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临清一中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富国强兵的秦国

历史:山东省临清一中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富国强兵的秦国
历史:山东省临清一中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合作探究】1:解密商鞅之死

1、原因:

1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2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小结: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师生归纳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合作探究】2: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1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2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3持续时间最久:,两次颁布变法令;

4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合作探究】3:变法的历史局限:

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三)反思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四、板书设计

1:解密商鞅之死

(1)原因(2)经过(3)结果:

2: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2)特点(3)意义

3: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临清一中马光安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富国强兵的秦国,初步了解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基本史实;了解商鞅被处死的原因及经过;尝试归纳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预习内容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2、了解:商鞅被处死的原因及经过

3、理解:秦国商鞅变法对现代改革的启示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学习过程:

(一)商鞅之死

探究问题: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结果如何?

(二)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史记》卷68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史记》卷87

回答:

【探究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探究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探究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三)【探究问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四)精讲点拨

商鞅变法的彻底性:(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五)反思总结: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六)当堂检测

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秦孝公的支持

D、人民大力拥护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C、实行连坐法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4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123

B、124

C、12

D、1234

3、下列对商鞅变法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5、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1重农抑商2“燔诗书而明法令”3奖励军功4废除井田制5实行连坐法

A、12345

B、125

C、1235

D、245

6、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图二奖励耕织图三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

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3、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学案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课内探究学案

(一)【探究答案】

原因:1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2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二)【探究答案】

(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

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

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

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忠,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人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

关系。

(三)【探究答案】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五)反思总结: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1)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2)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六)当堂检测

1、B

2、(1)“坏井田,开阡陌”。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三、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C 3、D 4、B 5、B

6、答案:⑴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⑵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⑶倾邻国而雄诸侯。

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

进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