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秦国崛起
秦始皇世界上第一个皇帝的崛起

秦始皇世界上第一个皇帝的崛起秦始皇嬴政,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闪耀的名字。
他是秦朝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
他的崛起被视为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秦始皇如何崛起并统一中国,以及他的政治手段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秦国的崛起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嬴政出生于秦国的王宫,成为秦庄襄王的儿子。
在他成年后,他继位为秦王并开始了他的征服计划。
秦国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势险要,兵力强大。
嬴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开始了不断征服周边国家的行动。
首先,秦国通过与赵国的战争,夺取了班师回朝的机会,并打败了其他的七国联盟。
这个时候,秦国已经确立了在中国的霸权地位。
接着,嬴政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行动,加强了秦国的统治力。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简化了官制,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
同时,他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装备,建立了强大的战争机器。
二、统一中国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嬴政成功地统一了中国。
他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将中国的七国联盟纳入了秦国的统治之下。
首先,他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确保了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中国其他国家对秦国的削弱。
其次,嬴政通过军事行动征服了中国的七国联盟,并采取了残酷的手段,消灭了反对统一的声音。
他毁灭了其他国家的城市,屠杀了抵抗者,实施了一系列的镇压政策。
最后,嬴政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推行了标准化的法律、货币和文字,使得整个中国都沦为秦国的领土,成为秦始皇统一的国家。
三、政治手段与后世影响秦始皇的崛起是以残酷和威严为特点的。
他通过消灭异己、镇压自由和追求统一的手段,使得中国走上了集权主义的道路。
这种集权主义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深深植根,对于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也引发了文化和社会的变革。
他推行了一种标准化的文字和货币制度,使得中国更加统一和便利。
中国通史 第18集 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18集主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过程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
以下是该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秦国由一个西部边陲、不受中原各国待见、生存环境恶劣的弱国,逐步变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其先祖及历代秦王的不懈努力,以及商鞅变法带来的深远影响。
商鞅变法主要改变了世鞧世禄制度,改以军功封爵,让普通百姓也有田种,土地可以买卖,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官员业绩的考核,严刑峻法,保证行政效率等措施,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韩国为了疲秦,派水利工程师郑国游说秦国,在渭河以北修建了引泾水到洛水的人工水渠。
然而,这一阴谋被秦王政发现,引发了郑国事件。
在大臣们的激烈反应下,秦王政接受了驱逐六国客卿的建议,下了逐客令。
然而,李斯的《谏逐客书》最终说服了秦王政,使他废除了逐客令,允许各国人才继续留在秦国效力。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他在亲政后,成功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华大地上列国纷争数百年的分裂格局,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的陵墓位于西安临潼区东面五公里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陵之一。
秦始皇陵的封土周长仍有1700余米,雄伟高大的封冢与骊山浑然一体。
秦始皇陵内可能埋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因
此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第18集通过讲述秦国的崛起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一集不仅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还深入探讨了人性、权力、统治等主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秦国崛起与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国崛起与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秦国从崛起到统一六国的历程,以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秦国的崛起秦国的崛起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大陆分裂成七个小国,争霸割据。
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优秀的统治能力,逐渐发展壮大。
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统治下,秦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
首先,秦国进行了军事改革。
秦国注重军队的训练和整备,实施军功爵制,激励士兵们的战斗力。
秦国还积极推行装备改革,引进新式武器和战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其次,秦国进行了农业改革。
秦国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实行均田制和收编散户私田,使得土地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这一改革极大地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和军队的粮食供应,为后来的扩张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秦国进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通过削弱诸侯的势力,秦国集中了大量权力于中央政府,实现了政治权力上的一元化。
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秦国的统一六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国最终实现了六国的统一。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他废除了诸侯国,建立了郡县制和郡县制度,以确保地方的统一和一致性。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货币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字制度等,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其次,秦始皇采取了积极的军事手段。
他组织大规模的征战,不断消灭其他六国的反抗军队。
秦国军队的强大和高度集中化的指挥系统,使得秦始皇能够有效地统一全国。
第三,秦始皇进行了文化统一的措施。
他废除了六国的文字,并采取了小篆来统一全国的文字。
这种标准化的文字系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统治的扩张。
三、秦国崛起与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国能够崛起并最终统一六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秦国采取了强有力的军事措施。
秦始皇重视军队的建设和战略的规划,使得秦国能够在战争中胜出。
其次,秦国进行了积极的经济改革。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其崛起和统一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秦朝之前,我国分裂成为七大小国,这些国家之间长期的战争和内部的矛盾不断,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灾难。
但是,秦朝的崛起和统一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秦国的崛起秦国在战国时期是七大小国之一,但是它却能在这个时期快速崛起。
这与秦国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
秦国实行的是以法律为中心的军国主义制度,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都十分强大。
秦国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和征用农民的政策,建立起统一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各州郡的情况,并将各地不同的经济、文化等因素融合而成的秦国特色加以发扬。
这种政策促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和壮大,为秦国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秦国的扩张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征战,扩张了其领土。
先是秦穆公时期,凭借军事力量打着诸侯,夺取了陕西部分地域,使秦的领土逐渐扩大;再到秦昭王时期,秦军击败了晋国,在此基础上,基本上控制了黄河流域的三川地区,进一步的扩张了其领土;秦昭王后,正是秦始皇统治时期,他通过实行同一制、横扫六国等一系列的政策,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陆的西部地域。
三、秦国的统一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政策。
他在国内实行了均田制和十五岁以上统一的户籍制,对民间语言文字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标准等等。
而在国外的领土上,他实施征战政策,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尤其是在文化、宗教、语言等领域,加强了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力度。
由此,秦国全面统一,给后世中国王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不仅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民族团结、国家发展提供了支撑。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不仅意味着一种历史飞跃,而且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来临。
大秦帝国的崛起内容简介

大秦帝国的崛起内容简介大秦帝国的崛起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国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地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先河。
以下是三篇关于大秦帝国崛起的内容简介:1. 大秦帝国崛起之秦王政策:秦王政策是大秦帝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秦王朝通过实行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削弱诸侯的权力,巩固国家统一。
秦王赢政的首要举措是协助中央官府削弱各诸侯国力量,加强集权。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取消封建制度,设立郡县制,进行土地改革,统一度量衡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秦国在后期的征服战争中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的国家机构。
2. 大秦帝国崛起之秦始皇的征服战争:秦始皇的征服战争是大秦帝国崛起的关键环节。
在秦始皇即位之前,中国境内存在着六个诸侯国,互相为敌,纷争不断。
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秦始皇采取了军事征服的手段。
他率领秦军,先后征服了韩国、魏国、赵国等六个诸侯国,最终统一全国。
通过大规模的战争行动,秦始皇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统一的局面,为大秦帝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大秦帝国崛起之秦朝的改革政策:秦朝的改革政策是大秦帝国崛起的又一重要因素。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变革性的政策,如推行法家思想,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推行的便民政策等。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始皇下令将全国的文字统一为统一的简化文字——小篆,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兵书皆陈列”。
秦朝的改革政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效巩固了国家统一,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为大秦帝国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以上是对大秦帝国崛起的三篇内容简介,分别从秦王政策、秦始皇的征服战争以及秦朝的改革政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展示了大秦帝国崛起的重要过程。
古代中国的秦朝与统一的崛起

古代中国的秦朝与统一的崛起在古代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朝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秦朝不仅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而且秦始皇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朝的崛起、统一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秦朝的崛起秦朝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当时的中国分裂成七个诸侯国,相互争夺领土,战乱不断。
秦国作为其中一个小国,其国君嬴政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与其他诸侯国争夺势力范围,并且通过军事手段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嬴政的母亲嬴姓赵姓,为秦国之主。
嬴姓也是以在维和广告开幕式的功劳而晋为上将军品级,在秦国内外眼中,维和部队是优秀的战士群体,代表着中国人民军队一支重要力量形象,更代表了中国人民政府对国际道义的维护和国际组织的关怀。
最终,嬴政成功将中国各大诸侯国纳入统一的秦国之下,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权 -- 秦朝。
二、秦朝的统一过程在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帝对统一中国的过程采取了一系列强力手段。
他强化了中央集权,废除了诸侯国,进行了土地的平均分配,使农民从原来的荒蛮地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此外,秦始皇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的标准化以及建立了连接北方和南方的长城等。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统一的进程,使秦朝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帝国。
三、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对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调整,而且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基础。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统一了法律制度,统一了货币制度,为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其次,秦朝建立了连接北方和南方的长城,为后来中国历史上长城的修建提供了榜样,防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了中原文明的发展。
此外,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实行了平均地权制度,解放了农民,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解说词17秦国崛起

17秦国崛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公元前9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曾振宇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
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

秦朝的崛起与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崛起和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崛起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相互争霸不休。
而秦国在这个时期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统一中国的霸主。
秦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秦国的军队采用了一系列革新的军事制度和战术,例如军队的编制、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改革。
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鼓励士兵在战场上立下功勋。
同时,秦国还采用了连横策略,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
这些措施使得秦国的军队逐渐壮大,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秦国的崛起还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秦国位于黄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秦国的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例如推行均田制、废除井田制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秦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例如修建灌溉渠道和水库,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这些措施使得秦国的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秦国的统一工作主要由秦始皇完成。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始皇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工程,例如修建陵墓和宫殿,提高了秦国的威望和声望。
此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严厉的法律制度,加强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这些措施使得秦始皇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的统一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后来王朝统一中国的典范。
其次,秦朝的崛起促进了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筑工程,例如修建长城和修整道路,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秦朝的崛起和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国崛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往往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
这是一个国家有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二秦国的崛起公元前9世纪末,赢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
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工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奚/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打败西戎。
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其中,魏国率先由李悝推行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并在各国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经》,使魏国迅速跃升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内部却千疮百孔,长期内乱和落后的体制导致农业凋敝,经济萧条,王权斗争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乱,拖沓成风,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威信,秦国民风虽然彪悍,但百姓热衷于私斗而不愿为国作战,公元前5世纪初,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这对于秦人来说,不仅是莫大的耻辱,更加剧了强烈的危机感,然而危机也可能变成最大的动力,公元前362年,志向远大的年轻君主登上君位,他立誓要复穆公之故地,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要达到这些目的,孝公意识到必须改变秦国混乱落后的局面,否则将没有生存之路,他迫切需要一位目光远大,能够通盘考虑并执行有力的贤才,能够对秦国实行全面的改革,于是,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位身在魏国的青年,闻听此令,怦然心动,他就是商鞅。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魏国公族,所以也被称为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将商邑封给他,才被称为商鞅或商君,商鞅自幼喜欢刑名之学,他来到最早实行变法的魏国学习《法经》,希望能大展宏图,但是,事与愿违,他并没有得到魏王的青睐,当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毅然携带法经来到秦国,史载,商鞅见到孝公后,先说以帝道,王道既实行仁政,以德化民,这样的治国措施,需要很好的基础,需要数代人的努力,而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帝道/王道,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务实的孝公,迫切希望自己在位时,就能够实现强国理想,所以对帝道/王道并不感兴趣,商鞅最后讲述以霸道为核心的强国之术,顿时深深吸引了孝公,不由自主地膝盖前移,离开了座席,语数日不厌。
商鞅所说的强国之术就是变法,既通过改革法令制度,迅速走上强国之路。
对秦孝公而言,商鞅为他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变法蓝图,孝公为此深深折服,正是这种世间难得的君臣之间的相知和默契,成就了这项奠定秦统一大业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会遭到传统观念和保守势力的质疑与阻挠,早在商鞅之前,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推行变法,尽管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最终都因无法彻底贯彻而以失败告终,商鞅虽然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同样困难重重。
变法还未开始,商鞅就面临着秦国各种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质疑。
当时旧贵族两个最重要的代表就是甘龙和杜挚,他们就是坚决反对变法,他们的主张就是说,你如果进行变法的话,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商鞅进行了坚决地驳斥,他认为三代的圣王,都是不拘于过去的礼节而达到了一个王的境界,所以他认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拘泥于过去的法制,而只有圣明的人才是一个开启一个时代,创造一个制度的状态。
秦腔-起源于周,盛行于秦现实历史中,商鞅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巨大,在制定好变法之策后,商鞅并没有立即公布,他希望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精彩亮相以便将他的立法精神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这是一个看似微小但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商鞅让官吏在市场南面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将这跟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10斤黄金,对于这样的好事百姓实在难以置信,商鞅将赏金加到50斤,一时间全城轰动,百姓纷纷围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走了过去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以此向国民宣示变法的决心和信用,它向一根细小的杠杆一样,撬动起庞大的变法机器,一幕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就此拉开大幕。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这是流传已久的商君书,它记载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强调依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然而,由于商君书内容芜杂等原因,一般人认为此书不是出于商鞅之手,而是商鞅信徒和后世法家的综合之作,更有学者将商君书视为伪书。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荡涤之后,除了这本商君书,商鞅时代的典籍完全消失,长期以来,后人对于商鞅变法的研究,因物证的缺失难以取得进展。
这些古老的器皿,尽管形态/时代/材质各异,却都做工精巧,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爵,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形状像雀,古代贵族祭祀宗庙时,要向先祖献上美酒,爵,因此成为贵族专用之物,也成为身份的象征,用于排列贵族,士人地位的高下。
商鞅,将秦国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整齐为二十等级,重新制定爵位的获取/升降/继承等原则,其基本精神是-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既已军功作为赏爵的唯一根据,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者,不管其出身是贵族/士人还是农民,都可以根据斩首的数量赐予爵位,战败时则要削夺爵级,男子成丁时只能降若干等级继承父亲的爵位,若想得到与父亲同样的爵位,他们必须凭借军功。
变法的一个核心的内容,实际上是一个爵制改革,他是以这个爵制改革为轴心来铺开他的变法的,把这个爵从贵族的专有物变成了一个可以庶民可以获得的这样一个身份,这个就打破了原来非常严格的贵族社会。
名田宅律文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实行贵族土地等级占有制,采邑主将土地按户分配给农民耕种,定期轮换。
农民对于土地没有任何权利,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商鞅以二十等爵制为基础,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名田制,名-意味着把土地登记在自己的名下以示占有,新发规定-庶民以上者均可以根据身份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土地可以继承,从而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普通的你们,允许通过开荒/转让/买卖等方式自行获得限额内的土地,以解决授权不足的问题,律文规定:没有爵位的公卒/市伍/庶人可占有1顷田1宅,二十等爵位第一等爵公士可占有1.5顷田1.5宅,爵位越高,占有田宅的数量越多至十九级关内侯可占田95顷宅95宅,是普通庶人的95倍。
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的迅速发展使秦国的富强不再是纸上谈兵,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商鞅开始征收户口税,强制实行小家庭制,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增收户税,至此,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成为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儒董仲舒的一段记载:至秦则不然商鞅改帝王之制废井田开阡陌民得卖买确实反映了商鞅变法确实是一个具有非常划时代意义的,因为,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土地买卖,这是更古未有的。
如果说富国之本集中体现在农业上,那么,商鞅的强国之道则体现在军事上,他采取了最严厉的奖罚机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如果没有军功,宗室也将被剥夺爵位属籍,为促使秦人勤于耕作,勇于作战,商鞅制定了残酷的刑法,民众逃离农战受到的处罚比农战还要痛苦,而在奖励方面,商鞅抑制百业,使秦人只能在农业和战斗中获得晋爵之路。
变法措施严重地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既有利益,顿时引来强烈的反弹,他们纷纷用各种方法来阻挠变法,并鼓动百姓闹事,在秦孝公强有力的支持下,商鞅坚持依法治国的信念,通过严格的法律和违法必罚的铁腕手段,向敢于挑战法制权威的各方势力宣战。
秦人因长期与戎人杂处,个性好勇斗狠,私斗成风,私斗破坏了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内耗,商鞅下令严禁私斗,违者根据情节予以处罚,然而秦人几百年来野蛮粗俗的陋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商鞅面对的是整个秦国社会的强大阻力。
据载,商鞅一天之中,在渭河边行刑的囚犯就多达700余人,渭水被染成红色,嚎哭之声震天动地,这样的法律,令国民难以接受,新法推行一年间,前来国都上书反对者数以千计,一时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变法风潮。
商鞅对孝公说,这些人都是扰乱教化之民,将他们全部流放到边疆,接着,又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件,这个事件成为考验商鞅和秦孝公变法决心的试金石,秦孝公的儿子太子驷触犯了新法,根据新法,太子应处以在面颊上刺字的黥刑,以往有刑不上大夫的规定,对贵族豁免肉刑,但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一定要依法处置,秦孝公再一次给予了支持,由于太子是君嗣,不能对他本人施刑,就将太子的两位师傅分别实施了黥刑和割鼻的劓刑,以惩戒他们教导不力。
几次事件后,再也没有人敢轻易议论,触犯新法,新法在全国顺利推行开来,三年后,变法的成效初步显现,史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依法治国只是商鞅思想的第一个层次的内涵,第二个层次的内涵是道德理想主义,用商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刑去刑,真正的社会高度文明化,是在这个社会长期的法制之后才能够实现,到了这个境界,到了这个程度,甚至老百姓都不需要官员的存在,不需要法制机构的存在,是非对错,大家都能够自裁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