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可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拥有悠久的历史,成为世界上
最令人尊重的文化之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中医。

自古
至今,中医治疗方法在中国广泛使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形式。

中医是指古老的中国医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独特
而有效地运用草药和其他治疗手段,以治疗人们的疾病。

中医以动态的方
式来处理人体,以达到平衡和健康。

它有三大主要分支:针灸、医护术和
药草学。

针灸是中医最古老的分支,它涉及到用针头穿刺人体来改变患者的病症,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针灸的效果可以比西药效果
更好,有时甚至可以彻底治愈一些疾病。

医护术是中医的第二大分支,其重点是重新唤醒内脏机能,以达到为
身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它针对病人的体质和病症,采用特殊的技法,以消
除身体不良现象,使身体和心灵保持平衡,以达到治疗目的。

药草学是中医最常用的分支,它可以利用天然的药材和草药来治疗病症,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草药有消炎、止痛、抗病毒等功能,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使人们的健康水平更高。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密不可分。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基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以“仁慈”为核心,强调谦卑、保持平衡和顺应自然规律。

中医学也遵循这一理念,坚信以“仁慈”的态度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它们都着重强调对自然的
尊重,以及以包容和顺应的方式来治疗病痛。

中医学的理论依据和诊治原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基本理念是发现病因,疏通经络,均衡营养,辅以草药治疗。

中医学还采用内科、外科、药科等多种理论,同时也采用了若干中国传统文化的治疗手段,如针灸、拔罐、艾灸等。

此外,中医学内部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中医疗法都有“仁慈”态度、强调谦卑等良好的理念,像中医把轻微的病毒感染看成心理病毒而采用养生理疗的方法治疗,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谦虚、有度的特点。

总之,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原则,积极推动着健康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 -。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念体系、理论构架和治疗方法。

中医文化则是中医学所囊括的文化形态,包括对中医学的理解、应用、传承和创新等方面的文化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一、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巫医、方士、道家等,这些古老的传统医学体系融合了许多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

中医学在隋朝、唐朝时期经历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的形成和系统化,成为正式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纵横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基础在于华夏文明,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行为规范等方面。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自己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医文化是传统中医学在文化层面的表现。

中医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传承尊重中医学注重传承和尊重长辈师傅的经验和智慧,在传承中注重感性认识的学习,通过连贯的故事和例证,传递经验和知识。

这种传承和尊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念和家族文化。

(二)阴阳五行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阴阳哲学和自然观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天地同理”的思想的产物,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通、相互作用的。

(三)调和平衡中医学强调“调和平衡”的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是一种平衡状态的表现。

中医学施治时贯穿“平衡论”,通过调和人体的机能和气血、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这种调和平衡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一种医疗理论和方法体系。

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

中医学通过对天地人的观察,总结出了“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以及“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的治疗原则。

第二部分: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核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

中医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强调和谐与平衡,认为人体内外的阴阳、五行应保持调和状态;重视预防为主的医疗观念,注重人体的自愈能力等。

中医文化的特点是多元综合性和系统性,既继承了古代哲学思想,又吸收了民间的传统医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第三部分: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相互渗透,形成了特殊的人文医学观念,如尊医重德、行医格况等。

中医学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第四部分:当代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引进,中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我们需要在当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对中医学的教育与研究,提高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中医学也需要与当代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治疗,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我们还需要加强中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通过推广中医药、中医养生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医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中医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医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理念。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中医文化强调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未病”、“养生”等观念相契合。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的认知方式和方法论。

中医文化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和自然界,强调宇宙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观念相呼应。

中医文化注重观察和感知,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察细致”、“洞察人心”等思想相联系。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方面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中医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患者至上的原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等价值观相契合。

中医文化还注重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救人于危难之中”、“仁者爱人”等理念相呼应。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上,也体现在文化符号和象征上。

中医文化中的脉搏诊断、针灸疗法、草药配方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象征。

这些符号和象征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凝聚了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追求。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医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医文化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影响,从而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医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中医文化产生了质疑和怀疑,认为中医只是迷信和伪科学。

另一方面,西方医学的传入和流行,也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宝库,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其哲学背景上。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的。

阴阳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学说则把世界万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认为人体的脏腑组织与五行相对应,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来治疗疾病。

其次,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其道德伦理方面。

中医学强调医者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

中医学认为,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病人,要尊重生命、保护患者隐私、维护医疗道德。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此外,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其医疗实践方面。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所致,治疗应通过调节人体整体功能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综合认识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和生态思维。

最后,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其自然观念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中医学通过对于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对应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养生方法,提倡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相吻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

总而言之,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医学自身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德伦理、医疗实践和自然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中医学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以推动中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中国传统医学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思想渗透到了传统医学中,形成了尊重人体自然规律、强调调节平衡的特点。

传统医学倡导“天人合一”的治疗理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且相互影响的整体。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以促进身体的自然反应、平衡体内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传统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等概念,都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系。

阴阳理论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动态性,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具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规律。

这些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一致,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的药物研究和应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赋予了许多草药以神秘的色彩,认为它们有着神奇的疗效,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延年益寿。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中广泛地记录了草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形成了丰富的医药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草药学著作之一,其中收载了大量草药的性能、功效和应用。

这些著作不仅宝贵地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的认识和研究,也为传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医学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尊重人体自然规律、强调调节平衡的特点。

传统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了阴阳、五行等重要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的药物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医药著作。

此外,医学与宗教、哲学的相互渗透,也使得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特色和伦理观念。

这些相互关系使得传统医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医学文化。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中医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文化,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经验总结,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医所涉及的人体结构、生命力量、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都依据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
术上。

中医强调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症本身,更要综合考虑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以及周围环境因素,这与中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外,中医文化还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紧密相连。

例如,中秋节、清明节、冬至等节日都与中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此外,中医文化还涉及到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方面,这些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文化和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为中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和传统文化,让它们在今天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

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

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

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

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

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

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

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

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

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

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

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

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天地的元气或者阴阳之气或者说是精气,这样所构成的一个人的生命。

所以天地之元气它是生命的本原,在庄子里面就讲过了通天下一气耳,那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所以这个在中国的整个的思想里面都认为生命就是一个气的生成,具体的来讲,也就是可以说精气跟浊气相结合,精气构成了人的魂,浊气就是魄,就是思维魂魄,那么就是浊气形成人的形体,精气是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的来源。

那么实际上精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一个人的一种生命力了,所以光有浊气也不行,光有精气也不行,所以又要是形和神相结合,才会有一个生命体。

其实这个话在儒家荀子那儿他也讲过,他讲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成好多种了,从没有生命的一直到有生命的,但是不管是没有生命的还是到有生命的,都是由气构成的,比如它首先讲水火、水火有气而无生,水火是有气但是它没有生命,草木有生而无知,没有知觉,也就是没有精神方面的,那么禽兽呢,禽兽是有知而无义,禽兽是有只觉得,有这种感觉的,但是它没有义,义就是指的伦理关系,道德关系这样一种方面。

而人呢,最后就是人了,人是什么?人是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人是有气有生有知而且有义,所以从水火又到人都是气是根本,气是本原,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也是在有了气以后那么才有生,有知,而且有义,人是万物中间最高的一种形式的东西了。

所以他说是最为天下贵,是天下最贵的。

所以气生万物,同时也生人。

所以在东汉的时候,也有个著名的哲学家叫做王充了,他也就讲:“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天地阴阳之气,相合所以产生了万物,“夫妇合气,子偶自生”,所以人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产物,生命就来源于天地和得气,得天地之气。

所以在中医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就讲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也强调了这个,强调了天地之气,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当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的、来生活的。

所以这个生命它就是离不开气。

所以历来的医学家也好,思想家也好,都强调气的根本性,所以生命如果离开了气,这个生命也就结束了。

所以很多的思想家你比如说我这儿举到的董仲舒,汉代的,西汉时期的一个思想家,很有意思的,这个董仲舒是西汉时候主张独尊儒术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汉武帝是接受了他的这样一种意见,所以儒家从汉代开始就处于一个独尊的地位,那么董仲舒主要的代表作品就是《春秋繁露》这本书,《春秋繁露》是来阐发春秋学,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很多地方可以说都跟医学有密切的相关。

中国的医学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先秦时期医学就非常的发达,那么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中间可以看到许多先秦时期就有许多的著名的医生,医术都是非常高明的。

但是这个中医的理论的形成,那是到了汉代,汉代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时期,一个全面确立的时期,这个中间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叫做素问,一部分叫做灵枢,所以有的时候也给它单独来讲素问或者灵枢,都是属于黄帝内经的。

那么这个时候还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叫做张仲景,那么他写的书叫做《伤寒论》也是医学里面的一部经典,也可以说以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的医方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黄帝内经》里面《素问》主要是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怎么样治病这样一些道理,《灵枢》里面就提出了经络的学说,也就是我们以后很多针灸的,针灸来源于经络,经络是中医主要的理论之一。

在汉代就奠定了中国中医理论的根本的基础,几大经典都是出源于汉代,还有包括《神农本草经》。

那么因此汉代的思想可以说跟医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医是治人治病,它跟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在春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说法,叫做上医医国,上医是医国的,其次才是医人的,所以把治国和治人的道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董仲舒的这部著作《春秋繁露》里面有很多其实跟医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他这儿讲到气的问题,可以说有非常精彩的思想,他认为人都应该循天之道,按照天道来生活着,所以他这里面讲到“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

不爱天气的话,这个天气指的就是禀承着的元气,天气之元气,所以随意地来损害自己的元气,放纵自己,损害自己的元气,“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

”天气对于人来讲比衣食重要得多,那么衣食如果尽了,就是衣服穿坏了,吃的东西吃光了,这个没有关系,尚犹有闲,可以再想办法给它找回来,气尽而立终,气如果尽了的话,那就马上死了。

所以这个气对于生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张仲景他也讲他说大地万物都是由气化而生成的,所以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因此生者尤乎此,死者亦尤乎此。

所以他说这个气不可不宝,宝就是看重它了,保重它了。

如果你能够珍惜这个气的话,能宝其气的话,这延年之道也,所以以后的思想家或者医生都强调这个。

明代有一位也是个大儒者叫做陈继儒的,他写过一部著作叫做《养生肤语》,在这部书里他就讲到,他说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所以对于人来讲,一天也好,一个时刻也好,都不能够离开这个气。

那么明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学者或者是思想家,叫做袁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我过去也提到过袁黄,就是袁了凡,我们现在经常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里面第一篇是讲命的问题,那么其中也有讲到养生的问题,他还写过一部书叫做《摄生三要》,就是怎么样养生,摄生就是养生,养生三要里面,养生三要里面他讲到怎么样养气的问题,养神的问题,养精的问题,讲到气的问题,他说人是得天地之气生的,这个天地之气就是指的元气,也就是先天之气。

中医常常讲先天、后天,人在生下来之前那么到生下来他都要禀承天地之气,元气,包括在母亲的胎里面他也是要禀承天地之气,先天之气,这个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气,那么生下来之后,他又有后天之气,所谓后天之气,我们每个人都在呼吸,每天时时刻刻不停地都在呼吸,呼吸就是在吸气,所以我们在呼吸往来运行充满了全身,我们如果一刻停止了呼吸,也就是人死了。

那么所以人就是这样一种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地在补充先天之气,这样生命才能够维持、才能够继续下去。

所以中医对于生命的这样一种认识,是由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一种结合,一种生命,所以气盛,生命才能够旺盛,气衰,生命也同样就衰了,身体也就衰弱了。

如果气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死了,所以所有讲养生的都强调这个东西,气也可以说是一个基础,中医里面吸收了道家的思想,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那么这个人身三宝里面气是基础,但是这个神,神它是统帅这个气的,没有这个气不可能有这个神,但是没有神这个统帅,气就会散乱,甚至于还可以或者说过了或者是不及了,气如果过了的话,不管是你内在的气,还是外在的气,中医讲外在天有六气,六气如果过了的话,都会引起人的疾病,就是外看,你内在的东西如果过了的话也会招致疾病,所以内外交攻的话,那这个人就麻烦了。

所以这个气是根本,神又是一个统帅的,他是一个可以说是主宰的,所以人要生命健康强壮,那就必须要精、气、神。

三、中医的理论(一)阴阳理论1、阴阳理论在中医里的运用所以气分阴阳,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阴阳如果失调的话就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这个阴阳理论可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那么它在中医里面怎么样来运用呢?这个素问刚才讲《黄帝内经》的素问,素问就是用阴阳的道理来阐明天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它认为人身的阴阳跟天地的阴阳是完全相一致的、相吻合的。

所以它拿这个阴阳来分析人的各种各样的生理上面的、疾病上面的问题。

(1)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比如说它首先拿阴阳这个道理来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这个脏腑也是中医非常基本的一个理论,它把人的内脏,身体内的东西,内部的东西分成脏和腑,首先分成这两大类,脏就是指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一般的是讲五脏,腑是指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个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