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的一些估算速算心得
公务员考试行测:剖析资料分析四大速算技巧

资料分析四大速算技巧一、差分法“差分法”是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用“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等其他速算方式难以解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
适用形式:两个分数作比较时,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比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仅仅大一点,这时候使用“直除法”、“化同法”经常很难比较出大小关系,而使用“差分法”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基础定义:在满足“适用形式”的两个分数中,我们定义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叫“大分数”,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小分数”,而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做差得到的新的分数我们定义为“差分数”。
例如:324/53.1与313/51.7比较大小,其中324/53.1就是“大分数”,313/51.7就是“小分数”,而324-313/53.1-51.7=11/1.4就是“差分数”。
“差分法”使用基本准则——“差分数”代替“大分数”与“小分数”作比较:1、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大,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大;2、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小,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小;3、若差分数与小分数相等,则大分数与小分数相等。
比如上文中就是“11/1.4代替324/53.1与313/51.7作比较”,因为11/1.4>313/51.7(可以通过“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简单得到),所以324/53.1>313/51.7。
特别注意:1、“差分法”本身是一种“精算法”而非“估算法”,得出来的大小关系是精确的关系而非粗略的关系;2、“差分法”与“化同法”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化同法紧接差分法”与“差分法紧接化同法”是资料分析速算当中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形。
3、“差分法”得到“差分数”与“小分数”做比较的时候,还经常需要用到“直除法”。
4、如果两个分数相隔非常近,我们甚至需要反复运用两次“差分法”,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如果运用熟练,同样可以大幅度简化计算。
【例1】比较7/4和9/5的大小【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大分数小分数9/5 7/49-7/5-1=2/1(差分数)根据:差分数=2/1>7/4=小分数因此:大分数=9/5>7/4=小分数提示:使用“差分法”的时候,牢记将“差分数”写在“大分数”的一侧,因为它代替的是“大分数”,然后再跟“小分数”做比较。
公务员考试十大速算技巧(完整版)

★【速算技巧一:估算法】 “估算法”毫无疑问是资料分析题当中的速算第一法,在所有计算进行之前必须考虑能否先行估算。
所谓估算,是在精度要求并不太高的情况下,进行粗略估值的速算方式,一般在选项相差较大,或者在被比较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
估算的方式多样,需要各位考生在实战中多加训练与掌握。
进行估算的前提是选项或者待比较的数字相差必须比较大,并且这个差别的大小决定了“估算”时候的精度要求。
★【速算技巧二:直除法】李委明提示:“直除法”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首两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
“直除法”在资料分析的速算当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由于其“方式简单”而具有“极易操作”性。
“直除法”从题型上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比较多个分数时,在量级相当的情况下,首位最大/小的数为最大/小数;二、计算一个分数时,在选项首位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首位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直除法”从难度深浅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梯度:一、简单直接能看出商的首位;二、通过动手计算能看出商的首位;三、某些比较复杂的分数,需要计算分数的“倒数”的首位来判定答案。
【例1】56.10134.489294.13343.559310.7454.813222.0349.738、、、中最大的数是( )。
【解析】直接相除:30.2294.837=30+,10.7454.8132=30-,94.13343.5593=30-,56.10134.4892=30-, 明显30.2294.837为四个数当中最大的数。
【例2】324094103、328954701、239553413、128941831中最小的数是( )。
【解析】32409/4103、23955/3413、12894/1831都比7大,而32895/4701比7小,因此四个数当中最小的数是32895/4701。
李委明提示:即使在使用速算技巧的情况下,少量却有必要的动手计算还是不可避免的。
公务员考试十大速算技巧(完整版)

★【速算技巧一:估算法】 “估算法”毫无疑问是资料分析题当中的速算第一法,在所有计算进行之前必须考虑能否先行估算。
所谓估算,是在精度要求并不太高的情况下,进行粗略估值的速算方式,一般在选项相差较大,或者在被比较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
估算的方式多样,需要各位考生在实战中多加训练与掌握。
进行估算的前提是选项或者待比较的数字相差必须比较大,并且这个差别的大小决定了“估算”时候的精度要求。
★【速算技巧二:直除法】李委明提示:“直除法”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首两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
“直除法”在资料分析的速算当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并且由于其“方式简单”而具有“极易操作”性。
“直除法”从题型上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比较多个分数时,在量级相当的情况下,首位最大/小的数为最大/小数;二、计算一个分数时,在选项首位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首位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直除法”从难度深浅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梯度:一、简单直接能看出商的首位;二、通过动手计算能看出商的首位;三、某些比较复杂的分数,需要计算分数的“倒数”的首位来判定答案。
【例1】56.10134.489294.13343.559310.7454.813222.0349.738、、、中最大的数是( )。
【解析】直接相除:30.2294.837=30+,10.7454.8132=30-,94.13343.5593=30-,56.10134.4892=30-, 明显30.2294.837为四个数当中最大的数。
【例2】324094103、328954701、239553413、128941831中最小的数是( )。
【解析】32409/4103、23955/3413、12894/1831都比7大,而32895/4701比7小,因此四个数当中最小的数是32895/4701。
李委明提示:即使在使用速算技巧的情况下,少量却有必要的动手计算还是不可避免的。
行测资料速算技巧

行测资料速算技巧《行测资料速算技巧:让数字不再“磨人”!》嘿,各位考公的小伙伴们!说到行测资料分析,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呐!爱它是因为如果掌握了速算技巧,就能快速拿下不少分数;恨呢,就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算起来真能让咱一个头两个大。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我对行测资料速算技巧的真实感受和见解,保准带点幽默感,让你轻松愉快地看下去!还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资料分析的时候,那真是一脸懵啊!看着那一串串数字,我心想:这都是啥呀!然后就开始硬着头皮算,那叫一个费劲啊。
手指头都快不够用了,算得我是满头大汗,结果还经常出错。
不过,慢慢地我就发现了一些速算技巧的妙处。
就比如说那个“截位直除法”,简直就是我的救星啊!以前看到除法题就头疼,现在好了,截位之后瞬间觉得轻松多了。
以前要算半天,现在几秒钟就能搞定,那感觉,就像是从蜗牛变成了火箭,一下子就飞起来了。
还有那个“特殊分数法”,真是太好用啦!遇到一些特殊的分数,比如1/2、1/3、1/4 啥的,直接把数字转化一下,计算就简单多啦。
想象一下,别人还在那里吭哧吭哧地算,咱已经用特殊分数法快速得出答案啦,那优越感,嘿嘿!不过啊,技巧虽好,可不能乱用哦!有时候我就着急,一看到题就想用速算技巧,结果没看清题目,用错了方法,那可就得不偿失啦。
所以啊,一定要先认真审题,搞清楚题目要求,再选择合适的速算技巧。
要说这速算技巧啊,真的就像是武功秘籍。
我们要不断地修炼,才能把它运用得炉火纯青。
平时一定要多做题,多练习,把这些技巧都变成自己的本能反应。
这样到了考场上,才能应对自如,快速准确地答题。
总之,行测资料速算技巧就像是我们考公路上的一把利剑,只要我们用好它,就能在资料分析这个战场上所向披靡。
小伙伴们,加油吧!让我们一起用速算技巧打败那些“磨人的小数字”,冲向成功的彼岸!。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基础方法与速算技巧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基础方法与速算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它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数据资料的理解、分析和处理能力。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地完成资料分析题目,掌握基础方法和速算技巧是关键。
一、基础方法(一)读题读题是资料分析的第一步,要准确理解题目所问,明确需要从给定的资料中提取哪些信息。
在阅读题目时,要注意关键词,如时间、主体、数据类型等,以便快速定位所需数据。
(二)查找数据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要求,在给定的资料中查找相应的数据。
资料通常包括图表、文字等形式,要熟悉各种资料的结构和特点,提高查找数据的效率。
(三)列式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
常见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百分数、平均数、增长率等的计算。
(四)计算计算是资料分析的核心环节之一,但在行测考试中,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快速估算出结果。
二、速算技巧(一)尾数法当选项尾数不同时,可以通过计算算式的尾数来快速得出答案。
例如,计算 1234 + 5678,只需要计算 4 + 8 的尾数即可判断答案的尾数。
(二)首数法适用于除法运算,通过计算商的首位数字来快速排除错误选项。
比如计算 12345÷234,先计算 123÷23 得到首位数字。
(三)特征数字法将百分数转化为接近的分数,如 25% = 1/4,125% = 1/8 等,从而简化计算。
(四)有效数字法根据选项的差距,对数据进行取舍,保留有效数字进行计算。
(五)同位比较法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通过比较分子与分母的变化速度来判断大小。
三、实战应用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例题】2019 年,某地区的 GDP 为 12345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
2018 年该地区的 GDP 是多少亿元?首先,读题明确要求计算 2018 年的 GDP,即基期量。
其次,查找数据找到 2019 年的 GDP 为 12345 亿元,增长率为 15%。
公考计算题做题技巧

公考计算题做题技巧
1. 嘿,大家知道不,公考计算有个超棒的技巧就是要学会估算呀!比如说,那道计算某地区人口增长的题,直接精确计算多麻烦,咱就大胆地去估算一下范围,那答案不就一下子出来啦!这多省事儿呀!
2. 哇塞,还有哦,列式计算要细心呀!像算商品利润的题,式子列对了可不就成功一大半啦!你想想,要是式子都错了,那还能对吗?
3. 哎呀呀,注意单位换算也是很重要的呢!就像计算路程的题,单位不一致咋行呢,这不就容易出错嘛,可得长点心呀!
4. 嘿,千万别忘了找规律呀!碰到那种有规律的数列计算,找到了规律那简直是如有神助呀!就好比那道递增的数字序列,找出规律一下就解决啦,是不是很神奇呀?
5. 哇哦,整除特性也能派上大用场呢!很多时候能快速排除一些选项呀!比如那道算人数不能为小数的题,利用整除特性不就轻松搞定啦!
6. 伙伴们,特值法也很好用的呀!比如说工程问题,设个特殊值,计算起来就简单多了嘛,难道不是吗?
7. 还有啊,比例关系要抓住呀!像那道比例分配资源的题,弄清楚比例,答案就显而易见啦!
8. 大家要记住哈,以上这些技巧都是很有用的呢!只要好好运用,公考计算题就不再难啦!咱就能轻松应对,成功上岸呀!。
资料分析的一些估算速算心得

最后一星期,资料分析的一些估算速算心得。
管理提醒:本帖被麦子执行加亮操作(2010-10-20)嘿嘿开心的周末,先听听歌↓点击播放多媒体资料分析在省考的比重,还有其重要性,我就不再罗嗦了,之前在那个笔记帖里面已经有说过一些。
题目一般是文字资料、表格和统计图3种,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自然是追求最快的速度来解题,所以口算心算、还有计算能力很重要。
剩下的一个星期里面一定要好好把握,资料分析的进步空间其实是相当大的。
表格还有统计图这些比较直观一点,容易处理,难度最大的还是在文字资料题,这里也主要说这部分的。
做题的时候一般都是直接跳过材料看问题,然后再回去材料中找了。
要特别注意所求问题的年份、具体内容(非常重要也非常容易弄错的字眼,我的习惯是问题标记,材料也标记一下)然后一般也是几种类型题:文中直接可以找到信息的那种题目就不说了,细心一点一般都没问题的;第一种是计算某个具体数值(如今年1000,比去年增长10%,求去年具体多少)或增额、增幅,占多少比重等(注意谁比谁,年份依然要非常小心)第二种是比较数值大小(草稿纸用自己明白的符号或字简单列出各个需要比较的项)第三种是选正确或错误的(最麻烦,我碰到这类题型都喜欢从D项开始看起,因为我觉得后面选项概率大一些,当然要是碰到答案刚好是A项会比较郁闷一些T_T...)首先要明白,我们做资料分析题大多数的时候都并不是傻傻地直接计算出准确的数值,而是尽量把它转化成简单的计算,然后求出一个最接近正确选项的值,这也就是最常用到的估算。
其实几乎每道题都能用到估算,但是估算总会有偏差,所以我觉得每一道题目拿上来就应该先看一眼选项,然后再决定后面题目的处理方法,假如选项之间相差大一些(相对于具体数据来说)则可以进行大幅度的估算,如果相差不大估算的时候就要小心一些。
第二,直接引用材料的数值计算实在太过复杂,看到每个需要计算的数,就要尽量有意识地在脑海里或者稿纸上把它转化成整数来求,比如原来是要计算2647*33.8%,一眼看下来,就是差不多2700/3=900,当然具体还是需要跟前面说的一样结合选项来取值,尽量减少误差。
行测资料分析速算技巧

资料分析速算技巧资料分析模块,大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如何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
若不控制时间,大部分人正确率能达到80%以上,可一旦按照考试要求掐时间做(30分钟以内),正确率就大幅度下降,陷入欲速则不达的窘境。
可见,资料分析速算技巧尤为重要。
若想提升速度,需要从两方面同时发力,一是找数据的速度,二是算数据的速度。
下边我主要从算数据方面给大家分享技巧方法第一节加减乘除运算技巧加减乘除的应试技巧既简单又实用,是提升资料分析计算环节速度的基础。
一、加减法技巧1、错位叠加法:每一个加数,从高位起,按照对应的位数分别累加,累加结果不足两位时前边需补0,然后把所有累加结果从高位起往后错开一位叠加(像楼梯凳一样)例题:62355+23056+34267+4123=?计算过程:加万位6+2+3=11,加千位2+3+4+4=13,加百位3+0+2+1=06,加十位5+5+6+2=18,加个位5+6+7+3=21,然后错开一位叠加,如下图所示:2、临近相减法:一般求几个数的和与另外几个数的和之差的时候,形如(A+B+C)-(a+b+c),我们可以找数值相近的先做差,再求和。
材料:题目:2016~2018年,全国茶叶产量之和比2013~2015年产量之和增加了:A.100~150万吨之间B.不到100万吨C.超过200万吨D.150~200万吨之间参考答案:A解题过程:根据题意,需计算(231.3+246+261.6)-(188.7+204.9+227.7),显然较麻烦,可先找临近的做减法,一般可以口算,再求和。
如先算231.3-227.7=3.6,再算246-204.9=41,再算261.6-188.7=80略小,根据选项,3.6+41+80只能选A3、尾数法:通过直接运算结果的末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方法,因为资料分析中,加减法通常为准确值,因此在合差计算中我们可以采用此方法来进行答案的秒杀。
材料:题目:“十二五”期间华为销售收入总计达到________百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分析在省考的比重,还有其重要性,我就不再罗嗦了,之前在那个笔记帖里面已经有说过一些。
题目一般是文字资料、表格和统计图3种,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自然是追求最快的速度来解题,所以口算心算、还有计算能力很重要。
剩下的一个星期里面一定要好好把握,资料分析的进步空间其实是相当大的。
表格还有统计图这些比较直观一点,容易处理,难度最大的还是在文字资料题,这里也主要说这部分的。
做题的时候一般都是直接跳过材料看问题,然后再回去材料中找了。
要特别注意所求问题的年份、具体内容(非常重要也非常容易弄错的字眼,我的习惯是问题标记,材料也标记一下)然后一般也是几种类型题:文中直接可以找到信息的那种题目就不说了,细心一点一般都没问题的;第一种是计算某个具体数值(如今年1000,比去年增长10%,求去年具体多少)或增额、增幅,占多少比重等(注意谁比谁,年份依然要非常小心)第二种是比较数值大小(草稿纸用自己明白的符号或字简单列出各个需要比较的项)第三种是选正确或错误的(最麻烦,我碰到这类题型都喜欢从D项开始看起,因为我觉得后面选项概率大一些,当然要是碰到答案刚好是A项会比较郁闷一些T_T...)首先要明白,我们做资料分析题大多数的时候都并不是傻傻地直接计算出准确的数值,而是尽量把它转化成简单的计算,然后求出一个最接近正确选项的值,这也就是最常用到的估算。
其实几乎每道题都能用到估算,但是估算总会有偏差,所以我觉得每一道题目拿上来就应该先看一眼选项,然后再决定后面题目的处理方法,假如选项之间相差大一些(相对于具体数据来说)则可以进行大幅度的估算,如果相差不大估算的时候就要小心一些。
第二,直接引用材料的数值计算实在太过复杂,看到每个需要计算的数,就要尽量有意识地在脑海里或者稿纸上把它转化成整数来求,比如原来是要计算2647*33.8%,一眼看下来,就是差不多2700/3=900,当然具体还是需要跟前面说的一样结合选项来取值,尽量减少误差。
第三,记住一些常用的值,对估算有相当大的帮助。
像根号那些值、1/3、1/4、1/5...这种特殊值的百分数。
比如经常会碰见这种形式:158.9/[(1+41%)的6次方],知道根号2约为1.414后,则整个可以估算为160/(2的3次方),约为20。
以下都是约等于:根号2=1.414,根号3=1.732,根号5=2.236,根号6=2.449,根号7=2.646,根号8=2.828,根号10=3.162(其实我记得这些在初中的时候我们老师就有要求背诵了,念几下还是蛮好记的...)33%=1/3,16.7%=1/6,14.3% = 1/7,12.5% = 1/8, 11.1%= 1/9,9.1%=1/11接下来,两个题目:一.(去年省考的那段文字材料题)“十五”以来,广东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亮点。
据统计,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工业产值达493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0%;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5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1%。
全省特色产业基地的经济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平均幅度。
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20.3%。
与此同时,各特色产业基地占地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加大,有些基地已占到当地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如湛江海洋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2006年已占湛江市工业总产值的33%;阳江五金刀具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工业总产值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云浮禽畜生物制品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工业总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38.5%;国家级肇庆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占全市高新企业的总数17.7%,基地工业产业总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20%。
86.2005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是多少?A4930亿元B4098亿元C3929亿元D2145亿元时间2005年,特产基地工业总产,这些首先要在文中标记出来,看选项,A是06的值,排除;BC相近,D项与其它偏差较大,其实已经可以排除(蒙题的时候)根据材料,可列4930/(1+20.3%),只看前两位已经知道49/1.2商就是4开头的,选B。
87.2006年广东省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占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多少?A38.5% B33.5% C30% D20.3%时间2006年,“省特产基地高产产值”占“特产基地工业总产”,选项3个30%以上,1个20.3%,同样可以差不多排除D项,注意关键词“基地”,在文中找出数值,1650/4930 一眼看上去就是差不多1/3,也就是33.3%左右,选B。
88.根据上述材料,2006年特色产业基地占当地工业总产值比重最高的是A湛江海洋特色产业基地B阳江五金刀具特色基地C云浮禽畜生物制品特色产业基地D肇庆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这题比较简单,原文中都有的,湛江33%,阳江31%,云浮38.5%,肇庆20%,选C。
89.2006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是多少?A38.5% B32.9% C30.4% D20.3%时间2006年,省高新产产值占省工业总产,标记,找到原文相关表述,可知是(1650/11%)/(4930/10%),11%差不多就是1/9,所以可以估算为(1650/49300)*9=3/10,转化为百分数就差不多是30%,选C。
90.根据所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06年,肇庆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9家B2006年,阳江五金刀具厂产值占阳江市工业总产值的31%C2006年,云浮禽畜生物制品特色产业基地总产值占该市总产值的38.5%D2006年,湛江海洋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总产值,占该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小于33%这里争议很大,主要是工业总产值跟生产总值的区别,我只是记得当时做题的时候没这样争议的感觉,可能现在网上的题目还是跟真正的真题不太一样。
如果单纯按原文表述来看,CD两项都是占该市生产总值的情况,而原文是占全市工业总值,实际上工业总值是生产总值的一部分,所以“基地工业总产值占该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要比“占当地工作总产值的比重”小,选D。
二.模拟卷里面那份材料题: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为4980万人,比上年增长1.67%。
其中,男性人口2511.4万人,女性人口2468.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43%和49.57%;全年出生人口50.78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6.75万人,死亡率为5.42‰。
据对全省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和9.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6平方米。
全年全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96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6万人;企业实际缴费人数72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8.2亿元,支出192.3亿元,累积结余45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5.9亿元,基金支付能力稳定上升,支付能力达26个月。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04.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0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3.% 。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省已有城乡低保对象62.9万人,其中城镇8.9万人,月均补助145.5元/人;农村54万人,月均补助72.3元/人。
年末全省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0.69万张,收养人员7.56万人。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2%,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98% 。
现有1500多个乡镇(街道)和2.7万个社区(村)建立了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分别占总数的98.6%和73.4%,社会救助工作人员3.8万名。
86.2006年浙江省自然增长人口()A.24.03万人B.27.46万人C.29.51万人D.32.73万人时间2006年,主要是要知道自然增长人口是什么意思,即是出生人口量- 死亡人口量,所以50.78-26.75=24.03,选A。
87.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比上年增加了()A.9.3% B.12.2% C.1991元 D.1795元时间2006年,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为文中已经说到增长10.9%,所以AB两项明显排除,这种计算增值的,基本都差不多的转化方法,这里计算18265-18265/(1+10.9%),转化成18265*(1-1/1.109)=18265*(109/1109)(碰上这种已知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多少,然后求增长量的题目,可以先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形式,然后扩大倍数至完全整数做分母,分子少1000,比如1+5.9%,先变成1.059,扩大成1059做分母,分子59,则表示为59/1059,其实原理只是简单的提取公因数,然后通分相减而已)大概估算18000*1/10=1800,选D。
88.与上年末相比,2006年末,以下四个项目人数增加最多的是()A.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B.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C.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D.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同样求增量的问题,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增加87.6万人,原文表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增加13.4%,可以直接表示为504.4*(134/1134),分数部分大概是1/8,所以估算大概6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2%,表示为730.6*(142/1142),分数部分大概是1/8,估算大概是91;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加33.3%,表示为604*(333/1333),分数部分大概1/4,估算大概151,所以此项最大。
选D。
89.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2006年全省用于农村低保对象的补助支出约为4.69亿元B.2005年末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为640万人C.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6455元D. 2005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约为390万人D项开始看起,时间05年,省失业保险人数根据文中数据,计算504.4/(1+13.4%),前两位来看50/1.1,开头已经是4,所以正好D项错误,选D。
90.已知2005年女性人口约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49.3%,则2005年全省女性人口约为()A.2367万人B.2391万人C.2415万人D.2432万人时间05年,女性人口选项差距都不大,估算应当小心,05年全省常住人口为4980/(1+1.67%),估算为4980*(1-1.67%)(百分数很小的情况可以这样转化估算),约为4900,女性人口占49.3%,所以4900的一半2450,减去50*0.7=35,等于2415,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