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

合集下载

浅谈电视剧作品中的媚俗现象

浅谈电视剧作品中的媚俗现象

浅谈电视剧作品中的媚俗现象
杨燕
【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作为大众文化之一的电视剧艺术,在以平面化、娱乐化、商业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下,受创作机制、市场份额、观众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尤其容易受到媚俗的"侵袭".本文试析电视剧作品中出现的几种媚俗现象.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杨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文学中不能承受之轻--析当下小说的浮躁与媚俗传播现象 [J], 金鑫
2.试析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媚俗”现象 [J], 陈岩
3.从音乐创作方面浅谈文艺创作中媚俗倾向的问题 [J], 张超
4.浅谈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媚俗化现象 [J], 孙月
5.《新闻出版导刊》发表署名文章——批评当前书报刊等出版物中的媚俗现象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娱乐类节目中的媚俗现象研究

电视娱乐类节目中的媚俗现象研究

电视娱乐类节目中的媚俗现象研究作者:侯君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通过对电视娱乐节目媚俗现象的研究,和电视娱乐类节目分析,展示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存在的部分媚俗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并对电视娱乐节目媚俗化的分类、表现方式、原因和对应策略做一个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媚俗现象;节目策划[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一、电视娱乐类节目中媚俗化的具体表现方式1.风格缺失、大量模仿由于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较晚,与国外综艺节目发展的相对较早。

因此,我国内地综艺节目受国外娱乐节目影响较大。

湖南卫视以实现普通人梦想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的来源是《美国偶像》。

中国的综艺节目大多数都是以仿照国外较火的节目,不考虑节目的主题思想,只是盲目模仿。

在抄袭过程中,不加任何思考,同国外和我国不相符合的思想文化全都照抄,使我国节目内容低俗化。

作品缺乏思想,主题不明确,质量不高。

2.低俗文化,娱乐至上在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张,在综艺节目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媚俗化现象将越来越严重,以挖掘明星的隐私和其他低俗文化问题。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为例,主持人以相互挖苦讽刺、爆料对方隐私来博取观众一笑,不注重受众的审美培养。

(1)“性”为亮点,狂打擦边球一些娱乐访谈综艺节目,经常以脏话、暧昧和暴露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曾经湖南电视娱乐频道推出了一档天气预报节目,名叫《星气象》的天气预报节目,美丽漂亮的年轻女子“星姐”作为主持人,躺在沙发上,穿着妖艳的衣服,脚放在椅子上的腿大“秀”美腿,在全国出现了一趟“色情每日报天气”的争论。

(2)探索人性本恶,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在“真人秀”节目,以残酷、隐私、博弈的竞争等为看点,故意暴露黑暗的一面和人性的弱点,挑战道德底线。

二、电视娱乐类节目中大量出现媚俗现象的原因1.对观众需求了解的片面化导致节目自身格调降低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市场出现混战的场面,已经不再是以某个节目称霸的时代。

浅析媚俗艺术的欺骗与自我欺骗

浅析媚俗艺术的欺骗与自我欺骗

浅析媚俗艺术的欺骗与自我欺骗作者:刘青来源:《报刊荟萃·上半月》2017年第02期郭德纲在相声《我要反三俗》中将当下艺术作品分为庸俗低俗媚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子媒介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进程也逐步加快。

这一切无不说明了电子媒介的发展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

然而伴随着这种改变,西方传播学家所批判的媚俗化已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逐步显现。

媚俗艺术这一概念是在二十世纪初才成为国际用语被使用的,它指的是一种流行的、肤浅的庸俗艺术,已成为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自十八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崛起开始,带来一大批市民阶层和小资产阶级,而启蒙运动则解放了小资产阶级,从而诞生了一种庸俗的伤感主义文艺。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达,市民阶层构成小资产阶级的一大部分,这样,市民的趣味又跟商品的交换和市场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它体现在艺术乃至产品的设计、装潢、广告等各个方面,一味迎合消费者的趣味。

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品交换成为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利益,满足中产阶级乃至大众的文化消费,艺术作品便以高度的市场价值为目的,以降低艺术品位为代价,从而出现了大批量的生产与复制。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媚俗艺术应运而生,特点表现为消费性、炫耀性和娱乐性。

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讨论媚俗艺术的欺骗与自我欺骗的美和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

媚俗艺术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消费性上。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工业流水式的生产被大批量生产与复制之后成为了消费性的商品。

大批量的生产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廉价仿制品的出现使得大众实现了对于高雅艺术的消费,但也在不知不觉中使得高雅艺术变成了媚俗艺术,大众在消费中产生了对于消费欲的满足,例如人们购买艺术仿制品却不愿亲临画展博物馆,购置留声机却不愿体验音乐会或文化传播沙龙,当大众开始尝试较为廉价的体验方式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艺术的民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接近了与之对立的高雅艺术,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艺术是被消费而并非被欣赏,其本质来说是生产者对于消费者的欺骗,也是消费者混淆了欣赏和消费两者之间关系而产生的自我欺骗。

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

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

论当下中国电影的媚俗化倾向【关键词】媚俗艺术娱乐炫耀一份名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影?》的调查报告是2000——2001年在北京完成的、对五类人群的调查访问。

这五类人群分别是:大学生以及知识分子、城市白领、农民、工人、电影创作者。

调查显示:第一类人,大学生及知识分子,也是中国电影现在和未来最主要的市场消费力,他们所喜爱的大部分中国电影,多集中于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半数来自香港电影,少数人喜欢台湾电影。

但同时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近期作品也成为“最讨厌的一部中国电影”中的对象。

①偏爱港台艺术电影也是第一类人群(知识阶层),第二类人群(城市白领)和第五类人群(电影从业者)的共同点。

极少数被调查者认为“最喜欢的中国电影”这个问题应该把大陆电影和港台电影分开,他们认为大陆电影和港台电影完全不同。

但在实际调查中并未从地域上分开这两类电影,这也正是这次调查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在大部分观众的印象里,他们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在下意识状态中是来自大陆还是来自港台。

因为这将是直接关系到中国大陆本土电影创作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因为香港电影多年来已经形成一种较为系统和独特的电影工业,而大陆电影目前在市场和制作上以及审查方式上问题重重,“民族电影”这个概念在中国成为一小部分艺术电影和每年政府投资拍摄的没有票房的“主旋律电影”的可怜拼凑,大部分电影创作者认为目前国产电影到了穷山恶水的地步。

在众多文化艺术中,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感光媒质”优势而成为最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成为满足百姓文化生活需求不可或缺的日常内容,成为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中心、文化消费中心和精神活动中心。

因此,在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影视艺术所肩负的责任尤其重大。

近几年,中国电影越来越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拍摄的作品受到观众的唾弃。

虽然中国电影的票房居高不下,而且在2006年就已创造出国内票房收入26亿元的好成绩,但是看了以后真正叫好的却不多。

浅论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

浅论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

浅论电视艺术的媚俗特征作者:刘世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电视媒体在当代新媒体时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电视艺术越来越贴近生活,其媚俗特征也逐渐显现。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其自身特征和受众群体变换两方面着重分析发现电视艺术媚俗化不可避免,但是必须加以控制改善,才能发挥电视艺术真正的意义和魅力。

关键词:电视艺术;媚俗;受众;收视率[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电视媒体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传播社会新闻和表达人民意愿,在引导社会舆论,在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身心愉悦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视业的成熟和发展,电视艺术也愈加贴合大众文化,贴近社会生活,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电视艺术在力图与大众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其媚俗特征却日渐明显。

“电视艺术对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绪和要求等积极迎合,也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官感刺激愈加迁就”[1],造就了电视界一片又一片浓厚的媚俗乌云蔓延开来: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专门深究嘉宾的私人隐私话题,问题露骨尖锐而且没有意义,只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有的电视节目中,节目编辑故意让嘉宾爆出极具争议或骇人听闻的话,引发社会一片哗然;有的电视新闻则着重爆料节目中一本正经的嘉宾或主持人的丑闻和小道消息;还有一些电视剧篡改历史,歪曲人物性格,上演着不伦不类的历史闹剧……通过这类愈演愈烈的“大众通俗文化”拥有的广阔市场,不难看出,现如今这种媚俗化趋势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电视节目以收视率为目的首先,从其艺术文化本质来说,“大众文化必须关系到大众切身的社会境况。

”、“加入文化商品或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从中创造出关于其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资源的话,它们就会被拒绝,从而在市场上失败,它们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

”[2]约翰·费斯克的这些阐述都说明了电视艺术要想被大众广为接纳就必须贴合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接近大众的真实生活,才能被接受。

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分析

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分析

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分析作者:孙媞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10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文艺的娱乐性功能开始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扩张,娱乐性逐渐成为中国电视文艺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问题的论述,来展现当代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市场化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60-01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了“平民娱乐时代”,以“超级女生”为代表,其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的过程全部是公开化的,也做到了“平民参与,观众做主”,使娱乐本身与广大受众亲密接触成了可能。

无可否认,电视娱乐节目将俗文化发挥到极至.与观众的需求契合得几乎天衣无缝.其传播过程中真诚、直接地面对观众交流,形式生动活泼。

内容多变新鲜,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兴奋点,令老百姓喜闻乐见。

“俗”之受欢迎也带来了“低俗”之大行其道。

一、电视娱乐节目低俗现象的表现(1)把政治经济大事以及突发性事件串联起来,用极不严肃的态度胡乱调侃,把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出现的问题拿来“戏说”,把历史事件生拉硬套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游戏”,胡编乱演,甚至借古讽今,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2)语言低俗、表演媚俗、动作无聊、创意荒唐。

把污损、丑化人的形象作为取悦观众的笑料;有的节目在“游戏”中往嘉宾的脸上乱抹颜料,把表演者全部画成大花脸。

(3)聚焦“性”话题,以此来取悦观众。

一些嘉宾、主持人相互调侃常带上“性”色彩,把一些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都难以启齿的粗俗肉麻的语言堂而皇之地搬上荧屏。

(4)一些主持人不伦不类的“港台腔”。

①二、电视娱乐节目中低俗化产生的原因首先,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的冲击下,国内的电视娱乐新闻节目尽管出现了一片繁荣的局面,不过节目形态发展的时间较短,传播内容、传播功能和传播形式都还没有成熟,节目的制作者也把娱乐消遣作为节目的提供者和消费者的价值目标,把商业化的运作手段作为节目的经营策略,这便造成了精神快餐式的电视新闻消费模式。

新时代电视传播审美媚俗化的问题与思考

新时代电视传播审美媚俗化的问题与思考

128唐洪丽(南充市广播电视台 四川南充 637000)新时代电视传播审美媚俗化的问题与思考摘 要:新时代,大众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

盲目追求收视率、商业利益最大化和刺激效果,一些电视传播审美呈现媚俗化的现象。

本文从电视媒介“取媚”受众审美,利益驱使忽略社会效益,受众审美中的自发感情的放大和从属三方面做出原因分析,并从国家、电视从业人员和受众三个层面进行治理路径探讨。

关键词:电视传播;媚俗化;受众审美一、新时代电视审美媚俗化的表现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出现了新变化。

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丰富多样,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爱好需求使得电视传播出现了分化,再加上传媒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电视审美呈现媚俗化的一些现象。

1.盲目追求收视率,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部分电视媒介为迎合大众的兴趣点和百姓的好奇心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添加各种猛料、奇闻、八卦等信息,来提高收视率,而忽视了电视媒介的社会责任,缺失了社会性和服务性。

这种现象在地级电视台比较严重,不仅可以增加收视率还能够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

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提升收视率,一些电视媒体过度关注明星,致全民娱乐化现象日趋上升。

有些节目让明星们拿着高价出场费世界各地旅游、带着孩子玩耍,换着不同景点做游戏;目前很多电视节目里,随时可见明星点评经济、点评时政、点评学术,而真正的经济学家、真正的学术专家在这些节目上却看不到身影。

为满足受众的窥私欲,明星丁点大的事都要拿来渲染报道。

明星潜规则、出轨、离婚、酒驾、吸毒、嫖娼,艳照门、偷税漏税等龌龊事件都被媒体无限放大,给民众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下一代关注的是媒体报道的明星八卦,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几个科学家、院士的名字,等等。

2.追求刺激,忽视媒体责任感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闻题材充斥荧屏,观众的态度由稀奇变为习以为常。

新闻的类型来源是有限制的,越取越少,但每天还在报道,以至于大量没有意义的新闻或炮制原来的新闻搬上荧屏。

我国青春偶像剧类型化解读——媚俗化现象研究

我国青春偶像剧类型化解读——媚俗化现象研究
影视动漫


我 国青春偶像剧 类型化解读 — —ຫໍສະໝຸດ 媚俗 化现象研 究 邵 士博
( 武汉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 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摘 要: 现 实生活 中, 很 多人 对 中国青春偶像 剧的创作现 状表 示不 满时, 总是说 它模 仿太 多、 没有 自己的 东西 , 或 者 说 它粗 制滥造 、 雷剧 不断 , 这 些都说 明我 国内地 的青春偶像 剧呈现 出媚俗化 的特征 。媚 俗化 , 即迎合 大众 、 世俗、 庸俗 。 在 青春 偶像 电视剧 运作 市场化 的今 天 , 警惕这种 “ 媚 俗”现 象是十分 必要 而且相 当紧迫 的。或许是 功利驱使 , 又或 许 是创作 功力不足 , 在名利面前 , 制作 团队不得 不 以这种 方式来掩盖 其 艺术创造 力的贫乏 , 但 是创作 出来的 电视剧还是 逃 不过媚 俗化 的本质 。因此 , 我们 不应讳 言 “ 媚 俗” , 而应该积极 找寻造成 这一现 象的原 因, 从 而拍 出具有特 色的 中国青
纵 观近几 年 的偶像 剧 , 主要 的爱 情模 式 是 “ 灰 姑娘 ”模 式, 而这种模 式也是 经久不 衰的一个 。“ 灰姑 娘 ”的角色可 能 是善 良平 凡 的普 通女 子 , 也有 可能 是一个 怀 才不 遇 的穷 酸 男 孩儿 。若 细分 的话 , 可以分 为白马王子 和灰姑 娘 、 美 丽 的千金 和怀 才不遇 的才子这两类 。正是这 样的贫 富差距形 成剧 中的 主要 矛盾 , 这样 的作 品不计 其数 , 满足 了每个观众 心 中的 “ 灰 姑娘 ”梦 。 2 . 悬 念不 断的情感 纠葛。青春 偶像剧 一定是 一部多 角恋 纠葛在一 起 的感情 故事 , 所 以又 有人批 评青 春偶 像剧 的 剧情 就像 “ 裹 脚布”一 样。在模板叙事 的青春偶像 剧 中, 美好 的结 局 已经 是既 定事 实 , 所 以在 男女 主角幸 福地 在 一起 之前 一定 要 经历重重磨难 , 其 间的各种波折是青春偶像 剧 的重要看 点。 3 . 矛盾的解决 : 一切 皆有可能 。和其他类型 电视 剧不 同的 是, 虽 然剧 中设 置 了各种 矛盾 , 但青春偶 像剧并 不追求解 决矛 盾的 现实性 , 其 最终 的 目的是 为观众 营造 一个 美好 的童 话世 界, 因此在偶像 剧虚构 的封闭空 间中 , 一切 问题 都可 以得到 完 美的解决 。 二、 中国青春偶像剧 的媚俗 现象 现实 生 活中 , 很多 人在 对 中国青 春偶像 剧 的创 作现 状表 示不满 时 , 都在抱怨 中国没有真 正的偶像 , 所 谓包装 出来 的偶 像都 华 而不实 , 没 有演 技 、 没有 实力 , 空 洞 的表演 引发 观众 的 普遍反感 。 以《 相爱穿梭 千年 》的媚俗化 为例 : 《 相爱 穿梭 千年 》是 由湖 南卫视 、 天娱传媒 、C J E &M三方共 同打造 的一档周 播栏 目剧 。该剧 由井 柏然 、 郑爽领衔 主演 , 讲述 了现代小 演员林 湘 湘 与志 在维 护正统 的西 汉士 大夫公 明 的一段 旷世 奇恋 , 已于 2 0 1 5 年2 月1 5日登陆湖南卫视 青春进 行时剧场 。 公元 前 1 6 年, 士大 夫 公 明 为 了维 护正 统 , 反 对废 黜 许 皇 后, 而 知己王莽及其 王 氏一族 则支 持封后赵 飞燕 , 两人从 此反 目成 仇 , 分 道扬 镳 。公 明遭 到 王莽 的 部下 子 修 的追 杀 , 陷入 绝境 , 意外凭借 侍女影 月赠送 的玉佩穿越 2 0 0 0 年 时空 , 来 到 了 2 0 1 5 年, 邂逅 出演许 皇后 一角的小演员林湘湘 。公 明明 白了写 着 “ 时移势易 , 遇死 则生”的玉佩能让他绝处逢 生 、 穿梭 时空 。 以玉佩 、 戒指 和红绳为媒介 , 公 明和林湘 湘在数 次的 时空穿梭 相处间互生情愫 , 并情定彼此 。 纵观该 剧的剧情 , 可 以发现这是 一部 集青春偶像 、 古装 和 穿越 为一体 的电视剧 , 首 先从该 剧 的类 型分类 上就 可 以看 出 它是肤浅 的 、 不 清晰 的杂糅 风格 , 所有 元素 的叠 加只是 为 了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艺术的媚俗化特征
——大众文化解读当代
一个民族,地区,涌现出的大众文化被民众广泛的接受,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意义的普世价值。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由大众文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是由于工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大众文化以及电视艺术本身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引发了媚俗文化的产生。

时下某些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平民化的幌子下已显现出媚俗化倾向,节目过于烂俗,格调低下,盲目追求感官刺激,过分渲染某些细节,以强硬的方式影响观众的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对于这些节目来说,追求感官刺激,在所谓释放弗洛伊德力比多的幌子下,实际上是一种媚俗甚至低俗的文化,实际上,大众文化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普世价值,它具有吸收性的特点,很容易受到其他低俗文化的影响,其中的受众更是当中的主体,因此主流的高级的文化意识应当被普及和宣传。

有些节目虽设立了情感板块但实际上是挖人隐私予人快感,满足受众潜意识里的窥视欲望,娱乐八卦,隐私话题,受众欲望的劣根性被诱导出,甚至加以放大,这些节目为了娱乐而娱乐,博得眼球,赚收视率,这种低俗媚俗的手段完全符合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当中的理论,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放任这种媚俗手段节目的泛滥,娱乐终不成娱乐了。

其实,媚俗手段的泛滥并不只是制造方的责任,更是有受众本身的原因,制造方盲目追求效果利益,凭空制造话题,而受众本身更有着这样一种欲望与需求,这是个消费的世界,予取予求才是平衡世界的力量,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受众的心理随着政治文化的环境而不断改变,在改革开放之后,受众的心理不断地接受外界环境文化,形成了一种对于娱乐的渴求和精神上的解放,于是高级的娱乐产生,并伴随着不计后果的媚俗产品。

在大众文化的定义中,人们更应该本着文化本身的定义,去产生一种集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去欣赏艺术的电视,而摒弃媚俗的电视节目,用理智的角度分析自身的需求以及千变万化的电视节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