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赏析
俗到极致便为雅

俗到极致即为雅——汪曾祺《葡萄月令》语言赏析瑞景中学赵志民内容提要:文章从语言角度赏析《葡萄月令》。
涉及到语体的色彩、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的妙处。
选择精当的语句,并对语句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对于文章中语言使用欠妥的地方,也稍作提及,以期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语体色彩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妙处初读《葡萄月令》,有学生说语言粗糙。
粗糙?显然是还没能品味出它的细腻与丰富。
“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地道的口语”〔1〕,简短、灵活的句式,精准的用词,恰到好处的修辞,我们读这篇散文,就如同听一个经验丰富的果农在娓娓动听地拉家常。
“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
”〔2〕这话尽然,作者用极平淡、朴素、纯真的语言,准确、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葡萄一年中的生长、管理情况,让我们在接近生活本真的描述中,体味到内在的情趣与韵味。
一、语体的色彩语体色彩分类很多,我们要说的是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
书面语体具有语义舒展、词语丰富和句式严密的特点。
口头语体则表意形象、用词灵活和句式多变。
《葡萄月令》选用的是具有较强口语色彩的散文语言。
这种语言,简洁明快,自由活泼,不拖泥带水,貌似寡然无味,实则如饮甘泉,回味无穷。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一月,下大雪。
五个字,一句话,却表达出时间、事件、情势与氛围。
言虽简,意颇丰。
每一个月份,都用这样简短的句子,书写葡萄的生长与管理的各个阶段。
三月,葡萄上架。
四月,浇水。
八月,葡萄“着色”。
简洁明快、自由灵活的特征显而易见。
这种来自民间的口语形式,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如:糟朽了的,只好烧火。
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
如果说“糟朽”还带有一点文雅气,那么烧火带来的可就是纯正的泥土气息。
“干脆得很”与“一概剪光”更是赤条条,无修饰。
如老农的俗语直来直去。
如果再夹杂些方言,则更是在土气里带有一点俏皮。
如: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磁棒”、“挺括”,字里行间带有一种收获的欣喜。
葡萄月令_汪曾祺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散文部分 第五单元 葡萄月令 Word版含解析

葡萄月令诗海拾贝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解读这首词写久居汴京消夏思归之情。
上片写醒后所感、所闻、所见。
词人醒来时依稀闻到沉香气味依旧弥漫于室中,闷热潮湿的暑气已经消失,神清气爽。
天气晴爽,所以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浏览窗外景色,首先看到的是欢快的鸟雀们映着晓色,在屋檐上往里窥视,嘈杂不停。
经过这样的铺垫,词人步出户外,看到的是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荷叶仿佛是被高高地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
这几句描写水荷极其生动,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
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牵引出乡愁。
家乡西湖的“芙蓉浦”是否也如此秀丽宜人?词人将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吴门”与“长安”。
“五月”三句写梦游,把孤立的空间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家乡的“渔郎”依稀有着自己未踏入仕途前那潇洒的身影,词人居住在汴京,虽然对家乡有丝丝缕缕的挂念,但同样看重在汴京的仕宦生涯,留恋这里的一切,所以,词中的乡愁是很清淡的。
词的侧重点落到对荷花传神的描写上,传达出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貌。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
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汪曾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现代散文选读《葡萄月令》课例赏鉴

《葡萄月令》课例赏鉴【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2.通过揣摩“月令”形式,体会行文布局之妙。
【教学重难点】1.品咂汪老枝摇叶动、似断实连的语言风格。
2.领悟汪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话法、点拨法、比较法。
【课例实录】一、同类·异构投影:文章的时间结构一日结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四季结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师:文章的时间结构,有“一日结构”,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过了一会儿,“蒹葭凄凄,白露未晞”;再过了一会儿,就是“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我们看,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反复地追寻了几千年,其实只是太阳刚出来还没有完全晒干露水那一会儿,在情人心里,时间被放大了、定格了,近乎永恒了。
也有“四季结构”,如《采薇》。
按照季节的推移渐次写了“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配合以“岁亦莫止”“岁亦阳止”,收束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在这首诗里,时间不再是单一的“结构”或“线索”,它是四时景物的变换,是人的无止休的劳作,看似重复的动作,积蓄着一种心理能量,并在最后以今昔时令叠加的方式总爆发。
今天这篇课文要介绍的则是一种更为独特的时间结构:十二月令。
(板书课题。
)二、循言·语脉投影:汪曾祺语录之“为文”使用语言,譬如揉面。
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
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之妙在字里行间。
师:文章按十二个月来写葡萄,标题可以改为《葡萄》么?(学生思考。
)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生1:在本文中,一月、十月、十二月、七月这几个月份与葡萄无关。
师:读文细致。
除了葡萄,“月令”还包含哪些内容?生2:为葡萄付出的劳作。
生3:还有天气情况。
师:也就是说“葡萄月令”含有葡萄、月份、农事、天气诸元素,写了葡萄从春出窖到夏长到秋收到冬藏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
汪曾祺《葡萄月令》

02
作品倡导的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年轻人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葡萄月令》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
03
强民族自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
04 艺术特色及审美价值
鲜明个性化写作风格
独特的语言运用
汪曾祺在《葡萄月令》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以及富 有节奏感的句式,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葡萄月令》篇章结构
篇章布局
01
以月份为序,逐月描写葡萄的生长过程,从一月到十二月,形
成完整的篇章结构。
情节安排
02
通过描绘葡萄在不同月份的生长状态和农事活动,展现出一幅
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
节奏把握
03
篇章节奏舒缓,与葡萄生长的自然节奏相契合,营造出一种宁
静、恬淡的氛围。
独特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对自然、生活热爱之情表达
通过对葡萄生长过程的细腻描写,展现作者对自 然界万物生长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以葡萄为媒介,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倡导 人们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感受生活的真谛。
通过描绘葡萄园中的劳动场景,展现劳动人民的 辛勤付出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传统文化精神传承
小说通过书写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之女巧云出于自然、率真的人性勇敢追 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展示了大淖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世态。
该小说以散文笔调为主,语言纯朴清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 从文的散文化抒情小说的神韵。
《异秉》等作品概述
01
《异秉》是汪曾祺四十年代创作而在 新时期又重新修改发表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简洁恬静的笔调描绘了苏北小 镇高邮的风土人情,世事云烟。
朴实自然 雅致含蓄——《葡萄月令》赏析

朴实自然雅致含蓄——《葡萄月令》赏析中国古代以阴历的月份分别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在十二月的末尾,会举行一次重要的祭祀活动——祭祀月神。
由于阴阳学说认为,从冬至起,阳气逐渐上升,万物生长,春回大地。
到了冬至以后的第三个月叫做“葡萄月”,而这个“葡萄月”又正好发生在“冬至节”前后,所以,在古人看来,从冬至起到葡萄月,再到“立春”止,正好是春天的开始。
《葡萄月令》是南朝梁宗室文学家丘迟所著。
此赋篇幅短小,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读来如同与作者促膝交谈,真切感人。
这篇赋文就是写葡萄开花和结果的时节,由初冬至初春,分为五段:初冬之景、薄雾笼罩、清晨的雪、朦胧的星光、一弯新月、硕大无比的果实。
第一段:描述初冬景象,深秋的黎明,带着浓重的白霜,慢慢地融化,当旭日东升,被云雾笼罩的田野,像披上了银色的轻纱,有的轻柔的薄雾把它包裹着,就像梦幻世界里的童话,让人遐想无限;一阵寒风掠过树梢,那些未脱尽叶子的树枝,摇晃着叶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一群美丽的白色蝴蝶翩翩起舞,把小溪打扮得多么妖娆。
待到太阳冲破云雾,放射出万道金光,眼前顿时明亮起来,刚才被雾气遮掩的景物全都显现出来,像给大地换上了一件绚丽的衣裳,又像挂满了耀眼的明珠,令人目不暇接。
紧接着,“浮云澹澹兮,薄雾蒙蒙,疏林摇落兮,凝霜粲然”,勾勒出初冬清晨的画面。
雾气淡淡的飘着,仿佛在向大地轻轻招手,请他们入座,聆听我们对于生命的絮语。
忽然间,一股冷风吹来,伴随着几片薄雾悄然退去,视线中出现一片稀稀疏疏的林木。
即便没有散落的黄叶,但却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条,密密地堆积在枝丫上,犹如一朵朵盛开的雪花,只不过那是“清露”凝结成的,还在滴滴答答地低唱着离愁别恨,悲歌慷慨的恋歌。
一位小童闻声走了过来,“雪白”的帽子上,顶着一束火红的小绒球,似乎也染上了点点秋霜,他仰着头,注视着高空中飘飘扬扬的雪花,稚嫩的童音脆生生地响起:“雪花落在帽子上,居然还能抖落下来,可真奇怪呀!”伴随着“清露”的是一曲《桃夭》,唱着织女对牛郎的绵绵情意。
汪曾祺葡萄月令赏析

汪曾祺葡萄月令赏析汪曾祺葡萄月令赏析《葡萄月令》是汪曾祺的一篇抒情文,那么大家学习了?主要讲哪些事情呢?汪曾祺《葡萄月令》原文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
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
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
树枝软了。
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
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
挖下的土,堆在四面。
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
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
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
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
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
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
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
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了架,就施肥。
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
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
大棵的,得三四桶。
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
池里放满了水。
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
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
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
《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
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
”“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
朴实自然 雅致含蓄——《葡萄月令》赏析

朴实自然雅致含蓄——《葡萄月令》赏析
《葡萄月令》是著名的诗人李煜的一首优秀的诗作,他凝练又简洁的画面,表现出一种质
朴实自然、雅致含蓄的情怀。
诗中,“月”又叫“白月”,当夜晚来临,月光明媚,金黄色的月光撩动着人们的心灵,
使人沐浴在一种恬静而浪漫的氛围中:“白月光,灼灼其华。
”这也是一种雅致含蓄的情
怀,让白色的月光如同一种朴素的礼仪,洗涤着心灵,并唤起一种宁静与深情。
而随后的“葡萄粒粒,盈盈满屋”,犹如一幅充满生机的满屋的“金色的流动的画卷”,
用有节奏的自然诗句,在月光的照耀下,点缀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情怀。
它描绘出一幅葡萄
遍布的画面,满屋仿佛都充满着天鹅般翩翩起舞的荷尔蒙,令人流连忘返。
葡萄,也成为诗人情怀的象征,他用朴实的形象,将简单的心境表达出来,“紫陌红尘,
鹿鸣春风”,彷佛这个夜晚,人们放下功利心思,仿佛回到了青年时期,一切都那么好,
如此纯朴,干净,温柔。
简洁的诗句,加上朴实的画面,构筑出一种自然、雅致的情怀,苍凉与梦幻,宁静而又深
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在宁静中表达出一种心胸开阔的情怀,令读者沉醉于自然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月令赏析.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
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
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
《葡萄月令》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散文。
汪曾祺是小说名家,他自己也这样认为。
“月令”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
这里指的是“葡萄”每个月的生长和管理情况。
文章从一月“葡萄藤”的冬眠开始,一直写到十二月份再次“冬眠”。
展现给了读者葡萄园中一年的劳动情景,这是一系列的劳动过程。
这里,劳动不再是一种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而是充满了诗意。
那样的美、那样富于生命的活力,使人对劳动充满了喜悦和激情……作者笔下的葡萄是拟人化的,它有生命力,充满着创造的渴望。
它“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在黑暗的泥土里就“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它在息利索罗地成长。
上了架后,“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这时的葡萄藤俨然一个正在养精蓄锐的壮劳力,又如一个即将生产的少妇。
它是那样兴奋,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它正跃跃欲试,想在这大好春光里创造累累硕果。
四月,浇水。
葡萄渴望快快长大,它“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并且“整池子的喝”。
只消几天功夫,就变成了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开花。
“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
而且它开花期很短。
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它不想开出雪一样的苹果花,也不想开出月亮那样的梨花,因为它要快快的结果。
一个月后,“下葡萄”了。
它完成了创造的使命。
然而,这不是葡萄的终极目标。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这种奉献精神,才是它的最高追求。
作者就这样把葡萄的活力、创造力、奉献精神形象地展现出来了。
它生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的复苏、兴盛、发光发热、创造价值的过程。
我们从这如火的生命历程中,领略到了自然之美,体味到了作者对葡萄、对劳动、对人生的热爱。
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谁呢?——劳动者,这就自然引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歌颂和赞美。
在作者看来,劳动者是美的,因为他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而劳动更是美的,劳动本身就是一首诗。
《葡萄月令》行文布局很有特色,从一二十二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裁剪极有章法的。
以“编月体”的形式记述了葡萄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但不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做客观介绍,而是从果农劳作的角度或工笔细绘或写意勾勒,展现了不同月令葡萄园里的繁忙的劳动场景。
作者的笔下,果园本身就是美的。
雪落时洁白安静,雪化时青翠碧绿,浇水后润泽清新,开花结果时艳丽斑斓……而那一个个劳动的场面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空间展开了。
作者善于运用诗意的文笔写景、叙事、状物、抒情。
因此,葡萄园里的劳动也就如诗一样动人,充满着喜悦。
且看这一段文字:“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请”字把前面备料、刨坑、竖柱的活儿写得轻松有趣儿了。
我们似乎看到了果农们劳动时满面笑容、精神焕发的神情。
“趴”字把老藤写活了。
它休养了一个冬天,出来舒展舒展筋骨吧,该干活了。
“呆”以静写动,呆着赶嘛,该喝水呀,放叶呀,开花结果呀!你看,“得费一点劲”的“葡萄上架”这个劳动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被点染得多么俏皮、轻松、愉快。
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
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
——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
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
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这段“下葡萄”一节,淡淡写来,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
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
糟朽了的,只好烧火。
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萄条。
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
葡萄又成了一个大秃子。
剪下
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召帚扫成一堆,装走了。
葡萄园光秃秃。
”纯然的客观描述,除了写劳动还是写劳动。
果农的活干得细致又干脆,这里贮存着明年的憧憬和希望啊。
劳动不是诗又是什么?葡萄入窖后,“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萧瑟吗?不,有了一年来丰收的喜悦,埋下了来一年丰收的希望,置身于“眼界空阔,一览无余”的果园,是别有一种宁静安祥的氛围的。
下雪了,飘零的雪花、银白的果园里,果农扛着铁锹踏步而来,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充满田园风光的图景啊!劳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美,劳动着是美丽的,这就是本文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作者把劳动写的很“实”,有时甚至是不搀杂任何主观色彩的介绍式的描述。
如,“备料”“施肥”“下架”等内容,这是为了表明劳动毕竟是累的。
但是,劳动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手段,再艰辛的劳动也是美好的。
只有置身于劳动的实践中,才会对劳动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散文要有形象,不论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
为了表现劳动的喜悦,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葡萄。
作者笔下的葡萄,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既是自然界万物“竞自由”的写照,也是具有这种品格和精神的人的化身。
二类是葡萄园的主人——果农。
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描写不是像小说那样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去刻画,而是通过正面写劳动的程序带着劳动的人。
因此,我们很难说出每个果农的具体形象。
作者把着力点放在对葡萄管理的程序的介绍上,是忽略了劳动者吗?当然不是,这恰恰是本文写法的独特之处。
果农的具像不鲜明,因为作者的主旨也不是在刻画人物。
换句话说,他是要表现劳动,而其次才是劳动者。
用电影的语言来说,作者展现给我们的劳动者只出现在画面的边缘,且只是一小部分——或是一双手(在剪枝、在喷药、在收获等),或是一双脚(在挖土、在压实筐盖等),或是远景的群体背影。
而这样的画面却实实在在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朴实、耐心、平凡以及对生活大爱无言的深沉的情感。
劳动的艰辛被喜悦代替了,劳动的单调被葡萄蓬勃的生命代替了。
劳动难道不是诗一样的美好吗?三类是作者自身的形象。
文章把“我”隐的很深,但是任何优秀的散文都不能没有“我”。
“我”分明就在劳动中,是劳动者的一员。
“我”用劳动创造了美,“我”在劳动中发现了美。
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一味地用轻浮的笔触赞美果园的诗情画意,或者赞美果园美景的同时发一通“谁知盘中葡(萄),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则文章就失去了对生活本质的开掘。
再联系写作背景,本文所描写的,恰恰是作者在被下放到干校时的劳动场景,便更可以领略到“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充分体现了作者“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蒲桥集》自序)的创作主张。
内容上表现为极客观地写实,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决不“旁逸斜出”。
恰恰是这种写实的笔墨反而达到了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艺术效果。
比如,“树枝软了。
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简练平淡的描述中,透出春的无限生机。
语言本色、很少修饰,多用短语和口语。
“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等等。
作者似乎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和老朋友聊天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由于口语色彩浓,有时看似罗嗦多余的句子,却别有韵味,如,“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月令》可以当作乡土诗去读,“月令”就是每个月的葡萄园美得都是词中的一首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