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临清一中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1.理解商鞅变法的进步性、局限性。
2.掌握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商鞅之死┄┄┄┄┄┄┄┄①1.原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其对新法的强烈抵制与抗拒。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支持。
2.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②1.总体评价(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
(2)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3)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具体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③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
3.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①[思考]《战国策》载: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材料中的“人”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其对变法的态度如何? 提示:代表:没落贵族。
态度:反对变法。
[点拨] 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说明改革充满了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②[点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4.通过比较分析法,让学生认识到秦国与其他战国诸侯国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2.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c.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3)课堂互动:
a.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b.邀请学生分享对秦国崛起原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巩固拓展:
a.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对当时社会影响的小论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秦国历史发展脉络,介绍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崛起的过程。
2.详细阐述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内容,包括商鞅变法、法制建设、农业发展、兵制改革等。
3.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4.结合教材,通过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教案示例: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国的发展历程,理解改革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地图和秦始皇的形象,提问:秦国是哪个时期的国家?秦国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国的基本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提问:秦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农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手工业生产”的图片,提问:秦国的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国的商业贸易”的图片,提问:秦国的商业贸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秦始皇的改革措施:教师用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和“秦始皇改革”的图片,提问:秦始皇是谁?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商鞅变法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小结:教师用课件展示“小结”的图片,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富国强兵的秦国秦国的基本情况和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商鞅变法的影响。
历史:山东省临清一中选修一教案:第二单元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机遇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右图是连环画《三家分晋》封面图。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三家分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怎样的状况?这一时期秦国的情况如何呢?(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情境导入】引用图片兵马俑而导入新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
为什么有如此庞大的军队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3课就可知道。
【教学方法】可运用图片展示法、谈话法、讨论法、设计问题等方法,但一定强调的要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得出结论。
【教材处理】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主题探究导学】【自主学习】主题1:商鞅之死1.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商鞅虽死,他的“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主题2:富国强兵的秦国1.变法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变法作用(1)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具体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题3:变法的历史局限l.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

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高二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说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商鞅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3的内容,本单元第1简单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重点是商鞅变法。
第2详细剖析了商鞅变法的内容。
本主要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事。
这次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为日后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还确立了法治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遭车裂的原因,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认识商鞅变法对于秦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编排本剧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3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4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二、学情分析:本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科希望班(高167班)的学生。
高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从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大部分学生依然在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史料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为例,阐述其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国地图、秦始皇兵马俑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秦国,一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强大国家。今天我们将学习秦国的富国强兵之路。”
3.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秦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
2.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如土地改革、徭役制等),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秦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秦国富国强兵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过程掌握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表现。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2.强调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看待历史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课本P26图片《始皇陵兵马俑》)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合作探究】1:解密商鞅之死1、原因:1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2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小结: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师生归纳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合作探究】2: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1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2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3持续时间最久:,两次颁布变法令;4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秦处西戎,地旷人稀。
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
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
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
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合作探究】3:变法的历史局限: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三)反思总结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四、板书设计1:解密商鞅之死(1)原因(2)经过(3)结果:2: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1)性质(2)特点(3)意义3: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临清一中马光安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富国强兵的秦国,初步了解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基本史实;了解商鞅被处死的原因及经过;尝试归纳商鞅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预习内容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2、了解:商鞅被处死的原因及经过3、理解:秦国商鞅变法对现代改革的启示作用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学习过程:(一)商鞅之死探究问题: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结果如何?(二)如何评价商鞅变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回答:【探究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探究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探究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三)【探究问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四)精讲点拨商鞅变法的彻底性:(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五)反思总结: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六)当堂检测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支持D、人民大力拥护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后练习与提高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新的经济基础的确立起到重要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建立了二十等爵制C、实行连坐法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