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合集下载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基于教学立意的《“壹”说商鞅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线索设计】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一节课是否有“灵魂”,关键是它的立意是否深刻,是否准确。

可见,教学立意是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本课以“壹”的理念在商鞅变法中的呈现与影响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设计商鞅变法中“壹”指的是什么——商鞅变法怎么体现“壹”——如何认识和评价“壹”等具体教学环节,立体组建本课的教学结构,串联相关的教学过程。

其中:1.导入环节(1)设计依据:依据学情,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发展的认知能力,以及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能力。

2.教学主体环节(1)设计依据:依据人们对理论认知规律来设计,即该理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解读和归纳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历史时间和历史人物的辩证的认知和评价的能力。

3.小结和练习环节(1)设计依据: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与相关重要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设计。

(2)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思维:让学生了解对秦汉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了解法家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重点确立】1.了解商鞅变法具体的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方法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使学生通过讨论法、分析法和12 比较法等,从多维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问题,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和阐述。

【基于教学立意的教学过程设计】通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谚语导出弱秦与强秦的材料,让学生回答转变的缘由——商鞅变法。

问:商鞅变法是怎么积聚秦的国力的,实现强秦的目标的?——提出“壹”的理念转到表格填空,打出材料“壹”的内涵十分丰富,接着说: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了解一下。

2.3富国强兵的秦国

2.3富国强兵的秦国

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 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 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有种种守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 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 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 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 功。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进步性) 富国强兵的秦国(进步性)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 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 开始。 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 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农业生产发展,实 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生产发展 力增强) 力增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成功的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成功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 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 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 法及太子” 不阿贵) 不阿贵) 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 南门徙木”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 情的立法、 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富国强兵的秦国》课件.ppt

《富国强兵的秦国》课件.ppt

5、习俗方面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 室,推行一夫一妻制 先秦时期家庭是 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 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 收税、征兵、 收税、征兵、服徭役 等都与此有关 客观上改 变了秦地 的民风
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 贵族的特权? 贵族的特权? • A、奖励军功 B、重农抑商 • C、为田开阡陌封疆 • D、废分封行县制 E、实行连坐法 商鞅变法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 2、商鞅变法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B、改革符合了秦国的实际情况 C、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C、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D、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D、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 《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 战国策.秦策》 公元前338年 338 公死,惠王代后…… 说惠王曰: ……人 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 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 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 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 ’”文中的 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答案: ⑴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⑵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 产力得到发展。 ⑶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 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 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 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 以致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单元小结
生产力的发展 商鞅变法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富国之法 秦 国 的 强 大

课件2: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件2: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多元探究
2、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哪些启示?
共同探究
启示(参考)
1、改革是曲折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 重新选择,而且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 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2、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 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前程。 3、改革者应有坚定的意志、务实的政策;改革 措施应适合国情,顺应民意。
课堂巩固
1、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属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A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2、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C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3、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其主要原因是
D
A、“为天开阡陌封疆”
B、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C、令民为拾伍
2、军事: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中
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富国强兵
奠定统一中国基础
开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 2、加重剥削压迫 如:连坐法 3、改革不完全彻底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 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文化高压政策
燔诗书而明法令
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窒息了创新意识
多元探究 1、我们应怎样评价商鞅变法?
共同探究
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
一分为二、总体肯定
1、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 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性质)
2、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目的导航]1.认识商鞅之死的原因,并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重点)2.结合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学习,理解商鞅变法的意义。

(重点)3.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难点)一、商鞅之死1.原因(1)商鞅变法进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抗和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即位的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

2.经过: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其尸体在被车裂示众。

3.结果: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存下来。

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开展封建经济,稳固地主阶级政权。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消费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进步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认识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展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阔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彻底划清界限。

思维点拨商鞅变法中新旧权利斗争异常剧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相貌,促进了社会消费力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根底。

知识图示主题一商鞅变法的作用史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①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单元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单元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Word版含解析

学案3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1.商鞅变法侵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抵制和抗拒。

2.结局秦惠文王继位后,商鞅被杀。

但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深化探究]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依据材料说明商鞅凄惨结局的缘由是什么?你从中有何生疏?答案缘由: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猛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

生疏: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改革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而且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士气。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2.作用(1)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进展的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进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心集权制度的建设从今开头,很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进展。

(3)军事上:嘉奖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兼并战斗取胜和战略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

[深化探究]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思考结合材料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什么成果?答案实现了富国强兵;在与楚国、魏国的争霸中取得了优势;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大为提高。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思考(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哪些变法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清单一变法的结果商鞅之死1.(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变法的意义富国强兵的秦国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变法的不足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探究点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措施
求 富
积极作用
强 兵
奖励军功,实行 二十等爵制(严 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贵族立军功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 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 个途径
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了 战斗力
加 强 集 权 习 俗
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强兵?
满足了应对战争的需要
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打击奴隶主贵族利益, 措施 积极作用 顺应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潮流 ?
(二)性质: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三、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 ☆贾谊《陈政事疏》中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导致 罪重罚。 “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 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语类》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 一定程度上加重人 连政策。商鞅变法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 民所受剥削和压迫。 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 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 近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掉。 钳制思想,文化专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 制。 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 、仁义、 非兵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思考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 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合乎国情,执行得力
(3)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4)商鞅杰出的才能,果敢的态度
从这场变法的结局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认识: (1)商鞅之死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2)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 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困难; (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 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 ▪ (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 (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 ▪ (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
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一、商鞅之死
3.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改革措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 秦国确立。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讨论……
感悟提升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 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 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 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 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 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 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 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 处事态度。
感悟提升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 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有种种守旧势力, 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 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
合作探究2:
请大家在群学的基础上思考: 1、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2、你能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法令谈谈它们各自的深远影响吗 3、分析商鞅变法的性质? 4、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难点:从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合作探究1:
请大家在独学的基础上思考: 1、商鞅之死的原因何在? 2、简述商鞅之死的经过。 3、商鞅死后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1)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 顽强抵制和抗拒破坏。
(2)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 →守旧势力复仇。
朝也有消极的影响,如“焚书坑儒”政策
感悟提升
秦二世灭亡的根子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种下了?你认为 呢?
秦二世灭亡的原因是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 压政策,虽然对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 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 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感悟提升
1、性质:
①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②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
隶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 ③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 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 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稳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政收入
(2)奖励耕织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思考: 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 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3、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国 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 地主阶级领导
一、商鞅之死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 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 宿,;于是商鞅又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师,亦不愿收 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封邑之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 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一代雄 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学习目标
1.我能简单的了解商鞅之死的两个原因及经过(独学) 2.我能详细的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法令分析其所起到的作用(独学) 3.我能和本组同学一起探究归纳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对学、群学) 4.我能和本组同学一起探究归纳出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对学、群学)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商鞅之死分析“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原因; 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法令分析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合作探究3:
请大家在对学、群学的基础上思考: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有哪些?(从时代背景和阶级 属性上分析)
三、商鞅变法的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3)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商鞅变法的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军事方面
(1)废除世卿世禄, 奖励军功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2)严肃军纪
提高军队战斗力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2、经济方面
提高生产积极性,
(1)废除井田
增强国家实力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结局
人教版 ·选修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一起努力合作,走向成功。
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二历史组 李积龙
导入新课
宏伟壮观的秦佣军阵,无声地叙述着秦始皇当年横 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 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 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往今来的人 们在肯定和歌颂秦统一六国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 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之前的商鞅 变法。那么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