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合集下载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一)山水画的兴起
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
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无代山水画的特点有二:
一是强调书法入画,二是文人画的兴起。
(六)明代的山水画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
①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五)元代的山水画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
元代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同时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及其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关系与传统渊源。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
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
浙派创始人戴进(杭州人),这一派以南宋院体为基础。
②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时兼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长。
③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
(2)装饰纹:

彩陶的概念及其装饰特点

彩陶的概念及其装饰特点

彩陶的概念及其装饰特点
彩陶是一种古老的陶器装饰工艺,其概念是在陶器表面上使用彩色釉料进行装饰。

彩陶的装饰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彩色釉料:彩陶的装饰主要依靠彩色釉料实现。

彩色釉料是一种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的陶瓷釉料,经过烧制后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黄色、绿色、蓝色等。

这些颜色的变化是由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的。

2. 绘画技法:彩陶的装饰通常使用绘画技法进行。

绘画技法通常包括刷洗、划线、点彩、描绘等。

艺人们利用这些技法在陶器表面上绘制以花鸟、人物、山水等为主题的图案,使陶器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3. 图案选择:彩陶的装饰图案通常选择自然界景物和传统文化元素。

这些图案不仅能够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们对自然的崇敬,还能够传承和表达古代文化的内涵。

4. 彩绘部位:彩陶的装饰通常集中在陶器的特定部位,如口沿、肚腹、底部等。

这些部位是陶器的主要外观展示部分,通过彩绘来增强陶器的美观度与视觉冲击力。

总的来说,彩陶通过运用彩色釉料和绘画技法,选取有特色的图案进行装饰,以提升陶器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同时,彩陶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图案选
择可以展示特定时代和地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一、生动形象: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陶人、陶马、陶鸟等都能以栩栩如生的姿态展示出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精细细腻:彩陶纹饰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衣饰纹样以及动物的体态等。

例如,彩绘陶俑的脸部表情细腻而丰富,陶马和陶鸟的线条流畅而精细,展现出古代陶艺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工艺水平。

三、色彩丰富: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其色彩的丰富多样。

彩陶纹饰使用了多种颜料,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使作品呈现出鲜艳的色彩。

这些明亮的颜色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艺人在制作陶器过程中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四、寓意深远: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其寓意深远。

彩陶作品中的纹饰往往寓意吉庆和神圣,如太阳、鸟兽等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神秘的宇宙力量。

这些寓意使得彩陶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宗教和神秘信仰的意义。

五、凝练简约: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还表现在形式上的凝练简约。

彩陶作品在形式上追求简洁、凝练的风格,舍弃繁琐复杂的细节表现,以简约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主题。

这种凝练简约的风格给人一种纯粹、清新的审美感受。

总之,彩陶纹饰以其生动形象、精细细腻、色彩丰富、寓意深远和凝练简约等艺术特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人的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陶艺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对彩陶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和智慧。

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

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

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仰韶彩陶是中国史前文化时期的一种陶器,其工艺特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关于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的详细解释:首先,仰韶彩陶的形态丰富多样。

仰韶彩陶的形状包括鼎、盆、罐、瓮、壶、缸、杯等各种类型。

这些陶器形状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不同功能容器的需求,也展示了仰韶人民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其次,仰韶彩陶使用了丰富多彩的彩绘技术。

仰韶彩陶上的彩绘图案运用了多种颜色,包括黄、红、黑、白等不同色调。

这些彩绘图案多样且精美,主题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等丰富的图案元素,展示了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第三,仰韶彩陶的制作采用了粘土制陶技术。

制作仰韶彩陶的第一步是准备粘土,将其压塑成坯体后进行捏制和拉胚。

接下来,陶工通过雕刻、压花、贴附等方式在坯体表面进行装饰和雕刻。

最后,将陶器晾干后进行烧制,使其成为坚固的彩陶。

其次,仰韶彩陶的装饰和雕刻技术精湛。

仰韶彩陶的装饰方式非常丰富,常见的装饰技法包括雕刻、刻线、贴附等。

陶器表面的雕刻图案细致入微、线条流畅,展示了仰韶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第五,仰韶彩陶的纹饰具有象征意义。

仰韶彩陶上的纹饰常常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社会风俗。

比如,一些陶器上出现了神兽、神面和祭祀场景等图案,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神秘力量和宇宙的崇拜。

最后,仰韶彩陶的质地坚硬且色彩鲜艳。

仰韶彩陶使用优质的陶土制作而成,经过烧制后质地坚硬且具有良好的光泽。

彩陶上的彩绘采用的是优质的彩料,颜色鲜艳且耐久。

总的来说,仰韶彩陶的工艺特征包括形态丰富多样、彩绘丰富多彩、制作粘土制陶技术精湛、装饰和雕刻技法独特、纹饰具有象征意义、质地坚硬且色彩鲜艳等。

这些特征不仅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后世的陶器制作和艺术表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的大约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初期,出现在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的马家窑遗址中。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陶器,被誉为中华文明陶瓷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历史意义以及鉴赏方法进行探讨。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点1、造型独特: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独特,主要以“鸟兽面盆”、“马蹄型酒器”等器形为主,别具一格。

其中,鸟兽面盆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作之一,其底部中心内凸,呈浅碗形,盆的中央伸出一只鸟或兽的头,盆的两侧有附属花卉、果实、狮子、麒麟等图案,大多数两个花盆通过一个手柄相连。

这种器形形象生动,装饰手法别具一格,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发展路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造型线条流畅: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线条流畅自然,富有舞蹈性质。

器型完美,器身饱满,布局对称,构图合理,比例协调。

此外,在陶器上进行视线设计,使器布局合理,美感十足。

3、彩色绚丽:马家窑文化彩陶运用了多种颜色进行装饰,包括蓝、绿、黄、白、红等,色彩纯净鲜明,给人一种色彩绚丽的感觉。

其中以蓝色和绿色为主,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代表颜色。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考验,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彩色依然保持着鲜艳,让人惊叹不已。

4、技术熟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作技术很高,工艺熟练。

在制作工艺上,马家窑陶器采用胎是旋胎,用细黄土压制成形后,流利地刻划线条饰画成博大工艺的图案,焙烧后做出了质地特别坚韧、无气孔,色泽特别美丽的彩陶。

二、历史意义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技术上来说,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陶艺和彩绘手段的高度统一,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陶瓷艺术水平。

从审美角度来看,马家窑文化彩陶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其艺术特点为对形象生动、对色彩鲜艳、对装饰繁缛,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

彩陶的介绍

彩陶的介绍

彩陶的介绍一、彩陶的历史背景彩陶是我国古代陶器的一种特殊类型,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至西周时期达到鼎盛。

它是我国陶器制作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彩陶的类型2.1 彩陶的分类1.装饰技法分类–彩绘陶–彩绘着陶–印花陶2.窑台分类–窑变彩陶–窑口彩陶–窑尾彩陶3.时代分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商周时期彩陶2.2 彩陶的特点1.绚丽多彩的色彩彩陶以其鲜亮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各种色彩的使用都经过精心的搭配和设计。

2.精湛的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非常繁杂,其中包括泥胎制作、挤、磙、修整、涂彩、装饰等多个步骤。

3.质朴典雅的造型彩陶的造型非常注重整体的协调与对称,同时也突出了人体、动物、植物等形象的生动性和艺术感。

4.丰富的图案彩陶的装饰图案非常多样化,主要以神话传说、动植物纹样、器物纹样等为主题。

三、彩陶的艺术价值3.1 彩陶的文化意义1.反映社会历史彩陶作为一种古代文物,从绘制的图案和器物的形态特征中,可以窥探到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2.体现民俗风情彩陶的装饰图案和图腾往往与当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3.传承与发展彩陶作为传统工艺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彩陶的艺术价值1.独特的审美效果彩陶的丰富色彩和精湛工艺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效果,给人一种美感上的享受。

2.高超的艺术技巧彩陶的制作工艺需要经历多个环节,需要工匠们耐心细致的制作,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3.卓越的雕塑造型彩陶作为一种陶器,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容器,其独特的造型使其成为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彩陶的保护与传承4.1 彩陶保护的意义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彩陶作为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彩陶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2.传承文化瑰宝彩陶的传承需要后人不断学习和传承,只有将其传承下去,才能让后世的人们继续欣赏和领略到这一文化瑰宝。

工艺美术史试题和答案)(01)

工艺美术史试题和答案)(01)

第一章〔1〕原始社会的彩陶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答: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

特点:半坡陶器早期是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装饰花纹以鱼纹最具代表性,在半坡型彩陶的文饰中,人面形花纹很有特色,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

庙底沟彩陶是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色,还消灭了带白衣的彩陶,彩陶图案都画在陶器的外外表,以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构成繁复连续的带状花纹为主,也有带状方格纹、涡纹和圆点纹构成的成组图案。

马家窑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局部地区,器形与文饰接近于庙底沟类型,器形以壶罐为主,也有盆钵碗和平底瓶等,盆钵碗中盛行内彩。

彩陶底色以橙黄为主,外表打磨的相当精细,常用黑颜色绘,一般多用线条的平行、弯曲、穿插、同心圆、涡形的花纹变化,构成规正雅致的图案,绚丽对称,美丽流畅。

田自秉先生总结出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满、内彩、点和螺旋纹。

半山型的彩陶文饰华美堂皇,荣耀夺目,常以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带锯齿形的变化,勾画出葫芦网格纹、流水旋涡纹、水波浪、格花菱纹、起伏山川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多饰于高颈贯耳壶、大口圆腹瓮、小口鼓腹瓮和内彩的盆碗上,这种带有锯齿形图案的彩陶器,是半山类型的盛行风格。

这类彩陶图案以繁密为特色,丰富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使彩陶显得更加的绚丽华彩。

马厂型彩陶以黑红两色,也有用单黑色的,先涂红色或施红、白色陶衣的彩陶,是马厂型彩陶的彩绘方法,他主要是始终线构成的,因此具有刚健庄重的特点。

其次章:〔2〕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炼矿、制范、熔铸、装饰等几个过程。

〔3〕商代的青铜器有六大类: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

第三章〔4〕周代为什么说是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答:周代可以说是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时期。

佩玉的风气大为盛行,一切服饰之物,也都有玉石所取代。

所谓“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所以君子常佩玉,除了服饰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朝聘所用的礼器和符节器的进展,符节器是传达王命的信号,无论用途和名称如何,其根本的形制都是玉刀和玉斧的化身。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彩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彩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彩陶是指利用不同颜色的陶土或添加色彩元素进行装饰的陶器。

彩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起初主要是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装饰。

随着中国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和外部文化的影响,彩陶的制作逐渐丰富多彩。

最早的中国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些彩陶主要以几何图案和抽象图案为主,具有原始而古朴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彩陶的装饰纹样逐渐丰富,内容渐趋生动,构图复杂,创意大胆。

特别是商代至西汉时期,中国彩陶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繁复细致的彩绘器皿,如鸟兽面、争斗、花卉、藤蔓等纹样,这些彩陶在表现形式上多以写实手法展现生活、自然和神话题材。

二、彩陶的制作工艺彩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制陶、施釉、装饰、烧制四个过程。

1. 制陶:制陶即是采用粘土制作成型的过程。

陶器的形态和结构直接决定了其装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制陶对彩陶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2. 施釉:釉料是陶瓷器的重要装饰材料之一。

能使陶器表面变亮、增加质感、改变器物色调等。

施釉的方法有刷釉、浸釉和喷釉等,而釉料的制作主要包括研磨釉料和溶化釉料两个部分。

3. 装饰:装饰是彩陶制作的核心环节。

彩陶的装饰包括线刻、浮雕、粘贴、贴花、彩绘等多种形式。

这些装饰形式能够丰富陶器的造型,增加趣味性,提高观赏性。

4. 烧制:烧制是彩陶成品的最后一个工艺环节。

烧制的方式主要有还原烧、氧化烧、还原氧化交替烧等。

这些烧制方式对彩陶的色彩和表面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彩陶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年代和风格,中国彩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 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产于中国的前3000年的彩陶,主要以几何图案和简单的图案为主。

2. 商周彩陶:商周彩陶是指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彩陶,其样式和装饰相对精致和丰富,且在制陶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秦汉彩陶:秦汉彩陶是指产生在秦汉时期的彩陶,以刻线装饰、涂绘以及调色为主,其中的刻绘手法和多彩绘色均为古代工艺的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陶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

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

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

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

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

鱼体分割、抽象、重组。

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

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1)满饰: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

点的外围饰以螺旋纹产生强烈的动感,给人旋转而流畅艺术感受。

④半山形:以首次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它是彩陶工艺鼎盛期的产物,是陶器中最精美的一类。

(1)器形: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壶罐类;罐体圆而微扁,近似球形,小口,较短而略向外张的直颈与壶身形成曲线与直线的鲜明对比,造型饱满而凝重。

(2)装饰纹样:以螺旋纹,锯齿纹为主,也有贝纹、斜纹、垂弧纹,葫芦纹等,且旋纹的旋心扩大,内又装饰各种精细花纹,花纹套花纹的半山纹样更有变化的节奏美。

(3)装饰特点:图案丰富且繁密,且突破以前只用黑色纹饰而出现大量红色彩绘纹样,红黑交替出现,形成更为鲜艳亮丽的装饰效果。

⑤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而来,发现于青海东都县马厂沿而得名。

(1)器型:造型更多样丰富,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增加了盖、流、提梁、纽等部件,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

其中小口双耳罐最典型。

(2)纹饰:纹饰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刚健庄重并趋简略。

纹饰母题有网格纹,旋纹,菱形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流行。

纹饰粗犷,刚劲,豪放,注重大效果。

“人形纹”——在学术界又称蛙纹,也称“谷神纹”。

早期有头、身、手、足,手足都有五指,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指爪或三角折线纹。

马厂“人形纹”是原始社会宗教图腾的标志彩陶艺术特点比较表造型装饰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距今年代半盆(圆鱼写实,质约坡型型底),菱形壶纹,人面纹抽象直边三角朴7000~6000年庙底沟型鼓腹小平底钵鸟纹,弧纹色彩双关,曲边三角形律动约6000~5000年马家窑大口鼓腹盆,杯,豆,勺点、螺旋纹、波纹繁彩,内彩旋转,流畅约5000年半山型直颈鼓腹球形壶罐旋涡纹,锯齿纹形体双关法,黑彩,红彩合用秀丽,精美约4500年马厂型小口宽肩双腹耳罐,有提梁,流等四大圈纹,蛙纹,回纹注重大效果,并运用浮雕,嵌骨珠等手法简略,粗犷约4000年马厂类型圆点纹葫芦口壶: 圆点纹葫芦形口壶,马厂类型。

高30CM,口径9CM,腹径29CM。

马厂类型中期的彩陶,常用两条黑线合镶一条红带的复合纹来构成图案。

四大圈纹也是马厂类型彩陶常见的纹样,有多重圈点纹组合成的大圆圈纹,犹如丰盛的重瓣花盘,向外散放,具有扩张感。

(一)山水画的兴起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父子、王维、张躁、毕宏、郑虔、王默。

(三)五代的山水画五代绘画达到了中古绘画的新水平,它对绘画自唐发展到北宋,起着桥梁的作用,五代设有画院的有西蜀与南唐。

西蜀在唐末时因少受战事影响,所以中原画家多避乱入蜀,致使蜀地绘画更为兴盛。

南唐中主李景,采取西蜀孟昶的办法,在宫廷也设立翰林图画院,因此各地画家闻讯,相继来到南唐。

有著名画家周文矩、顾闳中、高太冲、朱澄、曹仲玄、王齐翰、董源、卫贤、顾德谦。

五代的山水画总的来看“并非盛时”但有个别画家的成就是突出的,能代表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

(四)宋代的山水画山水画至宋代,兴旺的景象前所未有,它向多方面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加多样。

五代荆浩所提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创作方法已能充分掌握并运用。

两宋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它不只是探索山川自然奥妙,多数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如行旅、游乐、寻幽、探险、山居、访道以及渔、樵、耕、读等活动。

《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个时代的名作之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1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代山水画的丰富与它的深刻性、在于画家的师法造化,熟悉山川自然的特性。

杰出的画家不但师法造化,而且还强调中得心源。

宋代山水画北宋和南宋各有特点,如北宋多大水大山全景图,南宋常有山明水秀的一角之图。

北宋山水画的的著明画家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末期有米芾父子。

他们的代表作有董源的《潇湘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李成的《读碑窠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

宋代的山水画至南宋有所变化,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有这样的论述:“山水: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范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黄公望、王蒙)又一变也,这里分析了唐代、五代、北宋、南宋至元代山水画的五个“变”。

南宋山水画的著名画家和代表作有李唐《万壑松风图》,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变化之开创人,李唐山水,初法李思训,后法荆浩、范宽,所画古朴苍劲、山石多作斧皴,积墨深厚,有时画树石,全用焦墨。

《万壑松风图》是他七十多岁的晚年精心之作,写深山万壑,气势磅礴,既是冈峦郁盘、峭壁悬崖,又是苍松叠翠。

其间有飞瀑、幽涧,山上又有白云缭绕,极尽其对江山自然的无限赞美。

刘松年《春》、《四景山水之一》马远《踏歌图》,夏圭《溪山清远图》、《烟堤晚泊》、《长江万里图》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五)元代的山水画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

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

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

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

元代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同时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及其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关系与传统渊源。

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

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无代山水画的特点有二:一是强调书法入画,二是文人画的兴起。

(六)明代的山水画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

①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

浙派创始人戴进(杭州人),这一派以南宋院体为基础。

②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时兼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长。

③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

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

(七)清代的山水画绘画发展到明清之际,文人画可谓盛极一时,文人画几乎在画坛上压倒一切,文人画在发展中,虽然都以传统绘画为基础,但是对待传统的态度不一样。

明末至清代乾隆约一百八十年的时间,杰出的文人画家,他们在绘画的造型、笔墨以至诗词题跋上,由于经过精心探讨,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艺术技巧上更加精炼了。

绘画创作上,革新一派强调个性的解放,他们不受古人约束,自辟蹊径,强调“古人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代表画家有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等“四画僧”,稍后有金农、郑燮、罗聘等“杨州八怪”。

与之对立的有“正统派”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珲、王原祁等。

他们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要求做到与“古人同鼻孔出气”。

这两大绘画体系,前者有一定的创造性,适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后者持“正统”的态度,符合统治者粉饰太平,稳定政治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