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崛起 教案
秦国的崛起

《秦国的崛起》教学设计商鞅变法》(第二课时)情境问题:同学们看过《大秦帝国》吗?它给商鞅安排了怎样的结局?商鞅为把变法事业继续下去,自投罗网,用自己的死,唤醒秦惠王。
而深爱他的秦国公主为其殉情。
可见,商鞅死得伟大,死得无悔,死得幸福,死得无憾!真的吗?据《史记》记载,孝公去世,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商鞅闻讯出逃,逃到魏国,不被接纳,只得逃回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秦惠王还下令车裂商鞅的尸体、诛灭商鞅的家族老小。
死得那叫惨啊!你们说商鞅的谋反罪名成立不成立?(不成立,若要谋反,不可能先出逃,后起兵)那么,商鞅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人司马迁是怎么看的?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教师读,读后问:司马迁认为是谁?(商鞅自己)理由是什么?(商鞅天资刻薄。
)也就是说商鞅人品差。
那么商鞅的论据是什么吗?我们一一来分析:“刑公子虔”,指割断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知道因为什么吗?(他唆使太子反对变法)“欺魏将昂”,指商鞅攻打魏国时,借助在魏国时与公子昂关系不错,将其骗去扣押,大败魏军。
你们说这有错吗?(没有,兵不厌诈,国家利益至上嘛,只能说公子昂太蠢。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指商鞅倡导奖励耕战,这能说明商鞅“天资刻薄”吗?(不能,这是否定贵族世代享有官爵俸禄的特权。
)应该说司马迁列举的这些论据不能证明商鞅品行不端,因为他无情的对象是反对变法的人,少恩的对象是无功无能的贵族,这体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利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的视角和标准是什么?(从人品、性格分析其行为,以儒家思想为标准)你们认同吗?(不认同,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从人品、性格方面来分析其行为,而应从具体历史环境出发,看其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高中历史12.2 秦国的崛起(教案)

变法前
变法后
经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第一强国,傲视群雄,六国合纵联合抗秦.
2.2《秦国的崛起》(教案)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复习提问】
1、大变革时代有何表现?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
【讲授新课】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
⑴含义:是与宗法制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⑵亡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世袭制,按照才能大小或功劳高低选任官吏。②这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
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2.2《秦国的崛起》说课稿(2课时)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撰写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秦国崛起原因的小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
2.知识点复习:布置关于秦国历史背景、商鞅变法、秦国的军事扩张与对外政策等知识点的复习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要求学生预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策及其影响,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2.2《秦国的崛起》说课稿(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第二章《秦国的崛起》,这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第二课时。本章节主要讲述了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崛起为战国七雄之首,最终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主要知识点包括:秦国历史背景、商鞅变法的实施及其影响、秦国的军事扩张与对外政策、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等。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兴衰的缩影,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阶段。
3.秦国的军事扩张与对外政策: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难以理解秦国为何能迅速崛起。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的案例导入: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秦国崛起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秦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秦国历史背景、秦国崛起的关键因素、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布局上,左侧列出秦国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情况;中间部分详细阐述商鞅变法、军事扩张与对外政策等关键因素;右侧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国的崛起上课

中国历史上不得善终的改革者
历史上每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一种治 国方略的调整,同时也意味着各种利益关系的重 新组织,这也是改革遭到各方面阻力的真正原因。 因此,变法者大多下场凄惨,要么郁郁寡欢度过 残生,要么被迫流亡、死于非命。然而,当一个 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面对不可确定的未来,“如 何强盛”、“怎样前行”是每个有良知、有责任 感的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问题。
后人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司马迁在《史记》 中将商鞅的严刑峻法归结为他的“天资刻薄”,这也成为后世评 价商鞅是“酷吏”的主要依据。即便国富民强,试问又有谁愿意 生活在那样的制度中呢? 但也有人认为,商鞅之法,实为战争时期的非常之法。当时 的秦国,民风强悍尚武,私斗滥刑,不知畏惧,欲使民畏法,轻 罪重罚是必要的手段。而为了让被剥夺利益的老氏族做出让步, 严刑峻法更是必不可少。 1000多年后,又一位力排众议、走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改革 家王安石,在月色朦胧、清风拂面的夜晚,在隐隐半山掩映的书 斋中,面对商君一生事迹,泪湿衣衫,挥笔写下诗句:
张居正
张居正的改革成效卓著,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 吏治,实行“考成法”,使得庸官胆战心惊,贪官人人 自危,官场的拖沓之风一扫而光,帝国的机器又重新加 速运转;在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既减轻了百姓赋 役之苦,又增加了国家实力;军事上使北方边防更加巩 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他的改革挽救了大明江山,却没能挽救自己的悲惨命运。 张居正病死后,顽固派重新夺权,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 张居正的长子被逼自杀,全家包括妻儿老小几乎全被迫 害致死。他本人也差点被宋神宗开棺戮尸。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国的崛起教案3(高二历史)AUMqKU

互动课堂疏导引导1.对战国变法运动的认识战国时期形成的变法运动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各国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因此,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时期。
2.商鞅变法发生与成功的原因(1)发生原因: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就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这是变法发生的阶级力量。
③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③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
3.商鞅变法的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商鞅变法局限性的主要表现: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如连坐法等;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由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多数诸侯国的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存在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产生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秦国的崛起》课件1

Page
1
Page
2
下图是商鞅被杀后车裂示众的场景。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 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杀并车裂 示众。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 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 人的肢体,俗称五马分尸。
Page
3
课标要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求 掌握: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 性 目标分 理解:(1)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解 (2)商鞅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 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0
2.“虎狼之国”
(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增。
(2)表现:公元前341至前340年打败魏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3)影响
①六国采取“ 合纵 ”运动。 ②秦完成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抵挡。
Page
11
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
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 C.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 答案: D
Page
12
1.商鞅之死 (1)原因 ①变法侵犯了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贵族们 ②商鞅采用铁腕手段,加强 加剧了二者的矛盾。
③公元前338年,
思想统治
,打击旧贵族,
17
商鞅变法中规定的“二十级爵制”,意味着“世卿世禄”制 度的废除,促进了军功地主的崛起,使他们勇于作战,成为 秦国维护统治的重要支柱。秦国很快从一个“夷狄遇之”的 西部边陲小国变成傲视群雄的“虎狼之国”。商鞅因触犯了 贵族的利益而遭杀害,但是他的变法措施却在秦国得以贯彻, 促使秦国完成了统一。
秦国崛起的教案

秦国崛起的教案作者:XXX专题二第二节秦国的崛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会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卿世禄”转变到“军功地主”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③通过展示地图研究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评价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的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商鞅变法的性质以及对“XXX虽死。
XXX未败”的理解。
教学难点】“世卿世禄”转向“军功地主”的原因,全面评价商用变法。
三、课时、课型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课四、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散乱,主要内容均采取讲解法。
并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利于学生更清楚了解本节课内容。
问题式教学法:在每个子目后甚至思考题,既可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现地图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直观进行教学,有利于吸收学生注意力,同时可调动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过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人知道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那我们来看一看,秦国是怎样强大的。
人人把课本翻到21页,本日我们来研究专题二的第二小节秦国的崛起。
讲授新课】、一、从“XXX”到“军功地主”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子目,从“XXX”到“军功地主”,我们看这个小标题,一共有两个名词,分别是“世卿世禄”和“军功地主”那我们就要先理解这两个名词。
世卿世禄制度是与XXX和分封制联系在一起的。
那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什么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生】回答问题师】(评价补充学生的答案)宗法制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大家注意这里血缘关系的亲疏。
那分封制是什么啊?是为了进行有效统治,XXX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
人民高中历史选修一2.2《秦国的崛起》教学设计

深挖史料凸显人性——以《秦国的崛起》为例一、教学思路历史教育需要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理性精神。
史学的实证,思辨是历史核心素养。
人性的历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现象,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秦国的崛起》一课,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
教材通过叙述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变化:世亲世禄到军功地主,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商鞅之死秦法犹存。
阐述商鞅变法的作用。
从中可见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商鞅个人命运却显示出极端的矛盾和冲突。
以往的历史教学,主要凸显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
但是,商鞅变法对人的影响鲜有涉及。
查阅史书,商鞅的死,五马分尸,血腥异常,如何在血腥的历史中彰显人性,让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课后对商鞅可悲可赞。
本课从商鞅之死和商鞅变法的种联系出发。
商鞅死后,出现“秦人不怜”(《战国策·秦策一》)的境遇,为后人扼腕。
本课以“秦人不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史料,从人的角度商鞅变法。
二、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芈月传》片段:商鞅之死·五马分尸设问:电视剧《芈月传》商鞅的死因是什么?(作法自毙)课本中如何解释商鞅死因?(触犯贵族利益)如何理解这其中的差异?设计意图:学生都知道商鞅死于车裂之刑,影视剧的片段给学生带来更为震撼的视觉冲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商鞅死因,激发学生思考。
呈现矛盾:商鞅推行变法,对国家有功最后惨遭车裂之刑。
不同死因的差异产生的思维冲击,引起学生对商鞅之死真实性的深度探究欲望。
(二)教授新课一、商鞅之死过渡:影视剧和教材都是当代人的观点,古人是如何记录商鞅之死的?仅仅因为商鞅触犯贵族利益,就会导致车裂之刑?商鞅既然对国家有功,商鞅死后“秦人”对他的死如何看待?史料: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商鞅的死是否就说明商鞅变法失败?判断变法成败的依据是什么?
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是看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是看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看变法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夷狄遇之”
师:军功爵制的实行,改变了秦国的统治结构,极大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处于怎样猎,生活状况,文化风俗度收戎狄的影响。
公元前771年,秦襄公率军援助周王室,并派兵护送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因地处西部边陲,与中原各国交往较少,经济文化较落后,被中原各国以“夷狄遇之”,不得参加中原各国的盟会。
商鞅之死,得我们怎样的启示?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1)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运动。
(2)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富国强兵
师:深受各国歧视的秦献公和秦孝公因而立志变法,在重用商鞅变法后,终于使秦国变成为“虎狼之国”。秦国变成为“虎狼之国”的原因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军功爵制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全军士卒多用于战斗,渴望立功,成为一支虎狼之师。
师:秦国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为“虎狼之国”的?
批注:
归纳概括“世卿世禄”和“赐爵制”这两种制度的基础、内容、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军功地主”取代“世卿世禄”的历史必然性和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的表现,
注意适当联系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地位提高的重大意义。
围绕商鞅的个人遭遇和变法的结局展开教学,通过两种不同结局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的艰巨性和历史必然性。
3.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商鞅变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整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先后在秦国两次变法,但对其变法的结果,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有的则认为“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呢?
生:受分封的诸侯和各级卿大夫等,按照等级,可世代沿袭高官,享有厚禄,同时向有很多特权。
师:为什么世卿世禄制会被赐爵制逐渐取代?
生:随着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提高,为争取政治权利与地位,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依据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享有的世袭各级官职爵位的制度,按才能大小或功劳高低选任官吏。
课题:秦国的崛起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道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
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
1、变法对秦国统治集团的构成有什么影响?
2、变法对战国政治形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商鞅虽死,秦法未败”说明了什么?
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必然性。
2.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变。
教后记:
本节课中我根据教科书和补充材料,加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多维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问题,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使他们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3.统治结构的变化
师:这一变革对统治集团内部构成有何影响?
生:军功地主大量涌现,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军功地主除国君外,在地主中排第一位,宗室仍可“衣食租税”,分给田宅,但没有军功就没有军籍,只能排第二位。
4.军功爵制影响
师:军功爵制的实行,有何影响?
生:这意味着世卿世禄制被废除。它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一个能上能下,鼓励军民立功战斗的灵活的用人机制,对加强秦军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兴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3)然而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措施过于严酷,比如:燔诗书、明法令、严刑峻法等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商鞅变法使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商鞅最终也因守旧势力的迫害而死,但是商鞅的变法在秦国仍然保留了下来。
本课小结: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统一。历史以无可争议的事实证明,“变则通,通则久”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变革旧制度,才能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提示:商鞅变法,变法自强。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废分封,行县制,奖励军功,加强了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的悲惨遭遇
师:商鞅遭到了怎样的悲惨遭遇?
生:被秦惠王车裂,全家被杀。
师:商鞅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悲惨遭遇?
师:为何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生:商鞅虽死,但他的变法措施却在秦国得以延续,此后以北多年,秦国基本建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崇尚耕战的风气得以延续,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终于使兼并战争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统一战争。
3.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A、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B、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C、改革措施、策略、用人是否得当。
2.军功爵制
师:赐爵制是何时实施的?。
生:赐爵制是战国时已实施,并与官职紧密联系,官爵一致,并享有相应的政治经济权益。
师:商鞅在变法是如何实施赐爵制的?
生:按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宗室贵族凡不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贵族身份,不得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得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师: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秦国变成为“虎狼之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原因何在?
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符合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二是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三是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法及太子,法不阿贵)四是秦孝公的重用支持。五是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又为什么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讲授新课: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的危机
师:商鞅变法在政治制度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废分封,行县制,实行军功爵制。
师:与分封制连在一起的还有什么重要的政治制度?
生:世卿世禄制和宗法制。
师:什么是世卿世禄制?
生:在公元前341—340年,打败魏国,迫使它割地求和,从而一跃而成“兵革大强,诸侯位居”的军事强国。接着又通过一系列胜利,使东方六国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并吞天下之心”。并开始实行联合抗秦的“合纵”,这说明六国已无法单独抵抗秦国,秦国的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学思同步指导: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