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

合集下载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第一类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器型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器型主要有鼎、簋、斝、壶、盘等。

其中,鼎是一种三足的大型容器,多用于祭祀或盛放食物。

簋是一种带有两个耳的方形食器,多用于盛放食物。

斝则是一种带有一个耳的容器,用于盛放酒,具有较高的装饰性。

壶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水壶的容器,多用于盛放液体。

盘则是一种扁平的容器,用于盛放食物或其他物品。

第二类是仰韶文化彩陶的纹饰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纹饰主要有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等。

几何纹是指由线条、点、面组成的各种几何形状的图案,如直线、弯曲线、波浪线等。

动物纹则是用陶器上的纹饰来绘制或刻画各种动物形象,如鱼、鸟、兽等。

人物纹则是用陶器上的纹饰来描绘人类形象,如男性、女性、儿童等。

第三类是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主要有刻花、涂彩和白地三种。

刻花是指在陶器表面用利器或石针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

涂彩则是在陶器上使用不同颜色的颜料进行彩绘,使陶器具有艳丽多彩的外观。

白地则是指将陶器表面清洗得非常干净,使其呈现出白色或微蓝色的外观。

第四类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功能分类。

根据陶器的功能和用途的不同,仰韶文化彩陶可以分为食器、饮器、礼器等几个不同的类别。

食器是指用于盛放、烹饪和食用食品的陶器,如鼎、簋等。

饮器则是指盛放液体,如水、酒等的陶器,如壶等。

礼器则是用于祭祀、宴会等场合的陶器,如斝等。

总之,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可根据器型、纹饰、装饰和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区分和研究。

这些分类不仅对于了解仰韶文化彩陶的时代背景、制作技术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一)山水画的兴起
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
元代山水画家有较大成就并起着较大影响的有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无代山水画的特点有二:
一是强调书法入画,二是文人画的兴起。
(六)明代的山水画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但画家趋向摹古,因而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二百多年中以“浙派”与“吴门派”为最有影响的画派。
①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五)元代的山水画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
元代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同时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及其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关系与传统渊源。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发展到明清,形成了各种流派。
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
浙派创始人戴进(杭州人),这一派以南宋院体为基础。
②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此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推崇北宋山水,祖述董、巨,同时兼赵孟頫及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长。
③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董其昌等华亭派兴起,推崇董、巨、倪、黄。董其昌本人在笔墨上有很大成就,但此时整个画坛摹古风气益盛,出现偏重笔墨形式,画风日下。
(2)装饰纹: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仰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远古社会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而仰韶文化的彩陶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美的装饰而备受瞩目。

根据陶器的形态、装饰和用途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仰韶文化彩陶分为不同的分类。

首先是根据陶器的形态进行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形态多种多样,有腹部鼓起的圆形陶罐、鸟形陶罐、盆状陶器等。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圆形陶罐,它们通常由腹部和口部组成,腹部鼓起,口部狭长。

这种形态的陶罐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较多,成为了仰韶文化的标志。

其次是根据陶器的装饰进行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非常丰富多样,有刻线、涂抹、塑造等多种方式。

刻线是最常见的一种装饰方式,它们以直线、弧线、螺旋线等几何图案为主,给陶器增添了一种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美感。

涂抹是另一种常见的装饰方式,它们使用不同颜色的陶土在陶器表面上进行涂抹,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变化。

塑造则是一种相对较少见但却非常精美的装饰方式,它通过将陶土塑造成动物、人物等形象,给陶器增添了生动的艺术感。

最后是根据陶器的用途进行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用途多种多样,有储存器皿、祭祀器皿、生活器皿等。

储存器皿主要用于储存粮食、水等物品,它们通常具有较大的容量和牢固的结构,以满足人们对储存的需求。

祭祀器皿则用于进行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它们通常具有较为庄重的形态和装饰,以表达人们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生活器皿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陶器,如饭盆、水壶等,它们通常具有较为简洁的形态和装饰,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仰韶文化彩陶可以根据陶器的形态、装饰和用途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不仅反映了仰韶文化彩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我们研究仰韶文化和远古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研究这些彩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仰韶文化的艺术风格、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发展。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摘要:仰韶文化中挖掘最完善,规模较大的是陕西的半坡类型地区。

它出土的各种文物都填补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文化精神的研究空白。

本文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变化的民族精神、彩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演变及彩陶鱼纹变化风格入手进行详尽的阐述,以期探究原始人类先民在仰韶文化发展的主要发展脉络。

关键词: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纹样毛雅坤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新石器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远古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发展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特点在砖红色的陶壁以及氧化锰等色彩元素的应用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基本的生产需求,也在彩陶造型塑造上为基本的生产提供了艺术发展的可查信息。

新石器仰韶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隶属于新石器仰韶文化一个分支的半坡类型彩陶器是我国年代较早,特点最为突出的仰韶文化。

它的成型对半坡类型的彩陶应用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彩陶纹饰变化中的民族精神分析彩陶纹饰是古代人们生活劳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陶土制作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彩陶纹饰的作用逐渐代替了过去自然加工的物品。

彩陶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开端。

彩陶纹饰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其中以半坡彩陶文化最具代表性。

在不断发掘的文物中,半坡遗址彩陶出土挖掘的多以图形设计为主,特别是以彩陶鱼纹装饰纹样较多,有着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

下面就彩陶鱼纹的发展形态及特点加以阐述,以期探究其变化中的民族精神。

1.仰韶文化半坡彩陶鱼纹装饰纹样的形成原因在大量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彩陶中多以象形纹饰为主要特点,其中鱼纹和鸟纹彩陶等反映了人类先民在从事渔猎生活中的自我意识形态中创造出来的新石器彩陶文化。

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鱼纹彩陶(31.5cm×17.00cm)形象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这些都是在先民生活劳动的自我体验中,逐渐认知积累起来的生活技巧,准确地概括了当时先民的生活习性。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

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

彩陶定义:(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彩陶纹饰的基本类型:一、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典型代表------包括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1·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

此外,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等几何图纹,叶纹,飞鸟,鱼纹,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样: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由半坡类型发展至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进入了繁盛时期。

这一时期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几何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

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典型代表------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类型)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彩陶,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

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

马家窑类型是彩陶史上的繁盛期,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

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这是由于烧窑时的氧化焰烧得充分或不充分所致,也与窑中的温度有关。

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

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

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

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厂类型的彩陶有壶、罐、盆等,以双耳壶、单耳罐最为流行。

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

用黑红两色彩绘,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以及动物图纹等。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

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

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

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

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

鱼体分割、抽象、重组。

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

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1)满饰: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其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了从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社会的转型。

仰韶文化的彩陶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也是研究仰韶文化的重要文物之一。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黑陶:黑陶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主要陶器类型。

其特点是器形精美,表面光洁,带有一定的几何纹饰,整体呈黑色。

2. 灰陶:灰陶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主要陶器类型。

其特点是器形规整,表面经过打磨,呈现出光亮的灰色,在器身上刻画出了各种图案和符号。

3. 红陶:红陶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主要陶器类型。

其特点是采用红色陶土制作,器形规整,表面光洁,装饰性强,常常出现多层次的几何图案。

4. 精雕彩陶:精雕彩陶是仰韶文化彩陶中的一种高级形式,主要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

它的制作工艺更为精良,装饰更为繁复,通常采用多种色彩和多层次的图案,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时期、器形和装饰等因素来进行的。

这些彩陶都是仰韶文化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 1 -。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神秘的花纹引起广泛关注。

此盆采用泥土烧制,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展现出古代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首先,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外观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盆的形状为圆形,底部平坦,边缘圆润。

这种设计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最引人注目的是盆表面的彩绘,人面鱼纹是其主要纹饰。

人面呈圆形,头顶饰有鱼形装饰,嘴巴大张,牙齿外露,眼睛圆睁,鼻梁高挺,耳朵大而饱满。

这种形象设计既神秘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审美观。

其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工艺技术也堪称精湛。

盆表面的人面鱼纹采用彩绘技术,颜色丰富,线条流畅。

特别是人面和鱼形的融合,以及各种图案的搭配,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工艺师的精细工艺和精湛技艺。

此外,盆的烧制技术也十分先进,泥土经过高温烧制,变得坚硬且耐用,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再次,人面鱼纹彩陶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仰韶文化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盆的设计和制作技术,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然而,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和文化性。

它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高峰。

其次,它展示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向往。

人面鱼纹的形象寓意深远,被认为寓意着人类对丰收和富饶的祈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此外,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影响力远及今日。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高度成就。

同时,它也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总结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的价值时,我们不仅应欣赏其精美的设计和工艺技术,更应重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韶文化彩陶分类与装饰花纹
一、彩陶概说
彩陶,即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

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易褪脱,这与先焙烧后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1].
大多数彩陶表面使用的颜料是天然的矿物研磨混合而成,放在窑中烧制后,颜料和陶胎经过化学变化融为一体,陶胎变成土红色,花纹成黑色、深红色或紫黑色。

这样的烧制方法导致烧制出来的彩陶花纹经过几千年也保存完好,这也正是原始彩陶的特点[2].
彩陶的造型品种繁多,装饰纹样丰富,有动物纹、几何纹等。

二、仰韶文化彩陶分类
仰韶文化彩陶因 1921 年 10 月 27 日瑞典人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
得名,距今约 6000 年。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类型以半坡和庙底沟为代表。

(一)半坡类型
1953 年春季,在陕西西安市东面的浐河边上发现了半坡的彩陶。

据碳 14 测定,半坡遗址的年代大约在距今 7000 年前,器物的主要造型有圆底折腹直壁形陶器、细颈直口尖
底形陶器等。

装饰纹样比较单纯,几何纹样是当时常见的纹样,具有一种纯朴和素雅的情趣。

动物类纹样比较多,其中鱼纹最生动也最普遍,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盆》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现在陈列在首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厅中。

这件陶盆上最令人回味的是绘有神秘的人面鱼纹的精美图案,陶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彩绘图案。

它的画面由人和鱼组成,分为两组,每组各两个,对称分布。

一组是两个图案化的鱼形纹,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交叉斜线为鱼身、鱼鳞,单斜线或平行斜线代表尾鳍、背鳍和腹鳍。

另一组为两个人面鱼纹图案,人在中心,脸呈圆形,脸上有一对细而平直的眼睛,鼻梁挺直,嘴旁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与人嘴重合,两耳旁也各附一条小鱼,简单的笔触却能绘出惟妙惟肖的安详神情,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人鱼合体形象,既天真又透着几分诡异。

为什么陶盆里要绘制人面鱼纹呢?有的人认为它是渔猎的巫术形式,表现了先民捕
鱼的愿望;有的人认为是人鱼灵魂和躯壳互相托寓的表现;而人面鱼纹盆其实是盖在小
孩的盖棺上,作为葬具使用的,表达了原始人类对孩子的守护。

(二)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为代表。

器物的典型造型特征为曲腹小平底、卷沿曲腹、双唇尖底、葫芦形平地小口等。

彩陶上主要绘几何图案,纹饰的组合富有弧线的美,装饰在器皿那鼓鼓的腹部,既显得整体造型丰满,又给人一种圆转流畅的感觉。

动物形象较少。

代表庙底沟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以点、线、面构成的连续带状花纹及由鸟纹演变的连续纹样。

在叶纹、网纹、斜线、弧线等组织中常喜欢用一种圆点作为穿插装饰,具有较强的对比作用。

装饰纹样的布置多在器物的口部、外壁的肩部上下,都是最容易与人的视线接触的地方。

纹样构成有二方连续性构成,有单独纹样散点构成。

三、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花纹
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内容比较丰富,有写实的,有抽象的,甚至有些纹样还带有神秘色彩,主要类别有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四大类。

半坡型彩陶以鱼纹最多最典型,庙底沟型彩陶则以花叶纹为最典型。

这一时期的彩陶上装饰着各种写实的图案,也是把原始人眼中看到的自然万物呈现了出来。

半坡遗址中的鱼类水族纹最具有特色,据学者猜测,鱼类水族纹是半坡各氏族共同的一种图腾。

半坡鱼纹使用简单的线与面的组合,抓住了鱼的基本结构与形态,并使用不同倾斜度交叉的直线组成鱼体,鱼头部的空白处画上两只眼睛[3].鱼类花纹实际是当时人
类的渔猎活动,我们的祖先将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进行加工与艺术提炼,并且加入抽象思维,使用圆形、三角形和菱形等几何形图案描绘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这些抽象图案反映出了人类大脑创造思维发展的历程。

彩陶装饰不论纹样及形式有多么的丰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们欣赏。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彩陶花纹在器物上的位置与人的视线高低有很大关系,往往安排在视线最容易接触的部位。

原始人类席地而坐,器物放置比较低,视线所能接触的部位以器物的肩部、上腹部,卷唇器的口沿及大口器的内壁为主,所以彩陶下半部基本上没有纹样装饰。

总之,仰韶文化在长达 2000 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中国原始社会陶器艺术的核
心部分,它结合了周围各种不同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影响着周围文化的发展形态,这些文化共同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底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仰韶文化是我国近代考古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它打开了我国近代田野考古的第一站,这为之后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 155.
[2]冯先铭。

中国陶瓷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23.
[3]简洁。

中国陶瓷[M]. 合肥:黄山书社,2013. 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