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合集下载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刘志兵[摘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建军原则和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

作为政治学范畴的概念,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实体的也是程序的,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

在实体上,主要是规定由中国共产党独立、直接、全面领导人民军队;在制度上,主要是指由党章和宪法、国防法及政工条例等党、国家和军队法规所规定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一整套制度。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关键在“绝对”,是政治要求也是制度设计。

[关键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的建设;强军目标[中图分类号]D26;E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1445(2020)07-0016-05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并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上进行系统阐述,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理论、制度和实践推向新境界。

深刻领会这个基本方略,必须准确把握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提高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自觉和实践能力,铸牢强军之魂,有力推进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实现。

为什么要“绝对”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①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军事领域的具体体现。

这一本质特征,既体现了执政必执军的普遍规律,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军的特殊规律,是军事制度文明的中国模式。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军事制度,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体政体、国情军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

世界上没有普世的、通用的军事制度,照搬照抄他国模式必然造成水土不服。

4武装斗争

4武装斗争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和方法。 这是劣势装备的人民军队, 这是劣势装备的人民军队,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最有 效 的战略战术。 的战略战术。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军队,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军队,击溃 其 十个师,不如消灭其一个师。 十个师,不如消灭其一个师。 先打孤立和分散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先打孤立和分散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慎重初战,不大则已,打则必胜。 慎重初战,不大则已,打则必胜。
在我军历史上,不乏叛逃之人,包括一些高级 将领。但是,却极少出现成建制的部队投降叛 逃、哗变的事件。毛泽东曾经针对张国焘叛逃 事件很自信地说:“你张国焘可以走,可以离 “你张国焘可以走, 开延安,但是你一个人也带不走, 开延安,但是你一个人也带不走,连你的警卫 员都不跟你走。 员都不跟你走。”
D:\视频\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 3铸就军魂.flv
从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到以农村为基地的 游击战争的转变; 游击战争的转变;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 战争的转变;在抗日战争中, 战争的转变;在抗日战争中,从战略防御到战 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转变; 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转变;在解放战争中从 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再到战略决战的转变。 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再到战略决战的转变。 在具体作战形式的转换上,把运动战、 在具体作战形式的转换上,把运动战、游击 阵地战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战、阵地战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正是这 种正确的战略转变和作战形式的转换, 种正确的战略转变和作战形式的转换,使得中 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二、人民战争的思想
(1)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 (2)游击战的战略地位 ) (3)十大军事原则 )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的原则。

我们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

二、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三、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人民军队必须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事工作的特色和优势。

从我军建军伊始,毛泽东就高度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认真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实行班、排设党小组,连队设立党支部,营、团设立党委的制度。

并向连、营、团三级派党代表,负责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总结红军建设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创立,使新型人民军队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的性质,使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里,使人民军队始终保持了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坚强的战斗力,成为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

在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得到巩固和完善。

1929年,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严厉批评了“司令部对外”和极端民主化等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主张,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党委要成为部队的“领导中枢”,各级党组织要“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又及时批判了高岗“两党论”和“军党论”的错误,进一步强调:人民的武装必须永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领导之下,枪杆子要永远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

我军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人民军队导论答案

人民军队导论答案
二是领导途径上,是通过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全面实施;
三是在领导方式上,是集党政军、司政后装于一体,实行全权领导。
(四)党对军队的领导具有无条件性
党对军队领导的无条件性,是指军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完全地听从党的指挥,不允许讲价钱、讲条件。党和军队不是雇佣关系,也不是对等的关系。军队是执行党的意志的忠诚工具,必须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时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绝不允许向党闹独立性。
5.简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情况?
太原失陷后,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各部逐渐向敌盾实行战略转移,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大青山、晋冀鲁豫、晋西南等抗日根据地。在南方,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的新四军,建立了苏南、苏南、皖南、皖中、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建立起十多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总人口达5000万人以上,牵制了日伪军30万兵力。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对阻止日军的战略进攻,促进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民军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简述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在武装起义中诞生→在工农武装割据中成长→在万里长征中实现历史性转折→在抗日烽火中不断壮大→在解放战争中越战越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前进
2.概述南昌起义主要过程。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在南昌城头打响的。1927年7月26日,党中央派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与刘伯承、贺龙、彭湃、聂荣臻、恽代英等汇合。27日,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在江西大旅社正式成立,周恩来担任书记。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武装起义总指挥部,任命贺龙为起义军的总指挥。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张国焘突然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赶到南昌。张国焘执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阻挠起义。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断然拒绝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果断下达起义的命令。8月1日2时整,三声清脆的枪声响彻夜空,南昌起义爆发了。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共歼灭盘踞在南昌城内的反动军队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1.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根本建军原则。

早在“三湾改编”时,毛主席就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以后又明确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更需要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我们的部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人民军队建设是党指挥枪,也就是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的总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充分认清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是唯一的领导人民军队是党缔造的,一诞生便与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

90多年来,人民军队能始终保持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其本质内涵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军队唯一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人民军队必须完全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

我国宪法明确,中央军委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

这就从制度上明确了全国武装力量由中央军委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

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兵权贵一”,保证了党牢牢掌控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实现形式。

3.充分认清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是彻底的领导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面领导。

纵向到底,就是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党在团以上部队和相当于团以上部队的单位设立委员会,在营和相当于营的单位设立基层委员会,在连和相当于连的单位设立支部,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覆盖全面的严密组织系统,使党的领导能够从中央直达基层、直达士兵。

横向到边,就是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涵盖军事、政治、后勤、装备、训练、科研等各方面各领域,贯穿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环节全过程。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毛泽东的建军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的军事建设思想理论深刻,实践广泛,党性鲜明。

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宝库,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看,思想体系丰富完整,军队建设实践硕果累累。

1,必须无条件将人民军队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共产党领导军事工作的特点和优势。

从我军成立开始,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整顿”,认真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提出了“在公司上设分行”的原则,建立班级和排的党群,在公司和团中建立党支部,在营和团级建立党委委员会,并派党代表到公司,营和团级负责党的工作和政治的制度工作党已建立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总结了红军建设的经验,指出“红军奋战不散”。

“支队建在公司上”是重要原因。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体制的建立,使新人民军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的性质,把矛头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人民群众,保持人民军队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强大的战斗力,已成为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

在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时,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得到巩固和完善。

1929年,毛泽东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严厉批评了“总部设在外面的世界”和极端民主化的错误思想,这些思想脱离了党的领导。

它明确指出“红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团体”。

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

党委要成为军队的“领导中心”,各级党组织要“严格集中”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批评高刚的“两党理论”和“军事党论”的错误,并进一步强调人民武装力量必须始终在党和人民的领导之下,枪支应始终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

我军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人民军队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2、毛泽东确定的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D.军民一致,官兵平等3、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新阶段》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论》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初步形成于( )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D.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特征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理论创新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工人运动B.农民运动C.武装斗争D.革命和建设实践8、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9、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0、党的思想路线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1、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党的(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六届六中全会D.六届七中全会12、邓小平理论围绕的主题是(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D.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1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14、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A.前提和基础B.途径和方法C.实质D.验证条件和目的15、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6、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会议是党的( )A.十四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1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B.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以人为本D.构建和谐社会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19、在党的十五大上,首次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马克思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2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革命与独立B.战争与革命C.和平与发展D.科技与创新22、党的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 )A.与时俱进B.求真务实C.立党为公D.执政为民2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A.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C.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24、在党的七大上,首次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马克思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C.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D.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26、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古田会议C.中共七大D.瓦窑堡会议27、首次科学阐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一致性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28、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 )A.反对宗派主义B.实事求是C.反对官僚主义D.以人为本29、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地概括为(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30、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B.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D.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31、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D.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3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可持续B.以人为本C.统筹兼顾D.全面协调33、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 )A.刘少奇B.朱德C.王稼祥D.邓小平34、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井冈山的斗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35、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 )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D.抗日战争时期36、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六届六中全会C.六届七中全会D.党的七大37、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B.《整顿党的作风》C.《反对党八股》D.《学习和时局》38、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一切为了群众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D.一切依靠群众39、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自力更生40、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武装斗争B.实事求是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41、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是在( )A.1921年B.1927年C.1938年D.1949年42、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是在( )A.辛亥革命以后B.五四运动以后C.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43、毛泽东思想范畴中不包括( )A.党的各种文件和文献B.毛泽东个人的思想C.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D.党的其他领导人的思想44、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45、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历史性飞跃有( )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4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相信群众,依靠群众B.发展和解放生产力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7、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列宁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48、下列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结合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矛盾论》、《实践论》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商品经济论、市场经济论49、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没有关系B.替代关系C.继承关系D.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三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第三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第一节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 原因:
1、从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 2、从敌我力量对比看,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强大性和残酷性
出发; 3、从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
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决定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二、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3、武装斗争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不是简单的农民战争, 而是无产阶级(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
• C、主力军
D、参与者
09年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起主力军作用的是( )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第二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
•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实践起点
(1) 八一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2)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的建立 (3)1927—1929 年100多次起义
• 1、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 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罢工的合法 权利——不可能走和平道路 2、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 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和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民主革命,即消灭封建主义,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必须到农村去进行土地革命
2、理论起点
(1)“八七会议” (2)《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和《井冈山斗争》两篇文章科学 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 (3)1930年1月《星星之火 可以燎 原》批判城市中心论,确立了农村中 心论,标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理论的形成。 (4)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提 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思 想路线的高度,为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哲学基 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的原则。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绝不容许枪指挥党.
第一,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
第二,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第三,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一、人民军队必须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事工作的特色和优势。

从我军建军伊始,毛泽东就高度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认真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实行班、排设党小组,连队设立党支部,营、团设立党委的制度,并向连、营、团三级派党代表,负责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总结红军建设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创立,使新型人民军队始终保持了无产阶级的性质,使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里,使人民军队始终保持了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坚强的战斗力,成为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

在同党内外各种错误
思想的斗争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得到巩固和完善。

1929年,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严厉批评了“司令部对外”和极端民主化等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主张,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党委要成为部队的“领导中枢”,各级党组织要“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又及时批判了高岗“两党论”和“军党论”的错误,进一步强调:人民的武装必须永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领导之下,枪杆子要永远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

我军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人民军队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惟一宗旨
要建设一支革命的军队,首要的是明确建军的宗旨。

在建军初始,毛泽东就非常重视这一问题。

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明确要求党组织对红军士兵进行政治教育,“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

”1929年,在解决军队建设根本方向问题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就红军的性质与宗旨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明确了红军是为着人民利益而斗争的武装集团的建军宗旨。

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的讲演《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45年,在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再次强调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庄严宣告,“本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根本目的,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是我军区别于一切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建军中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全军团结战斗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准则,保证了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人民军队必须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注重在军队中建立和开展革命的、进步的政治工作,是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军区别于旧军队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显著标志。

毛泽东突出强调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期,他就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他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强调:“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指出:“八路军更有一种极其重要和极其显著的东西,就是它的政治
工作。

”1944年,经毛泽东修改过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重申:“政治工作是我们军队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的革命军队。

”1954年,毛泽东在审批《政工条例》修订送审稿时,发现“生命线”的提法没有了,亲笔重新加上。

由此可见,毛泽东始终强调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将其作为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保证我军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此外,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军队中党组织建设,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将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党的作风就是政治工作的作风,等等,都是毛泽东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四、人民军队必须实行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严格纪律
纪律是军队集中统一和战斗力生成的决定因素。

因此,毛泽东从建军伊始就十分重视人民军队的纪律建设。

早在1927年10月,他在带领部队上井冈山时,就为部队规定了“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这三大纪律。

1928年1月,毛泽东根据当时军民关系上出现的问题,又给红军规定了“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六项注意。

此后,他对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内容进行了不断调整和充实,将“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把“打土豪要归公”改为“—切缴获要归公”,并在六项注意基础上增加了两项注意,即
“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从而形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正是由于党在红军中建立了一整套铁的纪律,有效地克服了旧军队遗留下来的军阀主义作风以及纪律观念淡漠、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流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等错误意识,从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改善了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使红军能够经受各种严峻考验,队伍不断壮大,战斗力不断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军队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之上的革命纪律,并强调在纪律方面要提高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程度。

在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过程中,部队一度出现了分散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的倾向,一些新加入革命队伍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也有自由散漫现象。

为此,党在开展“整风”运动的同时,适时地开展了“整军”运动,增强了广大官兵的组织纪律观念,从而使全党全军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高度的集中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革命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布训令,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做了新的统—规定,要求全军“深入教育,严格执行”,从而提高了全军官兵执行纪律的自觉性,统一了思想和行动。

1948年5月,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发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在全党全军深入开展了反对无组织无纪律、加强集中统一的斗争,大大加强了全军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中统一,为夺取战争全面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军队
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人民军队必须加强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毛泽东最早提出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从中日战争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军队现代化、正规化的极端重要性。

1938年5月,他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

”这说明他开始把建设正规军制,具备现代新式装备,提高军政素质,作为八路军、新四军乃至整个抗日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建设现代新式军队的主张。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考虑得更为全面。

他提出了建立军事学校、加强军兵种建设、建立军事工业基地、加强军事训练、重视军事理论研究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我军现代化建设开始起步。

但由于我军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中,加之军队现代化需要有强大的国家财政做支撑,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还基本上处在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建设的任务已经由夺取全国政权,变为建设一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国防军,加之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业已具备,为此,1950年9月,毛泽东及时发出了“为建立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的号召。

这是毛泽东为人民军队建设规定的新目标,标志着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在新的时
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由此,人民军队建设开始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

1953年,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把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以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规定为我军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从理论上回答了如何把我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了系统的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思想。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军由一支装备简单低劣、单一兵种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正规化军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