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商南起义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商南起义成功的经验与启示

1872019年是商南起义胜利90周年,1929年5月6日,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商城南部地区爆发了商南起义(因为起义爆发的那一天是农历3月27日立夏节,又称立夏节起义)。

这一天,中共商城临时县委和中共商(城)罗(田)麻(城)边特别区委经过长期准备和周密计划,在积极开展农运、兵运、工运的基础上,领导河南省商城县南部和、乐两区的部分民团士兵和农民,成功发动了震撼鄂豫皖三省的商南起义(今和、乐两区大部分划归安徽省金寨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

商南起义是鄂豫皖边区爆发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这三大起义中具有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一次起义。

在那之前,党领导的起义多数以失败告终,商南起义是党领导的少有的一举成功、全面获胜的起义,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极大的胜利。

党成功领导的这次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商南起义的成功,沉重打击了商南地区的反动势力,极大鼓舞了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巩固了黄麻起义的革命成果,为六霍起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商南起义的成功经验1.信仰的力量是首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1]商南起义成功的首要因素即是对信仰的坚守。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商南起义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

商南地区的共产党员认准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真理,至死不改初心。

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们心中没有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有的是革命必胜的信念。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屠杀共产党员、镇压工农运动的反革命逆流。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商南地区的革命形势也出现了逆转,1927年6月,“徐州会议”以后,已掌握河南和西北军政大权的冯玉祥公开倒向蒋介石,开始在河南“清党”反共,镇压工农运动,豫东南地区无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

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

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黄元英;王思怀【摘要】商洛民俗文化在三秦民俗文化大格局中属于陕南民俗文化区,具有陕南民俗文化的总体特征,民俗文化多元并存,秦风楚韵共同呈现.但从商洛境内来考察.商洛市六县一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不同偏重和韵味的区域特征,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其一,洛南县和商州区的民俗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关中民俗文化(秦文化)色彩;其二,丹凤县和山阳县的民俗文化具有南北民俗文化交融共存的过渡特征;其三,商南、镇安和柞水三个县的民俗文化则带有明显的南方民俗文化(楚文化)韵致.【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4)005【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商洛;民俗文化;区域特征【作者】黄元英;王思怀【作者单位】商洛学院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陕西商洛,7260001;商洛学院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陕西商洛,726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秦岭是中国南北文化地理分界线,商洛处于秦岭皱褶中,商洛文化尤其是商洛民俗文化,表现出南北过渡、多元并存、秦风楚韵共同呈现的总体特征。

但从商洛境内来考察,商洛市六县一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不同偏重和韵味的区域特征。

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对商洛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和形态归类,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商州区和洛南县地处秦岭脚下,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气候,山上的植被和物种,生产方式及作物品类,都属于北方型。

洛南县处于洛河上游,还是陕西南部唯一归属黄河流域的县。

这种地理特征决定了商州、洛南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

《洛南县志》记载,商周时期,先民们就在洛河两岸种植黍、稷、麻等适宜北方生长的作物。

对于洛南县的饮食习俗,县志作如此概括:“建国前,洛南百姓常年以粗粮、洋芋为主,尚有觅食野菜者……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城乡居民主粮则以小麦为主,秋杂粮次之。

此外尚有猪肉、牛肉、羊肉、鲜蛋等,食品结构得到不断改善。

早饭多以蒸馍、稀饭或糊汤为主,菜以小菜为主,有时也有炒菜。

浅谈商南起义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浅谈商南起义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浅谈商南起义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商南起义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件著名的农民起义事件,发生在1931年4月至10月的陕西商南地区。

该起义是以阎锡山为代表的“白军统治”下的农民抗争,同时也是中共在陕西建立根据地的起点之一。

商南起义的成功,既与客观因素密不可分,也离不开主观因素的作用。

首先,客观因素是商南起义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商南地区是地形险恶、气候恶劣的农村地区,地主富农占主导地位,苛捐杂税、苦不堪言。

同时,商南地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维持统治的政府军队人员稀少,导致其势力难以得到巩固。

商南的农民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由于巨大的压迫和剥削,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了起义,这为起义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主观因素也是商南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

起义领导人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在农村开展宣传,建立了许多组织和派别,结合部队运动进行发动以及实行土地革命等,有效提高了起义的影响力和组织力。

起义领导人还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尤其是采用“四分五裂”之策,成功地将对手割裂成为小分支,增强了起义的力量。

同时,起义领导人也采取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灵活的战术,能够迅速反应敌情并采取对应的战术,这也为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最后,同时主客观因素在起义背景下相互作用也是决定起义成功的关键。

主观因素固然需要正确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找准社会矛盾的基本点,寻找具有改变和发展潜力的矛盾,历史条件必须先行,虽然一个有准备的,技术性的行动可以在特定时刻使得历史转变,但这种机制是由历史条件,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转变的需要所确定的。

总之,商南起义成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都不可忽视。

客观因素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主观因素则是调动起义的力量和提高起义的组织力的关键。

同时,主客观因素在起义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也为起义奠定了基础。

商南县明清时期发展

商南县明清时期发展

关于明清时期商南县经济发展的调研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是陕西的东南门户。

浅山丘陵地貌,基本地理状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境内集市,因人口居住分散,明清时期有大小集市8处。

农村集市贸易,传统以“赶场”形式,“日中而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赶场”历来是农民与手工业交换产品、互通有无的主要方式。

还利用“赶会”进行牧畜、农具、生活用品的物资交流,以适应四季农事,日常生活的需求,赶集商贩在集市上收购和贩卖商品,手工业也在集市上同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每逢集日,饮食小吃,应时水时,粮食蔬菜,货郎小担,农畜家禽,分行而处,商民各取所需,自由交易,早聚早散。

”[《陕西省志·商业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 商南县自有赶庙会的风格习惯,庙会(赛会)“每籍祀神开设,而其实在行销土货”,且“招集众而市肆骈阗,贸易蕃而金钱萃集”,[《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九十八,《风俗》。

]如每年四月八日是城隍庙会,五月十三日是关帝庙会,县城内分五区,即中区、东区、西区、南一区、南二区,[《商南县志》卷二,风俗,卷三月区。

]各区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集市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与手工业者交换商品互通有无的主要方式。

频繁的丹江水运贸易为商南县养育了一串串珍珠状的集市格局,如梳洗楼、湘河街、庙沟街、耀岭河街、晋峪河街、徐家让街等众多的商业物资集散地。

人们可以根据集散日,上街去买卖东西,此时商人和顾客很多,买者可以随心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给予合适的价格,卖者也可省去整天在街上却获得不到足够的报酬,集中在某天拿出所有精美物品,以获得跟多的顾客喜爱,从而达到经济效益,极大的方便了买卖双方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商南县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汉代,富水镇已是10里长街,商贾云集,贸易繁忙,集市兴旺。

明代,县城有集市4处,县城东关、西关、南关3处每旬逢3、6、9为集日,富水街每逢1、5为集日。

我看家乡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商南

我看家乡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商南

我看家乡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商南一、前言改革开放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在我的家乡——商南。

二、家乡简介商南位于陕西省南部,总面积约为4,8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0万。

商南地处秦岭山脉之中,自然环境优美,素有“陕南明珠”之称。

商南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旅游业。

三、改革开放前的商南改革开放前的商南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

农民们种田劳作一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交通不便、医疗水平低下、文化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困扰着当地居民。

四、改革开放后的商南1. 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商南逐渐走出了贫困落后的状态。

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商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在,在商南已经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 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后,商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

公路、桥梁、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

同时,商南还加强了城市化建设,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商业中心,提高了城市品质。

3. 教育文化改革开放后,商南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学校、图书馆等教育文化机构逐渐完善,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今,在商南已经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和职业学校,为当地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

4. 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但是,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商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五、我对改革开放的感受作为一个商南人,我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去的商南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但是现在,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商南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有效加强。

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力量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破山记:十年艰辛辟新颜

破山记:十年艰辛辟新颜

破山记:十年艰辛辟新颜——述金丝峡开发十周年商南,作为陕西的东南门户,一个自北魏建制起,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文化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据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却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县,不得不让人对其境遇产生几分唏嘘。

艰苦创业几分难所谓“自强者自胜”,商南人一直在谋求着发展的道路。

结合当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2001年,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商南县在谋求县域经济发展时,把突破点放在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上。

金丝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商南县境内的西南部新开岭腹地,是地质学界著名的“商丹断裂”带的源头地。

这在过去当地人口中是一个因悬崖深涧而常常吞食人命的妖魔谷,当年初秋之季,时任县委书记周树红带领着一群人走入了这个贫瘠的大山深处,他们在当地猎人的带领下,背着绳索、干粮、攀岩工具闯进深山,寻找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景色。

在探寻过程中,一条人烟罕至的窄长峡谷让所有人都喜出望外,而这正是后来被他们起名为金丝大峡谷的旅游“处女地”,也就此开创了商南旅游产业开发的历史新纪元。

创业艰难百战多,那时候,峡谷里根本没有路,要想深入峡谷若非在崖畔上手脚并用往前爬,就是得在齐腰深的冰水中往前趟。

遇上艰险地段,就得抓住向导拴好的藤条、铁丝往上攀,稍有不慎,便会小则伤残,大则有失去性命的危险。

在此险峻艰辛的条件下,担任资源普查和评估重担的金丝峡管委会主任胡金鑫带着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对金丝峡进行着资源普查及影像资料的收集。

2002年3月,商南县党代会决策、人代会决议“开发金丝峡,发展旅游业”。

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显成效”的建设目标。

建设初期,金丝峡管委会从省内外聘请7名资深专家组成顾问团,对开发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与此同时,为了高起点规划,管委领导跑遍省内外的规划设计单位,通过深入了解,面对面的洽谈,海选设计单位。

在资金非常困难拿不出钱的时候,以为人诚信,亲和的个人魅力,向外单位借钱,采取设计单位垫钱,专家朋友帮扶等办法,保证规划设计先行。

商南县情

商南县情

商南县情一、基本情况商南县处于北纬33°06′——33°44′,东径110°24′——111°01′,位于陕西省东南隅,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毗豫连楚,东与河南省西峡县、淅川县接壤,南同湖北省郧县、郧西县相望,西与丹凤县、山阳县相连,北同河南省卢氏县毗邻(处于三省八县结合部)。

这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312国道、西南铁路、沪陕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商郧路、郭山路、商卢路纵横南北,“三横三纵”的道路网络业已形成。

融于西安、十堰两小时经济圈。

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0℃。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年平均降水量800mm.无霜期大致在270天左右。

丹江由西向东穿越县域中部,形成南北高中部低的地形,整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

海拔最高清油河镇沙坪琉璃庙2057.9米,海拔最低湘河镇梳洗楼附近的丹江河谷216.4米。

其地貌特点是结构复杂的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山区。

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77%。

境内河流为汉江流域丹江水系,大多为山溪河流特点,大小河流沟溪2200余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水能储量14万千瓦。

全县人口现在说的是24万人。

2010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9.6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3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653元。

荣获了全国平安畅通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二、历史文化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地方发展的根,是旅游开发的魂。

北魏景明元年置县,曰南商县。

后几经变革,于明成化十三年重新设县,称商南县。

全县总面积2300.74平方公里,南北长72公里,东西宽58公里。

耕地面积24.26万亩。

商南地处秦岭东南支脉与伏牛山西北支脉之交错接壤处,东临南阳盆地,南接襄郧,西隔秦岭与古都西安相望,是豫鄂通陕甘的通道。

【参考文档】金丝峡导游词-实用word文档 (13页)

【参考文档】金丝峡导游词-实用word文档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金丝峡导游词篇一:商南沿途及金丝峡导游词商南沿途及金丝峡导游词你们好!欢迎您来到商南 . 商南因位于商山之南而得名 , 北魏景明元年(公元 500 年)置县 , 那时叫南商县 , 明成化十三年二次设县 , 改为商南县 , 商南也叫鹿城 , 因为西汉时期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曾在商南北边的双巅峰上隐居 , 山顶极像一对鹿角 , 后人为了纪念甪里先生 , 称商南为鹿城 . 商南地处秦岭东南麓 , 汉江流域 , 丹江系,邻,近,。

此地热同季 , 四季分明 , 冬无严寒 , 夏无酷暑 , 山环水绕 , 是一块以丘陵为主的山区。

商南地域地形复杂,历来是兵家修养生息,重振旗鼓或新军以进为退的战略要地,秦二世二年(前 208 年)汉刘邦纳张良计,挥兵富水,筑城屯兵,养精蓄锐,翌年,出五关,进关中,成帝业。

明清时期,境内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刘通,白莲教,太平军和官兵反复激战的地方,其中李自成三进三出,并留下筑寨屯兵,取妻生子的轶事。

抗战的中后期,商南成为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

好们,关于商南的历史我就为你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将经过的是党马乡,此地土地肥沃,粮食生产有小麦,玉米,红薯。

油料有生,芝麻,是主要粮油区之一。

土有核桃,柿子,杨桃等。

境内有韩愈之女墓。

关于党马乡有一个的历史: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来到西岳华山和隐居在华山的著名道士陈抟下棋时。

曾打赌若输掉华山后,便独自骑着他的枣红马,向东边方向走去,当时正植,恰逢这里药王庙会,走到庙前,阵阵鞭炮声惊了赵匡胤的坐骑,马儿脱缰东逃,赵匡胤追赶了数十里,在老君山下的河口处将马儿捉住。

然而,刚等他捉住时,又遇一家人办丧事,鞭炮声使这匹马再次脱缰,又向东去,最后被一群在田间干活的农民挡住。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皇帝在此发生的事情,称当时失马的地方为试(失)马,老君山下捉马的地方为捉马沟,最终挡住马的地方为党马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南历史沿革》——雷家炳辑商南,古雍州之域,历属商州(县)。

首次置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名南商县。

时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之商南一带。

至西魏(535-556)时,苌和郡及南商县即被撤销,仍并归商县。

明·成化丙申十二年(1476),抚治尚书原杰,奉旨来陕、豫、鄂边地区抚定荆襄流民,奏分商县地南置山阳县,东置商南县,升商县为州,并洛南、镇安四县属之,隶西安府。

此为二次置县,至今已有530余年历史。

商南,古当秦楚之交,为秦东鄙肇。

地处秦岭东南麓,属低矮山区。

土地肥沃,河流密布,丹江横贯东西,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很早以前,就有先民在商南这块热土上居住,繁衍生息,不断发展了下来。

远古为虞司徒契所封之国。

夏属梁、豫之交;周属雍、豫。

春秋战国,先是分属秦、晋(魏),后统属于秦。

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2年),卫鞅破魏有功,秦封商於十五邑,被称为商君。

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封邑,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州到河南省南阳市的淅川、西峡、及内乡县西一带。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地属内史南境。

治所设咸阳,统辖境域相当于今关中平原及商洛地区,领42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商县。

包括今商州市、丹风县、商南县、山阳4县,因商山而得名。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地属弘农郡,隶司隶校尉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

其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貌略镇北),领11县,在陕西境内的上洛、商县两县,即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洛地域。

上洛包括今商州市、洛南县两地。

商县时为今丹风、山阳、商南3县地。

旬阳县北部(今镇安、柞水县东南部)是汉中郡辖区;杜陵县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是京兆尹辖区。

东汉(公元25-220年)地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

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县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

三国(公元220-265年)地属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治所在长安,领11县,仍称上洛县。

辖今商州市、洛南两地。

西晋(公元265-316年)地属司州,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陕西省商洛地区。

州治设在洛阳,领12郡。

晋·武帝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领上洛、商县、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

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

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格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北魏时属洛州。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今洛南),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

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七县。

其中“上洛郡,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 置,领县二:上洛(今商州)、拒阳(今洛南一带)”。

“上庸郡,皇兴四年(470)置,领县二:商(县,今丹凤一带)、丰阳(县,今山阳城关一带)”。

“魏兴郡,太延五年(439)置,领县一:阳亭(今山阳西北一带)”。

“始平郡,景明元年(500)置,领县一:上洛(今商州)”。

“苌和郡,景明元年置,领县一:南商”。

即,苌和郡也是景明元年(500)所设,其下管辖南商一县(即今商南一带)。

西魏时属洛州和雍州管辖。

洛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郡(今商州市)、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

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格(即今商州城)。

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

隋代(公元589-618年)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市)、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隋文帝改称商洛,这是“商洛”二字连用起来称呼地名的开始),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

唐代(公元618-907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市)、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

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

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个期代。

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公元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

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

金、南宋时,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

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

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

领上洛(今商州市、丹风、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

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商州先属安西路,后属奉元路管辖。

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l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今商州市、丹风县、商南、山阳地。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

成化丙申十二年(1476年)复升商县为州,析商县地南设山阳县,析地东置商南县,并洛南、镇安4县属之,隶西安府。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

商洛有闯王建立政权的记载。

祟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

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 商州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这是柞水县的前身。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商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市、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商南、山阳、镇安3县,属汉中道。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南、商县、雒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过蓝田县。

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

土地革命时期。

1932年5月8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晚,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组织赵川保卫团进占商南县城。

利用合法地位,实行武装割据;开展反霸斗争;宣传土地革命;推行减租减息并顺利策应了红四方面军北上,控制局面达一年之久。

于1933年3月20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在何试三为首的地方反动势力围剿下,孤军守城浴血奋战月余,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933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三十日)晚,深夜,杀开血路突围撤回了赵川。

翌年,被国民党剿灭。

1935年5月19日,境内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刘家花屋建立。

1935年9月9日,鄂陕、豫陕特委,在境内梁家坟合并组建为陕南特委。

1935年10月6日,原鄂陕、豫陕各游击部队在梁家坟合并,组建成立了红74师。

10月7日,梁家坟苏维埃政府成立。

解放战争前后1946年8月3日,游击根据地三分区成立,先设山阳中村,随移商南宽坪四十亩地,后移住耀岭河。

下设商山、山阳、郧商、郧山四个县。

其中,郧商、商山两县在商南丹南境。

郧商县以商南赵川为中心,括山阳照川与湖北郧西蒿坪河地区。

商山县以商南白玉、湘河为中心,包括丹凤竹林关地区,县委设商南耀岭河千家坪。

1946年8月8日,卢嵩县民主政府建立。

辖商南沙坪、曹营等东北山区。

1946年9月上旬,中共商南县委,商南县民主政府在峦庄成立,隶属第二分区。

刘英才任县委书记兼县长。

辖今永清、富水及丹凤的龙驹寨、桃坪地区。

1947年10月2日,十二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山炮大队解放商南县城。

1948年元月15日,第二地委孙光司令员率独立团第二次收复商南县城。

4月30日,二分区独立四、五两团第三次收复商南县城。

5月16日,二分区在今河南西坪宣布:中共商南县委,商南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县长董巩,副县长董流。

同时建立西坪区。

5月19日,第四次解放商南县城。

二分区及商南县机关移住县城内。

相继建立六个区54个行政村政权。

6月27日,地县机关撤至西坪,县城复陷。

7月底,撤销山商县,赵川、湘河及竹林关归商南县。

8月1日,商南县及各区机关部队移住赵川。

二分区机关部队陆续抵赵川。

1949年2月7日,商南县城最终获得解放,县委、县人民政府移驻县城内5月底,中共商县县委、政府,丹凤县县委、政府在境内赵川成立。

8月4日,根据地委指示,将西坪区归还河南省南阳分区淅川县。

8月上旬,商洛地区机关部分由赵川撤离到商县。

八月下旬留守赵川的地县机关全部撤离。

1951年商洛专员公署决定:将山阳县照川区鱼洞河乡暗沟与四十亩地村划归商南县赵川区,分属核桃坪乡和宽坪乡。

1953年6月15日,增设第三区(青山)、第六区(四坪)、第八区(过凤楼)三个区和洋桥、沐家河两个乡。

撤销索峪河乡。

调整后全乡县共辖九区57乡。

1953年7月8日,丹凤县的两岔河、开河两乡划归商南,分属永清区与白玉区,全县共辖九区、59乡445个行政村。

1954年2月6日至4月4日全县进行基层普选工作,同时进行了人口普查,全县共有28179户,118515人。

1955年3月13日,再次调整区乡行政区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