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基础知识大综合免费[教材]
第一节林业相关基础知识.doc

第一章基础知识第一节林业相关基础知识一、填空题1.成熟的植物细胞由、细胞质及膜系统、、液泡构成。
*2.细胞内的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
*3.细胞核由、、核仁和核液组成。
*4.液泡是各种养料及代谢产物的贮藏场所,内含各种养分、、等。
*5.成熟的植物细胞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和。
*6.一个双倍体的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为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的,为单倍体。
***7.植物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分化而来,是具有相同的和的细胞群。
**8.植物组织分为组织和组织两大类。
*9.成熟组织分为薄壁组织、组织、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10.具有贮藏、吸收、光合同化、通气机能的是组织。
**11.保护组织分布于植物体,具有防蒸发、防机械损伤、的机能。
**12.输导组织贯穿于植物体各器官中,运输和物质。
**13.被子植物的将根吸收的水、矿质元素输送到叶;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运到体内各部。
***14.裸子植物的输导组织有和。
*15.机械组织起支持植物体作用,可分为组织、组织和石细胞。
**16.分泌特殊物质的组织称为组织。
*17.以组织为主加机械组织、薄壁组织组成的复合组织称组织。
**18.根、茎、叶是植物的器官,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器官。
*19.裸子植物的是裸露的,所以种子无所包被。
**20.被子植物的被子房所包围保护,植物受精后子房发育为。
**21.种子一般由、、胚乳三部分组成。
*22.种子中有生命的部分是,胚乳和子叶是的场所。
**23.种皮可保护种子不受外力机械损伤和防止侵入。
*24.胚由、、胚轴和子叶组成。
*25.按种子成熟后胚乳的有无可分为种子和种子。
**26.被子植物按种子的子叶数目可分为植物和植物。
*27.由胚长成的具有根、茎、叶的幼小植物称为。
*28.按胚轴生长和子叶出土情况,可把幼苗分为型和型。
*29.根吸收土壤中及溶于水中的供应地上部分。
**30.根尖的顶端生有,是根吸收和主要部位。
林业综合知识

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
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
(旅游活动)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林业基本知识

林业基本知识2006年4月7日森林资源监督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1、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3、森林的作用主要有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提供林产品。
4、林业建设的方针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
5、我国对森林的分类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种用途林。
6、国家有关珍贵树种和保护规定黄波萝、东北红豆杉、剌楸不许伐红松保留到36厘米柞树、水曲柳、胡桃楸、椴树保留到24厘米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保留到20厘米杨树、榆树、白桦、色树、枫桦、杂木保留到12厘米。
7、封山育林是指为了给森林自然休养生息之机会保护森林植被对部分林区在一定期间暂时停止一切人为活动称为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的方式有全封、半封、轮封三种。
8、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三生态”是指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10、天然林按功能分类为商品林、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
11、优势树种组一个林分中组成优势比重的被确定为优势树种组一般以某树种占林分的蓄积比重确定无蓄积林分和在幼令林中某树种蓄积大、株数少或株数很多蓄积少时按株数比例确定优势树种组。
12、幼苗、幼树树木胸径尚未达于检尺径阶针叶树高31cm 以上阔叶树高51cm 以上为幼树低于幼树标准但已木质化的苗木称为幼苗。
13、闭合差导线测量中长度、角度及高差的实际测量值与已知值间的误差。
14、全林每木调查对小班内的每株树木 5 cm以上全部进行检尺据此计算每公顷和小班的株数和蓄积叫全林每木调查。
林业基础知识大综合免费

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一) 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
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
(旅游活动)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
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林业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林业基础知识第一节森林一、森林★是指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较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简单地说,森林就是以乔木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据中国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载“平土有丛木曰林”;森为“多木貌”,指生长着的大片树木。
俄国林学家Г.Φ.莫罗佐夫1903年认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
随着生物学、生态学和林学的发展,对森林的认识又超过了上述范围。
森林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学着眼于森林生物组成的植物区系和外貌结构,称为森林植物群落。
生态学着重研究森林的结构(组成成分和配置关系)和功能(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即森林生态系统。
林业经营上则较重视森林的经济效益,把它看作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实体。
随着对森林认识的深入,现代科学认为,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
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
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全面认识森林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以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永续经营,对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二、森林演化史根据地史记载,现代森林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3.5亿~2.85亿年前)和二叠纪(2.85亿~2.30亿年前),由蕨类植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大面积的滨海和内陆沼泽森林。
其中鳞木和封印木高可达20~40米,径1~3米,是石炭纪重要的造煤植物。
现在热带地区还有孑遗的树蕨。
②裸子植物阶段:中生代的晚三叠纪(2.3亿~1.95亿年前)、侏罗纪(1.95亿~1.37亿年前)和白垩纪(1.37亿~0.7亿年前)为裸子植物的全盛时期。
345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闭卷、笔试。
满分150分。
四、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土壤学第一章绪论(一)土壤、土壤学、土壤肥力等概念,土壤的特点(二)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第二章土壤的地学基础(一)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识别特征,常见地质作用(二)地形地貌及景观特征。
第三章土壤的形成过程(一)岩石的风化及母质类型,土壤的形成及发展(二)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第四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三)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第五章土壤的物理性质(一)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二)土壤结构第六章土壤的化学性质(一)土壤的酸碱性(二)土壤的交换性(三)土壤的缓冲性第七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一)土壤水分(二)土壤空气第八章土壤养分(一)土壤养分的来源和消耗(二)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形态、有效性、钾素循环(三)微量元素的植物吸收形态及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性第九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二)施肥的基本原理(三)合理施肥的原则。
第十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一)土壤退化(二)土壤质量(三)土壤污染(四)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第二部分生态学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三)光与生物的生态关系(四)温度与生物的生态关系(五)水与生物的生态关系(六)火与生物的生态关系第二章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二)种群动态及其调节(三)种内、种间关系(四)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五)种群生活史对策(六)种群的保护第三章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二)群落的种类组成(三)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四)群落的演替(五)植被分类第四章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二)生态系统的功能(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与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与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与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与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就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与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就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与其她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就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与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她灌木林地就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与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与其她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她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就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就是经营与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①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 ②贡嘎:风停止了脚步 ③珠穆朗玛:心灵的守望 ④梅里:雪神的仪仗队⑤黄山:上帝的盆景 ⑥稻城三神山:香格里拉的地标 ⑦乔戈里:遥远的秘境 ⑧冈仁波齐:众神的居所 ⑨泰山:华夏的图腾 ⑩峨眉山:从盆地升向天庭
27、中国最美的五大湖:①青海湖:陆心之海 ②喀纳斯湖:上帝的调色板 ③纳木错:与神耳语的地方 ④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 ⑤风雅西湖
28、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①雅鲁藏布大峡谷②金沙江虎跳峡 ③长江三峡 ④怒江大峡谷⑤澜沧江梅里大峡谷 ⑥太鲁阁大峡谷 ⑦黄河晋陕大峡谷 ⑧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⑨太行山大峡谷 ⑩天山库车大峡谷
15、可动连锁种:能够从群落中的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另一丛或另一株植物运动,从而成为群落植物生存繁衍因素的动物种。
16、核心共生种:是指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生存的关键性植物种。
17、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局限性(其他因子:生活史、自然资源的分布、遗传变异、群落共存)
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非耗竭性资源(无限):A:恒定资源:太阳能、原子能 B: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广义的自然风光
3、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4、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1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狭义: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
29、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①天山雪岭云杉林 ②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③尖峰岭热带雨林 ④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 ⑤波密岗乡林芝云杉林 ⑥轮台胡杨林 ⑦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⑧荔波喀斯特森林 ⑨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 ⑩蜀南竹海
(二)知识点
1、自然资源按固定特色分:有限资源、无限资源
பைடு நூலகம்2、自然资源分类:
①耗竭性资源(有限):A:再生性资源:森林、作物、牧场及饲料、野生及家养动物、水产渔业、土壤 B:非再生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煤石油等
5、国际上的保护区类型:自然保护区|||荒漠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纪念)保护区、生境|||物种管理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旅游活动)
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18、种群脆性分析: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系统和综合的分析过程,其目的是建立最小生存种群,使该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
19、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在传播能力上或定居能力上的差异和岛屿隔离程度相互作用引起的现象,其迁入率随其与大陆种库的距离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20、面积效应:面积越大,种群越大,种的绝灭率随岛屿面积的减小而增大的现象。
第一部分 自然保护区相关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特点:A整体性 ;B有限性 ;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
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12、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化合物随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形成的复杂体系。
13、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植物的次生物质产生与动物的解毒机制协同进化)
14、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
21、物种平衡数目:当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时的物种数目
22、周转率:平衡状态下,在数值上等于当时的迁入率或绝灭率的种类更新的速率
23、半岛效应:群岛通常比同等大小的陆地具有更少的种,且物种的丰富度常从半岛的基部到顶部呈下降趋势。
24、样本效应:一个10km2的保护区,开始时可能会失去100km2的生境中所见到的每10个物种中的3个,这种最初的排除作用为样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