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6高三阶段示范性金考卷4讲解
2016年高三第一轮复习 金版教程选3-4-2-2a

高考模拟·随堂集训【高考题组——明考向】1. [2014·大纲全国卷]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一钠灯发出的波长为589 nm 的光,在距双缝1.00 m 的屏上形成干涉图样。
图样上相邻两明纹中心间距为0.350 cm ,则双缝的间距为( )A. 2.06×10-7 mB. 2.06×10-4 mC. 1.68×10-4 mD. 1.68×10-3 m解析:由Δx =l d λ可得双缝间距d =l Δx ·λ=1.00×589×10-90.350×10-2 m =1.68×10-4 m ,选项C 正确。
答案:C2. [2012·全国卷](多选)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某同学用黄光作为入射光。
为了增大干涉条纹的间距,该同学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A. 改用红光作为入射光B. 改用蓝光作为入射光C. 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D. 增大双缝之间的距离解析:根据条纹间距Δx =l d ·λ可知:要增大干涉条纹的间距,可增大λ,λ红>λ黄,选项A 正确;λ黄>λ蓝,选项B 错误;增大到屏的距离l ,Δx 增大,选项C 正确;增大双缝间距d ,Δx 减小,选项D 错误。
答案:AC考向二光的干涉与几何光学的综合〈高考常见设题点5年2考,以选择题为主〉()A. 水中蓝光的传播速度比红光快B. 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发生全反射C. 在岸边观察前方水中的一条鱼,鱼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要深D. 分别用蓝光和红光在同一装置上做双缝干涉实验,用红光时得到的条纹间距更宽解析:因为频率f蓝>f红,则n蓝>n红,又因为在水中v=c n ,得到v蓝<v红,则A错。
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才有可能发生全反射,则B错。
在岸边看水中物体时比实际深度浅,则C项正确。
Δx=Ldλ,λ红>λ蓝,同一装置L/d相同,所以用红光时条纹间距更宽,D项正确。
2016年高三第一轮复习 金版教程选3-4-2-1b

限时·规范·特训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 [2014·福州高三期末]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折射率为1.5的玻璃内射向空气,在界面上的入射角为45°,下面四个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全反射条件。
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是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由于玻璃的折射率n=1.5,因此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sin C=1n =23<22,所以C<45°,因此图中的光会发生全反射,A项正确。
答案:A2. [2015·福建高三仿真模拟]如图所示,有一束光投射到放在空气中的平行玻璃砖的表面Ⅰ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如果在界面Ⅰ上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将不会进入玻璃砖B. 光从界面Ⅱ射出时出射光线可能与最初的入射光线不平行C. 光进入界面Ⅰ后可能不从界面Ⅱ射出D. 不论光从什么角度入射,都能从界面Ⅱ射出解析:发生全反射的必要条件有两个,即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和入射角不小于临界角,本题中光从空气射入界面Ⅰ上时,光是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所以即使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也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光会进入玻璃砖,选项A错误;因为光的上、下两个界面平行,光从界面Ⅱ射出时出射光线肯定会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选项B错误;光进入界面Ⅰ后,从玻璃射向界面Ⅱ时的入射角肯定小于临界角,光肯定会从界面Ⅱ射出,选项C错误;不论光从什么角度入射,都能从界面Ⅱ射出,选项D正确。
答案:D3. 夜间行车光照在警示标志上后反射回来特别醒目,主要是因为警示标志是由球形的反射物制成,如图,假设反射物为分布均匀的球形,其折射率为3。
某次灯光照射在该标志上后,经球形物一系列的折射和反射后,出射光线恰与入射光线平行,则第一次的入射角()A. 30°B. 45°C. 60°D. 15°解析:设入射角为i ,折射角为θ,作出光路图,因为出射光线恰好和入射光线平行,所以i =2θ,根据折射定律sin i sin θ=sin2θsin θ=3,所以θ=30°,i =2θ=60°。
2016年高三第一轮复习 金版教程选3-4-2-1a

高考模拟·随堂集训【高考题组——明考向】折射定律及全反射考向一〈高考常见设题点5年4考,以选择题、作图题为主〉点为该玻璃砖截面的圆心,下图能正确描述其光路的是()解析:光束沿玻璃砖半径射向O点,在界面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小于临界角时,在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A正确,C错误;当光束由空气射向玻璃砖时,由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可知B错误;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D错误。
答案:A2. [2014·重庆高考]打磨某剖面如图所示的宝石时,必须将OP、OQ边与轴线的夹角θ切磨在θ1<θ<θ2的范围内,才能使从MN边垂直入射的光线,在OP边和OQ边都发生全反射(仅考虑如图所示的光线第一次射到OP边并反射到OQ边后射向MN边的情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若θ>θ2,光线一定在OP边发生全反射B. 若θ>θ2,光线会从OQ边射出C. 若θ<θ1,光线会从OP边射出D. 若θ<θ1,光线会在OP边发生全反射解析:作出θ1<θ<θ2时的光路如图所示。
由图中几何关系有i1=90°-θ,2θ+90°-i1+90°-i2=180°,即i1+i2=2θ。
则有i2=3θ-90°。
可见θ越大时i2越大、i1越小。
要使光线在OP上发生全反射,应有i1≥C,即θ≤90°-C;要使光线在OQ上发生全反射,应有i2≥C,。
可见在OP边和OQ边都发生全反射时应满足θ1<30°即θ≥30°+C3+C3≤θ≤90°-C<θ2。
故当θ>θ2时一定有θ>90°-C,光线一定不,即光线若能射会在OP边上发生全反射,同时也一定有θ>30°+C3在OQ边上,一定会发生全反射,故A、B皆错误。
当θ<θ1时,一定有θ<90°-C,即光线一定在OP边发生全反射,C错误D正确。
2016年高三第一轮复习 金版教程选3-5阶段示范性金考卷13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十三)本卷测试内容:选修3-5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3、4、5、9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2、6、7、8、10、11、12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有关光的本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提出“微粒说”,惠更斯提出“波动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它们都说明了光的本性B.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指:既可以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也可以看成微观概念上的粒子C.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D.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光通过双缝则显出波动性,如果光只通过一个缝则显出粒子性解析:牛顿提出“微粒说”不能说明光的本性,A错;光既不能看成宏观上的波也不能看成微观上的粒子,B错;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都说明光的波动性,当让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单缝时,曝光时间短显示出粒子性,曝光时间长则显示出波动性,D错误。
答案:C2. [2014·长治市期末]下列关于近代物理知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当用蓝色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有电子逸出,则改用紫光照射也一定会有电子逸出B. 原子发光现象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无关C. 金属内的每个电子可以吸收一个以上的光子,当它积累的动能足够大时,就能逸出成为光电子D. 在147N+42He→178O+X核反应中,X是质子,这个反应过程叫α衰变E.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指大量该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衰变所需要的时间解析:根据光电效应规律,当用蓝色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有电子逸出,则改用紫光照射也一定会有电子逸出,选项A正确;原子发光是原子核外电子跃迁的结果,与原子核的变化无关,选项B正确;电子只可吸收一个光子,若不能逸出,则能量很快损失掉不能积累,故C错;X是质子而不是氦核,故不能叫α衰变,而是人工转变;半衰期是一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概率,对大量元素才有意义,故E对。
【金版教程】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 4-作文专题5

第四板块 第五节
第10页
金版教程 · 高三一轮总复习 · 语文
幻想不是雨伞,是雨滴; 幻想不是庇佑,是激励。 板块 第五节
第11页
金版教程 · 高三一轮总复习 · 语文
[技法点击]
本文作者力避大而空的议论,而是贴近自
身,以自己的人生历程,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小时 候幻想能进入小学,12岁那年的迁居让作者不敢幻想,而是去 适应新的环境,初中生涯成绩的不尽如人意让作者没有自信去 幻想,而对理想中的高中的幻想,让作者重拾信心,高中又会 面临新的幻想。幻想组成了丰富的人生,幻想让作者认识到它 “不只是一双翅膀,更有一节电池”。因为真实,故而感人, 令人信服。
第四板块 第五节
第 6页
金版教程 · 高三一轮总复习 · 语文
到了12岁那年,举家搬迁让我进入新的城市。人地两生让 我不敢幻想,现实等我去适应,未来那样的不明朗。是啊,当 初脑中的蓝图如何清晰:读完小学,与好友一起进入当地最好 的初中,力争再考最好的高中,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如 今,离开家乡,新的城市将我的计划全都打乱,一下子让我觉 得无所适从。
第四板块 第五节
第15页
金版教程 · 高三一轮总复习 · 语文
我看着电视里世博会炫目而灿烂的标语:“城市,让生活 更美好。”抱着娃娃熊哭了出来。我不奢望你能让我的生活五 彩缤纷、丰富美丽。你就给我们一个好一点的早晨可以吗? “改造生活”“改造世界”,充其量也只是一句口号。如 鲁迅先生说的:是误了惫慢的自己与惫慢的听众的。
第四板块 第五节
第16页
金版教程 · 高三一轮总复习 · 语文
我不想再经历那样的早晨,一个人在寒风中逆行着,远处 是灯火,近处也是灯火。然而我只觉得安静,也许是人心的安 静。五百次回眸换来的擦身而过,却已经得不到一句“早安” 了,我们沉默。 世博的标语能否改一改呢?“城市,让早晨更美好。”能 温暖一颗心的,是一杯陌生的水,一句旁人的鼓励。一座城市 早晨的美好,很细琐的东西。
2016年高三第一轮复习 金版教程选3-4-2-2b

限时·规范·特训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6分,共66分)1. [2015·安徽十校联考]在光的单缝衍射实验中可观察到清晰的亮暗相间的图样,下列四幅图片中属于单色光的单缝衍射图样的是()解析:在A图条纹等间隔,是单色光干涉图样。
B和D图条纹中间是宽的亮条纹,两侧条纹变窄且对称,属于衍射图样,B图为单色光衍射图样,D图为白光衍射图样。
C图是水波通过小孔后的衍射图样。
答案:B2. [2014·湖南益阳检测](多选)下列现象中由光的干涉产生的是()A. 天空出现彩虹B. 肥皂泡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彩色条纹C. 阳光通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D. 光线通过一条很窄的缝后在光屏上呈现明暗相间的条纹E. 照相机的镜头成蓝紫色解析:天空出现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形成彩色光带,选项A、C错误;肥皂泡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彩色条纹是由光的干涉产生的,选项B正确;光线通过一条很窄的缝后在光屏上呈现明暗相间的条纹,是由光的衍射产生的,选项D错误。
照相机的镜头前涂上增透膜,光线在膜上产生干涉现象,镜头成蓝紫色,选项E正确。
答案:BE3. (多选)控制高强度纤维细丝时可用激光监控其粗细,如图所示,观察激光束经过细丝时在光屏上所产生的条纹即可判断细丝粗细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这主要是光的干涉现象B. 这主要是光的衍射现象C. 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细D. 如果屏上条纹变宽,表明抽制的丝变粗解析:此现象为衍射现象;当障碍物(细丝)变细时,衍射明显,条纹变宽。
答案:BC4. [2012·江苏高考改编]如图所示,白炽灯的右侧依次平行放置偏振片P和Q,A点位于P、Q之间,B点位于Q右侧。
旋转偏振片P,A、B两点光的强度变化情况是( )A. A 、B 均不变B. A 、B 均有变化C. A 不变,B 有变化D. A 有变化,B 不变解析: 白炽灯光属于非偏振光,通过偏振片P 后的自然光变成了偏振光,当P 转动时,通过偏振片P 后光强不变,选项B 、D 错误;同时,P 的偏振方向发生变化,使B 处光强发生变化,选项A 错误,选项C 正确。
2016年高三第一轮复习 金版教程选3-4-3a

高考模拟·随堂集训【高考题组——明考向】A. 电磁波只能在真空中传播B. 电场随时间变化时一定产生电磁波C. 做变速运动的电荷会在空间产生电磁波D. 麦克斯韦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解析:电磁波是电磁场这种物质在空间的传播,它既可在真空中传播,也可在介质中传播,A错误;当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时产生稳定的磁场,稳定的磁场不能再产生电场,故也就不能形成电磁波,B 错误;做变速运动的电荷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空间产生变化的电场……电场、磁场交替产生,向外传播的过程就形成了电磁波,C正确。
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D错误。
答案:C2. [2013·浙江高考]关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声波不能传递信息B. 手机在通话时涉及的波既有电磁波又有声波C. 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医院“B超”中的超声波传播速度相同D.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和医院“CT”中的X射线波长相同解析:电磁波、声波都能够传递信息,A项错误;手机通话时将人的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电磁波传递,B正确;医院“B超”的超声波属于声波,传播速度远小于光速,C错误;红外线与X射线相比频率低,波长长,D错误。
答案:B波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A. 电磁波不能产生衍射现象B. 常用的遥控器通过发出紫外线脉冲信号来遥控电视机C. 根据多普勒效应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D. 光在真空中运动的速度在不同惯性系中测得的数值可能不同解析:电磁波是横波,可以发生衍射现象,故A错误;遥控器是通过红外线来遥控电视的,B错误;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可知,光速不变,故D错误。
答案:C4. [2011·江苏高考]如图所示,沿平直铁路线有间距相等的三座铁塔A、B和C。
假想有一列车沿AC方向以接近光速行驶,当铁塔B 发出一个闪光,列车上的观测者测得A、C两铁塔被照亮的顺序是()A. 同时被照亮B. A先被照亮C. C先被照亮D. 无法判断解析:列车上的观测者看到的是由B发出后经过A和C反射的光,由于列车在这段时间内向C运动靠近C,而远离A,所以C的反射光先到达列车上的观测者,看到C先被照亮,故C正确。
【金版教程】2016高三·英语(北师大版)新一轮总复习语法归纳·课件:第4讲 形容词和副词

优 化 考 题 新 演 练
①He is far better today. ②He is better by far today. ③He is by far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第二部分 第4讲
金版教程
英语· 高三(BSD)
(3)many 与 much 的区别:
第二部分 第4讲
金版教程
英语· 高三(BSD)
研 习 考 纲 重 难 点
2.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than 当双方比较,A>B 时,用“比较级+than”结构。当 A 不及 B 的程度时,用“less+adj./adv.原级+than”的结构。 如: I don’t think math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hysics.=I
优 化 考 题 新 演 练
第二部分 第4讲
金版教程
英语· 高三(BSD)
研 习 考 纲 重 难 点
5.当三者或三者以上相比,表示最高程度时,用最高级 这种句式中一般常有表示比较范围的介词短语;最高级 可被序数词以及 much, by far, nearly, almost, by no means, not quite, not really, nothing like 等词语修饰。如:
研 习 考 纲 重 难 点
修饰可数名词复数时, 用 many, 其他情况下都用 much。 如: ①The hens have laid many more eggs than before. 这些鸡产的蛋比以前多多了。
优 化 考 题 新 演 练
②There is much more water in this river. 这条河里有更多的水。 ③He is much cleverer. 他更加聪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四本卷测试内容:第二部分第一、二章(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沿海某市2011年人口金字塔(黑色部分表示外来人口)图,回答1~2题。
1. 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代是20世纪()A. 40年代B. 60年代C. 80年代D. 90年代解析:由图可以看出,40~45岁的人口占比重最大,说明距2011年40~45年以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即20世纪60年代。
答案:B2. 该市人口增长模式最有可能是()A. 高-低-高B. 高-高-低C. 高-高-高D. 低-低-低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0~5岁人口的比例较低,再结合该城市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可知该城市是“低-低-低”的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D某地区2012年人口总量2 443万,城镇人口1 452万(外来人口有520万),农村人口991万。
下图为该地区部分人口资料图。
读图完成3~5题。
3. 目前,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特点为()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B.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C.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解析:该地区人口出生率在1%左右,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D4. 影响该地区城镇与乡村人口老龄化差异的直接因素是()A. 人口政策B. 医疗条件C. 人口迁移D. 经济水平解析:该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镇,原因是农村人口迁入城镇,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答案:C5. 上题直接因素对该市的影响有()A. 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B. 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C. 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D. 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解析:人口迁入在提供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答案:D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33 972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下图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
据此完成6~7题。
6.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读图可知,第六次人口普查0~14岁的人口明显减少,说明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答案:D7. 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解析:读图可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明显增加,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明显;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每年净增人口多。
答案:C[2014·咸阳一模]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平方千米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读图回答8~9题。
8. 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 西北多、东南少B. 分布比较均匀C. 东南多、西北少D. 单位面积减少解析:由题目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且人口持续增长,表现为25人/平方千米等人口密度线由西北向东南扩张,因此其人口分布是西北多、东南少。
答案:A9. 若图中闭合圆圈处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 有河流经过B. 资源开发程度高C. 交通便利D. 地势高峻解析:水源充足、资源开发程度高和交通便利都是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地势高峻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口密度小。
答案:D据统计,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
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随着经济重心东移,李姓人逐渐迁移到河南,使河南成为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据此回答10~11题。
10. 李姓人由甘肃向河南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气候因素B. 政治因素C. 经济因素D. 文化教育解析:由材料可知,经济重心东移吸引甘肃李姓人向河南迁移,所以李姓人由甘肃向河南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答案:C11. 近30多年来,下列省份中姓氏越来越复杂的是()A. 甘肃省B. 河南省C. 四川省D. 广东省解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广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省人口向广东迁移,使广东省的姓氏变得越来越复杂。
答案:D下表为我国西北某省区2013年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读表回答12~13题。
2013年常住人口114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良好的生存环境1262013年常住人口增加-3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人口数190A. 环境人口容量为114万人B. 人口合理容量为190万人C. 人口合理容量为126万人D. 环境人口容量为126万人解析:环境人口容量为一个地区的最大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为一个地区在维持较好环境和生活质量前提下的人口容量,故该省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为126万人,环境人口容量为190万人。
答案:C13. 下列该省区扩大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合理的是()A. 大面积毁林开荒B. 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C. 限制经济发展D. 提高资源利用率解析:该省区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来扩大人口合理容量。
大面积毁林开荒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西北地区科技不发达,目前不适宜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西北地区需要大力发展经济。
答案:D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中小城市的空间结构。
读图完成14~15题。
14. 图中A、B、C代表的依次是()A. 石油化学工业区、行政商务区、精细化工区B. 行政商务区、精细化工区、石油化学工业区C. 精细化工区、石油化学工业区、行政商务区D. 行政商务区、石油化学工业区、精细化工区解析:由图可知,A功能区位于市中心,岸线为生活海岸线,可推断A功能区为行政商务区;B功能区靠近港区及石化配套区,为石油化学工业区;则C 功能区为精细化工区。
答案:D15. 该城市()A. 空间形态受交通的影响显著B. B功能区地租水平最高C. 高级住宅区向东北沿海扩展D. 服务业高度发达解析:该城市的形态为条带状,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显著;A功能区为行政商务区,地租较高,B功能区为工业区,地租较低;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于环境优美的地区,该地区东北方向为旅游区,且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区,环境好,故高级住宅区会向东北沿海扩展;该城市石化工业区及精细化工区所占面积较大,反映出该城市工业较为发达。
故选C。
答案:C下面是某市新城区规划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 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A. 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B.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C.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D.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解析:由图可知,甲位于城区边缘,且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应为工业区;乙位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丙的面积最大,且分布在商业区外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应为住宅区。
答案:C17. 该市新城区计划建污水处理厂,最适宜布局在()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解析:为避免污染水源,污水处理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④处位于河流下游,适宜布局污水处理厂。
答案:D读我国东部某城市等地租线分布图,回答18~19题。
18. 沿图中四条线,交通通达度最好的是()A. OAB. OBC. OCD. OD解析:图中四条线中OA线地租等值线向外凸出,说明沿线交通通达度高。
答案:A19.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地理事物,分布比较合理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解析:通过等高线判断河流由甲地流向乙地,甲地位于河流的上游应布局自来水厂;丙地修建铁路经过市区,带来噪声污染和安全隐患;丁地位于城区的西南(注意指向标)、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布局钢铁厂对城区污染小,且靠近河流用水方便。
答案:D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城市群图,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城市的人口规模,圆圈越大,城市人口规模越大。
读图回答20~21题。
20. 关于图中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大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上海市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B. 图中杭州市与上海市是同等级城市C. 图中宁波市与杭州市城市等级相同,服务范围一致D. 无锡市与苏州市等级相同,所以服务范围也一致解析:由图可知,上海市城市的人口规模最大,所以图中它的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从城市人口规模上看,杭州市比上海市等级低,宁波市比杭州市等级低;无锡市与苏州市虽然城市等级相同,但服务范围还受到周围城市的影响,故无锡市的服务范围与同等级的苏州市服务范围不同。
答案:A21. 关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相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是完全重叠的②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③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取决于其城市面积的大小和行政级别的高低④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及其周边的农村地区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解析:在同一区域中,相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不会完全重叠,但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会出现层层嵌套的现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等级,其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及其周边的农村地区,所以②④是正确的。
答案:D下图为某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 该国最有可能是()A. 中国B. 英国C. 印度D. 日本解析:由2000年该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8.70%可以判断出,该国为发达国家,排除A、C选项;由图可知,该国1947年城市化水平还较低,起步较晚,而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始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所以该国最有可能为日本。
答案:D23. 1965年后,该国城市化的特点是()①城市人口减少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人口大规模向乡村迁移④城市化速度减缓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解析:由图可知,1965年后,该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即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但速度减缓,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一部分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但城市人口并没有减少。
答案:D下图为某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 该图反映出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A.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B. 城市用地面积增加C.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D. 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解析:由图可以看出,1951~2000年,该城市城区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即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答案:B25. 该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A. 环境质量下降B.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C. 生物多样性增加D. 地下水储量增加解析:城市化发展过程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工业的迅速发展可能会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该城市注重城市的规划建设,规划范围与城市发展规模的差异逐渐缩小,表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逐渐协调;随着城区面积的增加,部分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植被遭到破坏,再加上城市硬化地面等的增多,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储量也会减少。