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解说词17秦国崛起

合集下载

大秦帝国之崛起壮丽帝国的崛起与传承

大秦帝国之崛起壮丽帝国的崛起与传承

大秦帝国之崛起壮丽帝国的崛起与传承从历史的长河中,不少古代帝国的兴盛与衰落,都让人深感叹息。

其中,大秦帝国无疑是史书上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它的崛起、发展和传承,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下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大秦帝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并传承下去的原因。

一、秦国崛起的因素在公元前221年,秦国的始皇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大秦帝国。

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郑国燕居安邑的制度变革公元前5世纪中叶,郑国燕居安邑通过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法律法规等举措,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的代表。

郑国的这一制度创新,为秦国了解并借鉴中央集权制提供了参考。

2.强大的贵族集团秦国拥有一支庞大而强大的贵族集团,为始皇帝握有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武力保障。

在建国初期,始皇帝便将其打造成了可以统一天下的铁板坑。

3.蜀地边疆民族的阻击战斗秦国在征服蜀地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战果,这一系列战役让秦军士气大涨,威名显赫。

这些战役的胜利,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大秦帝国体制的优势大秦帝国的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集权制导致政治稳定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财富积累、民生改善、兵力集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大秦帝国逐渐走向繁荣昌盛,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2.各族群体的文化融合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各族群体的文化、历史、语言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融合和交流,文化碰撞与融合相得益彰,日后形成了文化多元的大秦帝国。

3.法律制度的完善始皇帝大力实施了法家思想,对全国进行法律统一,规范各地治理。

这一切使得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迅速完成,从而加速了大秦帝国的崛起。

三、大秦帝国的传承与发展大秦帝国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的再造大秦帝国在其四面八方都建起了长城,从而形成了封闭的旷野地区。

这一切措施,使大秦帝国具备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了后人。

大秦帝国之崛起历史巨制再度出发展现大秦崛起的征程

大秦帝国之崛起历史巨制再度出发展现大秦崛起的征程

大秦帝国之崛起历史巨制再度出发展现大秦崛起的征程大秦帝国的崛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大秦帝国的崛起历史巨制,展现大秦崛起的征程。

第一部分:大秦帝国的起源与发展大秦帝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末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成功地将六国纳入统一的中央政权。

随后,秦始皇将国家行政机构、货币系统以及文字、度量衡等进行统一,为大秦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法治与中央集权大秦帝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实行了严格的法治和中央集权。

通过推行吏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并确保了法律的公正与执行力。

此举进一步加强了大秦帝国的统一和稳定,为其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部分:军事制度与战争征战大秦帝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屡战屡胜。

秦始皇实行军阀权制,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庞大而精锐的军队,实现了对敌对势力的有效制约与打击。

秦朝的武功主要体现在侵略战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征战,成功地将边疆扩张到黄河流域以北,并一度进入西南地区。

第四部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大秦帝国在征服各国的过程中,实施了统一的经济政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商业体系和交通网络,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大秦帝国也注重文化建设,秦始皇修建了众多的宫殿、陵墓和城墙,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第五部分:大秦帝国的衰亡尽管大秦帝国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过度的征战以及严苛的统治政策导致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随后,在秦始皇去世后,大秦帝国迅速分裂,进入了内战的漩涡,最终导致秦朝的覆灭。

结语:大秦帝国的崛起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征程。

通过秦始皇的统一改革以及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大秦帝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的征战与统治政策的失误,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衰亡。

但无可否认的是,大秦帝国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其崛起和统一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秦朝之前,我国分裂成为七大小国,这些国家之间长期的战争和内部的矛盾不断,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灾难。

但是,秦朝的崛起和统一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秦国的崛起秦国在战国时期是七大小国之一,但是它却能在这个时期快速崛起。

这与秦国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

秦国实行的是以法律为中心的军国主义制度,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都十分强大。

秦国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和征用农民的政策,建立起统一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各州郡的情况,并将各地不同的经济、文化等因素融合而成的秦国特色加以发扬。

这种政策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和壮大,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秦国的扩张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征战,扩张了其领土。

先是秦穆公时期,凭借军事力量打着诸侯,夺取了陕西部分地域,使秦的领土逐渐扩大;再到秦昭王时期,秦军击败了晋国,在此基础上,基本上控制了黄河流域的三川地区,进一步的扩张了其领土;秦昭王后,正是秦始皇统治时期,他通过实行同一制、横扫六国等一系列的政策,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陆的西部地域。

三、秦国的统一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政策。

他在国内实行了均田制和十五岁以上统一的户籍制,对民间语言文字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标准等等。

而在国外的领土上,他实施征战政策,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尤其是在文化、宗教、语言等领域,加强了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力度。

由此,秦国全面统一,给后世中国王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不仅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民族团结、国家发展提供了支撑。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不仅意味着一种历史飞跃,而且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来临。

秦国的崛起

秦国的崛起

秦国的崛起秦本是东方的部族,嬴姓。

后迁到西方,与戎狄杂处,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在西周末年只是个“西垂大夫”。

秦国发展迅速,四处扩张,扫平六国,后又南征北讨,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秦国崛起如此之快,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历代秦君的励精图治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贤才为某臣,整顿内务,发展生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进步,国势日益强盛。

秦在东进时失利后,转而向西扩张,“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也”,决心变法图强。

他采用商鞅的政策,内立法度,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裕强大。

此时秦击败了楚、魏的军队,辟地千里。

秦惠王接纳了张仪,夺取三川地区,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囊括九夷,东据成皋,割取诸侯的土地,瓦解六国联盟,使六国西而侍秦。

秦昭王得到范雎,加强王室权利,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蚕食山东六国。

到了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更是“奋六世之余烈”。

他善于改过,求贤若渴,深谋远虑,勇于决策。

在他的身边聚集了当时全中国几乎所有最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如王翦、王贲、李斯、尉缭、姚贾、顿弱等。

他是秦崛起中非常重要的人物。

明代著名历史评论家李贽说:“始皇出世……,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挣得一个天下”,“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二、法家立国如果说儒家是温顺的绵羊,那么法家就是凶残的老虎。

法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

法家的激进、强硬正好投秦之所好。

商鞅在秦孝公时入了秦国。

他借鉴了其老师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成功经验,力主变法革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主张打击儒家复古思想,把李悝《法经》改为《秦律》,推行全国。

他指出:“所谓一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这些论断颇有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

在贵族特权还普遍存在的条件下,敢于提出“一法令”,其胆识和魄力是可以想见的。

后来,秦孝公去世,旧贵族趁机诬告商鞅“谋反”,将他车裂致死。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2018年4月14日第01集《中华道路》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观的锦绣山河,孕育着无限的生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塑造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场历史大剧不断上演,无数的曲折与坎坷,考验着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与众生,自强不息,厚物载德,勇于探索,敬守家园,爱好和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无论风雨飘摇,困难重重,中国人都能迎难而上,顽强奋斗,渡过难关,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真理,无论烟雾弥漫,障碍重重,中国人都能够坚韧不拔,沉着冷静,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缔造中国与人类的幸福,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面灿烂,绵延而不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绽放,演绎出无数的传奇往事。

这些古老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历久而弥新,她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的复兴之路,她像一位母亲守护着我们梦的摇篮。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黑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个时代都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这里是位于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别的思想家不同墨子的塑像极具特立独行之状,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黑子的一生相伴着各种各样鬼斧神工般的发明,而这些发明被巧妙地运用到黑子的思想实践当中,在纷乱的战火间,黑子和他的弟子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非攻主张。

兼爱,没有任何亲疏贵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

与墨子激进的救世思想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以法治世的法学,游说各国的纵横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探寻自然,人与社会如何相处的真谛,可谓众说纷纭,然而,所有的这些思想都与一个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学派就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正是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

大秦帝国的崛起内容简介

大秦帝国的崛起内容简介

大秦帝国的崛起内容简介大秦帝国的崛起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国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地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先河。

以下是三篇关于大秦帝国崛起的内容简介:1. 大秦帝国崛起之秦王政策:秦王政策是大秦帝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秦王朝通过实行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削弱诸侯的权力,巩固国家统一。

秦王赢政的首要举措是协助中央官府削弱各诸侯国力量,加强集权。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取消封建制度,设立郡县制,进行土地改革,统一度量衡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秦国在后期的征服战争中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的国家机构。

2. 大秦帝国崛起之秦始皇的征服战争:秦始皇的征服战争是大秦帝国崛起的关键环节。

在秦始皇即位之前,中国境内存在着六个诸侯国,互相为敌,纷争不断。

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秦始皇采取了军事征服的手段。

他率领秦军,先后征服了韩国、魏国、赵国等六个诸侯国,最终统一全国。

通过大规模的战争行动,秦始皇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统一的局面,为大秦帝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大秦帝国崛起之秦朝的改革政策:秦朝的改革政策是大秦帝国崛起的又一重要因素。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变革性的政策,如推行法家思想,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推行的便民政策等。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始皇下令将全国的文字统一为统一的简化文字——小篆,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兵书皆陈列”。

秦朝的改革政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效巩固了国家统一,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为大秦帝国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以上是对大秦帝国崛起的三篇内容简介,分别从秦王政策、秦始皇的征服战争以及秦朝的改革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展示了大秦帝国崛起的重要过程。

秦王朝历史长河

秦王朝历史长河

秦王朝历史长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王朝的历史长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秦朝的繁荣时期、以及秦朝的衰落和灭亡。

一、秦国的崛起秦国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秦川平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的列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逐渐壮大起来。

秦国的崛起得益于奠基者秦穆公的英明统治和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二、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秦王朝的重要节点是秦始皇的统一天下。

秦始皇,姓赢,名政,是秦朝的创始人和帝王。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统一国家。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例如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修建连接北方和南方的著名工程万里长城等。

三、秦朝的繁荣时期秦朝的繁荣时期出现在秦始皇之后的几十年间。

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继位,但不久后被废黜,秦二世胡亥也随之登基。

在秦二世胡亥的统治下,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四、秦朝的衰落和灭亡秦朝的灭亡是由一系列的内外因素导致的。

在秦二世胡亥统治时期,秦朝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外部的民族起义和外族的入侵也加剧了秦朝的危机。

最终,秦二世胡亥在政权危机中被推翻,秦朝也随之灭亡,结束了统一的秦王朝。

综上所述,秦王朝历史长河经历了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秦朝的繁荣时期、以及秦朝的衰落和灭亡。

秦朝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法律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强大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为后来的汉朝和其他王朝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通史解说词17秦国崛起

中国通史解说词17秦国崛起

17秦国崛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公元前9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曾振宇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

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秦国崛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公元前9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曾振宇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

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其中魏国率先由李悝推行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并不各国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经》,使魏国迅速跃升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内部却千疮百孔,长期内乱和落后的体制导致农业凋敝,经济萧条,王权斗争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乱,拖沓成风,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威信,秦国民风虽然彪悍,但百姓热衷于私斗而不愿为国作战。

公元前5世纪初,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这对于秦人来说不仅是莫大的耻辱,更加剧了强烈的危机感,然而,危机也可能变成最大的动力,公元前362年,志向远大的年轻君主秦孝公登上君位,他立誓要复穆公之故地,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要达到这些目的,秦孝公意识到必须要改变秦国混乱落后的局面,否则将没有生存之路,他迫切需要一位目光远大,能够通盘考虑并执行有力的贤才,能够对秦国实行全面的改革,于是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一位身在魏国的青年闻听此令,怦然心动,他就是商鞅。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所以也被称为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将商邑封给他,才被称为商鞅或商君。

商鞅自幼喜欢刑名之学,他来到最早实行变法的魏国学习《法经》,希望能大展宏图,但是,事与愿违,他并没有得到魏王的青睐,当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毅然携带《法经》来到秦国。

史载,商鞅见到孝公后先说以帝道、王道,即实行仁政,以德化民,这样的治国措施需要很好的基础,需要数代人的努力,而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帝道、王道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务实的孝公迫切希望自己在位时,就能够实现强国理想,所以对帝道、王道并不感兴趣,商鞅最后讲述以霸道为核心的强国之术,顿时深深吸引了孝公,不由自主地膝盖前移,离开了坐席,语数日不厌。

商鞅所说的强国之术就是变法,即通过改革法令制度迅速走上强国之路,对秦孝公而言,商鞅为他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变法蓝图,孝公为此深深折服,正是这种世间难得的君臣之间的相知和默契,成就了这项奠定秦统一大业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会遭到传统观念和保守势力的质疑与阻挠,早在商鞅之前,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推行变法,尽管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最终都因无法彻底贯彻而以失败告终,商鞅虽然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同样困难重重,变法还未开始,商鞅就面临着秦国各种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质疑。

杨振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杨:当时旧贵族的两个最重要的代表就是甘龙和杜挚,他们就坚决地反对变法,他们的主张就是说,你如果进行变法的话,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商鞅进行了坚决地驳斥,他认为三代的这个圣王都是不拘于过去的礼节,而达到了一个王的这样的一个境界,所以他认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拘泥于这样的一个过去的法制,而只有圣明的人才是一个开启一个时代,创造一个制度的这样的状态。

在现在的三秦大地,一出关于商鞅变法的戏剧即将登上舞台,作为经典保留剧目,《商鞅变法》曾多次获得秦腔戏曲界大奖,如今这个剧目最后一次演出距今已经五年,似乎已经和商鞅变法一样成为了历史,然而编剧王军武和主演刘志政却想要改编剧本,把这出戏重新搬上舞台。

王军武秦腔历史剧《商鞅变法》编剧王:当然咱提倡这个以史为鉴,历史上发生的这些有名的事件,或在这个现实生活中有很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把这种精神呀,以这个秦代的那一种历史故事反映出来,对咱们这个现实来说有一个启迪作用,有一个推动作用。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如今,这种以唱腔高昂激越,曲风刚劲急促著称的艺术,仍在陕西各地盛行,然而,重新把《商鞅变法》搬上舞台,仍面临着不小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是,三秦大地没有多少人看好《商鞅变法》这出戏,现实历史中,商鞅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巨大,在制定好变法之策后,商鞅并没有立即公布,他希望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精彩亮相,以便将他的立法精神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

这是一件看似微小,但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商鞅让官吏在市场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10斤黄金,对于这样的好事百姓实在难以置信,商鞅将赏金加到50斤,一时间全城轰动,百姓纷纷围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走了过去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以此向国民宣示变法的决心和信用,它像一根细小的杠杆一样,撬动起庞大的变法机器,一幕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就此拉开大幕。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

这是流传久远的《商君书》,它记载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然而,由于《商君书》内容芜杂等原因,一般认为此书不是出于商鞅之手,而是商鞅信徒和后世法家的综合之作,更有学者将《商君书》视为伪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荡涤之后,除了这本《商君书》,商鞅时代的典籍完全消失,长期以来,后人对于商鞅变法的研究,因物证的缺失难以取得进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这里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秦国故地,这里收藏着大量秦国时期的文物,然而却无法找到直接记录商鞅变法的只言片语,不止这里,整个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关于商鞅变法的原始文字记录都荡然无存。

青铜爵上海博物馆这些古老的器皿,尽管形态、时代、材质各异,却都做工精巧,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爵,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形状像雀,古代贵族祭祀宗庙时,要向先祖献上美酒,爵因此成为贵族专用之物,也成为身份的象征,用以排列贵族士人地位的高下。

商鞅将秦国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整齐为二十等级,重新制定爵位的获取、升降、继承等原则,其基本精神是,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即以军功作为赏爵的惟一根据,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者,不管其出身是贵族、士人还是农民,都可以根据斩首的数量赐予爵位,战败时则要削夺爵级,男子成丁时只能降若干等级继承父亲的爵位,若想得到与父亲同样的爵位,他们必须凭借军功。

杨振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杨:变法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爵制改革,他是以这个爵制改革为轴心来铺开他的变法的,把这个爵从贵族的专有物变成了一个可以庶民也能获得的这样的一个身份,这个就打破了这样的一个贵族原来非常严格的一个贵族社会。

青铜爵上海博物馆爵虽然给了我们直观印象,但它毕竟不是商鞅变法的直接证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无比盼望着找到有关商鞅变法的原始文字记载,它们应该被记录在当时使用的简牍上。

秦咸阳城遗址陕西省咸阳市然而,在当年秦国的故土上至今没有找到这些承载着秦国崛起的秘档。

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远离秦国的楚地,现在的两湖地区,却有几项震惊世人的考古大发现,间接佐证了《商君书》的真实性。

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市张家山,荆州博物馆在整理三个西汉初年的墓葬时,发现了大量竹简。

张家山汉简中发现的西汉初年吕后时期的法律文书《二年律令》,其中有完整的名田宅律文,虽然它是汉初的法律,但由于汉承秦制,可以确定其基本精神承自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实行贵族土地等级占有制,采邑主将土地按户分配给农民耕种,定期轮换,农民对于土地没有任何权利,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商鞅以二十等爵制为基础,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名田制,名,意为把土地登记在自己的名下,以示占有,新法规定,庶民以上者均可以根据身份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土地可以继承,从而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普通的农民,允许通过开荒、转让、买卖等方式自行获得限额内的土地,以解决授田不足的问题。

荆州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市律文规定,没有爵位的公卒、士伍、庶人可占有1顷田,1宅,二十等爵位第一级爵公士,可占有1.5顷田,1.5宅,爵位越高,占有田宅的数量越多,至第十九级关内侯,可占田95顷,宅95宅,是普通庶人的95倍。

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的迅速发展使秦国的富强不再是纸上谈兵,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商鞅开始征收户口税,强制实行小家庭制,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增收户税,至此,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成为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杨振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杨:《汉书·食货志》里头就记载了一段当时西汉中期大儒董仲舒的一段记载,说,至秦则不然,商鞅改帝王之制,然后,废井田开阡陌,民得卖买,确实反映了说,商鞅变法确实是一个具有非常划时代意义的这样的一个变化,因为商鞅的这个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土地买卖,这是在亘古未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