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学案)
学生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姓名 班级 学号 编写:曾涛 审校:高一地理组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
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3.了解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重要性。
4.了解水圈、生物圈的主要特征。
【自主学习】(“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导”由教师自主完成;此学案中“自主学习”即为第二环节“思”,这部分建议学生务必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直接快速对答案,重点知识稍加讲解)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C 为莫霍面,D 为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1)地壳(C 以上):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2)地幔(E +F):E 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H +G):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
(4)说明岩石圈的范围和组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
学习笔记: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①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97%,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沼泽水等,其中冰川水占淡水的2/3,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
(2)意义: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判断:地球表面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造成的。
(×)3.生物圈(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3)核心部分判断: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指地面以上200米或水面以下100米这一薄层。
(×)(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交流探究】(“交流探究”部分包括了“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的“议、展、评”三部分,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回答问题或者上前台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总结点评)探究一:读图1-4-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讨论一下问题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地球内部圈层构成 从火山口喷发出来的炽热岩
地壳
浆,来源于 ____,汶川大地 软流层 震震源深度10-20km,该震 源位于圈层的__地壳
下地幔
合作探究
②利用下图理解岩石圈、软流层、地壳、 上地幔之间的关系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地壳 ①A和B是________ 岩石圈 ②A和B+C是________ 软流层 ③D是________ 上地幔 的一部分。 ④C+D+E是________ (二)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 莫霍界面 变化 ?
考点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三: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如何偏移?
4.夏至日和冬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和正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哪些?
5.北京时间2016年6月25日晚上8时整, “长征七 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当 “长征七号”发射升空时,国际标准时间大约是 A. 1 时 B.9时 C.12时 D.23时 6.圣诞节(12月25日)前夜伦敦时间19:00,英 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一场比赛将在伦敦开赛。香 港的李先生要去伦敦观看这场比赛。从香港至伦 敦,飞机飞行时间约为17小时。试分析回答,在 下列香港——伦敦的航班起飞时间中,比较合适 的是( ) A.23日15时 B.23日18时 C.24日7时 D.24日10时
b
c
a
d
考点一: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莫霍面和②古登堡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④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60~70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地壳和⑧地核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⑩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⑪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⑫液态或⑬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⑮大气圈、⑯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⑰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水圈:由液态水、⑱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⑲陆地水、⑳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21地表水和○22地下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23大气圈和○24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25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的艾雅法拉火山,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9时),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125公里,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800名居民紧急撤离。
地球的结构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李丽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地球外部各圈层的范围及基本特点。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通过学习微课及填表,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范围及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正确认识地球结构,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2、通过探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知好学的好习惯;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究的精神。
3、通过对地球圈层构造的学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通过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学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用中国钻探地壳探究地球的实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用地质梦中国梦,为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为国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游戏:猜物引入。
假如你是一名小科学家,要了解地球内部的状况,你有何设想?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深处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那什么是地震波呢?【新课】:一、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就形成了地震波。
2、类型:地震波有两种:纵波和横波,其中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地面上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其英文单词是Primary wave,简称P波,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地面上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其英文单词是Secondary wave,简称S波。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纲及课标要求】考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剖析】【知识要点梳理】1.要点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1)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它们的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有规律地变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边连续的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面叫莫覆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面。
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内部圈层及其特征: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例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例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2.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是地球表面的构造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有的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则超过八十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岩石。
2.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相对地壳来说厚很多,在地球半径的0.3~0.8位置。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是高温高压的熔融岩石,下面的部分则是固态的岩石。
2.3 地核地核则是地幔下面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核外层是液态的,内层则是固态的。
地核所处的深度和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的火炉。
3、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对流、流变性变形与地震等。
3.1 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呈现熔融状态,处于对流状态,形成由低温上升、高温下沉的自然大循环。
3.2 流变性变形流变性变形是地球的一种基本内部运动,它把固态的岩石变形成流体状态,并往不同的方向移动,进而导致地球各个部分的相对运动。
3.3 地震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导致地球内部压力产生突变,进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因此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了解了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学习本课内容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 学案 1.4 地球圈层结构学案 内部圈层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编写人:白玉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2.了解低层大气的成分;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水圈、生物圈的特征和意义。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习难点: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
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3.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分界面:D为 F为(3)内部结构:C为 E为G为 H为⑷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
C层主要由组成。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第三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2.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B.岩浆比例的不同C.各层的厚度不同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4.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5. 下列各地的地壳厚度,最厚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渤海海底C.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6.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岩石圈指地壳部分②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③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第四部分课堂小结列出本节知识体系:我的疑问:我的收获:组成成分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氮二者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维持人类一切必需物质;氧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含量很少植物进行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具有作用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保护地球生物水汽含量很少大气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 2 -。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2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2课标解读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本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从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从微观层面上讲,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学法指导一、本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三年级班级姓名齐清华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
3、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学习重点]
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①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②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
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2)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
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
3、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地壳平均厚度约千米,
海拔越,地壳越厚,海拔越,地壳越薄。
地幔
①结构:分地幔和地幔。
上地幔具有特
征。
②岩石圈:由和顶部(软流层以上)
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一般认为,
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外核呈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态。
[课堂检测]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P波都明显下降
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地壳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D.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3、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三种依次是
A.硅、铝、氧B.硅、镁、氧C.氧、硅、铝D.氧、硅、铁
4、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A.地壳B.下地幔C.软流层D.地核
5、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地幔位于
A.莫霍面以上,地面以下B.古登堡面以上,地面以下
C.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D.古登堡面以下,莫霍面以上
6.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A.岩石B.大气C.水体D.生物
7.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C.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图中地震波E是,F是;图中分界面A是,B是
(2)在界面A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
在界面B上波速变化:横波、纵波。
(3)图中圈层:C是,D是
(4)物质状态:C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