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的秦国

合集下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目的导航]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重点)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重点)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难点)一、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进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抗和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其尸体在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存下来。

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开展封建经济,稳固地主阶级政权。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消费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进步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认识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展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阔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彻底划清界限。

思维点拨商鞅变法中新旧权利斗争异常剧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相貌,促进了社会消费力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根底。

知识图示主题一商鞅变法的作用史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①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单元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单元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Word版含解析

学案3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1.商鞅变法侵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抵制和抗拒。

2.结局秦惠文王继位后,商鞅被杀。

但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深化探究]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依据材料说明商鞅凄惨结局的缘由是什么?你从中有何生疏?答案缘由: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猛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生疏: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士气。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2.作用(1)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进展的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进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心集权制度的建设从今开头,很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进展。

(3)军事上:嘉奖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兼并战斗取胜和战略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

[深化探究]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思考结合材料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什么成果?答案实现了富国强兵;在与楚国、魏国的争霸中取得了优势;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大为提高。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哪些变法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识记:商鞅变法的进步性、局限性。

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机器历史地位。

运用: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强强兵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过程】(一)商鞅之死思考: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二)评价商鞅变法进步性:局限性:【合作探究】:学思之窗P28【自我测试】1、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主要因为A、商鞅不是秦国人B、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C、商鞅有谋反野心D、商鞅的严刑峻法束缚了旧贵族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3、处死商鞅的秦国国君是A、秦孝公B、秦始皇C、秦惠文王D、秦二世4、在兼并战争中,秦国首先打败的国家是A、赵国B、魏国C、韩国D、燕国5、下列各项,能明显体现出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是①轻罪重罚②推行连坐法③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④劳役沉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7、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1)材料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2)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高三历史教案怎么写(优秀6篇)

高三历史教案怎么写(优秀6篇)

高三历史教案怎么写(优秀6篇)高三历史教案怎么写篇1富国强兵的秦国1、课前导学(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1、重点:建立,取代旧制度。

2、措施:(1)制定,整顿吏治: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时间:484年,下诏实行俸禄制。

内容:俸禄由筹集,按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惩治贪污。

作用: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使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

时间: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的土地平均分给耕种,土地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提高了,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的推行,强化对的控制;内容:五家立一、五邻立一、五里立一。

性质:北魏组织。

职责:检查,征收,征发,推行。

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使农民负担大为,成为国家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影响: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1、重点:移风易俗2、措施:(1)迁都洛阳: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②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下令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第三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三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原因:
①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 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②秦孝公的去世(后盾失) 秦孝公的去世(后盾失)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
2.经过: 2.经过: 经过
孝公时,旧贵族不甘失败,抵制变法, 孝公时,旧贵族不甘失败,抵制变法, 唆使太子触犯法律, 唆使太子触犯法律,但商鞅因为不 能处罚太子,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 能处罚太子,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 公元前338 338年 太子即位, 公元前338年,太子即位,即是惠文 下令捉拿商鞅, 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在封邑起兵 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咸阳, 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咸阳,车 裂示众. 裂示众.
C
3、秦惠文王发兵捕捉商鞅,商鞅出逃,在旅 秦惠文王发兵捕捉商鞅,商鞅出逃, 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 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 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 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 投宿要求,所以后人称商鞅是“作法自毖” 投宿要求,所以后人称商鞅是“作法自毖”。 这一事件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哪一特点。 这一事件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哪一特点。 D A.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A.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B.改革涉及各个领域 改革涉及各个领域, B.改革涉及各个领域,非常全面 C.重视农民的利益 C.重视农民的利益 D.法治 法治, D.法治,即重视用法令治理国家和推行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 废井田、
提高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保护小农生产 稳定财政收入 提高生产积极性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富 国
(3)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高三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范例

人教版高三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范例

人教版高三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范例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

编辑了高三历史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范例,欢迎阅读!
★新课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幺?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宏伟壮观的秦俑军阵,无声地叙述着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肯定和歌颂秦统一六国伟大贡献
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之前的商鞅。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导学案:2.3《富国强兵的秦国》 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导学案:2.3《富国强兵的秦国》 含答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2.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难点:商鞅变法的性质及局限性。

【学习方法】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可以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知识导学】A级(一)、商鞅之死原因:(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______的利益,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2)_________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3)直接原因:_________去世。

秦惠文王即位.经过:公元前____年,商鞅被诬谋反,商鞅被迫反抗,兵败被杀。

结果:商鞅虽死,而__________,如“"、“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思考探究】B级阅读材料:“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 商君列传》回答:司马迁认为商鞅被车裂的原因总结的准确吗,为什么?提示:不正确,因为(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知识导学】A级(二)、商鞅变法评价进步性:(1)对秦国:总体评价:废除旧制度,创建_______________的新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_______和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①政治:打击了__________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_________制度;②、经济:废除旧生产关系,确立________,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③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2)对后世:________________.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反思
高二历史组张县鹏
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告诉学生学习一次重大历史改革是按照背景——内容—
影响的线索的来进行的。

前边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背景)——《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商鞅变法的内容——《“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那么今天我们按部就班学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富国强兵的秦国》;前边我们还说学习改革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到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去学习,学习改革影响必须结合改革内容来进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自然就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所采取的措施来进行了。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一.“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

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

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

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

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

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
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二.“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这节课同学们总体表现比较好,能够配合老师的思路循序渐进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实践者、操纵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