致体现出来,又恰体现本文写法上似断实连的特征。
)有人说汪先生的文章不是用眼睛看的,要靠嘴巴来读。
读才能读出汪先生文章独特的韵味。
我们先来看三月,我们请一个男生来朗读。
(请同学推荐朗读较好的一位男生)男生(王逸凡):读“三月,葡萄上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师:读得怎么样?(学生鼓掌)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很洪亮,语气的安排、节奏各方面也还能够,但也有不足。
来我们一起来看“请葡萄上架”那一节,我发现刚才同学在读时“起!—起!”这个处理得很好。
前面一个“起”,是个口语吧?“起”是一个号令,后面“起”是大家一起打的号子,一起把这个老藤从地里头把它扛起来,“起(师范读),起,它起来了,唉!它起来了!”这是一种非常欣喜的语气。
这个地方他读的时候没有把这个效果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还有那个“伸开”,“把枝条向三面伸开”,这个“伸开”重复了3次,应该有变化(师范读),趴了一冬的老藤啊,这个时候舒舒服服,凉凉快快地就在那里呆着,这个读的时候要把口语的特点、色彩尤其是那种劳动之后的喜悦通过声音传达出来,来我们全班一齐试一试啊。
(感悟:不但告诉学生汪先生文章只有读才能读出独特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曹先生适时指导,示范着读,大家齐读,如此三步走下来,学生对文章的韵味就会有别样的感悟。
)师生(齐读):“然后,请葡萄上架……待着”。
师:很好,大家体会这样的文字,一读之后,文章里那种情味就触手可及。
来,我们看五月。
(请同学推荐朗读较好的一位女生)女生(曹敏):“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很快,就结出绿豆大的葡萄粒。
”(学生鼓掌)师:好,坐下。
我请一个同学评价一下他刚才的朗读。
女生1:我觉得她读出了葡萄的生机,特别是葡萄嗜水,生长茂盛,农家人对绞葡萄那种欣喜,读得自然,就像是农家人自己在掐一样,果树开花的哪一部分,好像是他亲眼所见,很抒情。
师:好,请坐。
刚才同学们读出了那种情味,不过你刚才讲得呢;(好像)有一点她读的好得不得了,实际上还能够精益求精。
刚才讲到果花开花的哪一部分,她读的特别有感情,特别抒情,这很好,前面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都很好,不过比较来说,我觉得葡萄“抽条”和“卷须”两节有些口语的地方,有一些短句的地方,没有比较好地把它的效果传递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生:(同看“抽条”一节,提醒学生注意“瞎长”“结不结果”“劈劈啪啪”“绞”等口语的处理)师范读。
师生:(再同看“卷须”一节,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长出来就给他掐了”重复两遍,为什么?学生答:有点调皮,像个孩子,种葡萄人的勤劳)师生齐读:(“抽条”“卷须”两节)师:一起来看八月,来全班一起读。
师生齐读:(提醒学生酝酿一下,调整好情绪)“八月,葡萄‘着色’……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师:读得很好!在其他两个月的大家互相帮扶之中,我们现在处理这个“八月”就很好,要讲不足呢,就是在文字背后那种喜悦和快乐的情感还能够再充分一点。
(提醒学生课后再读一读)师:读完了这几节文字,我们发现汪先生的语言真好。
他以前讲过:“好的语言就像揉面,要软熟,要劲道,有劲儿,像流水一样地顺畅,读起来特别顺,读起来有一种我们汉语特有的节奏之美,甚至有一种天簌之音。
师:这样一种像流水一样丁丁当当的流畅的节奏之美,是怎么造成的呢?女生2:文章有很多口语,读起来像家常话一样,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而且作者是从果农的角色来写这篇文章的,有丰收的喜悦还有期待,语言非常的自然、亲切。
(板书:口语化)师:讲得很好!口语的使用使文章特别的活泼,诮皮,使文章具备了生活中那种喜悦的感觉。
例子我们才读的时候用着重的办法加以分享了他的这种喜悦。
大家能够好好分享。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啦?男生3:作者本身就经常接触劳动人民,对葡萄的种植非常了解。
男生4:我觉得刚才同学说“接触”还是不够的,作者肯定亲自体验过种葡萄的各个过程,所以才能把这些细节描写真实,让读者觉得仿佛在亲自经历,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只有把自己亲自经历的东西写出来才能自然流畅。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是,作者亲自经验才能写出自然流畅的作品。
刚才曹老师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里语言读起来有像流水一般地丁丁当当的节奏之美?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学生互相启发,总结)生:采用了很多短语,没有过多的修饰语,不累赘,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短语很多,短语很有味儿,不啰嗦,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能不能举一些例子?女生3:如八月份,在第二节里面“不是的”三个字,没有像其他大家一样用很多华丽的修饰词,但他照样能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而且让读者感觉特别自然。
师:刚才同学说到短语句,并举出了例子,短语句表达简洁、明快,能表达特别的效果。
大家再体会一下“五月”。
(师生共同品析“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四句。
一方面说明农事繁忙,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自己在这种繁忙的季节之中有一种喜悦感。
)师:这种短句特别有味道,作者特别喜欢用句号,有时2-3个字就用句号,很多地方就如同没有分行的诗歌。
不怎么用关联词,关联词他能不用就尽量不用。
这样的一样语言就特别简洁,特别干净,有特殊的韵味。
师:汪先生以前讲过:文章之妙,往往在字里行间。
常常这个文字要有似断实连的效果。
(板书:似断实连),让我们一些来体会一下。
师:出示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
在五月份讲到苹果花开花了,梨花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写着写着就写到苹果花、梨花上去了。
有同学就问这里为什么写苹果花写梨花?(同学互相启发)男生5:写梨花、苹果花是为了给葡萄花一个大的背景,是一种衬托,衬托果园的繁忙,衬托葡萄花的生机。
师:你说是衬托葡萄花的生机勃勃,请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思考。
男生6:看到葡萄花是因为葡萄花小而梨花苹果花大。
用看得见的,有视觉冲击力的衬托小小的不易看见的小葡萄花(老师点拨)师:想像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葡萄开花的景象。
大家同意不同意?女生4:同意衬托,但是这就是用雪来比喻花的白,我认为这是与葡萄花的淡黄用来对比。
师:还有对比在里头。
很好。
师:现在回到老师的问题上来,作者本来是写葡萄花,写着写着又写到了苹果花、梨花,是不是断了?不过最后又用衬托、对比手法等手法把它又连上了,文章就是这样一种似断实连,字里行间含有一种诗意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有一种流水的感觉,不是那种很呆板地一句接一句。
(感悟:本文语言似断实连像流水,曹老师的本节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课堂就很灵动。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大家在阅读时发现的。
在“七月”哪个部分。
“七月份”上有句:“汉朝是不会有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胺”。
很多同学都提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商量一下,你怎么理解的,然后回答)女生5:我觉得这就跟古代有了联系,说明古代也是有葡萄的,但是当时的技术没有现在先进,产量也不会很高,而现在技术先进产量高了,更能体现果农的喜悦。
女生6:我认为汪先生首先是一位热爱劳动的人,他写硫胺是为了写对劳动技术的赞美和喜悦。
师:写科技,喜悦、赞美都不错,但是这好像是一个套话,套上去的。
如果拿套话来表达我们的阅读理解啊,它很省劲,不过它往往不是我们阅读的成果。
哪位同学有自己的思考,请回答。
(感悟:就是不说老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憋气,课堂便有了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男生7:这句话有一种调节剂的感觉,因为本文从上到下都是以葡萄为主线的,加一个汉朝就有一种调味的感觉了。
又多了一个味道,向古代延伸过去了。
师:向古代延伸出去了,似乎有点联想,还有吗?男生8:写汉朝是与今朝对比,突出硫胺的作用。
师:其实你的观点是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
我更欣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
这是一个联想,是一个带有调侃幽默味的联想。
为什么要想到汉朝呢?因为葡萄就是汉代从西域传进来的,是吧?他为什么不想到唐代、清代呢?理解上允很多元。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理解,一个思想,我有一个理解,一个思想,一交换就有两个以上的理解和思想,就有一种立体的理解。
(感悟:问题来源于学生阅读时质疑。
这个问题真实,师生共同研讨,教师适时点拨,可谓不悱不发。
)师:我觉得刚才两位同学讲得都有道理,我觉得这句话也许没有我们想像得那样有深意,它也许就是一个幽默调侃。
我甚至想起了汪先生有一次接受别人的采访,有人问:汪先生你写的一篇文章在结尾和开头都有这么一句,你是不是首尾呼应呀?是不是卒章显志呀?汪先生回答非常好玩,他说:“不是的,我就是非常喜欢这句话,一不小心又写了一遍。
”可见,作者写了这句话以后——大家注意到五月、六月、七月讲的内容是有些重复的,有重叠之处,讲得都是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在五月就讲,六月还讲,到了七月,你觉得它还好写吗?不好写了,是不是?怎么能写得笔笔不同呢?到了“七月”写上这个笔“汉朝是不会有这次追肥的,汉朝没有硫胺”时味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