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西南林业大学339农业综合知识一资源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西南林业大学339农业综合知识一资源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综合知识一》-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
昆虫学 约占50%
植物病理学约占50%
四、试卷的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0%
选择题、填空题35%
简答题35%
问答题40%
第二部分 考察的知识及范围 考察的知识及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昆虫的多样性和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昆虫的多样性。

2、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供参考)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供参考)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西南林业大学,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详细解析

西南林业大学,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详细解析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一、林学的基础知识1、森林的概念与特征:1.1森林的概念、特点概念: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地理群落。

特点:a.寿命长,生长周期长;b.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c.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d.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e.具有庞大的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能;f.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影响力1.2森林的植物成分:根据其所处地位分为林木、下木、幼苗(1年内)幼树(超过1年,但高度未达乔木林冠层一半)、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林木(立木):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

优势树种:建群树种,在森林中,株数材积最大的乔木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影响最大,决定着群落的特点以及其他植物的种类、数量、动物区系、更新演替的方向。

主要树种: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伴生树种: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荫条和侧枝的发育。

下木: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度的1/2。

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

林分: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

林分调查因子:能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

林分起源: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种子起源称为实生林,根上萌生或抽根蘖萌芽形成的林分称为萌生林。

树种组成系数:为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组成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量(胸高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胸高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

2%~5%用+,<2%用-。

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我国划分林层的标准:(由上到下I、Ⅱ、Ⅲ)a.次林层平均高度与主林层平均高度相差20%以上(主林层为100%)b.各林层林分蓄积量不少于30m2/hm2c.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d.主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少于0.3,次林层疏密度不小于0.2。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林学的基础知识25%林学的基本理论25%林学的技术与方法50%四、试卷的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题10%名词解释题15%简答题50%论述题25%第二部分 考察的知识及范围一、林学的基础知识1、森林的概念与特征:森林的概念、特点,森林的植物成分;林分的特征,标准地调查、蓄积量测定。

2、森林植物学基础: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分类方法、系统、单位,植物的命名,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的分类特征、分布范围及主要用途。

3、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森林环境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森林与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形式,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与气候特点的关系。

4、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森林的三大效益,森林功能与效益计量和评价的目的、意义、指标体系和方法步骤。

二、林学的基本理论1、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森林的类型,森林立地与立地因子,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与立地分类;适地适树的概念、意义、途径和方法,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造林密度的确定及其调控;纯林、混交林的特点和应用,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2、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抚育采伐的概念、目的、种类、方法和要素,森林采伐更新的概念,采伐方式与更新;次生林的概念,次生林的改造及经营措施。

3、林业生态建设理论: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内容、类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

三、林学的技术与方法1、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技术: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的基础与技术,林木种子品质检验,种子的休眠现象及催芽机理和方法;苗木培育的基础和技术,苗期管理,苗木的出圃与贮藏;播种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培育,容器育苗与设施育苗。

林业(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及大纲解析

林业(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及大纲解析

林业硕士初试考试科目注:1.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试题满分值。

2.加“▲”为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

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林业硕士-345-《林业知识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一、考试性质《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是林业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林业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为国家培养适应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与林业生产、科研与实践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的具体内容由《土壤学》、《森林生态学》、《气象学》和《植物学》四个考试科目中任选两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为75分。

四、命题指导意见各招生单位根据以下命题指导意见,向考生提供具体考试大纲并命制试题。

《土壤学》1.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土壤学相关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肥力改良的实践能力。

2.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主要成土岩石和矿物的鉴别;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土壤各种性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养分与施肥原理;土壤分类与分布。

同时要求考生能独立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和进行有关林业生产的土壤资源调查工作。

《森林生态学》1.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考察考生应用森林生态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森林生物与环境关系原理;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内与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分布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养分循环。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大纲《植物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形态结构功能、植物生长和发育规律的科学,包括植物细胞、组织、 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长发育、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和生殖过程以及植物界的 基本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基础等。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第一章 植物细胞 1.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膜系统、细胞核、质体、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的 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及它们的功能。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2.植物细胞的繁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过程和二者的区别。

第二章 植物组织 1.植物组织的概念、类型、结构特点及功能。

2.植物体维管束、维管组织及维管系统的定义,维管束的主要类型。

第三章 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种子萌发与营养器官发生:种子构造以及类型;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成 2. 根:根的种类与根系类型;根的伸长生长与初生结构;侧根的发生;根的次生生长 与次生结构;根瘤与菌根 3.茎:茎的功能与基本形态;茎的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 1 / 10长与次生结构;木材的构造 4.叶:叶的基本形态;双子叶、单子叶及裸子植物叶的基本构造;叶的形态构造与生 态条件的关系;落叶与离层 5.营养器官的变态、同功与同源器官 6.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第四章 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1.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其生殖过程 2. 裸子植物繁殖器官及其生殖过程 3.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主要区别。

第五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1.植物分类单位及植物命名 2.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主要区别。

3.藻类、菌类、地衣三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及主要代表植物。

4.苔藓、蕨类(真蕨) 、种子植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史。

第六章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的主要观点。

2.被子植物主要形态术语(包括花程式) 。

3.掌握常见科及亚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木兰科、毛茛科、杨柳科、十字花科、 蔷薇科、堇菜科、豆科、石竹科,报春花科、玄参科、唇形科、紫草科、木犀科、忍冬科、 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百合科等) 。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
林业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林业基础知识中最基本的就是森林的分类。

按照森林的生态特征,可以将森林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

其中,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带和温带,阔叶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混交林则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交错分布。

林业基础知识中还包括了森林的生长规律。

森林的生长受到气候、土壤、水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森林生长规律也不同。

例如,针叶林的生长速度较慢,但寿命较长,而阔叶林的生长速度较快,但寿命较短。

林业基础知识中还包括了森林资源的利用。

森林资源可以用于木材、纸浆、能源等多个方面。

在利用森林资源时,需要注意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避免过度砍伐和滥伐。

林业基础知识中还包括了森林保护的方法。

森林保护是指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常见的森林保护方法包括植树造林、防火、防虫害等。

林业基础知识是林业学习的基础,掌握好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林业工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西南林业大学339《农业综合知识一》-农艺与种业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西南林业大学339《农业综合知识一》-农艺与种业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一》(适用于《农艺与种业》)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植物学50%植物生理学50%土壤学50%四、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30分填空题15分判断题15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40分第二部分 考察的知识及范围考察的知识及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植物学1、植物细胞细胞学说的核心内容。

植物细胞的分裂方式,各发生的部位和时期,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2、植物组织植物组织分为几类,各类的特点和功能。

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组成和功能的异同。

3、营养器官种子:种子的结构、各部分的特征和功能。

根:根尖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根的哪些构造特点与其吸收作用相适应;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根的构造的异同。

茎:说明茎的形态的基本特征。

芽的类型。

髓射线和维管射线的区别。

单、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差异。

叶及器官变态:叶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功能。

说明单、双子叶植物在叶脉上的区别。

4、繁殖器官说明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和各自的意义。

说明花的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功能。

说明被子植物双受精的过程及其意义。

5、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的7个主要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亚等级的概念。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种、变种、亚种、变型的命名。

低等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6、植物界的进化掌握植物拉丁名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异同?植物系统进化的历程。

为什么说从水生到陆生,如何加强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是植物界进化的主导因素?植物在进化中从哪些方面加强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7、被子植物分类基础真花说、假花说,恩格勒分类系统与哈钦松分类系统。

双子叶植物(纲)与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

通常公认的被子植物的原始和进化的特征主要是哪些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一、林学的基础知识1、森林的概念与特征:1.1森林的概念、特点概念: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地理群落。

特点:a.寿命长,生长周期长;b.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c.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d.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e.具有庞大的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能;f.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影响力1.2森林的植物成分:根据其所处地位分为林木、下木、幼苗(1年内)幼树(超过1年,但高度未达乔木林冠层一半)、活地被物和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林木(立木):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

优势树种:建群树种,在森林中,株数材积最大的乔木树种,对群落的形态、外貌、结构及对环境影响最大,决定着群落的特点以及其他植物的种类、数量、动物区系、更新演替的方向。

主要树种: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伴生树种: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荫条和侧枝的发育。

下木: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度的1/2。

层外植物(层间植物):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

林分: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

林分调查因子:能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

林分起源: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种子起源称为实生林,根上萌生或抽根蘖萌芽形成的林分称为萌生林。

树种组成系数:为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组成而分别以各树种的蓄积量(胸高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胸高断面积)的比重来表示。

2%~5%用+,<2%用-。

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我国划分林层的标准:(由上到下I、Ⅱ、Ⅲ)a.次林层平均高度与主林层平均高度相差20%以上(主林层为100%)b.各林层林分蓄积量不少于30m2/hm2c.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d.主林层林木疏密度不少于0.3,次林层疏密度不小于0.2。

1.3标准地调查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

标准地种类: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

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a.标准地必须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b.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该林分;c.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远离林缘d.设在混交林中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e.未经人为破坏。

每木调查: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起源、年龄、活立木、枯立木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并按整化径阶记录、统计,取得林木株数按直径分布序列的工作。

每木检尺步骤:a.径阶大小确认,b.起测径阶(最小径阶)c.划分材质等级d.每木检尺(由坡上方沿等高线按“S”形路线向坡下方进行检尺)1.4蓄积量测定标准木法、立木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和平均形数法、角规测树法2、森林植物学基础:2.1植物界的基本类群通常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低等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形态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分化,大多数为单细胞,合子不形成胚而是直接萌发成新的植物体。

高等植物:绝大多数是陆生,出苔藓植物外,其他有明显的根茎叶的分化,生殖器官由多细胞构成,受精卵形成胚,再长成植物体。

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发育成种子的胚珠是裸露的,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被子植物:种子或胚珠包被在果实或子房中,不裸露,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特有的生殖器官—花,木质部有导管和纤维,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

被子植物根据形态特征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胚具2片子叶,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中有形成层,能进行增粗生长;叶为网状脉,花通常为4至5基数,大多数的木本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多为草本植物,稀为木本。

胚具有一片子叶,须根系,维管束中无形成层,一般不能进行增粗生长,叶脉为平行脉,花基数为3。

2.2植物分类方法、系统、单位分类方法: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系统发育分类法)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假花说)、哈钦松系统(真花说)、克朗奎斯特系统假花说: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中的单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的,被子植物的花不是一朵真花,是一个演化了的花序。

真花说:被子植物的花是裸子植物本类苏铁目的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成,即孢子叶球的主轴演化成花托,主轴上的大小孢子叶演化为雌蕊,小孢子叶演化为雄蕊,下部苞片演化为花被。

2.3植物的命名林奈双名法:每种植物由两个拉丁名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用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第一个字母要小写。

完整的学名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2.4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2.5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林学概论》P52-672.6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生态多样性景观要素可分为嵌块体、廊道和基质。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a.生态系统类型多样b.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c.物种的特有性高、生物区系起源古老d.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野生亲缘种质资源丰富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原因:人口增长,过度砍伐森林,造成生境的破坏和退化;过度捕捞、过度利用,加速了生物资源物种的减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其他原因,外来物种入侵,不可抗力和法制的不完善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

2.7我国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的分类特征、分布范围及主要用途P80-903、森林与环境的关系:3.1森林环境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

森林环境因子:气候因子、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大气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青蓝紫光会抑制茎的伸长,并产生向光性。

就植物光合作用而言,以红光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蓝紫光。

红光有助于叶绿素的形成,促进CO2的分解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助于有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绿光及黄光大多被叶子所发射或透过,很少被利用;紫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作用。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速率增大,达到一定数值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在很大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之间几乎呈正相关,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后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增加开始转慢,达到一定阈值以后,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这一点为光饱和点。

喜光树种:只有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下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耐荫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全光照下生长良好。

中性植物:无论在全光照或荫蔽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的植物。

植物光周期现象:每日日照时数长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长日照植物:每日日照时数超过某一临界值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每日日照时数要小于少于某一临界值才能正常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只有当昼夜长短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中间型植物:对于光照和黑暗没有严格要求,只要发育成熟就能开花的植物。

温度对植物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呈现指数式增加。

物候:树木在形态上发生的有节奏地进行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规律性的周年变化物候期:与物候相适应的树木各器官的动态时期物候相:不同物候期树木器官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树木的主要物候期:萌芽期、生长期、落叶期、休眠期冷害:(寒害)喜温植物在零度以上的低温条件下所受到的伤害甚至死亡。

冻害:气温低于0o C的低温对树木组织造成的伤害或死亡现象。

霜害:由于高温急剧下降至冰点以下甚至更低,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在树体表面凝结成霜,从而导致树木幼嫩组织或器官产生伤害的现象。

冻拔:(冻举)由于天气冷暖交替变化,昼夜温差大引起的根系拔出土壤而造成的灾害。

皮烧:树木受到强烈光照而导致树木的皮部和形成层坏死的现象根颈伤害:(颈烧、日灼)由于过高的土壤温度使苗木根颈部位的皮部和形成层受到灼烧而致死的现象。

水分因子对树木的意义:a.是树木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介质c.原生质的活化状态是以充足含水量为前提d.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蒸腾和蒸发是树木失水的主要途径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旱生树种: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中生树种:适于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森林对水分因子的影响:森林参与水分循环过程,影响降水的形成;重新分配降水量,导致有林区与无林区水分状况的明显差异森林对风的影响:森林具有高大的树体、茂盛的枝叶、发达的根系和复杂的群体结构,对空气的流动具有阻碍作用,其结果是削弱风速、改变方向。

土壤厚度是影响森林分布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还决定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森林活体对土壤形成和土壤性质有重要影响,地上部分的林冠发挥着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等作用。

林内死地被物积累是土壤养分元素和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森林中矿质元素的循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森林内部的循环,森林外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直接关系:寄生、附生、共生、根系连生附生:一种植物的器官,成为另一些较小植物的居住地间接关系:竞争、他感作用、改变环境条件他感作用:(异株克生)指一种植物产生的某些生物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或有益作用。

森林对动物的影响:森林提供动物采食、隐蔽和休眠的场所,以维持个体的生命;森林为动物提供繁殖场所,以维持种的繁衍。

动物对森林的影响:a.动物对种子的影响,种子的散布范围和萌发b.动物对森林生长的影响c.动物对植物的授粉影响d.动物传播疾病3.2森林与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形式基本规律:限制因子:森林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育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限制因子。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谢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衍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过多或不足时,超过了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