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秦国的崛起模式论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王室衰微,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影响最大。
知识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1)农业生产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核心论点:自耕农对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长期安定,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①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商鞅第二次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本次变法的背景是秦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紧张与混乱。
秦国当时正处于战国时代的末期,社会动荡,列国相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商鞅作为秦国的宰相,旨在通过改革来强化秦国的实力以应对外患。
商鞅第二次变法在内容上着重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制度,并实施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
其中,商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如废除封建的国君制度,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专制的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规范并实施严格的法律制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土地均分制度,限制商人的经济权力;加强军事力量,建立强大的军队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商鞅第二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威权,使秦国统一化的进程更为顺利。
另一方面,商鞅的改革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变法实践和思想也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总而言之,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为秦国的统一和强大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和保障,也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次变法不仅对秦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章节划分进行介绍。
在这篇文章中,可以使用以下内容来填充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叙述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2.正文:2.1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背景本节将重点介绍商鞅第二次变法之前的社会背景。
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变法前的国家治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2.2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本节将详细讲述商鞅第二次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主要包括商鞅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他的变法理念和改革思路。
先秦时期秦国军事制度发展研究浅析

先秦时期秦国军事制度发展研究浅析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军事制度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孙子兵法》诞生以后,军事制度也开始系统化体系化衍变。
而秦国由边陲小国,逐步发展为大秦王朝,其军事制度不仅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代改革强军战略也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四个方面对秦国军事制度发展进行探讨。
标签:秦国;军事;发展一、法家思想主导了军事发展之路秦国军事思想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此后,法家主流思想主导了秦军统一之路。
先秦前期,各诸侯国推行的世卿世禄制,限制了平民入仕的机会,容易导致世族拥兵自重,威胁王权。
而法家学说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则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
秦选择法家治国有其必然性,明朝朱熹评价秦人“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秦国重农尚武的风气与法家以耕战为本的思路高度契合。
且当时的秦国变法图强想法极为迫切,《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儒家的道德仁义,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落后的秦国来讲都犹如镜花水月,太过于理想主义。
而法家学说以实际利益的为主攻方向,对于弱小的秦国来讲,既符合秦国国情,又迎合了统治者兴霸业的目的,使得法家思想在秦国发扬光大,并引领秦走上了强秦之路。
在秦商鞅变法之前,法家學说的应用还属于“试点”阶段,如魏文侯支持李悝变法,使魏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但继任者却没能继续变法,导致了贵族势力再度崛起。
秦则不同,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内推崇法家,后继的惠文王、昭襄王直至秦始皇,法家的治国思想一直延续下来,始终主导着秦国军事发展,秦国崛起无不透露出法家“法”治精神,一直到秦王嬴政并吞六国,法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体制为军事变革扫清了障碍先秦初期政治制度依托于分封制。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学体会及反思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学体会及反思《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是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它主要讲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变法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讲秦孝公在位时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落后的小国变成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为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取“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秦国的历史;接着,出示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再通过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习,重点解决如何自学,不会的可以自己看书,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上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学习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以史为鉴这个道理我们更应该时刻谨记。
学习历史,首先,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学历史,并不仅仅只是让你去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能够启发你在今后的人生中怎样选择;学习历史,还可以激发你的爱国热情,不让自己忘记曾经的屈辱,更好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次,我认为学习历史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说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然后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第三,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比如学习中有不会的问题,除了可以向老师提问外,还可以去翻阅课本,做到会的放矢;第四,还要学生有一颗不畏艰苦的心,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
比如上课时我安排了学生到黑板上写自己的想法,我在黑板上贴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此举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另外,最后的作业布置,也是可圈可点的。
虽然内容不多,但在时间的把握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并且在布置作业的形式上灵活多样,如笔记展示、口头回答、讨论等。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巩固所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中国

包括灭韩之战、灭赵之战、灭魏 之战、灭楚之战、灭燕之战和灭 齐之战等,其中灭楚之战规模最 大、难度最高。
关键人物及作用分析
01
02
03
秦始皇
作为统一六国的核心人物 ,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和 坚定意志,推动了统一进 程。
王翦、王贲等将领
在灭六国过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指挥了多场关键 战役。
李斯等谋士
官僚体系构建与职能划分
中央官僚体系
秦朝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系。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九卿
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如奉常、郎中令、卫尉等。
官僚体系构建与职能划分
地方官僚体系
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
县令
一县之行政长官,负责县内各项事务。
郡守
统治稳定加强
法律制度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 具,加强了中央集权。
社会秩序改善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作用,减 少了社会犯罪和纷争。
实施效果
秦朝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郡县制度推广及其意义
郡县制度推广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 县制度,取代了分封制。
任命官员
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由 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中
秦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官僚制度,包括三公九卿制和官员任免、考 核等制度,对后世的官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律制度的完善
秦朝制定了《秦律》等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后世的法 律制度提供了借鉴。
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作用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秦朝通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便利了商业交流,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秦孝公以来,秦国历代国君均致力 于国家富强,积极推行改革。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带答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盛行。
各国常常“以邻为壑”,破坏他国的水利设施,造成灾害。
战国中后期的人们普遍要求结束战乱,去除那些人为的灾害。
这表明( ) A.统治者重农意识淡薄B.战争的残酷性有所减弱C.水利决定战争的成败D.统一逐渐成为社会共识2.“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B.坚持以法治国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D.推行小篆字体3.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
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
这有利于( )A.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B.察举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C.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D.中国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4.《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只有在运送任务紧急而又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
据此可知,秦朝( )A.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B.实施暴政导致速亡C.注意保护农业生产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点二秦朝的暴政5.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C.滥用民力负担沉重 D.初步具备化学知识6.历史学家对“焚书坑儒”众说纷纭。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本质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压制知识分子C.完善法制机制 D.区别对待古文化知识点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7.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前散布“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事后取“张大楚国”之义,定国号为“张楚”。
11.1《过秦论》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2、“守天下”的措施中埋下了哪些隐患?
方面
文化
刑法
地理 防务
“守”的措施
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销锋镝
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良将劲弩守要 害之处,信臣精卒 陈利兵而谁何。
张仪连横
“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 “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铺陈写法
用来强调,直书其事,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 完,反而反复去说
①内容上:同义短语的叠用,更能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 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②结构上:这样写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做铺垫, 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之埋下了伏笔。 ③语言上:排比铺叙的手法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音节上富有旋律美。
诚实
形作名,贤能的人
使…离散 兼有,集聚
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
部众,即军队
这一类人
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
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这一类人
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
这一类人 统率
军队
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于秦)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
比大小
相提并论
形容小 招致、达到
统治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一)1、下列所述的原则中,属于政策性原则的是:A、《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B、《婚姻法》规定,我国鼓励晚婚晚育和实行计划生育C、《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D、《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参考答案:B2、张某系患者,在村上不务正业,经常打骂周边群众,使四周不得安宁。
某日,张某的母亲及两个哥哥张二、张三用扁担、木棒将张某打死。
此后,三人被捕关押。
检察院认为,三个被告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应当以故意杀人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村民认为,张某的母亲和两个哥哥杀死他是为民除害,也是替大家雪恨。
法院最终对此三个被告予以减轻处罚,法院在审理此案的时候适用的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是哪一原则?A、价值位阶原则B、个案平衡原则C、比例原则D、并未适用任何原则参考答案:B3、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主要出现在:A、民法法系B、普通法法系C、法系D、伊斯兰法系参考答案:A4、法律规范生效的时间,如无明文规定,依惯例应是:A、法律通过之日B、法律公布之日C、法律批准之日D、法律实施之日参考答案:B5、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这表明法具有:A、规范性B、国家性C、概括性D、效率性参考答案:B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二)1、小明与小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
产生小明与小敏法律上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称作什么?A、法律事件B、法律事实C、事实行为D、事实关系参考答案:B2、 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8条规定:“禁止任何人利用任何手段扰乱社会秩序。
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国家和社会遭受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
”从结构上看,这一法律规范缺少什么?A、假定B、处理C、制裁D、行为模式参考答案:A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5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定实施,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代秦国的崛起模式论一.商鞅设计的秦国崛起模式秦国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代胜出,成为最后的统一者?可列入讨论范畴的因素很多。
如地理位置、外交策略、军事实力……等。
但就维持一种长达百余年的攻击态势而言,上述因素显然不足以成为主导——据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完成统一),秦国在96场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中发动了52场战争(占54%),并取得了其中的48场胜利(占92%)”。
惟有保证对资源的强大汲取能力,才能维持如此高频率的对外战争和如此高比例的战争胜率。
这种强大的资源汲取能力,依赖于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的严酷的基层控制体系。
简而言之,为强化国家对民众的直接控制,商鞅采取了如下措施:1、摧毁一切有组织的“中间力量”,使民众以原子化形态直接面对国家的汲取(1)打击贵族,推行以吏治国。
欲使天下之人尽为君主之奴,必先使天下之人互不为主奴。
先秦贵族的权力、土地和民众,不受君主直接控制。
国家在汲取资源时,面对的不是原子化的自耕农,而是组织化的贵族。
为维护自身利益,贵族会自发抵制国家的过度汲取。
商鞅以成文律法的形式,推行无军功不授爵等制度,来打压贵族,推行以吏治国,吏的权利和任免完全操于君主之首。
脱离了贵族“小共同体”保护的普通民众,遂不得不直接面对国家的汲取。
这种汲取较之贵族更甚——学术界一般认为:商鞅变法后,秦帝国普通民众须向国家缴纳年产出的2/3。
值得一提的是:无军功不授爵等律法,因平等对待贵族与普通民众,长期被认为具有“进步性”。
这种评价大有问题。
真正有意义的“平等”,必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在法律层面上的平等,而非两个被统治者之间的平等(贵族相对民众,是统治者;但相对秦王和秦国,仍属被统治者)。
对照欧洲历史,可以说贵族的消亡,是中国历史上一极重大的损失。
5-13世纪的很多欧洲国王,只能在王室领地内直接行使权力,不能染指贵族的封地。
宫廷和政府开销,须仰赖王室自己的收入,包括领地收入、司法收入、贵族缴纳的“封建协助金”等,若王室的收入不足用需另行征税,必须得到类似“贵族大会议”等代议机构的授权。
“无代表权不纳税”等近代法治理念,即由此类制衡中诞生。
(2)用成文律法,强制解散大家族。
秦律规定:民众“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家中有两个男丁而不分家者,田赋加倍征收;“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为禁”——禁止父子兄弟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大家族消亡后,原子化的小家庭直接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自然无力抵制其无节制的汲取。
2、用告密手段、恐怖手段来控制民众(1)制造特务国家。
商鞅规定:编民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个编制里的百姓,若有人犯法,其他人不向政府告密,会被株连腰斩,告密者则可得到重赏。
秦国被变成一个遍地告密者的“特务国家”。
不独邻里之间,同床共枕的夫妻也负有互相告密义务。
据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秦律规定:丈夫行盗,妻、子知情,并共享所盗之物,妻、子与丈夫以同罪论处。
凡盗窃及其他犯罪,同户之亲属都须连坐。
反之,如丈夫犯罪,妻子在案发前主动告密,则妻子的嫁妆可以不被没收。
这种告密制度,将民众牢牢捆绑在国家机器上不得动弹,也导致社会风气的严重败坏。
据《汉书·刑法志》记载,直到汉文帝时代,民众乐于告密的风气才得到扭转。
(2)恐怖主义治国。
秦法暴虐,与商鞅的个人理念有关。
在商鞅看来,要震慑民众,使他们不敢触犯朝廷的法律,必须轻罪重刑。
用死刑来惩罚犯轻罪之人,用酷刑来处死犯大罪之人。
犯轻罪而处死,就不会有人敢犯重罪(“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以至矣”)。
《商君书》里还说,犯罪发生之后再来惩罚,已经晚了;政府必须在民众实施犯罪之前惩罚他们(“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疑罪从有”,一旦被怀疑存在犯罪可能,即进行严惩)。
3、把制服本国民众,放在治国的第一位《商君书》里说:“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够制服天下的统治者,必须先制服他的百姓;能战胜强敌的国家,必须先战胜他的百姓。
在商鞅看来,制服本国百姓,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懂得愚民、弱民。
(1)全方位愚民。
商鞅为秦国制定的国策,以农、战为核心。
秦国民众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农耕,要么征战。
经商、求学、耕作达不到政府的要求,本人及妻子儿女就会被抓起来沦为官奴。
在商鞅看来,除了农耕和作战,其他行业如商贾、隐士、学者、游士、手艺人,对国家都是有害的。
因为这些职业的存在,不利于让民众保持愚昧。
国家要强盛,必须消灭“五害”,必须彻底愚民。
《商君书》里说得明白:“民愚则易治也”——民众愚昧,就易于治理。
“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民众没有知识就弱,有知识就强;民众弱,就安分守己,民众强,就会逾越本分对抗政府。
要怎样让民众保持愚昧呢?商鞅提供了三种办法:一是要驱逐知识分子,烧毁诗书;二是政府不要因战功、农耕以外的任何理由奖赏百姓,如此,“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不偷;民不贱农则国家不殆”——民众鄙视学问,就会变愚昧,就不会有多余的外部交往,就会安心耕种,国家就不会衰弱。
三是大臣、士大夫,不许做展示自己博学多闻、能言善辩的事情,以免成为百姓的榜样。
商鞅执行愚民政策的手段是非常彻底的。
《史记·商君列传》有案例可资说明:“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秦国百姓早年反对变法,被商鞅抓起来排队在渭水边上砍头,砍到河水变赤;后来,秦民有人称赞变法,结果又被商鞅抓起来全家流放边关。
在商鞅这里,反对者要被杀头,称颂者也要被流放。
因为商鞅需要的是“愚民”。
最极致的愚民,不应该思考国家政策的好坏,不应该拥有思考国家政策好坏的能力,不应该产生思考国家政策好坏的念头。
愚民只需要服从国家的法令。
(2)全方位弱民。
《商君书》里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赤裸裸地宣称“强国之道在于尽最大可能剥削民众”。
他如此解释自己这种倒行逆施的“内在逻辑”:“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民众贫穷,就会有求富的上进心;富有之后,就会“淫”,有多余的想法(如求学、经商);民众从自己的角度有了多余的想法,对国家不是好事,是害国的“虱子”。
只有让国家富有、让民众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才可以使国家强大。
怎样让民众保持贫穷呢?一种办法是持续剥削,不断发动大规模战争。
《商君书》里说,“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财富积累够了就必须去打仗,否则民众会放松,会去追求耕、战之外的东西,国家就会变弱。
另一种办法是国家控制包括土地、山林、盐铁在内几乎所有核心经济资源,如实行严格的“国家授地制”,确保“利出一孔”的国家垄断,消灭民间竞争。
二.这种崛起模式在当时饱受抨击,现世代更不应提起商鞅死后约80年,荀子西游秦国,其所见所闻是:秦国没有知识分子,百姓都很愚昧,服饰简朴,相当害怕官府,相当服从——“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
显然,秦国采用商鞅之法,对民众的控制非常有效。
这种有效控制,使秦国动辄能够“空国中之甲士”出兵数十万发动战争,乃至征发上百万人营造宫室陵墓。
反观东方六国,虽然也都搞过变法运动,但因贵族的强大影响力仍在(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战国四公子”等,即东方六国贵族势力的代表),故资源汲取能力远不能与秦国相提并论。
“贵族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是导致其余六国不能彻底变法和完成对社会基层控制的原因所在,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六国的覆亡。
”对东方六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而言,秦国的资源汲取模式,是令人恐惧的。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军攻韩,韩国将上党割给秦,但上党百姓“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不愿做秦人,集体倒向了赵国。
齐人鲁仲连也说得非常直接:“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秦国这种弃礼仪尚杀戮的国家,拿本国的民众当奴隶般使用,如果得到了天下,我鲁仲连只好跳海而死,决不愿做秦国之民。
略言之,“商鞅变法为秦国缔造了一个强大到极点的政府、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群沉默到极点的个人。
”这是秦国“崛起”的根本原因。
这种“崛起”模式,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6年,陷燕都;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
短短9年时间即完成统一。
这种速度令人惊叹,也带来直接的后果,即:秦帝国无法消化东方六国残余的贵族、知识分子和宗族势力,无法使新领土上的社会迅速“萎缩到极点”。
骊山、阿房、长城、匈奴、南越……秦帝国对民众的直接的征敛汲取政策继续推行,“天下苦秦久矣”的原子化民众,与拥有社会组织能力的六国旧贵族势力相结合,遂燃起了熊熊的反秦烈火。
公元前207年,秦帝国灭亡,距离其实现统一,不过14年而已。
可供对比的是:自商鞅变法至完成统一,秦国对原子化民众的征敛持续了130余年,因为消灭了拥有社会组织能力的贵族势力和宗族势力,秦国政权一直稳如泰山。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恰恰是秦国的“统一”,引入了拥有社会组织能力的六国旧贵族这一变量,反直接导致秦帝国的迅速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